为老服务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为老服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为老服务论文

科技期刊优秀作者群的挖掘与建设

优质稿源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期刊拥有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宋朱熹先生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供优质稿源的作者就是“源头活水”,是期刊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拥有了一支稳定并不断发展壮大的优秀作者队伍,期刊才能保持勃勃生机、立于不败之地。发现、获取并留住一批高能力、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作者,是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责,也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基本条件。在发现、培养和建设优秀作者群方面,许多期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4]。笔者结合《暴雨灾害》从创刊初期稿源匮乏到进阶为核心期刊(稿件录用率保持在22%左右)以来的作者队伍建设情况,总结了发掘和培养优秀作者群的渠道和服务“新”“老”作者的编辑策略。

1寻找和拓展优秀作者群的渠道

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是科技期刊的主要构建者,而作者又是最为关键的角色。没有作者提供优质稿源,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编辑除了承担稿件的初审、送审和编辑加工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稿,即寻找优质稿源———也就是挖掘优秀作者。《暴雨灾害》近几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优秀作者群。

1.1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资源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管理为作者群的深层次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5]。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已加入中国知网、维普等知名数据库,数据库通过对海量的期刊、会议、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汇总和整理,已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如通过对中国知网“引文数据库”和“数字化学习研究”等模块的全方位分析,可以获取不同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不同刊物的高影响力论文以及作者的单位、研究方向、总发文量、被引频次等重要信息,编辑可以根据本刊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选题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挖掘一批优质作者,加入到优秀作者数据库中。

1.2跟踪重大基金项目

一般而言,国内重点科学研究大多集中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面上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基金等等。这些基金项目大多集中于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项目组成员主要由首席专家、科研骨干等业内精英组成,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首创性和前瞻性,且大多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因此,以基金为中心发掘和培养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对期刊核心影响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编辑可以通过国家基金委网站或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进行查找和甄选与本刊相关的基金项目,了解其课题组长和成员详细个人信息以及前期发文情况。基金一般具有较长的延续性,其参与者多为行业内领军人物,编辑应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与项目组成员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密切关注项目进展,并根据其研究内容制定相应的栏目和专题,提前组稿和约稿。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紧密跟踪基金项目及其科研团队的研究动向,与科研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达到深度合作,从而获取基金团队优秀稿件的首发权。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优秀作者群培养方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了获得长远发展,科技期刊更加重视和不断优化读者阅读体验,不断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进入了转型升级期,加入了技术革新的潮流。但是,不论技术如何变革,阅读工具如何智能化,“内容为王,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永远不会变。阅读技术手段和阅读工具是内容传播的工具,没有好的内容,即便阅读终端再智能化,也没有读者,期刊无从发展。“内容为王”需要有丰富的稿件做支撑,特别是大量高水平稿件。因此,高水平、优质稿件是期刊的生命源泉,吸引高水平稿件是期刊编辑部的重点工作,维持稳定充沛的稿件储备是期刊发展的保障。因此,培养、扩大高水平作者群是期刊获得发展的根本。

1维护“老”作者

所谓“老”作者是指在期刊发展历程中持续提供优质稿件的作者,即期刊已有的作者,能够持续地投稿的作者。作者持续地将自己科研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投稿到期刊编辑部,说明了作者对期刊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信任和认可。因此,不论选题角度、研究水平、文章质量是否符合期刊办刊宗旨,期刊编辑部都要为他们提供全面、优质和细致的服务,进而与作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选题方向偏离办刊宗旨,或科技论文接近发表水平的文章,经过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对稿件的研究重点,呈现方式等进行修改后,是可以发表的。编辑与作者互动沟通的这一个过程,不仅仅有利于打造期刊的品牌形象,也能从中发现、培养一批忠实的、高水平的作者群。因为期刊本身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作者对期刊的忠实度比较高。

1.1建立良好的信任

在行业内影响力比较大、受到专家和读者认可的期刊,往往都有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的作者群,有一大批能提供优秀科技类论文,代表行业科技研究前言和重点稿件的作者。当然这些成熟科技期刊的作者群也都有各自从无到有,由弱到壮的成长过程。以“机工传媒”科技期刊群为例,“机工传媒”主办的科技期刊有21种,大部分都是当下行业内影响力比较大的科技期刊。其实,这些期刊在创办初期都经历了稿件数量较少,作者数量较少;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有不少稿件距离发表还有较大的距离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机工传媒”的编辑们对每一篇稿件都进行了认真阅读和检查,对文章的选题和文章内容给出了详细、系统、全面的意见和建议,与作者就稿件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再加之编辑对文章进行润色和校对。经过编辑们审稿和修改的稿件,文章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编辑在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彼此的情况,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比如,通过沟通编辑比较全面地了解作者的行业背景、研究方向和论文撰写能力,同时,作者也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杂志的投稿要求、期刊定位和办刊宗旨,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日益提升。渐渐地,“机工传媒”的科技期刊刊群的投稿数量不断增长,稿件质量和研究水平也不断提升。当年的作者陪伴着期刊一起长大和成熟,当年的“新”作者,如今已成为各个行业领域、企业单位中的资深专家、高端学者和技术领军人物。他们对“机工传媒”有着浓厚的感情,一旦在技术上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在自己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或技术热点都主动将自己的科技论文投到“机工传媒”的期刊。

1.2缩短审稿周期,提升服务质量

期刊的审稿周期是影响作者期刊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学术类、科技类期刊的审稿期一般为3个月至半年,有不少学术影响力大的期刊,其审稿周期则长达一年或更久。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当今审稿周期的长短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作者投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一部分优秀作者将稿件投到了审稿周期较短且学术影响力较好的科技期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优化审稿流程,提升审稿专家和编辑的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缩短审稿周期的长度。比如为了尽力缩短审稿周期,期刊编辑部一方面精准选择审稿专家,依据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以及审稿专家的空闲时间推送稿件,施行动态化审稿制度。专家对稿件专业领域越熟悉,审稿积极性越高,审稿时间越短;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审稿专家的人数,比如一篇论文需要2份审稿意见的,编辑部将论文推送四到五位审稿专家。这样便能较快地收集齐2份专家审稿意见,以便于编辑尽快将具体科技论文的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最大程度上缩短审稿周期,同时也最大程度上保障科技论文的质量。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办刊人的楷模

神州大地秋高气爽,香山景色绚烂如画。第10届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研讨会于2020年9月15—17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我应邀在大会上作“《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领军期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汇报。会后与《编辑学报》陈浩元主编交谈时谈及钱七虎主编潜心办好一流学会和一流期刊的过程,特别是他在学习2020年9月11日关于“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指示后强调:“一流学会应带动和引领一流期刊建设,要举全学会之力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以服务和促进一流学会可持续发展。”更表明他争创世界一流期刊和一流学会的坚定信念。于是陈主编邀我撰文将钱院士这样支持办刊的动人事迹介绍给编辑同人,便有了此文的问世。

1钱七虎何许人也?

钱七虎,这个很霸气威猛的名字,究竟何许人也?大家都尊敬他,更想学习他的科学家精神。钱七虎同志曾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少将军衔)13年(1983—1996年),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13年(2003—2016年),是原解放军理工大学、现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和岩石动力学专家。他先后主持完成了30余项重要课题研究,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平面波核爆炸压力模拟器,创建爆炸、冲击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先后培养出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科技尖兵10余人,所在团队被评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他于2013年被授予中央军委一等功,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钱院士不仅乐意向岩土工程领域的年轻人讲授专业知识,更让人崇敬的是教会年轻人如何去拥有成功的人生,如新科院士何满潮、冯夏庭、康红普、李术才、赵阳升、杨春和等,均受益于他。钱院士是一位顶尖领军人物,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为我国防护工程科研和建设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世人所知。我熟知这个名字并引以为豪的是有机会在钱老指导下主办科技期刊,虽然认识钱老不到20载,但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情操一直深刻影响着我的后半生。

2钱老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让我钦佩不已

以“钱老”称之是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感恩。由于钱老身兼多职,任务多、担子重、工作忙,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理事长之前,他参加学会和学报学术交流活动不太多,但只要有机会参加,每次都全身心地投入,不是认真准备大会报告,就是主动参加讨论发言。记得2004年5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下文简称“中文学报”)在湖北宜昌召开编委会议,我刚接手办刊工作,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他特地委托学会副秘书长参会并转送他的亲笔信,鼓励我和编辑同人努力做好学报这个重要的“窗口工作”。同时要求他的科研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地方岩土工程学术交流和支持学报办刊工作,如果个别成员不够积极或松懈了,他总是提醒他们要发挥部队优势,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大胆参与学术交流,努力成为军事学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军事技术人才。钱老对下属要求非常严格,但教育工作从不简单粗暴,总是以理服人,以自己的言行不断影响和鼓励大家。无论是与钱老面对面交流,还是阅读他的学术专著和论文,都彰显出他内在的素养,渗透着正直、尊重和友善,在谈话中透露出的智慧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超出常人的特质,都让大家钦佩不已。钱老不仅充满智慧,还心怀国家,情系百姓,2020年他把获奖的1600万元全部捐献,其中向肺炎疫情重灾区武汉捐献了650万元,为西部贫困地区青少年教育、上海中学母校和学会共捐献了950万元。钱老常对我们说:“你支持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支持帮助你!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支持帮助他人———作者、编委、审稿人和读者,相信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充实你的每天日常工作。”他让我们学会从好书和编辑实践中汲取营养,创造条件认真撰写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进展方向的论文,让编者、作者、审稿者和读者之间的友谊交流变成一种完美的艺术。我也在他的指导下撰写了2篇专业文章,业务水平和办刊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成为他办学报的得力助手。

3亲力亲为将中文学报办成精品期刊

2004年10月在成都开会期间,为解决中文学报“由半月刊恢复月刊”的问题,我向从未谋面的钱院士提出了当面汇报办刊工作的请求,他不仅当即答应,而且在前往会场的大巴车上就开始了我们的交谈。在听取了我准备几个月的调研汇报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当时中文学报“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现在看来确实有些仓促,应经过充分论证后再提出恢复月刊十分必要”。中文学报恢复月刊后,钱院士还热情为其设立“陈宗基讲座”,并作为名誉主编积极与主编团队一起组织和参加每一年度的编委会活动[1](2005—2014年)。每次会上,他总是鼓励和肯定专职主编团队和编辑部同人“为人做嫁衣”的辛苦劳累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一再强调中文学报的编辑队伍应力求稳定且逐步提升专业素养。钱院士到场的每一次编委会活动,编辑部同人都会深受鼓舞,大家同心协力,踏实肯干,用心组稿约稿,耐心审稿定稿,细心编辑加工,促使中文学报在业内影响力和认可度较高、各项指标明显提升,且连续获得2006—2018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C类、B类和Top50项目资助,还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资助(2019—2023年)。

阅读全文

期刊编辑具备能力与培养方法

一、大传媒环境下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大传媒环境下,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策划能力

编辑人员的策划能力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新时期的编辑人员如果想做一个优秀的编辑,首先就要做一个优秀的策划者,策划出论文的主题进而引导舆论的导向,并且为大多数读者所喜欢。也就是说,编辑不仅要有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建立规划意识、导向意识、效率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现代意识。新老编辑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新编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紧跟时代潮流,比如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论文、期刊的推广及后期服务,如建立专门的期刊网站,网站内容可以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这样就可以增加期刊的知名度。编辑者完全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策划能力来把论文写好,把期刊办好。

(二)前瞻能力

编辑人员每天要接触很多的科研论文,所以会对某一方面的研究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但是最近几年浮躁的社会风气造成了科研论文的粗制滥造,其中不乏有重复投稿以及实验还没做完就的现象。编辑人员在进行文章改动的时候就应该具有前瞻能力,严格遵守工匠精神,在初读论文,初改论文,初审论文等每一个步骤中严格把关,发现规律及问题,避免重复发表及错误论文的发表等现象。现在有很多的学生学者会有一稿多投的现象产生,如若编辑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前瞻能力,没有工匠精神就很难,进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在学生作者方面,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与研究生院、教务处、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三)求实能力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辽宁农业科学》近3年作者群身份以及单位类型统计分析,结合工作实际,从期刊编辑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增加特色栏目,吸纳作者投稿、加快编辑出版流程、稳定老作者,开发潜在作者群等4个方面分析了该刊作者群培养方面的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加强完善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农业科技期刊不断做大、做强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分析;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最广大的受众群体是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和一些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据统计,全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类期刊600多种,作者投稿选择余地较大,其中地方性农业期刊与全国性的核心强刊相比办刊力量相对薄弱,学术评价指标不高,在吸取科研项目以及创新成果数量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都会面临稿源不足,择稿困难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打造期刊自身特色,构建一支稳定的作者群将是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作者群调查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其作者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内科研院校以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通过会议交流,网站宣传,省外作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作者身份特征以及所属单位的分布情况,有助于编辑把握期刊的稿源,也能够了解各单位的科研动向,以及各个不同层次科研人员投搞活跃程度。本文对《辽宁农业科学》2017-2019年刊登的461篇文章第一作者的身份以及单位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作者身份分为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副高、正高级)以及学生;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各级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包括各级农技中心,农业局、种子站)还有一小部分单位是公司的作者(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级以及副高级职称作者占多数,这与其需要评职称以及他们是其部门主要科研工作力量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也有一些学生作者,充分显示了本刊在保证文章符合刊登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作者投稿的需求;《辽宁农业科学》是农业科技类期刊,因此,来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比较多,约占整个刊稿量89%,他们也是本刊的核心作者群。

二、作者群培养对策

(一)全面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在整个期刊的出版体系中,作者是处于“源头”位置的,只有作者源源不断的来稿,这个出版流程才能进行下去,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期刊生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编辑只是习惯于在办公室编辑稿件,经常面对的是文字,只是对文章进行编辑、校对、修改;对作者的一些的诉求、咨询,缺少服务意识,不够重视,很少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思路,总是习惯用自身现有知识评价文章的好坏,是否刊用。众所周知,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包括农业各个层面,编辑虽然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多学科,所以,面对不同文章,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显得十分必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微信,QQ、邮件等等,通过最初咨询稿件接收情况,何时能刊用,到后来文章中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与作者保持联系,这时作为编辑一定要有耐心,要虚心,时刻记住编辑就是给他人作嫁衣的工作,不断地缝缝补补,通过你来我往的多次沟通,不但会使文章达到最好的刊登状态,还能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作者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以后写文章总会想到这个期刊,还会一传十,十传百,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形成一批稳定的作者群。

阅读全文

现代文学融入当代文学生活探析

温儒敏教授的现代文学自选集《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57篇论文,分为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研究以及学科史研究四个部分,集中呈现了温儒敏40年来的研究成果。日前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大中文系围绕温儒敏这本书,举行了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现状及前瞻”的研读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多位学者与会,先后畅谈了他们的感受和观点,涉及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与“价值尺度”、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阐释、“文学生活”研究空间的拓展等重要内容。

温儒敏首先从学术研究、教学和语文教育几个方面回顾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他说,这三件事中比较满意的还是教学,对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始终是看重,也很投入的。在当今论文项目“唱主角”的风气中,特别要强调教学这份本职工作,对于当老师这个“志业”,还是比较心安的。

温儒敏说,一代有一代之学术,新生代学者有他们的优势,也有困惑与艰难,比如“项目化”的生存,思想言论的守成与禁锢,以及学术生产“泡沫化”,等等。现在的问题是文章太多,发表了即使同行也很少关注,无人喝彩,也无人切磋,这种学术“泡沫化”的氛围确实会消减做学问的冲动与成就感。但无论如何,空间总还是有的,也总还是有一部分人做研究不只是为了“稻粱谋”的,他们仍然会痴迷于学术,有滋有味地做出有价值的探究。

温儒敏认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不宜太小,要有问题意识,有批判精神,不要陈陈相因,不要满足于发表那种别致却又意思不大的文章。他顺便透露在这次疫情期间,关门闭户,应酬少了,精力集中了,反而能写一些东西,又回到专业的研究。近年来他编写了两种书。一是《鲁迅作品精选及讲析》,重新读鲁迅,的确有些心得体会。第二种是《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分析鉴赏现代26位作家的代表作,特别对中小学语文常选收的一些经典,一些讲“偏”了的作品做了新的深入的阐释。

钱理群(北大中文系教授)是第一个“与谈者”。他说,“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是一百多年前鲁迅在《摩罗诗力说》这篇文章结尾的话,号召以文艺的力量来振发荒芜的精神,改造国民,温儒敏以此作为他的自选集书名,非常好,一看就令人振奋。温儒敏的鲁迅研究,突出了鲁迅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意义之重要性,强调了文学研究要坚守“底线”,说现代中国人的话,而不是外国人的话、古人的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他人的话。说真心的话,而不是违心的假话。这也是现代文学的传统,现代文学研究的“魂”。

钱理群提到温儒敏对文学研究“边界”和“价值尺度”问题的关注,看重作家作品的评价与阐释,认为这是值得学界反思的。这些年的文学研究的确缺少了“文学味”,而文学史的研究总还是要从文学出发,以作家作品为基点,回归文学。他还指出,“守正创新”是温儒敏学术思想的一个关键,也是其学术教学活动的特点与贡献。现代文学研究要有“活气”,就要参与当代价值的构建,关注现实中潜在或显在的现代文学的传统因素,而“后疫情”时代现代文学研究如何发现并激活温儒敏所说的“新传统”,可能是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新机遇。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教授)认为,温儒敏的自选集收有他鲁迅研究的多篇论文,有的写得比较早,但老温不一定是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最重要的学者,他更重要的贡献是比较文学和批评史、学科史,他在鲁迅和现代作家研究中较早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野。老温的《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是国内第一部认真辨析现实主义思潮史的著作,当初影响颇大,开风气之先,启发了后来不少关于思潮流派的论述。而他的学科史研究也很能体现老温治学的特点:学术敏感与社会责任并重。有关《思想史能否取替文学史》及《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等多篇文章都是针砭时弊、对症下药的,这与作者担任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的角色有关。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建设方法

当今科技期刊正经历一个复杂的发展环境,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多采用SCI的评价指标,国内大多数非SCI学术期刊都面临缺乏优质稿源的困境;另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期刊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科技期刊传统的出版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科技期刊进入到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读者改变依赖纸质期刊的阅读习惯和获取资讯的方式,国内学术期刊所处的境遇越发的艰难。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成为期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科技期刊的灵魂在于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学术质量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因此,要发掘各种可能的途径,多种手段相结合吸引大量优秀的稿件和作者。同时,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想要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还必须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工作,从而进一步吸引并获得学术界的关注,树立品牌形象。未来几年,科技期刊将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型过程。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加快信息交流的进程,最大程度发挥科技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期刊提升影响力,需要从期刊学术质量建设和宣传推广两方面入手。在对众多科技期刊调研分析并结合《材料工程》和《航空材料学报》的实际,论述了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方法途径。

1组稿和选题策划

跟踪前沿热点,注重学术创新,一直是科技期刊把握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期刊编辑要有“内容为王”的意识和敏锐的选题策划能力,及时报道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两刊编辑部近几年来出版了发动机材料专题、钛合金专刊、航材院60周年专刊和基因组计划专刊,反响不错,提升了这两本期刊的品牌特色。要在组稿和选题策划上取胜,这需要编辑部经常性地与实验室进行前沿讨论,鼓励期刊编辑抓住前沿,走出去,走访实验室,参加大型学术会议。最近几年,两刊编辑部参加了很多材料领域的会议,如材料大会、第十一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等,深入了解材料领域前沿热点,便于结合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来组织相关专刊,结识会议上的专家,对期刊进行宣传。同时,北京高校、研究院所聚集,借助这个地理优势,两刊编辑部也走访了一些高校或研究所,如北京化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与专家进行交流,掌握了材料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及时追踪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专刊主题的选择做好准备;通过参观实验室,具体了解每个专家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便于以后送审稿件和约稿。

2优化网站、出版和传播方式

网络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出版方式在编审、排版、传播等方面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编辑部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平台进行数字化网络建设,致力于为作者快速和传播科技论文,建立功能齐全、实用好用的期刊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查稿件、查论文等自助服务,方便作者投稿、查稿;审稿方面建立完善的审稿人数据库,引进更年轻的专家进入到审稿人数据库。另外,科技期刊被多家数据库收录,也能大大提高期刊的显示度。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网络优先出版可以适应作者和读者对成果时效性的要求,能扩大论文的影响力,提高论文的显示度,有利于吸引优质稿源,利于期刊的发展,编辑部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签约,使用“单篇文章优先数字出版”,这样不仅解决纸质刊物出版时滞问题,使科研成果尽早传播,同时也为着急毕业、评职称的作者服务,缩短学术论文的出版时滞,加快学术新知的传播,实现学术资源信息的社会共享。开放获取(OA)是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途径。开放获取是学术期刊论文的一种免费获取方式,一般通过学术期刊门户网站或者公益性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网站,科研成果可以得到广泛传播。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ofOpenAcessJournals,DOAJ)是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个了解和查找开放期刊的工具,它提供有质量控制的、可免费获取的电子期刊资源,是对全球OA期刊的收集和开放获取期刊目录的系统,是目前认知度最高的OA期刊目录。DOAJ收录的OA期刊都经过了同行评审,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且收录的OA期刊数量众多,对学术研究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OA出版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期刊或论文的显示度和可获取度,目前,《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先后被DOAJ数据库收录,不仅为读者下载、传播文献提供了便利,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3优质的服务

科技期刊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作者本身就是读者,新的读者也是潜在的作者”。因此科技期刊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吸引新作者,巩固老作者。两刊为了吸引优质稿源,筹划举办表彰会,设立“高被引论文”“高影响力论文”“热心读者”和“办刊热心人”等奖项,对获奖的专家和学者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机制,调动了编委、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积极性,丰富了稿源。编辑部的编辑遇到因毕业、职称和结题等原因需要优先出版的作者,尽量满足作者合理的需求,但不会牺牲其他作者的利益。另外,两刊编辑部经常与专家交流和沟通,适时报送期刊的发展动态,在节日给专家赠送纪念品,为优秀的审稿专家适当减免所投稿件的费用。

阅读全文

期刊编辑类型与具备素质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期刊的出版和发行效果。近年来,随着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场竞争与其说是品牌竞争,不如说是编辑之间的竞争。作为规划、设计、主办期刊的编辑,其立场、观点、判断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才能提高期刊的味觉层次,扩大品牌,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

一、大传媒环境中期刊编辑的类型

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发展,出版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大媒体环境下,出版业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求促进了编辑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期刊编辑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复合编辑

复合编辑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与出版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复合编辑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素养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二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知识和视野范围广泛;三是具有现代出版理念的独特见解,与时俱进;四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二)应用编辑

应用编辑在编辑队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部分编辑一般具有较丰富的编辑经验,熟悉编辑出版业务和法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报编辑工作过程较为复杂,从规划、组织、处理题目,校对稿件审查,宣传推荐,与读者沟通,每个环节的工作都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出版物质量。因此,实践经验在期刊编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成熟的应用编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热情,不断学习法律法规,掌握相关政策和原则。其次,要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要有政治敏感性,在编辑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善于发现和消除稿件中的政治错误和常见错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