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市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微观经济市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微观经济市场

谈中国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创新

[摘要]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鉴于微观经济学纯理论特征,通过进一步挖掘,剖析了制约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根本问题。应当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中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情景来支撑教学,一是在相对熟悉的案例讨论让知识走向学生、情景模拟决策中让学生走向知识,二是通过中国实践展示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效应。

[关键词]中国实践;教学设计;案例设计;情景模拟;课程思政

微观经济学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1]由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表现出较强的纯理论特点,加上学生基础知识储备、学生学习背景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各种问题。目前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微观经济学甚至是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的观点也没有完全一致[2-3],对于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思路和对策也是千差万别[4-5]。大体上看,教学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接受困难、内容理解不深入、知识掌握碎片化等等问题。从问题梳理入手,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探究主要因素。基于主要因素,围绕“中国实践”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问题的深度剖析

(一)微观经济学与数学教学不同步造成部分文科背景学生学习的挫败感。一定的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知识是影响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体验和理解深度的重要因素。虽然,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少用高等数学等知识,但是对于诸如微观经济学经典的蛛网模型中差分方程的应用、在市场体系一般均衡中对于线性代数系数矩阵的应用也是难以避免。数学与微观经济学课程开设时间的错配或者是教师对此重视不足,容易造成部分文科学生的触情绪。

(二)微观经济学的纯理论特征造成学生理论和应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困难。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由于经济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社会现象,提出经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总是要聚焦主要因素,对次要因素进行简化处理。另外,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6]要掌握经济学理论必须按照“从感知现实到理解理论,从理解理论到应用实践”的“从特殊性到一般性,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的认知过程。从本科生的角度,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

(三)过多的西方经典案例使用造成学生缺乏深度理解理论背景和现实抽象的的土壤。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学现在已经形成丰富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多来自欧美经济社会美国经济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实践。不少国内教材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中节选材料。但是,东西方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管理方式、制度等具有差异,这显然会增加初学者理解的难度。[7]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成熟,我国的经济实践为学习西方经济学业也能提供许多合适的案例。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也有助于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

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问题探索

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立论支柱

国民收入决定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理论,也就是说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将国民收入作为了最基本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出发点,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对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主要依靠国民收入来进行衡量。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的建构,就是要从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以及总需求出发,对国民收入如何变动和决定的规律进行分析。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并贯穿宏观经济学理论始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立论支柱。

二、以最为有效的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立论目的

微观经济学是在以经济资源已经被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使单个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而与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是在社会经济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假设前提下,对如何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进行研究。有三个理论研究与宏观经济学如何解决和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有关。第一个是怎么去最大限度利用经济资源,实现充分就业,使失业率降低,第二个是如何对通货膨胀进行预防、解决,第三个是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要真正的解决上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法则进行着重的分析、研究,实现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经济资源,使国民经济能稳步、持续发展。

三、以实现经济的稳步、持续运行为立论出发点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觉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所以怎样将经济周期波动与经济平稳增长妥善的处理应对好,实现国民经济能够稳步、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出发点。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意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与干预,阻止商业周期中的失业增长以及经济下降,对失业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预防、控制,保证价格水平稳定,实现经济均衡、稳步提升,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对宏观经济稳步、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四、以总量分析为立论方法

阅读全文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摘要: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本文将从基础假设、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核心要旨四个层面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时从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分析两者的联系性,以此阐述其辩证统一、协调共进的发展发展,指出两者本质的相似性,从而为经济性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从凯恩斯之后,西方便将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体系。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单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研究,以此诠释价格对于社会资源分配的协调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以社会经济为主体站位,探讨国家经济管理、竞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以此促进社会经济与民生经济的发展,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从而为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更明确的理论指引。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1.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被视为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这一时期为15世纪到17世纪。马克思对重商主义的评价为“最早对现代生产模式的理论性探讨”。但是,重商主义学说的研究范畴局限在流通领域内,主要针对一些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并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这一阶段被视为经济性发展的萌芽阶段。

2.西方经济学的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

阅读全文

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

[摘要]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前提假设条件严苛。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济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存在选择不当的问题。本文以“讲价”案例的价格歧视类别归属为例,分析了通常教材中将“讲价”案例归属于一级价格歧视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归属三级价格歧视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原则。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审慎性;价格歧视

《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本科生的理论经济学课程的诸多经济理论建立在严苛的假设基础上,案例教学可以恰当地将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通俗化,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利用典型事例进行经济理论的说明,使学生通过对特殊、典型事例的分析,理解和掌握经济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对经济理论产生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描述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运用经济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体验从经济学视角分析问题的过程,训练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正因如此,国内有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众多。学者认为应根据高校培育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案例库编写、课程改造、穿插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应该根据案例教学的层次性目标,设定其实现路径。易辉煌、王业雯、倪冰莉认为,通过案例教学,使经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体地,张振强提出互动式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其实施的具体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刘礼花等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特点,探讨了案例的选择、编排及其有效的组织形式。杨瑛将“案例导学模式”贯穿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导入—演绎推理—案例运用”的三步骤促使学生理解“实践—理论—实践”的关系和升华过程。在案例的选择方面,李兴旺认为“本地化”的教学案例具有“洋案例”不可替代的作用;杨玉娟认为,案例的选择应立足于理论,只有准确解释理论的案例才是好案例。唐晓燕也认为,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关联匹配的准确性、适应性等内在因素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现有的研究为本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有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研究还存在深入的可能。首先,教师教学中运用的微观经济学案例众多,这些案例是否合适,是否适用于微观经济理论的说明?这也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案例选择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微观经济学中有关“价格歧视”的内容是为数不多的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际案例的理论知识点,与现实贴近,不少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均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对此部分进行讲解。但是,有关“不明码标价、讨价还价(即讲价)”的案例分析,很多教材或教师将其作为一级价格歧视的案例。本研究认为并不妥当,归属为三级价格歧视更为合理。本文具体分析“讲价”在价格歧视类别中的归属问题,由此说明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的“审慎性”原则。

一、教材中“讲价”案例的价格歧视类别归属

“价格歧视”是微观经济学中垄断厂商行为的重要知识点,是垄断厂商操纵市场价格的手段。但实际上,只要具备一定产品差别化程度的厂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价格歧视是指对相同的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以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按照定价标准的差别,价格歧视分为三级,分别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二级价格歧视是对商品的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对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市场(或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对“不明码标价,讨价还价”的价格歧视归属问题,现有微观经济学主要教材的基本情况如下。国内教材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高鸿业主编的教材对三类价格歧视的原理进行了理论、图形和数理上的详细分析,并没有实际的例证说明价格歧视的现实运用。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以汽车销售为例,认为巧舌如簧的推销员以每个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将车卖出去,实际就是将“讨价还价”归结为一级价格歧视,但随后也提示读者在实际交易过程中销售员仍不能准确把握每位消费者的价格底线,顾客仍保留部分消费者剩余。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教材认为一级价格歧视的典型事例是乡村医生,根据不同求医人的能力和支付意愿支付最高的医疗费用。国外的教材中,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没有明确举出一级价格歧视的例子,认为一级价格歧视是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要实行这样完全的价格歧视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没有对价格歧视进行分类,也没有提到“讲价”的例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对价格歧视进行了分类,但没有举出一级价格歧视的实例,其他两级价格歧视都举出了例证。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教材列举了一些一级价格歧视的实例,但明确指出一级价格歧视主要是理论概念,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准确的例子,并指出所有实例都不是“理想”的一级价格歧视例子。阿西莫格鲁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假设某制药公司知道5个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解释一级价格歧视是向每个消费者收取正好等于其支付意愿的价格。随后,特别指出在实践中一级价格歧视是很难实施的,并解释了原因。赫舒拉发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决策、市场与信息》对完全价格歧视进行了理论和图形上的分析,认为一级价格歧视是一种逻辑上的极端,但并未举出相应的实例。综合以上教材的观点,对“讲价”的价格歧视类别归属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观点:其一,明确认为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无法实现,以曼昆、范里安、阿西莫格鲁教材为代表;其二,没有明确指出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与否,也没有列举一级价格歧视的范例,以高鸿业、萨缪尔森、平狄克、赫舒拉发教材为代表;其三,认为“讲价”可以作为一级价格歧视的例证,以格致、三联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教材为代表,但大多数教材也指出其适用性是受到质疑的。综合以上描述,本文认为第二类并未明确指出一级价格歧视案例的可归结到第一类观点,一级价格歧视不存在实例的教材居多,尤其是国外原版的、权威的教材基本持此观点。因此,将“讲价”归属一级价格歧视是有问题的。

二、“讲价”归属于一级价格歧视存在的问题

以下从最高支付意愿的概念界定、价格歧视的概念、结论、适用条件等方面分析“讲价”归属一级价格歧视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放弃了亚当斯密及之前学者所谓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按照基数效用理论的观点,随着商品消费数量的不断递增,其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不断递减的,由此决定的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也是不断递减的。所以,从这个概念上说,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是指同一消费者消费相同的商品,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其最高支付意愿下降。“讲价”是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支付意愿不同,不符合同一消费者不同数量的前提假设。从根本上来说,“讲价”形成的价格就不是最高支付意愿,将其用在一级价格歧视中当作最高支付意愿显然是不合理的。其次,从理论上看,一级价格歧视的实施条件是厂商能够获得消费者的完全信息。这个“完全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对商品的评价等,当然也包括这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每一单位的最高支付意愿,很显然,这样的假设条件过于苛责,现实中根本不能实现。但是,如果现实中能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获得这些信息,也是可以的。在“讲价”的过程中厂商可能对消费者的这些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有获取的可能,但可能为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易费用过高,使得一级价格歧视的实现变得不可能。实践上来看,一级价格歧视是按照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确定单位商品的价格,“讲价”可能形成一人一价的局面,但是否就是这个人的最高支付意愿呢?这从实践上无法验证。在无法验证的情况下将讨价还价的结果看成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未免有些太随意了。如果消费者不是以最高支付意愿购买商品,或者说,如果不是全部的消费者都以最高支付意愿购买商品,那就不符合一级价格歧视占有全部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从这个方面说,“讲价”不能归属于一级价格歧视。但是,“讲价”归根结底是一种价格歧视。本文认为,其归属三级价格歧视更为合理。

阅读全文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达成非常重要。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出发,建议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为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路。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现状;教学改革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认识与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经济问题,也为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学习打下经济学基础。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论和规律,熟悉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求学生能运用一些经济工具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一般安排在大一学期,再加上学时有限,作为没有任何经济学相关知识基础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并且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尤为重要。但目前三本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1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

微观经济学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知识点比较多,许多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效用论时,效用本身是主观心理评价,不易进行量化,因此不能通过简单的数量进行比较,但是消费理论又要计算和比较效用的大小,然后去推导需求规律和特征,这一点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阅读全文

经济法体系的重构

一、三分说理论

三分说主要是可以将经济法体系划分为市场、干预机制、法律法规,然而这种理论的内在逻辑合理性却不尽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单纯的市场经济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也收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针对政府的经济干预也要辩证的看,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经济干预措施本身也是存在弊端的,假如不能在经济的调节中适度的应用,就会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正确的理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有这样政府的经济干预措施才能够更加有效。

二、二分说理论

在二分说理论中,普遍的是认为经济法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政府的经济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的法律,并且在国家通过有关的调控措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主要形成基于宏观调控的法律和基于市场规范的法律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形成了二分学说理论。在二分说和四分说理论中,我们的普遍观点是试图将所有的经济法包含在其中。市场经济一旦出现监管缺失,就会导致个别经济参与者收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做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冲突的行为,因此,就有必要在市场经济中加强对于经济参与者的行为规范,这其中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更好的发挥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干预作用。其中以税收法为例,该法律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国家在制定税收法时需要考虑税收对于行业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通过经济法律的形式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行为产生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市场活动参与者行为的效果。

三、经济法体系的重构

(一)理论基础

在经济法体系重建中,其调整的目标和范围决定了经济法体系的基本组成。在我国,经济法体系理论研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众多的理论中,有学者认为对于经济法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经济利益调整的法律总和。这种经济利益指的是在进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产出大于投入而出现的利益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也曾经有国外的经济学家针对调控对象的不同提出了宏观和微观经济法理论,其中针对企业的法律归为微观经济法,而以全部经济活动为调控对象的法律归为宏观经济法。更进一步的说,微观经济法主要针对以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为调整对象,而宏观经济法则是对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进行调节,在实际的应用中,只有将这两种经济法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够保证对于国家经济的有效调节,更好的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阅读全文

经济效益发展思考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所费(支出)和所得(收入)的对比结果,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实际成果和收益。马克思指出:“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因此,剩余产品的多少和剩余产品率的高低是国家(宏观)和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好坏的具体反映。剩余产品愈多,社会财富也就愈多,人们得到的实惠也会愈多,其经济效益也就愈好。   要增加社会的剩余产品,提高剩余产品率,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所谓宏观经济效益,就一个国家来说,指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即整体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则指的是局部的经济效益,通常指的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效益则是各个微观经济效益的总和。但是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是各个微观经济效益的简单代数和,而是各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微观经济运动的最终物质成果的综合反映。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从本质上决定着我们劳动者的劳动,既是为社会,同时又是为自己的劳动,从国民收入的分配来看,一般说来,我们所得的劳动报酬及各种福利待遇,是为自己劳动的部分;我们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量以利润税费和贷款利息等形式上交国家,是为社会劳动的部分。我们创造的剩余产品愈多,国家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的积累就愈多。劳动者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就愈快。我们的国家就愈繁荣富强。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人民文化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   然而,宏观经济效益并不是抽象的,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以微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基础、为实体。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效益好,必定是各个微观经济单位的劳动消耗低,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好、规格品种对路,也就是说为社会提供的,为社会所必需的剩余产品多。如果各个微观经济单位的效益差,整个宏观经济效益当然也好不了。十年动乱中,很多企业消耗高,质量低,产销脱节,经济效益差,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差,很好的例证,这就是说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是统一的,这是它们关系的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就是要下决心、费力气把微观经济搞活,把微观经济效益提高。否则,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在根本一致的同时,也具有矛盾的一面,只不过它处于次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存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所以还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的相对独立的企业及其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矛盾方面的根源。但是,宏观经济效益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代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微观必须服从宏观,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在特殊困难时期,国家为维持其机能,有可能对企业采取某种特殊的行政措施,即使这种手段在当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在所不惜。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据我看,只有宏观经济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加强对微观的指导和调控,促进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才有可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基于上述对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就如何提高经济效益谈点粗浅看法。   从宏观经济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的调控,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政策要相对稳定,不要多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综合平衡,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要加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衔接,要有效而及时运用价格、税收、利率、贷款等经济杠杆,科学引导,少用行政干扰手续。   总之,要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必须要有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风格和科学战术决策。否则,要取得健康的、实实在在的宏观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国经历了不少的挫折;远的有极左时代的“”、“十年动乱”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灾难。当前存在的有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之间在原燃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出现了恶性无序竞争,涟钢也身受其害,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究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宏观调控不力所致。另据报导所知,地方政府不仅是土地财政,还置财政支出能力于不顾,入少出多的实际情况,大搞政绩工程,从而出现巨额财政赤亏……。如此等等,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有水份、不实在,令人忱心,令人心寒。我们渴望政府切切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像美国那样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祸及全球的经济危机。   从微观经济方面讲,要不断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在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后,正确决策单位团队的工作行动。要确立内涵扩大再生产和集约经营的指导思想,不断优化工艺和管理流程,坚持走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提高综合管理能力。要切记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设置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经济责任制,收入分配切忌差距过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劳动和工作积极性;涟钢现在实行的厂务公开很受大家欢迎,但还要不断完善和充实其公开的内容,对于关系公司大政和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真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使职工群众真实感受到是涟钢的主人,重新树立爱厂如家的“主人翁”思想。   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当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狠抓产品适销对路入手。估量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不好,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的产品是否价廉物美,适销对路。价廉,主要是指产品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少,成本低;物美,主要是产品质量好,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产品价廉物美不但适合人们消费的利益,而且使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p#分页标题#e#   适销对路,是产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不造成呆销积压。它包括品种,规格型号对路。   产品不适应社会需要,使用价值就不能成为现实的使用价值,就算不上有效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销不出去,积在仓库里,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经济效益就无法实现。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造成报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率就是一种破坏。   近两年来,涟钢薄板因质量、品种等原因,难以打开销路,同时因财务费用和折旧负担重,致使经营成本高,造成巨额亏本;而我们多年在市场上享有产品盛誉的螺纹钢虽然有较好的效益,但生产能力小,无力抵销薄板的亏损。目前公司虽然采取了增产效益较好的品种钢和堵塞跑、冒、滴,漏,整顿内部市场等强化管理的各项措施,已初见成效,但薄板的市场在华菱的汽车板和硅钢项目尚需5年左右才能上去的这段时间里,公司扭亏脱困的目标可能会处于摇摆不定、时盈时亏的不稳定状态。为此,笔者建议要下大力气抓好螺纹钢的增产:首先通过小改小革使现有生产线年产量达到300万吨左右;同时尽早着手作好新建螺纹钢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但可行,即抓紧实施,力争在2013年内投产,使螺纹钢生产量达到公司钢材产量的50%左右,从而为扭亏脱困增添生力军。   二是从狠抓降低成本入手。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关键,而最重要的是降低企业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要达到尽量少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这是实实在在的,不带水份的提高经济效益的落脚点。要达此目的,必须加强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时利用率,近一年多来公司在这力面是作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   三是从剖析利润入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目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利润进行解剖分析,可以起到衡量经济效益的改善是不是建立在以同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实质点上的作用。   a.要剖析资金使用效果。流动资金利润率是了解每百元资金所提供的利润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定的资金所提供的利润越多,说明资金周转愈快,经济效益就愈好。我们定期分析资金利润率的变化,可以找出我们管理工作的薄弱点,总结加强资金管理的经验,促进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b.要剖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工资利润率反映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剩余产品的水平。要经常将利润和工资进行比较,分析工资利润率的变化。当工资一定时,工资利润率的变化如何,可以反映活劳动的经济效益如何,看利润是否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的。   c.要剖析成本利润率。即成本利润之比,看其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当商品价格一定时,成本提高意味着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增加,利润就减少;反之,利润则增加。因此,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d.涟钢过去在狠抓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成功作法,要坚持,而且要完善和发展。   当然,还有产值利润率等也要进行分析,但上述指标是主要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只要数据齐全、准确,分析方法对头,就一定能够起到揭露问题、总结经验、促进管理,改善经济效益的动力作用。

阅读全文

微观经济学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摘要]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社会对企业进行有效了解的一项重要途径,披露的质量通常会对利益的有关决策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对自愿性与强制性两种披露方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微观经济背景下会计合适的披露方式进行比较选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会计信息披露;披露方式

所谓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指企业将间接或者直接对使用人员的决策产生影响的相关会计信息通过公开报告的方式,告知给使用人员。会计披露的质量高低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披露的真实性,以及其披露的及时性和公平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通常来源于企业经营权以及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以及委托关系的形成。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中,其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当中仍旧将强制性的披露当做首要的选择方式,虽然其自身具有相应的缺陷,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经济学家对其披露的方式仍旧存有相应的疑问,也就是在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是选择自愿性的披露,还是强制性的披露。本文主要以微观经济学作为基础,对强制以及自愿的两种披露方式进行分析,对微观经济背景下会计合适的披露方式进行比较选择,以此对经济体系所产生的经济绩效进行保障。

1自愿性披露的原因

微观经济学的背景下,企业高管通过对财务披露实施报告,其主要是因为理论当中委托具备极大的作用,其通常表现为资产的管理人员与拥有者之间的联系,合同属于其外部的表现。在契约当中,其内容也就是会计信息,其显示为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并导致理性参与者自愿将收益的权利交出。客观而言,委托方与被委托方之间的目标可能出现背离的地方,其从企业的角度看也存有隐形的矛盾,如果资产的拥有者对管理人员具备足够的信任,就需要在管理契约的具体监督当中划拔相应的资金费用。为了使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得以有效降低,管理人员通常会通过自愿披露相关会计信息的方式,为企业获取良好的信誉,并最终使其收益有效扩大。

2会计信息强制披露的原因

如果经济市场出现失灵现象,对参与者而言,只有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也就是通过不利企业实现长久发展的方式;或者是通过当前信息,为企业谋取利益的方式,这通常会违背相关道德标准。想要使该状况得以有效缓解,政府就需要对市场进行宏观监督以及调控,而调控的关键:就是企业可以自主生产能够对其使用以及信息价值进行体现的相关商品,同时,会计信息通畅也可以对公共物品所具备的职能进行表现。企业可以提供的相关信息,通常能够以政府信息交易中出现的失灵状况进行总结,再加上企业当中,财务信息具备的潜在、垄断的特征,如果政府不能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与监督,就会造成市场失灵。对于会计信息而言,其主要就是一种公共的物品,按照微观经济学,通过市场竞争的完全性,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当前典型的一种公共产品[1]。政府如果以补贴资金的形式对其生产会计信息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弥补,就需要对资金补贴的来源进行严格分析,因此,政府相关保障措施实施的强制性属于形势所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