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编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编辑论文

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网络技术论文

1基于网络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特点

编辑前阶段是编辑部进行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阶段,这是编辑为学术期刊的文稿编辑加工设计之前的准备阶段。编辑中阶段是编辑流程中的核心步骤,这一阶段,编辑者需要对文稿进行评审、加工整理、设计、编排,因此在这一阶段内,编辑部通常会增加多个流程和环节来审查和决策文稿是否采用和是否有出版价值,一般会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个阶段来决定文稿是否进入最终流程。编辑后流程是整个编辑过程的收尾工作阶段,主要包括出版和对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学术期刊编辑的网络化给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工作模式下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进行的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校对的工作通过网络化整合,通过网络就可以将几道工序在网络上进行整合、完成,据统计,一名大学学报的编辑用传统模式每天使用信息软件校稿的效率比传统人工校稿的效率提高了70%。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其快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编辑部的编辑流程,节省了编辑时间,并且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学术期刊的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

2基于网络技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创新

2.1选题、组稿方面的创新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传统的选题策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使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变得十分简单。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学术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策划和开发选题,不断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主题词等的词频搜索、检索可以快速掌握选题在国内外其它刊物上的发表信息,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它刊物的文献资料掌握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编辑部通过策划、比较、分析和选题确定,及时评价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使读者参与网络互动,分析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案。在网络化的帮助下,学术期刊可以将组稿计划及时在网络上公布,给期刊读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编辑部通过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与专业学术条件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约稿或组稿,能够提高组稿效率。通过网络技术,编辑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组稿、约稿,同时读者又能够参与编辑过程,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扩大。

2.2审稿方面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科技文献资料,同时利用数据库的高速运算机制提供的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主题、期刊来源、参考文献等条件进行定向检索,进而审查稿件的学术价值、论文水平和创新之处,提高了审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质量。同时数据库上提供的强大的抄袭和复制率查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袭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稿件整体质量,避免学术剽窃。针对学术期刊的复审和终审,编辑部无需再用传统的会议或当面审核的方式,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的方式,网上优选的专家或审稿人,即使身处异地,同样可以审稿,编辑部在网络上综合专家或审稿人的意见。网络审稿的方式节省了审稿时间,降低了审稿费用,并通过优秀专家和审稿人提高了审稿质量,缩短了审稿周期。

阅读全文

新闻编辑人才培养的网络信息论文

1.信息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1.1新闻策划能力

在新闻媒介当中,编辑的策划从根本上来讲是对于新闻资源的整理和再度创造。新闻编辑人员要能及时的发现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评估和最大限度的利用。媒体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带来的是激烈的发行以及广告竞争。而要面对这些竞争,媒体人员在版面设置以及稿件的处理上就应该同其他的媒体有所不同。而这种不同,就体现在其策划能力。因此,对于新闻行业的编辑人员而言,要具备较高的新闻策划能力。

1.2处理信息能力

在信息和厚报的时代,新闻媒体需要向大众提供很多信息资源,无论是何种媒体的编辑,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不同的层次,内容十分的繁杂,而最终呈现给受众时确要是简单明了的信息报道。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从这些繁杂的信息当中提取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就要求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的区分哪些信息资源是需要深入挖掘的,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因此,快而准确的接受和处理信息是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我国新闻行业的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尽管同新闻改革前的新闻编辑人员素质相比有所提高,但同实践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从编辑人员的总体水平看,新闻行业还缺乏策划型和全能型的人才。由此可见,我国新闻编辑人员的培养责任重大。

1.3文字编辑能力

标题是新闻的核心,短短的新闻是庞大信息的集合。要将一篇新闻报道缩减成短短的内容,能否将主题内容凸显,加以渲染,删除多余的部分,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的精粹,这不仅要考察编辑的逻辑能力,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文字编辑能力。而且在短短的时间要能够具备较高的逻辑和文字能力,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多练和多思。

阅读全文

体育学术期刊知网网络首发调查

摘要:为提高体育类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研究了13种体育类学术期刊的网络首发状况。8种期刊的网络首发是整期汇编定稿后的电子版提前上传,5种期刊实现了单篇首发。影响网络首发的因素有期刊办刊自主权部分缺失与自身重视不足、DOI录入格式不适用、录用定稿首发论文质量难保证、编辑部人员配置缺乏以及首发环节繁琐等。提出了完善期刊管理制度、探索新的DOI录入格式、坚持保障首发论文质量的原则、优化首发操作环节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网络首发;体育类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中国知网;期刊出版

为了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规模化转型升级,中国知网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网络首发平台,顺应了“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这一战略举措被认为是中国学术期刊迈向新时代、展现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开启新纪元的标志性起点。CAJ-N是英文ChineseAcademicJournal(Net-workEdition)的简称,中文全称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主管单位为教育部,主办单位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出版单位为中国知网。网络首发(OnlineFirstPublish)是指先将论文网络出版,按出版网址和时间确认论文首发权,之后将论文全部或其根文献在期刊印刷版出版的出版方式[1]。截至2020年11月1日,加入知网网络首发的期刊已经达到1895种[2]。网络首发的相关研究[3-9]阐述了其实践情况、对期刊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等,不可否认其在时效性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编辑部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最大限度地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我国科研论文的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加入网络首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加入网络首发的13种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为例,整理这些期刊网络首发的具体情况,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为提高体育类学术期刊论文的传播效率和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完善网络首发的相关内容提供借鉴。

1体育类学术期刊知网网络首发的现状

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首发出版系统[2]公布的网络首发期刊统计得出,目前只有13种体育类期刊加入了网络首发,而这些期刊都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通过网站调查与统计得出这13种体育类期刊的网络首发及相关情况(见表1)。

1.1出版周期。13种体育类期刊中有9种是双月刊,4种为月刊。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中国体育科技》2019年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

1.2DOI格式。13种期刊除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外都有DOI,多数期刊DOI的后缀都是出版年(4位).出版期(2位).论文目录中的排序(3位);《体育科学》DOI的后缀是把中间的“.”去掉,其他同上;《中国体育科技》DOI的后缀是7位稿件录用编号;《体育学刊》《体育学研究》采用了两种DOI著录格式,整期汇编定稿文章的DOI后缀和多数期刊一样,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DOI的后缀是出版年月日(8位).序号(3位)。另外,《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和第2期DOI的后缀是出版年(4位).出版期(2位).论文目录中的排序(2位)(DOI不是中国知网申请的页面不显示),从2020年第3期开始DOI的后缀改为8位稿件编号)。

阅读全文

媒体融合与学术期刊发展思路

1媒体融合发展背景

西方学者对媒体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首次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MediaConvergence),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汇集在一起”,并指出“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在我国,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快速步入信息时代。近年来,3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在通信和大众传播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新传媒以及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下,我国新闻传播界引入媒体融合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进行拓展,使不同媒体通过交互作用,达到和谐共生、互促发展的状态。媒体融合是基于多元化信息传输渠道的新兴传媒模式,将以往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电脑、手机客户端、阅读智能终端等有效结合起来,衍生出多种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接收、查阅、观看自己所需信息。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可见,媒体融合将成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学界的研究热点。

2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络技术日臻完善。受众一改以往只能通过纸质媒介阅览信息的状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即时通讯设备获取海量的信息。信息时代纸媒危机,曾经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均于2017年1月1日休刊,《东方早报》原有的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等内容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具有传播思想、发展学术、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的学术期刊,其纸刊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绝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还是以纸刊为主,通常是将纸质刊的同等内容上传至网络数据平台。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下一些问题:(1)学术论文的时效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学术期刊容量有限;(3)传播面、影响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4)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将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及时、迅速地传播出去,在读者、作者、编者之间实时流通,是学术期刊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媒体融合,虽然对以往按部就班运行的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进一步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运行策略

学术期刊展示的是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评价、传播和馆藏的作用,其中所刊发的文章主要以原创论述、研究综述、书评等为主。目前,各办刊人就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达成共识,纷纷探讨融合之路,并付诸实践,针对传统纸质期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3.1优先出版,网络首发

阅读全文

国外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

科技期刊是专业学科及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是研究学习专业学科的重要科技信息来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得到了更多学者及读者的青睐,我国科技期刊采用网络传播的方式也逐渐成了主流。本文以拥有独立的网络传播媒介的期刊、2018年较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同学科领域的国内外期刊、学术影响力相近为基本条件,选取国外有代表性的7种期刊平台进行研究,选取期刊分别为《Cell》《Nature》《TheLancent》《NatureNanotechnology》《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PhysicalReviewLetters》《ChemicalSociety》《NatureMaterals》,分析这些先进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差异,以期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的提升。

1国外科技期刊网络传播效果维度分析

1.1传播路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对网络获取信息手段的掌握和普及,学术期刊网站传播路径已从初期的自办网站单一途径向全口径、多路径、多媒介的方向发展。学术期刊网络的传播方式从自办期刊网站发展为通过专业科技类网站、综合类门户网站、社交网络、移动终端无线网络等多种网络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起到传播科技信息,促进学术论文资源共享,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网站的传播路径选择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我国学术期刊网站学习借鉴。笔者从路径选择偏好、载体倾向选择、新闻化比较、受众参与度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1.1路径选择偏好

国外科技期刊论文传播更倾向于借助媒体的优势进行内容公开,而学术观点的交流互通主要通过媒体的社交网络工具得以实现。国外学术期刊网站更加注重社交沟通网络平台在传播中的运用,大量的国外学术期刊网站都有Facebook、Blogs等社交网站的链接入口,用户登录社交网站可点击链接进入相关主题进行学术讨论,丰富了学术期刊的受众接触面和传播路径。例如《Nature》网站上有Blogs入口链接,网站用户可点击链接进入Blogs平台中用户关注的相关主题区进行讨论,促进学术交流。

1.1.2载体倾向选择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黄金发展期的到来,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不断变革,尤其是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所显现出的集聚发展和技术创新态势,以及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出版平台显现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出版物趋于专业化。作为科技期刊重要一员,省级科技期刊是刊登区域科学技术动态,公布和展示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创新成果和新技术等重要平台,其反映了科研发展的动态与水平,是外界观察和了解科技动态与展示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探索研究与实践省级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技术途径,对省级科技期刊在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等科技创新中发展提供参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疆农业科学》出版信息数字化程度不高、期刊国际化影响力尚不够高、期刊载文信息挖掘不到位、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够高,出版效应专业化程度尚不高等已成为困扰期刊创新与影响力提升的主要“技术障碍”。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新思维、新技术和数字化新手段及先进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不断提升《新疆农业科学》的影响力,顺应信息化、数字化和新媒体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公众、创新科技和管理人员等对于期刊的新要求和新需要。研究《新疆农业科学》及创新发展及其影响力提升的模式和途径并付诸实践,以期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新疆农业科学》近五年(2012-2017年)刊登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包括刊登论文的机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构成、基金项目来源及分布、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数等的分析研究。抽样统计近三年(2013~2015年)获得新疆科技进步奖的农业奖项产出论文在《新疆农业科学》数量和比例。

(二)方法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阅读全文

学术论文著作权保护困境

一、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与移动互联网传播之间的裂痕

在学术论文的纯纸媒时期,学术论文很难摆脱期刊印刷物独立传播,同时印刷的复制成本高且传播范围和流通渠道可控,学术论文的出版发行稳定控制在诸如期刊出版单位等专业出版机构掌控中,但是,伴随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载体出现,使得学术论文得以摆脱物理载体的桎梏自由传播,传播主体多元化。权利是法律效力与专属利益的捆绑,专属利益是权利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遵循作品的利用方式可给著作权人带来回报,作品使用行为的类型塑造了著作财产权的权利体系,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依据作品的使用方式,构建了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专有权利体系。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在以往之所以能轻松“摆平”新技术的挑衅,是因为新技术没有从根基上撼动著作权“守门人”控制模式,著作权人只与少量的专业期刊出版单位合作严防侵权行为发生,专业期刊出版单位也本能地通过制止传播渠道中的侵权行为维护经济利益。著作权保护机制设立的逻辑基点存在于“守门人”自身的职业操守,基于作品传播行业的高额投资及专业技术门槛,大规模复制已出版发行作品的行为并非单个个体可以胜任,个体规避专业机构大规模地复制传播作品谋取商业利益在当时并不可行,正是这种不可行以及著作权人与“守门人”之间的利益捆绑,确保了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顺畅运行,然而,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变革了作品传播使用方式,使得传播方式脱离传统期刊出版单位的掌控,独立个体之间的实时在线交流式传播成为主流,信息传递模式的变革使学术论文得以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成为现实。在互联网移动端,学术论文的非复制性与多用户利用使得作品的传播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术论文的浏览既不需要传统复制权中的复制、下载行为,也不需要依托网络向公众传播的行为,在互联网移动终端体现的是一种提供学术论文网络链接的(帮助)行为。学术论文存储在服务器端,而移动端仅仅是通过点击链接使用专用软件传送需要响应的浏览行为,因此,移动端用户不论是建立公众号还是通过朋友圈提供学术论文链接的行为均游离于传统著作权的效力之外。移动互联网多源内容提供者与实际著作权人的分离裂化了版权产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导致作者、期刊出版单位、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以及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存在不同的利益追求,进而催化了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部分网络数据库服务商转型后不再寻求掌控传播市场而是转向通过广告、服务增值获取“延迟”收益,专业期刊出版机构充当“守门人”获取传统利益的冲动日渐式微。一方面人们享受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另一方面著作权保护机制设立的封闭性、专有性被打破。作者、期刊出版单位、网络数据库服务商和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提供商之间角色复合变形后利益诉求的分裂注定了传统著作权保护机制与移动网络传播之间的裂痕。

二、学术论文主体权属问题

1.主体确立标准改变了传统著作权权属模式

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学术网络社群的建立与联系更为便利,“用户创造内容”的形式出现,网络用户不仅是作者、读者也是传播者和使用者。网络用户在互联网移动平台实现了作品的交互式创作与传播,与传统学术及传统网络单向传播作品的使用方式不同的是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著作权主体标准的确立,也给著作权制度在主体认定上带来了难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发表优势在于时效性,如不在互联网环境中抢占学术论文的首发权,就很容易被他人占领先机。2017年底,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正式对国内外公布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官方平台,我国近500家学术期刊成为第一批合作出版单位,为了确保学术成果的首发权与快速传播,任何一篇文章投稿后,一经编辑部录用和审定,无需确定其后在纸质刊物上出版的时间和页码,通过电子杂志社审核,即可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以网络中英文首发方式面向全世界出版①。目前,基于移动网络端的期刊采编系统也在积极研发中,学者只要具备一定的编辑知识,移动出版学术论文完全可行,过去的观点认为“编辑学者化”,而现在完全可以实现“学者编辑化”。首先,在“用户创造内容”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学术范围,从学术观点到研究群体,其创作或筛选出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价值。其次,用户进入数字出版环节后涉及学术论文内容及格式规范问题,现有模式下,学术论文的编辑都是通过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编辑,具备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专业文字处理还是作品选题处理以及政治注意事项上都具备专业素质,在自媒体中,“学者编辑化”需要加强学者编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它不仅涉及发表作品自身的规范问题,还涉及文中引用和注释规范等问题。在“用户创造内容”的模式下,很多作品由移动互联网终端多个作者合作或改编,这时作品的著作权很难判断是所有网络参与创作者共同享有著作权还是分别由各个创作者分别享有,即使《著作权法》规定对作品的改编和修改需要取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但是多终端用户共同创作作品的合作权利配置方式仍向著作权法则提出了挑战。

2.作者-期刊出版单位-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三者权属分配

专有使用权的设定意在维护出版者的利益,确保在出版周期内出版者绝对控制作品的出版发行,实现收益最大化。专有使用权应是一项意定权利,需要出版者与作者协商获取,但作为期刊出版者即使获取了专有使用权,因为无法对作品转载作出干预,专有使用权很容易落空,不得不说这是现行立法的漏洞之一[3]。所以,期刊出版单位更应获得作者的著作权转让授权,才有利于学术论文在网络上传播及学术信息知识的利用,如果没有获取作者的著作权转让授权会产生权利主体的多元性与权利类型的层叠性,将导致学术论文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状态的搜寻成本增加。目前,中国知网、超星期刊等数据库服务商已经强势“垄断”学术论文的网络传播途径,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对著作权内容的控制被严重削弱。网络数据库服务商集内容提供者与传播者于一身,间接“垄断”了学术论文的网络传播渠道,造成著作权利益的分歧,作者和期刊出版单位等实际著作权人与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差距较大。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权利主体缺失或不明的现状下,通过合同形式明确作者、期刊出版单位和网络数据库服务商三者的权属关系,才能在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下区分权利人与使用人。由于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作品著作权约定不明的,其专有使用权归出版单位,但作品创作者享有永久追诉权等规定,造成学术论文授权合同中的瑕疵授权及授权不履行现象频发。作者和期刊出版单位是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还是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合同中约定的是专有使用权还是非专有使用权?作者是否能给期刊出版单位和网络数据库服务商同样的权利,还是作者将权利转让给期刊出版单位,再由期刊出版单位进行权属分配?这些问题都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著作权主体实施、创作、复制、传播以及保证其在私人领域利用作品的合理适用并防止著作主体界定标准失效的关键问题。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了“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至今已有30余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虽然这个《指导意见》指向的是时政类大众新闻媒体,但作为传统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期刊也应积极主动地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脚步。与许多传统大众媒体“多措并举,成绩斐然”不同,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科技期刊却应对乏力。2015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校出版融合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要“依托优质学术资源或优势出版平台,构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升级”;因此,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在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新变化、新趋势的基础上,探讨构建基于网络的区域高校科技期刊协同发展模式,以期能为加快高校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提供一种新思路。

1网络新媒体改变了高校科技期刊的特征

网络带来的是一种全新传播规则的改变,这种改变并非不痛不痒的局部变动,而是一场全局性、革命性的改变。

1.1传统的期刊特征被弱化

在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期刊已凸显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在利用方式上,期刊整本利用被单篇利用所取代,读者往往通过题名、作者、关键词检索论文,很少通过刊名检索,刊与刊、期与期、栏目、期刊风格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在组织形态上,以期、本为单位的论文存储单元被以篇为单位数字化、网络化的论文集合所代替;在媒介形式上,纸版期刊的统治地位被撼动,订阅量持续走低,数字版、网络版成为主流;在出版周期上,固定出版时间的模式被打破,优先出版、即时出版受到推崇。

1.2丰富的媒介推动了信息的多样化流向

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社交、在线阅读等软件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期刊内容的单一纸质流向。出版的论文将发散式地上传到论文数据库、微信平台、专业数据库、期刊集群网站、App推送平台,流向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目前,4G技术应用广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非常普及,可折叠电子纸、可穿戴设备、5G技术也已呼之欲出,这必将进一步加速信息的多向流动,全媒体传播已成为科技期刊界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