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科技论文

互联网科普网络信息利用研究

摘要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法,对互联网科普受众的网络信息行为进行调查,共通过纸质问卷发放和网络在线调查等方式收集了有效数据937份,数据分析和结果显示,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尤其成为受众的普遍信息行为。用户对网络信息获取的满意度与深层次使用意愿与网络信息的实用性、获取便利性、安全性和趣味性有关。该文还从信息内容建设与形式创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视角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科普;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管理

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越异,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快速普及给网络科普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网络科普快速发展,网络科技信息的获取和利用尤其是受众的网络信息行为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现代信息行为研究始于1916年美国学者L.P.Ayres等人针对图书馆文献展开的一系列调查[1-2]。目前关于信息行为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角度,利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进行研究,如国外的Sheeja,调查研究了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感知[3];另一类是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系统日志挖掘分析,如王继民等基于300余万条有效记录的日志数据分析了我国移动搜索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基本特征[4]。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科技信息需求与信息获取利用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5],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科普方式和手段[6]。但是目前网络科普的发展存在着科技信息质量层次不齐、信息资源分散、用户难以快速获取等一系列问题[7-8]。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互联网科普受众对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的特征,探明了网络科普受众持续地进行科技信息获取并愿意深层次使用网络科普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及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便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网络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依据。

1调查问卷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工作是通过纸质问卷发放、网站在线问卷和QQ、微信朋友圈分享链接等途径完成的。调查对象既包括青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也包括企业白领、政府公务员、教师和私营业主。本次回收样卷1150份,其中有效问卷937份,样本有效率为91.2%。

阅读全文

水产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本文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网络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为例,介绍水产网络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情况,讨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提出参考性、建设性建议。   1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概念   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各类图书情报单位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网络工具,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高度理想化地对各类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即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描述、整合与数字化处理,并最终通过网络载体共同向用户提供适当的资源(本地或异地资源)和服务(与用户身份和权限有关)[1]。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走向高级的必然趋势。共建共享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2高校和科研单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   许多科研机构及大学图书馆都很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为了解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网等网站,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题进行了频次检索分析,检索时间跨度从数字资源收藏时间起至2010年10月,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占到总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19%;科研机构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比较少,而水产科研机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方面的研究更少。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水科院”)作为国家级水产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近年来,水科院对信息资源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的经费来加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增强文献保障能力,为发挥水科院“领头雁”作用,建设一流院所提供基础保障。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强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指导思想下,水科院按照“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的共享原则,已建成一套以水产科研为重点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该系统利用统一平台和规范接口,将检索资源、数字图书馆平台等数字化资源集成起来,完成了网络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以及异构跨库检索平台的开发。   3.1信息资源共享途径   3.1.1统一订购中外文大型数据库资源   为保障水科院科研人员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水科院渔业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牵头协调本院系统按照“院属各单位统一订购、集体出资、共同使用”的方案,进行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并形成了基础文献数据库服务体系。   3.1.2积极参加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是将图书馆与其他信息处理部门连接起来,共同完成对信息的处理与服务工作。具体包括:参加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参考咨询服务协作,传递服务,扩大有用的电子资源等。水科院订购了中国科学院系统联合目录集成服务。此系统包括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和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库,可提供馆际互借服务。在此基础上,水科院对所购买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建立一站式信息检索平台,可提供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及文献互助平台服务。   3.2信息资源采集   3.2.1选择订购数据库的原则   面对众多服务商所提供的大量网络科技文献数据库产品,用户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水科院对一线科研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134份有效问卷和903组有效数据的分析,根据回归模型参数,确定科研人员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全文获取、帮助功能、检索功能、文献覆盖量以及传输服务等,最后根据回归模型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水产科研人员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中外文数据库的评价较好[2]。根据上述调研结果,水科院订购了中国知网、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资源。   3.2.2选购数据库资源情况   根据水科院相关科研人员数据库访问的量以及资金额度情况,水科院采取了以下2种方式采购数据:对于访问量较大数据资源采用了“包库计费”的方式;对于访问量不大的数据资源采用了“流量计费”方式。这样在增强文献保障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水科院根据选购数据库原则订购了较知名的7种中文数据库和8种外文数据库的全部或一部分,这些内容主要针对水科院水产、生物、信息、环境等专业,各数据库均有其资源优势及特色,具体说明如表2。   3.3特色馆藏建设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通常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馆藏和图书馆长期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馆藏体系所具有的独特风格[3]。特色数据库能充分显示资源建设的特色,体现行业优势。水科院及部分院属所已建立了全文数据库,及题录数据库,还有一些针对特定主题而建的综合性数据库,充分发挥了水科院特色资源的作用,形成水科院在水产领域独特的文献资源优势。例如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此平台制定了一系列水产种质资源标准技术规范,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水产动植物种质资源活体、标本、细胞和基因等分类分级标准和描述规范,以及各类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整理的技术规程;依据相关标准对已收集、保存的水产种质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包括“护照”信息、基本特征数据信息(编目)、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遗传信息、标本数字信息、养殖技术数据信息等;利用水产种质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表达结果,建立不同类型的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水产种质资源网站及共享网络系统;制定共享方案,组建加盟式共享会员体系,建立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共享平台。#p#分页标题#e#   4水科院信息资源整合情况   4.1建立一站式信息检索平台   先进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是几个单一的数据库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一站式信息检索将是未来信息检索服务的一种发展模式[4],是构建一个面向用户的,便利有效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是人性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它使用户可以在一个界面一次性地检索到多个数据库,并且可通过查询,一次性获得图书、期刊、论文等各种原文,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检索时间。水科院学术搜索平台是基于读秀学术搜索平台而建成的,其整合了图书、期刊、报纸、论文、专利、标准等数据,共包含260多万种书目数据,2亿多条目次,170万种图书及6亿页图书文献资料全文,此平台还实现了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互助平台等功能。   4.2建立数字图书馆平台   水科院数字图书馆平台是以院属各单位图书馆的资源为基础,对各所中、英文图书及院部图书馆所有中文期刊和内部资料以及国内非正式出版的渔业连续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渔业专业的数字图书馆,现有图书4.6万多册,1983~2010年期刊文献39万多条。本站资源仅限图书馆内部使用,为学习、教学研究服务。   4.3建立本院知网数字图书馆平台   请中国知网专门为水科院设计个性化数字图书馆,通过定制推送最新情报,及时进行竞争情报分析,增强科研创新竞争力;通过全面汇集、多维整合,为项目跟踪、项目自评提供信息资源;通过个性化定制、智能推送,寻找应用实体,加速成果转化。院属各所可在机构馆的基础上建立二级馆;个人还可建立个人数字化图书馆,定制水科院机构馆订购的CNKI提供的个性化服务。   5水科院提高信息资源使用率的辅助措施   5.1加强数据库宣传   为强化集成资源平台的使用功效,水科院在学术统一检索界面链接了相关数据库的使用说明,其包括每个数据库的资源优势、数据库特色、检索说明、个性化服务、注意事项等,并印刷成册,使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全面检索查询到想要的文献。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途径让读者掌握所需的数据库,以便读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5.2举办学术交流会   举办学术交流会使科研人员了解数据资源的使用方法,而且通过交流也帮助信息工作人员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动态,了解他们经常访问的信息源。   6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建议   虽然这两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数据库价格均较昂贵,尤其是外文数据库价格更是不菲,资金投入还不是特别充足。由于缺少专业人才,二次文献数据库加工开发得比较少,馆际沟通交流也不是很多。为此本文对进一步加强水科院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出如下建议:   6.1以信息需求为导向,优化信息源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信息资源采集不但要购置国内外知名、权威的数据库,而且还要合理选择数据库,找出数据库的特色,从而把数据库重复收藏的内容降到最低,并增大信息资源量。据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一线科研人员研究动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并对数据库的年度使用情况作出分析,根据访问量的大小和下载量的大小对信息源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经费的使用效果。   6.2加强技术创新,建立特色数据资源   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成本,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和建立具有水产专业的特色数据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后期经费的投入或增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6.3注重数据挖掘,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激增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信息,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这些数据就会被更好地利用,从而避免发生“数据爆炸但知识贫乏”的现象。在以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注重对二次文献的开发,将其加工成有针对性的信息源,形成水科院特色馆藏,以使研究人员能获得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的科研成果。   6.4加强馆际沟通交流,提升服务水平   一方面,水科院要积极参加国家信息中心、农科院信息所等相关单位举办的各类业务交流活动,借鉴其工作思路,尤其是在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要主动了解、掌握院属单位实际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服务水平。   6.5加强人才培训,提供咨询服务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涉及的知识面既专业又宽泛,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的高级技能培训和深层次继续教育,培养造就一批既熟练掌握图书情报专业,又能熟练操作现代化信息设备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员的业务素养,转变观念,改善群体知识结构,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阅读全文

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实践

1高度重视专题策划推动期刊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的学术交往不断增加,反映科研成果、作为国际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仅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批准了30种英文科技期刊的CN号[1]。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从创刊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发展,通常需要经过5到10年的艰苦努力。对于创办时间不久的新刊,由于其国际影响力还不够高,一般稿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自由投稿的数量不多,质量偏低。而采用以策划专题的方式来组织稿件、集中反映热点研究方向的成果,是实现期刊顺利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方法和路径。黄敏提出专题的特点要新、实、特。“新”是具有新意,探讨的内容应该是热点;“实”是说创新与应用相结合;“特”是指专题应具有特色。丁筠归纳了通过学术会议组织英文科技期刊专题应注意的事项。张春丽探讨了发挥编委优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数据库、跟踪学术会议和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组约稿的模式[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原为综合性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于1996年。2011年,为提高该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办刊水平,主办方清华大学将其改版为信息类专业化期刊。因为期刊所涉及的学术范围、读者群和作者群发生了重大变化,该刊实际上与创办一本新刊相差无几。在进行期刊定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国际上,同类期刊已经有数百种,仅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数字平台Xplore中就有300余种同类期刊。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期刊出版环境,如何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该刊主编,时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指出:信息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期刊一定要选择和跟踪热点研究领域做专题策划。主编团队和出版团队紧密配合,经过7年多的持续努力,策划和出版了近40期反映信息科学前沿发展的专题,内容涉及大数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生物计算以及信息安全等。由于专题时效性强、反映的内容集中,出版后迅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内还有不少英文科技期刊也高度重视专题策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中国通信》多年来坚持专题策划,每期出版一个FeatureTopic专栏,内含数篇热点研究方向的论文。《摩擦(英文)》自2013年创刊以来,连续5年策划了“Biotribology”、“Superlubrication”、“ScienceofFriction”、“ThinFilmLubrication”以及“6thWorldTribologyCongress”等5期专题,对《摩擦(英文)》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主要来源

2.1主编团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自改版伊始,由主编孙家广院士在全球聘请了1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副主编和副编辑,组成了一个主编团队,它是期刊的学术核心。这些学者绝大多数为IEEE或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选择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专题策划,并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专题策划的特约编辑(GuestEditor)。该刊改版后第一个专题出版于2011年,是有关无线传感网这个热点研究方向,由副主编、IEEE/ACM会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云浩教授,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XiangyangLi教授和笔者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策划的。主编团队聘请了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YuWang教授担任该专题的特约编辑团队负责人。5位特约编辑在全球组织了15篇稿件,通过严格评审,录用了其中的4篇。该专题的其余5篇稿件是通过约稿的形式组织的,其中包括笔者邀请的副主编、IEEE会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IvanStojmenovic的高质量论文。

2.2学校资源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4个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组成,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技项目。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方面的雄厚研究基础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中,一大批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众多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进行高水平的专题策划提供了浓郁的学术氛围。IEEE高级会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唐杰副教授与笔者共同策划了多期数据挖掘的专题,专题中包括IEEE/ACM会士、美国信息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韩家炜教授的2篇高水平的论文[7,8]。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任天令教授为该刊策划了多期微电子学专题,吸引了包括IEEE会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AlbertWang教授在内的众多优秀稿件,同时专题中也包含了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众多的国际学者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讲学等。出版团队利用国际著名学者访问清华大学的机会,与科学家紧密合作,策划高水平的专题。笔者就曾与来访清华大学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滑铁卢大学ShermanShen教授一起策划了智能电网的专题,其中,ShermanShen教授课题组的论文[9]进入到2015年2月IEEEXplore百篇文献排行榜(每月在400万篇文献中按使用量高低顺序排列的前100篇),至今,该论文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引用量已达42次。

阅读全文

职业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的信息科技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时代逐渐的来临。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性,同时也正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络环境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班主任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本文就针对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环境下,职业院校的班主任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展开研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新媒体;职业院校;班主任;德育教育

网络环境下,新媒体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如微博、抖音、直播平台等都是借助网络环境而流行起来的。这些新媒体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广为流传,其中有些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内容,同时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阻碍学生德育发发展。班主任应该如何正确的把握好,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班集体文化难以构建

网络环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多事参差不齐,正面的、负面的、反动的、黄色的、暴力的等特点的信息不断地传播进入学生的视野当中,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以及对学生的三观产生较深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班主任构建班级核心文化存在一定的困难,网络环境所传播的信息对学生观念有着负面影响,班主任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是苍白无力。

(二)学校已经不再成为德育的主要场所

阅读全文

谈网络科技时代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历史。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传承必须结合历史文化趋势和艺术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各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下,正受到多元文化交融的影响,容易导致某些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逐渐衰落。对此,需要深入分析当代社会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对此类珍贵资源进行活态保护。早在20世纪末,很多地区的艺术研究工作者就通过民间采风和实践研究等方法,对各个区域境内的民间舞蹈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在经过长期研究之后,编写出了教材、论文和地方史资料等,这些工作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挖掘现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越发艰难,对此,需要根据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让传统艺术和现代科技相互结合。

一、民间舞蹈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1-文化内涵

舞蹈是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文化是舞蹈的内部核心,这表明文化和舞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文化直接支撑着舞蹈的发展方向。而舞蹈作为一种动态性的语言,在特殊的文化环境背景下会有对应的文化意义,特别是民间舞蹈,应该准确定位文化特性,不仅要对其外部形态进行研究,更要对其所蕴含的文化深层次内涵展开深入评估。例如,我国很多地区的舞蹈都充分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特点。传统农耕文化指的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风俗习惯和行为习惯,主要作用于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其融儒家文化和其他类型的文化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见证,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无形财富,是人们在发展进程当中不能遗忘的文化概念。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生活,对区域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舞蹈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集艺术和舞蹈元素为一体,既体现了浓烈的地方色彩,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群众文艺的主要主体之一。多年来,各类地方舞蹈和音乐被二度创作,登上了国内乃至国际舞台,已经成为人们家喻户晓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研究民间舞蹈文化内涵就是研究区域近代史,因为一个地区的艺术形式能够记录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过程和社会风貌,给今后其他地区的艺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艺术功能

舞蹈和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娱乐活动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直至今日,很多舞蹈的艺术功能仍然保存在现有的艺术体系当中,并且随着时代的转变,对当地居民和文化起到了独特的支持效应。例如,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由于民俗文化来源于广大群众,并且在长期的劳动过程当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性,所以民间舞蹈可以被看作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信仰图腾,其表现的是当地民族文化的活态特性,是汇集当地人群智慧结晶的产物。历史的不断变革,让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不断发生,在与当地历史文化及生活体系进行融合之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现代角度来看,民间舞蹈同样具有娱乐生活功能,其扩充了人们的娱乐渠道。文艺表演正逐渐成为某些农村地区的主要娱乐生活和精神体验。例如,很多地区都通过民间舞蹈展开区域文化交际,每逢节假日和农闲时期,各类舞蹈元素就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场景当中,老百姓在公共区域进行舞蹈演出,一方面有助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情感交流,拉进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来自各个区域的民间团体,虽然原本并不相识,但通过各类文艺汇演活动展开了文化交流,在展示技术技巧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了区域艺术质量,营造出良好的区域文化氛围[1]。值得一提的是,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社会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体育作为艺术的特殊组成部分,来源于人们物质水平提升和精神层面的新需求。近年来,以舞蹈为代表的体育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追捧和热爱,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开始以广场舞为主要健身手段。在表演时,人体的各个部位会互相配合,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肢体运动,这不仅能够让身体的各个关节得到伸展,保障身体的柔韧性,还有助于改善人体的脏器功能。尤其是对于现代人而言,网络科技时代下的互联网公民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多会长期接触电脑或手机,往往都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借助传统舞蹈进行体育锻炼,无疑是一种相对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

3-社会功能

阅读全文

高校科技信用管理制度构建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为传播媒介的微时代,高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进行管理。近年来高校屡禁不止的科研诚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现行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弊端。文章通过对微信等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规制来加强高校科研诚信教育管理,推动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推动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加强网络化、法制化建设,最终重构和完善高校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关键词]微时代;科研诚信;管理制度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科研诚信问题多次被国内外媒体曝光。普通高校教师、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国内著名高校中的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教授等都有论文抄袭、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科研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科研诚信问题不仅仅造成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负面影响,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对我国的科技进步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微信等新媒体通过“阈下刺激”等不易被人觉察的方式来实施对公众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精神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微信等新媒体正静悄悄的塑造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在微时代如何加强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监管,确立和完善现行高校科技信用管理体制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微时代确立和完善高校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1.1微信等新媒体对高校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冲击

信息化社会,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交互的及时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等都使得网络抄袭、剽窃更容易,这无疑加剧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高校对科研诚信教育管理的传统封闭模式和对微信规范监督管理的缺乏也无疑隐形助长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造成了高校现有管理体制对科研诚信问题监管的失灵。

1.2信用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和治理学术腐败的必然要求

阅读全文

医学期刊网络化思索

本文作者:孙世月 颜玲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处

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日渐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网络时代已经并将继续对期刊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期刊已经从传统的纸媒介发展为数字化期刊,其形式从最初的软盘、CD—ROM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期刊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全球的医学期刊纷纷上网,提供了比传统纸质杂志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智能的服务,如成立于1995年的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已成为生物医学网站的典范[1]。而我国的生物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刚刚起步,作为网络化重要内容的网站建设也是如此。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对科技期刊网络化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科技期刊网络化,就是一切与科学技术期刊出版有关的工作都要网络化,包括期刊的组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发排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也有学者认为,“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即科技期刊直接在网络上出版、发行,且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远程或本地在线浏览、在线拷贝、网络传真和电子函件等服务”。

1.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的现状分析

1.1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所占比例

目前我国医学期刊的总体数量仍低于发达国家,结构上以综合性医学期刊为主,多数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低频率的医学期刊,而周刊、每周出版多期的高频率医学刊物很少。并且我国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IF)均较偏低[2]。为了更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各医学期刊杂志社都在积极组建或筹建网站,网络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一些成效,如“医学/卫生”学科的期刊数占中国科协期刊总数的3.1%,“医学/卫生”学科期刊的自建网站数占全部自建网站期刊数的2.1%。

1.2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的功能

医学科技期刊在整合资源、提升期刊知名度、快速检索、编辑加工流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均可提供期刊全文检索功能;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中华首席医学网等,对其主办的几十种杂志实现了网上投稿、介绍、咨询等业务,还开拓友情链接等多项功能[3]。2006年,《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开办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中国康网,定位于综合性健康门户网站,不仅实现了其他期刊网站具备的期刊在线阅览、在线订阅、期刊简介等基本功能,更强化了为作者服务的人文理念,开通适时查稿、在线投稿、在线交流互动及审稿信息等功能,还面向公众提供了大量医药卫生和健康资讯,极大丰富了期刊门户网站的内容,达到一站多能的目的。《癌症》杂志网站,读者可以快速阅览到最近一期或以往各期发表的论文,还可以在MEDLINE网页上实时阅览到《癌症》全文,也可以友情链接到MEDLINE检索。而人民卫生出版社面向高端研究性读者的《中国医刊》授权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进行二次编辑,制作电子期刊,是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

阅读全文

未来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计算机作为公共性学科是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面临着很多新的形式,研究重点解析了这些新形势。新形势必然带来新问题和新的要求,需要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变革与重塑,研究从教学理念、方法、内容、手段、效果评价和实训/实验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工作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发展;教学研究

0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计算机理论知识普及和通用计算机应用技能普及型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机素养并掌握未来工作生活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能。随着计算机知识体系迅速膨胀、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演变及教育相关科学和管理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教学迎来了很多新的形势,如何应对新形势,未来如何发展已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而且迫切要考虑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