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站网络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淘课教育建立思考
近年来,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耶鲁大学的《死亡》、《心理学导论》等由世界顶尖名校推出的公开课视频在网络上风靡起来。公开课内容涵盖人文、社会、艺术、金融等各个领域,这无疑造福了世界各地未能接触到的顶尖名校教育的求知者。不用花费一分钱,不用争着抢座位,不用担心漏掉教师的讲课内容,更不用考试、挣学分,就能够自由聆听这些顶尖名校的课程。不爱逃课,爱“淘”课,今天,你“淘”课了吗?无论你在哪儿,城市或者农村?咖啡馆、车站、大街小巷里?只要你愿意花上一点时间,你就可以免费观看世界知名学府的公开课视频,充分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吸取更多的教育国际资源,何乐而不为呢?网络公开课受到了都市白领、国内高校大学生甚至部分社会各界人士的追捧。如今,网络公开课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与喜爱。2010年,由中国知名门户网站网易推出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就引起了网友们的好评。其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且用户们完全可以在线免费观看,这不仅拓宽了求知者的视野、增长了丰富的知识,也使得一些因语言障碍而未敢接触或者不能完全了解公开课内容的网民接受到了国外大学不一样的教育。在这股“淘”课的风潮中,人们鲜见中国高校的身影,这就太让学生和白领感到遗憾和不满足了。国内高校应有所作为,正视青年学子和白领的求知热情,在网上公开自己的优质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取舍,同时,教育相关部门对网络公开课受关注的现象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公开课的管理和成人教育的力量。 一、现状分析 1.国内外高校网上公开课发展现状对比。在众多网民为“淘课”乐此不疲的时候,不免有些遗憾产生:在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国内的高校开放自己的课程视频,人人影视和网易在采访中都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协助国内高校拍摄和传播自己的公开课。“我们曾和三四所国内著名高校联系,但他们都对此比较冷淡”。网易公开课项目组成员朱玺瑞说,“唯一比较积极的是复旦大学。我们正准备将他们的学校的部分讲座放到公开课平台上,不过进展仍然比较缓慢,复旦大学方面正在协助我们联系讲座的教师,取得他们的授权以后,我们才能传播。这比网络公开课复杂很多,因为国外的课程授权方式是CC协议,我们可以自由地传播。”所谓CC协议,指的是知识共享协议,它允许使用人在遵守作者的某些要求(如署名、非商业用途、不得修改等)后,自由地复制传播其作品,这一协议正认为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大基础。 “国内高校的很多教师觉得,自己拥有其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自然不会愿意公开。这也是国内高校网络公开课缺失的一大原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开课程是需要资金、人力投入的,而国内高校认为,这样做没有收益,所以不愿意尝试。此外,有一些学校觉得自己的课程拿不出手,公开了以后可能招来这样那样的非议和批评,吃力不讨好,所以,不敢去做。实际上,早在十年前,我国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时,就已经有了公开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部要求,国家级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与国内高校网络公开课的缺位相比,网络上国外高校的公开课却很多,白领网友是这样评价网络公开课的:“不用说别的,就是光听听这些课程的名称———《死亡》、《公正》、《幸福课》、《聆听音乐》———你就有想听下去的冲动。”小李是数以万计的“淘课”族中的一员,她每天会抽出一小时来观看网络公开课的视频,至今已坚持了半年:“我的iPhone里面,装的全是各种课程视频,有的时候储存容量不够了,每次删除一些课程都是件痛苦的事。”各大门户网站的公开课专栏,访问人数也相当庞大。2010年11月,网易公开课项目启动,第一天访问观看公开课的独立IP访问量就达到15万。现在公开课平均每天的独立IP方问量都保持在25万左右,不仅如此,项目组推出的公开课iPad客户端软件,上线第一天就排名苹果appstore软件商店中文软件第一名。 2.网课教育在高校成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我们的高等教育其实并不缺少风度翩翩、有吸引力的教授。他们一样能将课堂搞得生动、热闹,一样能把高深的内容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但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就没能在网上掀起这样的“淘课”潮?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公布时,就规定“课程内容全部上网,取消登录用户和密码,向全国免费开放”,但在指定网站,评选的公示高挂,最吸引人的课程实录却杳无踪影。 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看到,截至2010年11月10日,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3523门,省级精品课程8409门,校级精品课程8034门。但现实状况是“淘课族”们对国内精品课的了解甚少,一些知晓的网友也对其评价不高,有网友在百度中写道:“花那么多钱做了很多重复的精品课,但很多人不能用,因为没有权限。很多精品课就为拿到资金,拿到项目,做完一件事就结束了,哪管推广?”“那些‘精品’不是网页打不开,就是堆砌了一些不知所云的所谓论文!”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直言不讳,他曾帮导师申请过国家级精品课程。“只要录一段上课视频,再把课件什么的交上去就行了,根本没有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过任何考虑和设计。”他坚信,这样的网上课程,对自学者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调查发现,其实像北大、人大等一些高校也有自己的开放式课程。为检验国内大学的精品课是否能顺畅地观看,笔者点击中国人民大学网首页的“开放课程”,即可进入一个名为“网上人大开放课程”的页面,用户经过简单注册后,就可以选择课程开始“上课”了。 其实,这些世界名校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懂得利用网络共享的特性,在输出知识的同时,也输出了自己的影响力。当我们的高校热衷于宣传每年招到多少状元,热衷于想办法将高中尖子收入囊中时,却忽视了这种输出才是对学校最有效便捷的宣传。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之一,大学的网络公开课无疑是这一思想的最好实践和促进。很多作为人类共同财富传递下来的知识,本来就没有“版权”,至于教师授课的“独家秘笈”其实更多在个人独特的风格和人格魅力上,那是外人很难抄袭的。所以,我们的高校和高校教师应该转变一下思路,主动推出我们的名校公开课“大片”,将提高高校名气的思路,由输入人才转为输出知识。#p#分页标题#e# 二、对策 1.让网络“淘课”成为成人教育新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曾晓东认为,“淘课”的最初动因是对知识的渴望,但折射的深层问题则是中国大学的定位危机。“研究性大学”、“注重通识教育的本科学院”、“技术性学院”,每一种“大学”都应该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定位,但国内大学多数都认为“研究性大学”是一种“特定身份”,大家一拥而上都要做研究型大学。这样的结果是对教学的资源分配不够,大学忽略了最基本课程设置问题,使很多大学生都感觉知识不够用,该学的实用技能没学好,该打的专业基础也没打好。大学的“开放性”本质上应该是大学的内涵之一,大学生“淘”网络课,大学提供公开网络课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海外名校的开放网络课程之所以受欢迎,一是因为其水平本身较高,更重要的在于其开放、真诚的态度,其网络的授课水准和制作质量都具备了较高的学习价值。就人文课程而言,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是一些国外高校人文类公开课在网上大受追捧的原因,曾晓东认为,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白领,“淘课”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 2.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国外公开课内容围绕社会热点的比较多,是否我们也能这么操作,在当前大环境下似乎很难,有些教师会有顾虑。顾虑来自多个方面,最直接的便是知识产权,目前衡量是否侵权的标准在于,是否进行营利行为。教师如果在教室、学校内举例或使用别人的研究成果,不能算是触犯他人的权利,但一旦对全社会公开,就很难判断。如果面对社会,某种程度也可以理解成面向全社会的宣传。为了能够让教师更加放心地公开自己的研究资料,上海理工大学在维权方面给教师打了包票。曾经有教师的一门课被外省市另一所高校抄袭,而且申报了该省的精品课程,在公示阶段的时候被上海理工大学学生搜索到,校领导了解情况后,马上给对方打电话,该院校的教务处处长、院长、系主任当天就飞来,向教师本人道歉。除了支持产权的顾虑,还有就是讲课尺度的把握,也许教师在上课时讲得会比面对镜头时更为生动。由于视频将公开面向社会,许多教师往往在心里抵触,“像经济管理类、社科部的教师可能会牵涉这些问题多一些。”相类似的问题其实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比如麻省理工为什么做得最好,因为纯工科的教学不会牵涉敏感话题,反而更容易操作。 3.建立全国校免费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做成网络精品课件,并进一步做到社会共享,这一距离并不遥远。据介绍,2007年1月,教育部启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评审工作。到2009年,共评审出149门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43所网络教育学院、中央电大及两所省级电大。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免费开放了相应资源,此举措将有利于进一步大规模开放高校的优质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以及优质资源为更多的社会成员享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免费开放,是53所试点高校践行资源共享理念的积极行动,这也意味着不久的将来,网络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可调用资源的数量和类型会呈级数增长。更重要的是,该计划联盟成员单位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建设和提供优质资源,把提供免费教育资源的相关服务工作做得更加完善。推进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网络教育建设的关键,建设公共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有资源合理配置、整合与共享之意。需要说明的是,体制机制差异及其背后的利益纠葛,在开展资源共享建设中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了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行开放课程项目后,来自全球的网民访问了7200万次,平均每月访问量在100万次左右,访客基本分为教育者、学生、自学者等三类,其中96%的教师认为这些开放课程促进了他们的教学或者将要改进他们的教学。高校的优质资源免费开放,可以使在教师备课时多了一次参考、扩充知识、丰富课堂,对学生而言可以开阔思维和眼界、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技能、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课程。奥鹏研究院任为民院长介绍,从目前来看远程教育免费开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知识产权和学分互认两个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中,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否应该算做其知识产权的一部分还没有完全的界定。因此,教师的补偿机制也没能纳入进来。同时,学习了高校的网络课程之后,能拿到什么样的文凭也是一个问题。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讲,只有在学校正式注册,成为其学生之后,参加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才能拿到学分,所以学分互认对学生来讲是很重要的一环。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成立了小范围的共享联盟,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几所院校的网络学院资源共享,并且学分可以互认,也能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中国各大学的教育质量本就参差不齐,要是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大学生们就能够通过自修享受到更好的中国高校教育。特别是对于各个高校展示出的精品课程,国内各校学子都能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工科院校的学生享受一些人文教育,文科院系的学生感受一下工科氛围,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办法。对于考研、想换专业的学生来说,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内网络公开课来看,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4.“淘课热”不应偏废课堂学习。在不少人看来,网络“淘课”就好比一个市场,其兴起也是源于“供求两旺”。首先,年轻人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大学教育中依旧存在和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很多大学生或者职场新人,只能通过网络“淘课”来弥补知识结构的“短板”。“法学教育是一个例子,一些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不错,但实践能力还需提高”。深圳一位证券业律师对记者表示,现在国内已有六百多所法律院系,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法律硕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各类毕业生数以万计,其中不乏法学功底深厚、外语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但很多时候,毕业生来到律师事务所后还需要两三个月的培训。 #p#分页标题#e# 从“供”的方面来讲,动力也非常强大。专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来的是教育的全球化,欧美名校在这方面的优势远比国内大,他们也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是海外名校开设网络公开课的初衷。同时,国内的一些商业机构、财经媒体也认识到传媒的大众时代正在到来,为年轻人提供有价值的网络课程亦是基于商业考虑。如果偏废学院课堂学习“淘课”无异于“逃课”。对网络“淘课”的热浪,也有人表示“担忧”。 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特别是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淘课热”正是其过于注重课程实用性的体现,因为“淘课”而荒废主课,忽视了大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一个学经济的学生,不知道凯恩斯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但对市场蓝筹股票却如数家珍,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校园网站建设
[摘要]新时代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途径,研究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加强高校网站建设,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探讨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网站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网站
一、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的立德树人、传承文化、研究学问的作用,高校广大师生思维活跃,有创造力、富有蓬勃朝气,熟悉当今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公共媒体,并善于通过运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手段。因此,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努力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路径,积极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寓于活动中,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引导,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让高校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思想共识。
二、网络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阵地
(一)网络环境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阵地。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网络的交往已经影响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包括高校师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高校校园中,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大多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校园网络覆盖面逐步拓展。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人们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在肯定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时,也应该将网络作为高校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如何在网络条件下有效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课题。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校园网络文明建设。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阵地,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从而更有效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不断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一方面,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责无旁贷地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网络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网络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人们的所思所想乃至价值判断。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引领网络阵地,打好主动仗。另一方面,从弘扬正能量出发,网络文化的建设理所应当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更接近大家的日常生活,更潜移默化地起到感化作用。因此,网络阵地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唱响主旋律。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
网络时代,网络信息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习生活带来便利,但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带来诸多问题。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已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要从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和个人发展三个角度展开,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客观的认知、分析、运用网络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
网络时代 信息辨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
以手机为代表的无线网络终端广泛应用,降低了使用网络的物质和技术门槛,推动了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应用。面对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辐射面广、监管难的特点,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处理能力都将直接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在重视网络阵地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培养,使学生对网络信息有正确的认知、独立的理解、理性的分析、自主的运用,真正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成长中的正能量导向。
一、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的意义
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网络功能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优势凸显,传统媒介信息传播中的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功能在网络信息传递中几乎无法实现。在教育活动中,施教者很难再拥有传播信息的“主动权”,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单纯的教育活动。虽然网络促进了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发展,但是,在没有过滤功能的传媒途径中,基于受众对各种观点的认同心理,使得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比生硬的说教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也能够轻松的影响尚在思想成熟过程之中的大学生。因此,培养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能够教会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分析方式处理网络信息。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研究显示,在校园网络发展比较完善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将逐渐对校园网络产生依赖。[1]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达到这样的条件,除了不断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建设,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网络环境特点是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而变化的,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动态性特点,大学生的成长是动态的,不同时期对信息需求不同,对信息分析处理结果也不一样。因此,通过能力培养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认知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标准等方面建设积极全面、客观的思想防线,对学生选择和接收网络信息都有保障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来鉴别不良虚假信息,自觉有效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构筑思想“防火墙”。[2]
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措施(共4篇)
第一篇
一、西部地区农副产品开展网络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部地区农副产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推进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升级营销理念,拓展流通渠道,将会在社会经济的多个层面产生重大影响。这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意义深夜。
1、能有效稳定农产品价格,并进一步稳定本地区乃至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农民与城市居民实现直接沟通、交易,既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也有利于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趋势,实现理性决策,避免盲目扩种与盲目减种。这对需求刚性的农副产品而言,无疑是价格稳定的重要因素。
2、降低农副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业投入,增加农业产出。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绕开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在价格下跌40%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农副产品实现网络销售,不但能极大降低农副产品价格,而且农民收入也会明显地增加,从而刺激农业投入增加,增加农业产出,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农副产品价格的长期稳定。
3、有利于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根本改善。由于单个农户土地少,产品单一,市场经验不足,物流成本较高,因此农副产品的网络营销不能像其他产品那样可以由一些小卖家经营,而只能由农业企业或农户联盟经营。农副产品开展网络营销,必然采取“网站+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根据网站订单组织生产经营,农户则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成为农业工人或与农业企业结成产销联盟。网站成为组织、协调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中枢神经。这种组织方式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极大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和营销水平。营销站点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如在田间地头、养殖场所安装摄像头、传感器等终端设备,可以实现远程监视、管理以及远程专家会诊、指导等;与追踪溯源技术结合,可以确保农副产品的安全性,有利于推广绿色无公害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大量上网销售必然形成网络品牌和区域品牌,从而提升地区影响力;利用网络可以参加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甚至国际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