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环境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环境论文

教育传播学性质与研究对象论述

作者:汪基德 朱书慧 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

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不仅对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我国教育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李运林先生等一道,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学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积极推广、践行教育传播学的思想。在庆祝南先生90大寿之际,对南先生的教育传播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探讨,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

一、传播理论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思想的确立

在我国,传播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的,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传播学的引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南国农先生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大力支持电教工作者引进、宣传、推广传播学理论。南先生非常重视传播学在电化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在他所著的电化教育著作中都特别强调传播学的重要作用。在1985年出版的《电化教育学(第一版)》第一章“第四节‘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中,他就将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并认为教育心理学和传播学是电化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们“与电化教育理论的建立,关系最直接、最密切。”[1]在这部著作中,南先生还介绍了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三种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模式和韦斯特莱模式。在这一节内容的最后,南先生进一步强调:“传播理论与电化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传播理论主要是阐明信息传递的过程与规律,而电化教育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在电化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中,常常需要传播学的理论援助。”[2]尽管这里对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的论述还不够全面系统,但南先生认识到传播学对于电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及时地引入到电化教育中来,这显示了南先生的睿智与高瞻远瞩。在1998年出版的《电化教育学(第二版)》一书中,虽然没有具体谈到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但传播理论仍然出现在该书的有关章节中,如在“电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一节中提到,在研究建立电化教育过程模式时,以下几个传播模式值得参考:分别是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贝罗的传播模式、坂元昂的教育传播模式、海曼—弗朗克的教育传播模式。[3]这里实际上仍然是把传播学作为建立电化教育过程的基本模式的理论基础来看待,并参照这四种传播模式,建立起来了三种电化教育过程模式:(1)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电化教育模式;(3)以问题为中心的电化教育过程模式。[4]在2004年出版的《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南先生再次明确提出传播理论是信息化教育最直接的理论基础之一的思想。他认为: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最里层、最直接的是“学与教理论和传播理论”。[5]在这里,南先生将四种传播理论修改为:(1)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2)罗米索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3)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4)罗杰斯的创新推广理论。[6]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三种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模式:(1)以“教”为主的模式;(2)以“学”为主的模式;(3)以“其他要素”为主的模式,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育媒体等。[7]在《信息化教育概论》一书中,南先生还提出了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这一概念,并将之概括为三种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传媒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8]尽管在南先生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对传播学作为电化教育理论基础的思想表述略有不同,但南先生将这一思想继承下来,并不断的丰富、完善和深入。近30年的坚持与努力,显示了南先生作为电化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所具有的继承创新、严谨治学的学者品质和研究态度。

二、对教育传播学性质和研究对象的深刻论述

南先生早在1991年就在《电化教育研究》上,阐述他关于教育传播学性质、研究对象的看法。南先生指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包含的学科有几千种,仅自然科学就有2400多种,这些学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学科,其内容只涉及一门科学的领域,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另一类是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科学的领域。交叉学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边缘科学,是两门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即两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作用于同一个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两门科学的领域。二是综合学科,是两门以上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即两门以上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作用于同一个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两门以上科学的领域,如生物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等。三是横断学科,这类学科具有两种特性:(1)它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2)它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方法论功能,可以作用于多种其他学科,从横的方向上研究多个对象。如系统科学的“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它们是哲学、人类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产物;它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都具有很强的方法论功能,具有向多个领域广泛渗透的可能性。教育传播学是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实施、评价学习和教学全过程,以实现教学和教育的最优化。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对象是整个传播系统和学习与教学全过程。

在谈到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关系时,南先生指出:视听教育学是以教育媒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它要探讨的是怎样运用各种视听媒体,有效地传递教育信息,以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是对所有教育资源和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期提高教育效果,达到教育过程的优化。它在研究中,对教育系统的所有组成要素,同等对待,一视同仁。

阅读全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10篇)

第一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