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谈网络教育招生策略
一、基于4P理论的网络教育市场问题分析
(一)网络教育产品尚不成熟
我国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除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之外,还具有商品特性。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所提供的是远程网络教育资源、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等教育产品。而教育消费者需要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特色专业、品牌服务和规范管理。国内网络教育市场在教学资源质量、品牌和特色等方面尚不成熟,难以对教育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由于网络教育试点高校重视程度不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势必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方面的政策性投入不足,网络教育很难以质量创品牌,以质量谋发展。还有一些主办高校把网络教育作为学校的创收主渠道,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其发展特色正确的理性认识,学科结构延续普通高校现有的模式,缺乏前瞻性。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生源多就开设什么专业,教学模式也是照搬全日制本科教学。这种教育产品选择行为的趋同,导致了网络教育办学特色的奇缺和教育产品的结构性短缺,容易产生无序竞争的局面。
(二)网络教育招生渠道须加强管理
网络教育招生渠道单一,主办高校主要通过各地设立的学习中心组织招生。有些学习中心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现象。校外学习中心数量过多过滥,存在站外设点现象。管理队伍素质偏低,没有经过主办高校招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对学校的办学定位、理念、思想、优势、特色了解甚微,很难适应求学者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网络教育目前招生工作中,亟待提高的是服务营销意识,而国内一些远程服务机构如奥鹏、知金、弘成等教育超市的发展为网络教育招生拓宽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国内管理较为规范的教育支持服务机构。网络试点高校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强强联合,是未来较理想的发展趋势,并能很好实现招生渠道的畅通与保证招生渠道的规范管理。
(三)网络教育招生宣传有待规范
对于网络教育招生的宣传渠道来说,大部分都是学习中心派专人深入到各地区进行宣传,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招生相比,形式过于单一。再加上缺乏对传播渠道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学校品牌的理性认知度,宣传的扩大面和影响力不够。更有甚者,为了能招到更多学生,学习中心做虚假广告,违规招生。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为谋取经济效益,冒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名义,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网络教育“不用考试”、“一年取证”、“考试有答案”“、论文保通过”“、拿证零障碍”、“包毕业”等虚假宣传,迎合社会上一些人文凭晋职晋级急需,严重毁坏了试点高校网络学院的社会声誉,误导和欺骗了广大考生。为此,教育部在2004年已责令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5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停止网络教育招生。2013年4月教育部又发出高校网络教育招生预警公告。
网络教育视频创制策略
摘要:通过对网络教育视频功能目的、艺术特征、创作特点的系统性梳理,从策划阶段、制作方式、作品呈现形式三方面对网络教育视频的策划定位、制作技术、视听手段等重要创作环节和作品风格进行定性分析。同时,以教育技术学及教学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网络教育视频的创制进行理性的批判和思考。通过研究力求理清网络教育视频内容的特点与需求,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对该领域的创作实践、人才培养和理论建构进行思考。
关键词:网络教育视频;前期策划;制作技术;视听风格;教育技术
在网络视频媒介逐渐成熟和视频制作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学习的思路与习惯迅速向网络化、碎片化转变,大量以教育为目的的网络视频内容以各种渠道、各种模式进入大众视野,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网络公开课的鼻祖—2001年上线的麻省理工学院OCW(OpenCourseWare)网络公开课;以及2007年上线同时让网络教育视频成为热门话题的“可汗学院”;或是存在于国内外诸多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优酷、爱奇艺等中的各色教育类视频、微视频作品……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这类以教育为目的,由非专业或相对小型制作团队完成的基于网络共享的教育视频。然而在网络教育视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能够真正产生影响力并达到教育目的的作品并不多见。从创作者的理念和创作策略角度分析,问题主要可以被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传统影视专业背景的创作者为主导创作的作品,虽然声画艺术手法和技术水平较高,但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不足,容易给人华丽而空洞的印象;另一极端是来自教育学背景的创作者主导的作品,在教学设计方面系统性较强,但由于对视听技术和艺术掌握不够,作品在呈现方式、声画质量上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观众的学习欲望,同时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而降低了教育视频的教育意义和产业价值。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类视频网站生活栏目中的各档花哨美食制作教学视频,多为专业影视团队打造,单纯从视听技术视听语言角度看,确实异彩纷呈,花样繁多,但从教学目的看却收效甚微,学习者往往需要搜寻更多同类菜品的辅助资料才能完全掌握这项菜品制作技能。诸多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往往以单机位教师上课实时录像形式,或者PPT录屏配以教师上课实时录像的画中画形式,直接上传于公开课平台,一成不变、索然无味的画面与节奏容易令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难以有效保持学习者注意力,从而令学习效果大大降低。笔者认为,网络教育视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目的,而其途径是视听媒介。所以其除了具有一般影视作品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属性,因此需要影视艺术与教育技术的共同理论指导。目前在创作层面上,这两个领域融合还远远不足。本文即是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网络教育视频的制作。下面将结合教育技术学视角以影视内容创制的一般规律从策划阶段、制作方式、作品呈现形式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1策划阶段的特点
策划阶段是决定一部作品的主题定位、内容结构、风格走向和制作方式的决定性阶段。对于网络教育视频来说,策划阶段不仅要考虑作品的艺术元素,还需融入教育技术学中关于课程设计等理念。首先,网络教育视频的选题须具有明确性,内容主旨需与教育目的紧密关联,清晰明确,一般不会过于含蓄隐喻。一般影视作品案例可以含蓄委婉,注重意象美的营造和对作品哲思式的概括,如奥斯卡获奖影片《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仅从标题中均无法判断影片的主题,甚至观看全片之后若无足够背景知识和观影能力都无法参透影片创作者对于反战这一主题的表述。这种模式对于网络教育视频来说则可能带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资源难以利用等问题,因此需要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对视频内容加以总结和概括。如2018年“网易公开课”排行榜前3名的课程:阿里铁军内训销售科曝光、如何1年读完100本书、秒杀朋友圈的手机拍照法,均从标题即可了解其主要内容,进而明确作品的主题定位。其次,在内容规划的依据和手段方面,一般影视作品诉求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以剧本为主要手段;教育视频诉求的是传达信息,以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为核心框架,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的结构和叙事手段。如信息量密集、逻辑性强的大学精品课程等,本身内容就足以架构整个作品,过度包装反而会打破逻辑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但对于一些较为轻松和易于形象化的主题,网络教育视频也不排除塑造人物和故事讲述。如《明白学堂》系列等面向大众的科普类作品,经常借用一些形象化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代入感。同时还打造了原创IP,提高作品创意产业层面上的价值。再次,一般影视作品篇幅主要取决于媒介的习惯,节奏主要取决于故事进展,一部常规的电影作品,一般时长为1.5~2.5小时,电视作品一般为40分钟至1.5小时,且随着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内容节奏展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而教育视频篇幅和节奏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较为科学理性,一般单集时长不超过50分钟,为便于学生理解内容节奏不宜过快或有较大的起伏。如可汗学院创始人最早一批网络教学视频由于平台的技术限制,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恰好符合了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规律。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可以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1]。通过对篇幅的控制将知识点拆分便于学生自行把握学习节奏,降低视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特别是随着年龄的降低,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理解力皆会随之下降,视频时长及节奏也应相应减短放缓。萨尔曼•可汗认为,一旦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后面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即便是学生每次只掌握一个基本概念,也能在其后的学习中将这些概念简单的信息进行融合、扩展,进而真正掌握一门学科[2]。此外,在形式风格的选择方面,一般影视作品风格主要取决于题材类型和主创人员的风格特征,并不强调风格与观众的接受习惯之间的严格一致性,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存在“倒挂”的情况。如《南方公园》系列动画,创作者刻意以简笔卡通的形式呈现主要面向成人观众的内容,从而加强其讽刺效果。而网络教育视频由于其教育目的,形式风格一般取决于其对目标群体的精确定位,必须选择符合目标群体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的视听风格。如以爱奇艺视频网站教育频道的K12辅导专区为例,语文、数学、外语三类课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所选取的视听风格呈现出清晰的对应关系(见表1)。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大,趣味性的动画形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形式较为枯燥但可容纳较高密度信息的教师讲授逐渐成为主体。未见一般影视作品中形式与定位“倒挂”的情况。
2制作方式的特点
视频内容的制作方式能反映时代特色,充分体现所制作内容的特点和需求。传统影视制作一般为大团队、高技术、高成本、集中式的制作方式;一般网络视频如网剧、网络短视频在制作规模和周期安排上更为灵活多变;教育网络视频在网络视频的共性基础上,更突显了非专业、融合性等特点,同时也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教育视频的创制团队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教育背景人员而非影视专业人员。如可汗学院的中早期内容、大部分大学精品课、大量教师自制视频等,均脱离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的“高大上”,采取了因陋就简的制作方式。这种情况是由于教育题材的专业性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舍本逐末地追求传统影视制作方式,而是因势利导从对创作者的教育和辅助方面切入,提高作品的质量。如国内很多大学为教师建设了具有完整音视频制作功能的录课教室,无论是拍摄教师上课还是录制PPT等,均可以迅速实现。这种硬件平台的建设为非专业小规模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降低甚至消除了技术门槛,从而充分释放了创作力。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对新媒体的深入挖掘,网络教育视频的制作技术正在尖端与影视和新媒体技术发生融合。如虚拟演播室、互动视频、全景视频和VR等均出现了面向教育教学的内容。这些新技术的介入不仅给网络教育视频带来更多新鲜感,拓展了表达手段和空间,更在教育领域为视频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在全景视频中,随着画框的消融和观看者互动选择视角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学生在场的教学情景。在规划使用和教学效果方面,有待进一步实践和研究。从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网络教育视频距离做到拍摄、制作、全自动化还有待时日,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需求还需进行相应的解决方案定制。因此在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加强对创作者的技术培养。但与传统影视教育不同,教育视频的创作者需要全面而非精专的知识体系,难以照搬传统影视教育中摄影摄像、影视剪辑等现成的课程体系。这一特殊要求对教育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教育形式探析
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新的教育形式,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学龄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几乎涵盖了人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教育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先进上,更体现在它所引起的教育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上。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1.教与学在虚拟环境中进行 网络教学是应用网络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即利用虚拟技术模拟出实际并不存在但又和现实相近的网上校园、网上教室、网上图书馆、网上阅览室、网上实验室、网上实习基地等虚拟现实社会环境。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教学环境。这个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是网络教育平台最大的优势。虚拟环境具有的智能化、多媒体化、快捷化、超链化等特征,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客观真实世界无法观察的自然现象与事物变化过程。这是常规教育所无法实现的。 2.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 网上教学不存在校界、区界、甚至国界,这有助于跨时空的资源共享。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潜在的和现实的教育需求远远大于教育供给。然而我国传统教育资源又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各大城市,这种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对称性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则遍布全球,能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广大边远地区,使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优秀的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共享,通过远程传输,在同样的教育资源中施教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被放大,从而满足了更多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3.自主学习居于主导地位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具有较强自主特征和个性色彩的学习,是在自觉学习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即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己因材施学相结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他们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同时接受教师指导、帮助。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观念,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选择最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自我考试,测定成绩。自主学习贯穿人的终身学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独立性和超前性,它使得学生具有学习时间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沟通的交互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等优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的匮乏,实现资源的共享,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订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网络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发展方向,也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方式。中国的网络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我国网络教育1998年起步时全国仅有学生2931人,1999年达到3.2万人,2003年已经达到230万人,发展速度非常快,表明我国网络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教育在中国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然而,在网络提供给我们方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教育容易造成青少年过分的依赖性,网络教育不像传统教育或媒体有主流,可控制,它的无权威、无主导、多元化在带给青少年方便的信息的同时,对于尚未完全培养出正确判断能力、自主分析能力的青少年来说,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由于网络快捷方便,使青少年更疏远了实际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易使青少年的情感趋于冷漠,造成“自我封闭”状态;另外,网络毕竟是“虚拟社会”,而与现实社会的反差,会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能力。 因此,我们在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未来学习的方向发展。
教育公平视阈下网络教育探讨
摘要: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程度。网络教育因其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为实现现代学习型社会创造先进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育者扩大网络覆盖面,加强资源共享,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况,提高学习者网络信息素养和教育公平意识。
关键词:教育公平;网络教育;互联网
同志在中共开幕式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网络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加快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进程,满足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一、教育公平与网络教育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具有动态性、历史性、区域性特点。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思想方面,全民族不分男女都要有公平享有优质教育的观念。(2)目标方面,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全民为满足自己学习需求享有平等的机会;教育质量公平是指全民具有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3)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制定和师资力量分配方面的公平。(4)过程方面,主要包括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需要,使每个学习者得到充分地发展。网络教育是指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等传播媒体,进行教学内容传播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南国农先生对网络教育的界定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1]。教育公平在网络教育领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教育机会均等;(2)教育资源均等。所有人通过网络都能获得相同的学习材料、教师资源和个人展示机会。网络教育突破了地区、种族和文化的限制,让人人都能获得同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因此,网络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
自考网络助学网络教育论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必要性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攻占了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网络教育以其资源的开放性、广泛性、可重复利用性,以及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分布的不平衡等问题。因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网络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二)自考网络助学自身的优势
自考网络助学模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征。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的,考试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趋向公平化和大众化,同时使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自考网络助学使得教学成本更低、学习环境更优、学习效率更高等优势,这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自考网络助学势在必行。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许多高校以及助学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自考网络助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自考网络助学体系的基本结构。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网络助学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无论是入学、学籍管理、缴费、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等。这使得整个网络助学的管理更加全面可控,同时能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追踪、记录与测评。对学员而言便于随时随地的注册、学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学习测评阶段作为教务教学管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测评阶段学员能充分利用在线助学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而这个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实验操作系统、辅助交流系统以及最主要的教学系统。实验操作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系统可以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实验观看、实验操作以及远程操控与辅导。另一个辅助系统为在线交流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学员之间以及教师与学员之间,还有管理者之间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员之间可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等的交流,也可进行学习社区的建立。让学员们能进行学习的共享与交流,克服网络助学中学习的疏离感,促进共同学习。该系统包括考生论坛、教师博客、QQ群、学习社区、虚拟班级、BBS答疑、视频会议、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等。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化学网络教育教学
一、模块化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我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没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各类自成体系,独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按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按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给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自选班长,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高校网络教育初探(5篇)
第一篇:高校网络教育发展前景探讨
摘要: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变革的新方向,开始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被在校师生广泛接受,但高校网络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就高校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前景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根据自身资源成立的网络学校,高校网络教育可以为学员提供相应的学历证书;另一类则是商业化的网络教育培训公司,这类网络教育没有向学员提供学历证书的资质,但它们具有充足的资金和设备,在教学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教育部在第三次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将高校网络教育列为全国教育的重点工作,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为了加快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网络学员的需求,教育部制订了相关措施:首先,要加强高校网络的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国家也对卫星电视进行网络教育方面的改造,建立起高校网络教育的资源中心和教育平台;其次,依托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开发新的教育软件,面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发相应程度的教育视频和学习软件;最后,由教育部划出专项资金,用于网络视频和远程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网络教育学分制
1、学分制在网络教育中推行的必要性
在网络教育中推行学分制不是随便决定的,首先相关教育领域有推行学分制的先例,其次是专家学者通过分析网络教育本身属性和学分制相关特点才最终决定在网络教育中推行学分制。
1.1学分制的特点
我国推行的学分制属于“舶来品”,最早要追溯到美国的艾略特,他所主张的教学理念就是学分制的雏形。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素质都有很大差别,我们不能将其固定在一个统一僵硬的教学模式中。学分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较大的弹性,这些特点决定学分制优于学年制。首先学分制下的学生拥有较大的选课自由,在网络教育中学生掌握基本网络知识后可以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有必要学的内容,而不用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学习科目学习。比如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选择C语言二级考试,也可以选择VF二级考试,学生对哪项内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修哪个课程,只要最后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并且学分达到毕业学分的要求就可以。其次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时间比较灵活,推行学分制后每一阶段学历教育规定的毕业年限只能是参考,而不再具有强制性。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选择学习内容,提前修完网络课程总学分,提前申请毕业;而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可以不再受规定年限的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推迟毕业时间。正如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网络教育中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有效的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既能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又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分制在网络教育中推行,与学年制相比能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并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的自由度,从而达到网络教育教学目标。
1.2网络教育的特点
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科学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关于网络教学,我们更应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在网络教育中不断改革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制度。上文已经简单介绍了学分制的相关特点,我们需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网络教育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首先网络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网络知识的对象具有开放性,另一方面是学习网络的时间具有开放性。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普及,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对象由之前针对在校学生发展到到了现在各个阶层人员,这一变化正是体现了网络教育对象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对象的开放性也进一步决定网络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在职人员学习网络知识不可能像在校学生一样遵循学年制规定的学习年限,所以学分制的推行是势在必行。网络学习者可以不受学年制年限的约束,在工作期间也可以适当选择网络课程修学分。所以网络教育的开放性适合学分制的推行。
2、网络教育推行学分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