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外语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改革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笔试的种种弊端,从解决目前口试的效度与信度矛盾入手,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自身特点,提出基于小班化教学的口试改革方案,由口试方法设定、口试试题库设计、口试评分标准、口试资料库四部分组成,适用于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的系统性口试评价体系,这对于在考试环节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效果评价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并能够较好地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端正学风的目的。
关键词: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于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开宗明义地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表达以及多向思维能力,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工作的全部环节中,考试可以说是重要的一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都需要通过考试得到验证。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言的,“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2]。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提倡开展学生学习模式与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建立能力本位的学生评价机制,针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目前使用的主要考试方式仍是配备标准答案的笔试,其主要特点是:多种固定范式题型,一张考卷,当场测试。笔试方法侧重于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特别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其优点是:(1)便于多班级在同时使用时统一试题与评分标准;(2)试卷便于保存与复查。然而,笔试的缺点也很突出,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教学实际情况,其包括:(1)基于书本知识的题型与标准答案的笔试,将“知识掌握”变为“知识记忆”;(2)笔试过程中,作弊现象突出。而在评价考核中,引入口试方法可达到以下优点。1.兼有“标准答案式”与“论文式”考试方法的优点,既可以考出深度,又可以照顾到知识点的覆盖面。[3]2.对应试者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克服只会看英语不会说英语的弊端。3.学生在用英文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的逻辑思考与组织,为英语学术表达打好基础。4.口试中学生完全无法作弊,有助于改善学风。
一、“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教学现状分析
口试的应用与探索,首先开始于外语教学,并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普及。[4-6]在外语口试实践中,口试体现出:效度较高的同时信度却较低的特点。[7]如何提高口试的信度,是很多测试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从试卷内容,考生答题过程与试卷内部结果几个角度开展研究。[8-11]与外语教学不同,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工业工程专业外语”有其自身的特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专业词汇和语法、句子结构外,还要求学生应用英语的逻辑思维去掌握工业工程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构建,因此针对口试评价方法,以下问题有待解决。1.“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学时多,考察内容广,口试效率与知识点的覆盖程度的矛盾有待解决。2.“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中涉及的设计内容主观性强,“考判合一”的口试方法,要求设计高效的回答有效成分鉴定方法。3.全方面采用英语提问、英语回答的方式对部分同学来说有一定难度,如何进行渐进式改革。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特点,合理地设计口试评价方法,发挥口试评价方法的优点,提高口试信度,对于在考试环节实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效果评价具有现实意义。
二、“工业工程专业外语”口试改革探究
(一)研究目标
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实施
摘要:
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回归人文学科本位,以通识教育为本,应当通过采取调整课程体系、确立专业知识课的主导地位、完善师资建设等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达到以培养更多人文通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外语专业教育;人文本位;通识教育
笔者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常自觉思想深度不及他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常有自我感觉捉襟见肘的窘迫。与相同专业背景的同辈人一说,发现有同感者不在少数。然而,回望历史却发现早期的外语界名人辈出,且大都是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这不得不让人们对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为了论述方便,笔者特选取英语专业为代表。
一、英语教育的人文学科本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一直被放在英语院系教学的首位。随着上世纪90年代起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快地满足商品经济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许多院校纷纷加大法律、金融、新闻等专业知识课程并大幅度削减和弱化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这样的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语言技能和复合专业背景,能够迅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但是却普遍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人文基础较差,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与其他文科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诚然,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教育需要面向市场,讲求实用性和应用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个人近期就业需要和社会当前发展的需要,就势必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南京大学王守仁曾经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为目标。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也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够完成。
外语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
摘要:外语专业是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沿,其专业属性、育人功能、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而目前的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仍存在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实施路径不明确和配套资源不完善等问题。在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可从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等方面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体系,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
关键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发展
2014年,上海市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并选择了一批学校进行试点[1]。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文件的出台,明确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4]。陈宝生部长的讲话,明确了专业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专业教师是高校育人的责任主体。在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各院系纷纷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学科、各专业充分挖掘专业课程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领域构建“大思政”格局。
2外语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功能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任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教育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其终极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专业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外语专业领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2.1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强化高校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研究
1、通识教育的困境
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教育师资问题日益明显。这里指出的教育师资的“专门化”问题,会直接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对教师的通识底蕴的提高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学校各专业之间缺乏统筹协调。这一状况也是影响通识课程设置和教育师资统筹管理的实际问题。因而,能否在根本上打破专业壁垒切实开展通识教育、彰显通识理念、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提出的艰巨使命。
最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这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然需求。因为,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的着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
2、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特殊性
新时期外语专业教育已经有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教学情况。为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新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有通识理念指导下的综合素养。因而,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实际上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了。因而,国家对通识教育的倡导,正是新时期历史情形下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建设谋发展的新理路。
3、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出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在本质上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通识教育是要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
职校外语专业计算机运用能力培育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保证专业理论知识份量的前提下,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随着社会信息化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一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计算机技术运用教学的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传递—接收”的模式,它有利于对外语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现阶段外语专业教学仍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这些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应用越加普及。而现阶段在部分高校网络化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相对落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多媒体教学及优秀的网络课程亟待开发。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组织与呈现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核心问题。 3.计算机基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以及计算机综合素质。而现阶段,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设计及思维来操作,计算机实践教学很难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教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把期末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衡量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水平,导致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考核,轻过程的教学现状,计算机基础教育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随着社会进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我们应把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外语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推广到教育教学中,提高外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二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计算机技术运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借助计算机网络,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单靠计算机课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要求全体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积极配合,发挥整体合力。当前网络技术发展为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使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网络,我们要鼓励教师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师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教师主导,利用网络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结合外语专业特点,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任课教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创造一定计算机应用环境和氛围。如外语视听说课程教师可制作网络课件,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国文学作品选读则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搜集相关的优秀外文作品,运用相关的软件辅助阅读、理解和书写阅读报告。 (2)网上互动,教师通过网络提前布置课堂主题,并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独立或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随时解答问题,随时检查监督完成任务情况,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3)上网学习,开拓视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外文搜索引擎和世界各国知名网址,鼓励学生在网上了解国外时政要闻及经济发展动态,国内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信息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在网上浏览外文信息、查阅参考资料或访问外文学习网站的习惯。 (4)正确引导,网络实践。教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正规交友网站,利用网络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网络的真实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异国文化氛围,提高语言学习动力。网络资源运用,是传统外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这种综合实践方式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了多维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外语交际能力及创新能力。 2.利用计算机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1)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鼓励专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搜集各个知识点的视频资料来录制课程。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采用图片、声音、动画、投影等多种辅助手段,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学习兴趣会与日俱增,学习效果更佳。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专业教师的信息获取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教学与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依据专业特点,创新计算机实践教学。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根据外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倡精心设计实践训练项目,针对不同专业语言制作日文、韩文、俄文等语种的键盘贴膜,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既提高打字的速度又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用PowerPoint制作汇报演示文稿”教学环节中,结合外语泛读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俄罗斯风情”“日本和服文化”“美容在韩国”等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制作过程中,首先适时地为学生讲解声音图像的插入、超链接、动画设置等关键步骤。其次在学生中建立若干个小组,可以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素材,按照要求,自己设计完成主题作品。最后作品完成邀请专业教师与计算机教师一起对学生的制作内容及计算机制作水平做点评。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转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需求、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 (1)关注社会需求,重视教材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用性”、“时效性”、“创新性”,而教学内容正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内容重在教材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编写应在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保证一定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教材是相对静态、相对稳定的,面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教师在使用计算机教材教学时,要紧跟时展的需求,不断扩充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p#分页标题#e# (2)关注学生的需求,补充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外语专业学生对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学习兴趣浓厚,其中包括:图像的简单处理、音频视频文件的格式转化及拼接、网页制作、网络应用等。我们要与时俱进,增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又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三结束语 外语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既依托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更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在其他课程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应用综合锻炼,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及利用网络进行外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加强外语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中的计算机应用,实现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延伸和递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水平是增强外语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强化高校外语专业通识教育之见
一、通识教育的困境
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教育师资问题也日益明显。这里指出的教育师资的“专门化”问题,会直接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对教师的通识底蕴的提高上有着更高的要求。第三,学校各专业之间缺乏统筹协调。这一状况也是影响通识课程设置和教育师资统筹管理的实际问题。因而,能否在根本上打破专业壁垒切实开展通识教育、彰显通识理念、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提出的艰巨使命。最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这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然需求。因为,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的着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
二、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特殊性
新时期外语专业教育已经有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教学情况。为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新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有通识理念指导下的综合素养。因而,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实际上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了。因而,国家对通识教育的倡导,正是新时期历史情形下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建设谋发展的新理路。
三、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出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在本质上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通识教育是要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那么怎样把这种不同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呢?看来,这不是1加1等于2的简单累加。而是要寻求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并结合每个学校和专业的实际将通识教育这一现代化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在专业教育的始终。深化通识教育首先要有学校教学理念上的根本革新,将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次,如以上课程模块的设置上体现的专业之间的融通是深化通识教育的保障;再次,更深层次上必然要求新设课程模块的教育师资要有深厚的通识底蕴;最后,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为通识教育之下的学生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那么,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必须走深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依托学校的整体环境,善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然后,在专业资源上合理整合,在师资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上融会通识教育的理念,重在培养广识博雅,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社会和自身,以及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
专业外语课程建筑学论文
1教学改革措施
为改变当前建筑学专业外语教学的现状,除去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结合建筑学的特点,针对性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1.1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研究型教学理念由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综合发展而来,是“一种试图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观点主要是鼓励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自我或者合作“探究”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建筑学专业外语中采用研究型学习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实现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向大学的自主学习转变,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创新设计视野。在为学生筛选和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跳出教材和参考书的限制,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广泛选取与书本上知识要点相关的专业信息,并且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形成众多单元主题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技术、建筑师等。学生除课堂中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外,应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大量相关外文资料的研读、翻译和理解,最终撰写英语学习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如学生可选取生态建筑的主题,通过研读国内外知名生态建筑书籍、生态建筑案例,形成生态建筑含义、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典型案例等完整的研究报告,并用全英文的表达方式向所有的同学进行展示和讲演。通过设置研究型的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们自主选题,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致;还能让学生们在广泛的外文资料阅读中培养外文论文阅读能力,并通过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和展示成果,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一些专业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不同主题的交流讲解,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构架了“2+1”的课程体系,即大一大二年级作为大学英语以及建筑学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阶段,大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技能训练课。“2+1”新框架为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
1.2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体验式教学模式虽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模式,但其概念已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其本质特征是复合学生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的学习规律,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师生互动中体验英语,形成英语语感。通常有如下几种途径:①在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体验。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物质语言环境,泛读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外文资料,提高书面阅读能力;同时尽可能的营造人文语言环境,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国内外知名建筑的英语讲解视频或参加本专业的外语讲座,扩大专业词汇量和提高专业英语听写能力;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尝试与教师同学用英语沟通,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等。②在情景中体验。建筑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可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原则与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分析、实施步骤、图纸表达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专业知识。之后鼓励学生协作创设相关的英语情景,如交流介绍彼此喜欢的建筑及其相关背景知识,互相点评世界知名建筑,甚至模拟买房情景等,一方面让学生们多种途径的展示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富有趣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英语运用技能。
1.3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
专业外语教学桥梁工程论文
一、总体图形教学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一般都非常长,作为普通本科生而言,他们从初中开始学习外语,到学习桥梁工程专业外语的大四时,他们最少有九年的外语学习经历,有些从小学开始接触外语的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更长,但是中国学生的外语从听、说和写三个角度来看可能还不如美国本土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首先就是不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在教和学上方法不得当。在讲授桥梁工程专业外语时我觉得图形教学法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图形教学可分为总体图形教学和局部图形教学两种,桥梁中常见的梁桥,在介绍梁桥的时候,可以用来讲述梁桥主要构件对应的专业外语,包括主梁(Girder)、桥墩(Pier)、桥台(Abutment)及基础(Founda-tion),这即是一种总体图形教学法,即对桥梁的总体进行介绍,是以大部件为主体的学习,不对局部构件进行深入的介绍,总体图形教学法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桥梁的主要构成,非常容易掌握,激起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二、局部图形教学
关注的是桥台这个构件的构造,也即是这里所说的局部图形教学。在讲授时给出桥台的构造图,并且每个部分都用英语标出,学生不仅从图2学到了桥台的基本构造,还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每个部件的名称,这种图形教学法具备清楚、简洁和明了的优点,学生也很容易记住,学习专业外语的同时,对专业课起到了复习作用。
三、分类教学
桥梁结构复杂,种类繁多,记忆的词汇量也极大,我们可以采用分类的方式去进行记忆。譬如说,按照结构可将桥梁分为:梁桥(Girderbridge)、拱桥(Archbridge)、斜拉桥(Cable-stayedbridge)、悬索桥(Suspen-sionbridge);按照材料分可将桥梁分为:木(Wood)、石(Stone)、钢(Steel)、混凝土(Concrete)、复合材料(Com-posite)等类型的桥梁。实例中是按照结构和材料来分类学习桥梁工程专业词汇,在桥梁工程专业外语中,各种分类太多,这将增加了专业词汇量,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只要掌握得法,勤加训练,这些难度就会被克服,并且能够极大的增加自己的专业外语词汇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这些分类,对比记忆对应的专业词汇。
四、类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