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传销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互联网金融传销法律问题
摘要:在近几年我国全民投资热潮下,互联网金融传销引发的传销犯罪案件频发,现行法律法规又相对滞后,显现出互联网金融传销概念定义模糊、职能部门管辖权限不明确、相关消费者权益不完善以及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法律问题。针对互联网金融传销对社会安全的风险加剧问题,亟需在互联网金融传销的定义定性、管辖权、消费者保护机制、相关金融法律等诸多方面构建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的防范和打击互联网金融传销监管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传销;法律问题
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爆发式增长下必然存在诸多问题,互联网金融安全形势不容忽视。国务院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重点打击整治网络传销诈骗、电信网络欺诈,侵犯个人隐私,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刻不容缓。随着我国对不法传销的持续打击,传统的传销活动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新型传销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公共经济和金融领域悄然滋生,其凭借隐蔽性强、欺骗性大、违法成本低、涉众性广的特点,多以金融投资、微商、虚拟货币、返利、招商加盟等方式大量吸取大量社会资金,互联网金融传销危害性逐步显现。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仅2018年发现的涉嫌互联网金融传销平台就高达五千余家,其中参与人员超过千万。而近期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升温,互联网传销有死灰复燃的迹象,不法分子以区块链新技术为幌子,大肆进行互联网传销,如近期在江苏二审宣判的“GGP共赢积分”传销组织,在短短半年就发展下线30层,传销涉及金额3.2亿元。互联网金融传销已经对我国的社会安全和金融安全产生重大威胁。
一、互联网金融传销特点剖析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金融传销方式,它作为传统传销的变种,除了具有传统传销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传播,交易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大
与控制人身自由的传统传销相比,互联网金融传销则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传播发展会员,不限时间地点人数,只需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匿名身份与其交易即能骗取高额收益,体现了传销主体的虚拟性。即便被发现疑似犯罪,也能很快将服务器转移,托管异地或国外,隐蔽性极强。新型互联网金融传销的传播形式的特殊性极大增加了执法部门的监管和打击难度。
大学生微商行为中的诚信危机
摘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利用微信、微博做起了微商,但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诚信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扰。本文就大学生微商行为中的诚信危机,分析了现状、原因,并提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微商;诚信危机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购物,伴随着微生活时代的来临,微商的概念便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体网民的手机中传播开来。微时代下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获取信息渠道广、空余时间较多,更加易于接受新潮事物,部分学生已经把微博、微信当作了创业、兼职的利器。开“微店”、做“微商”也成了许多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的选择。目前,对微商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提到微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微信朋友圈上买卖商品的行为。实际上,微信电商只是微商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一个媒介平台。当前,微商一般是指以个体为单位的、利用web3.0时代所衍生的载体渠道,将传统营销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不存在区域限制,且可移动性地实现销售渠道新突破的小型个体或者团体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移动终端平台上(微信、微博等)的移动互联技术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
一、大学生微商行为的诚信现状
“互联网+”的时代冲击下,大学生微商群体已逐渐形成。大学生朋友圈“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成为下一位在你朋友圈中卖东西的人。”微商热情爆棚的背后,这种新颖的网络经营方式也带来许多问题,近几年有关微商出现的各种诚信问题屡屡见诸于新闻媒体。
(一)社会经验不足轻信他人
由于微商经营都是基于微信、微博等虚拟网络平台,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知辨析能力比较薄弱,在经营微商的活动中,很容易遭到诈骗陷阱。商品的活动中,未仔细核验产品的质量,轻信上线的宣传,将一些不能保证质量的产品卖给他人。常有新闻报道,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轻信朋友做微商,损失惨重;大学生微信创业,轻信货商被骗走1万多元等。
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果论述
作者:孙昭妍 单位:平顶山学院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要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2)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在带给人们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黄毒赌、教唆犯罪、反动言论等也通过网络进入大学校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一个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管理,更加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3)消防安全教育。现今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弱,遇到发生火灾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消防器材,不知道如何报警,不知道如何自救,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在一片混乱中,小火酿成大灾。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统的消防知识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4)防盗窃教育。通过对学校安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宿舍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所拥有的在校学习、生活物品价值也越来越高,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不仅学生遭受物质损失,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找出失窃的共同原因和防范措施,加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教育,从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5)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近几年,传销、诈骗“黑手”频频伸向在校大学生,由于在校学生涉世未深,思想比较单纯,识别能力较弱,对社会经验掌握充满渴望与期待,而传销组织通过大肆鼓吹“锻炼人”、“轻易赚大钱”的宣传,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通过严密的组织控制,将大学生拉入到传销队伍不能自拔,最终沦为非法传销组织的敛财工具。因此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传销诈骗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危害、防范传销的基本知识及打击传销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年度打击传销工作总结
2019年以精神为指导,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以维护我镇县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打传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现将我镇2019年度打击传销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成立了打传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镇长邓述文同志任组长,郑小刚、刘信义、巫军平、温小青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为各村居支部书记、中学、中心小学、小姑中小学、镇公立幼儿园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按照“政府领导、镇村协调、联合行动”的工作方针,组织各村居、各镇直单位、部门定期召开打传工作布置会议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进会议,研究部署2019年本村居、本单位打传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情况。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落实责任,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通过与市监分局、打传办、维稳办、信访办、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坚决防止因传销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恶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做到“尽好职、履好责”,齐抓共管形成打击传销的工作合力。
二、完善制度、强化责任
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要求,分阶段细化和分解排查责任,严格工作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打击传销工作顺利开展。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制,认真组织,分段实施在排查行动中,切实做到严查彻处,决不姑息;同时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按照行动方案的工作要求,认真调查摸底,确定排点,周密部署,集中时间对辖区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详细排查,根据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形式多样、宣传到位
及时将文件精神传达到各村居、各单位,采取张贴宣传横幅、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传销的危害性以及依法惩处传销的案例;及时向镇内广大群众通报传销的新形式和特点,如“消费返利”“资金互助”“虚拟货币”“投资理财”“网络游戏”等为幌子的网络传销活动、以招聘、介绍工作为名欺骗他人参与传销和限制人身自由的传销活动及“保健”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医疗、违法生产经营保健食品等行为。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引导群众远离传销活动。结合6月份的打击传销活动宣传月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坚决筑牢群众思想上的第一道防线,营造全社会抵制传销、防范传销和打击黑恶势力的良好氛围。
网络涉众经济犯罪案件特点探析
摘要:随着当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犯罪相伴而生,网络经济犯罪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集中爆发,严重破坏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其风险有向社会安全领域传导的趋势。当前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涉及领域特别广泛,受害人特别众多、社会危害性极其严重、作案手段极其狡诈。文章主要对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案件特点进行分析,从实战角度提出防控对策,为经侦部门侦办此类案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特点;防控对策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兴产业借助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经济创新成效显著。但互联网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进经济创新的同时,也集聚了相当大的经济风险隐患。传统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借助网络工具和数字化手段,具备了更强的隐蔽性,给侦查人员侦办案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挑战。针对危害性极大,涉及领域极广的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做好前端防控比事后的追赃挽损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一、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定义
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一词应运而生。以互联网为工具,针对众多不特定的社会群体实施的经济犯罪就是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并非刑法意义上的类罪,而是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侵害社会公众经济利益的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总称。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具体表现为:以网络为依托,计算机、移动设备等终端工具为辅助,从事网络涉众类经济犯罪,开展网络传销、网络非法集资等网络犯罪活动,谋取不法获利的犯罪行为。[1]主要包括以下罪名: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合同诈骗罪;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非法经营罪;其他犯罪(侵犯知识产权、假冒注册商标类等)。
二、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案件特点
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具有明显的网络犯罪的特征,该类犯罪以互联网为载体,不法分子为逃避追查往往会藏身境外或在境外设立网站,远程作案。纵观当前网络涉众型经济犯罪,主要呈现几大特点。
打击传销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打击传销工作,建立和完善打击传销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识别传销、防范传销、抵制传销的能力和水平,彻底铲除传销违法犯罪活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平安屏山”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武器,按照“严惩极少数、教育大多数”原则,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工作思路,坚持“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监管,建立防范和打击传销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禁止传销知识普及化,查禁传销工作日常化,持续开展“创无”活动,让传销在我镇无立足之地。
二、工作措施
(一)调整打击传销工作领导小组。鉴于人事调整和工作安排需要,将打击传销工作领导小组人员进行调整,调整后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网络经济犯罪侦查侦防研究
摘要:
近年来,网络经济犯罪的案件屡见不鲜,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不断演化,衍生出新的犯罪类型,并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网络经济犯罪危害范围大,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主体多元化,涉案数额巨大,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应尽快完善相关网络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支正规高效的打击网络经济犯罪的公安队伍,建立国际执法协作机制刻不容缓。
关键词:
网络经济犯罪;侦防对策
网络经济犯罪是一种新兴的犯罪,发展迅速,尤其是网络金融诈骗犯罪、网络侵犯知识产权型犯罪、网络洗钱犯罪、网络传销犯罪、网络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等犯罪。网络经济犯罪给被害人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网络经济犯罪刻不容缓,有效侦破网络经济犯罪迫在眉睫。
一、网络经济犯罪概述
(一)网络经济犯罪的内涵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有效性
摘要: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还存在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不够、网络文化环境良莠不齐等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近年来,互联网时代下存在一些网络安全问题,大学生作为我国上网人群的主体之一,其网络安全教育方面仍有待补的功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往的电信诈骗犯罪与网络攻击、手机木马病毒等“融为一体”,使得网络安全形势更不明朗。针对大学生,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开展了高校网络安全公益广告征集等活动,教育部办公厅开展了校园网贷风险防范等集中专项教育工作。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指导开展了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2018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要求各地各校围绕活动主题,深入学习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学习贯彻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深入宣传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贯彻《网络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创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共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开展全国网络安全微课征集、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宣传体验、网络安全教育主题日等活动。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每年网络安全相关的事件仍时有发生,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以“校园贷”为例,一些大学生本想贷款“圆梦”,却陷入无尽的噩梦,说好的“零压力”变成压力重重、不堪重负。一些大学生缺乏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不能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
(二)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不够。一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多数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信息化处、安全保卫部的工作人员等,缺乏专门从事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老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待加强[1]。此外,因为部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相对较低,部分高校官网存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侵犯了学生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