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调查报告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外贸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外贸调查报告

高校商务英语改革探索

摘要:

毕业论文不仅是一项衡量学生四年所学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性考核,也是一个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北京城市学院英语(国际商务)专业为例,探讨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方式,并且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实践能力

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4月发出《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毕业设计(论文)旨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在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再次明确要求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从2010年起至今北京城市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部英语(国际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实践,作者对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方向)毕业论文的现状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学术气氛浓厚、重复率高。多集中于“商务谈判的技巧”、“商标的翻译策略”、“商务广告的语言特色”等,与商务实践密切相关的文章寥寥无几。学生在选题上还是侧重于文学和文化,没有充分体现出商务英语的专业方向性。多数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内容脱离实际,没有注重毕业论文的自身价值与实际意义。缺乏实证分析,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同学撰写的内容与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毫无关系。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指导教师布置的论文题目独自搜索文献、分析整理资料、缺乏了团队协作、限制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如果毕业设计能够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撰写必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与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类教学难题及措施

作者:王晓鹃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规模迅速扩大,科学家的队伍急剧膨胀,一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发展、新创造日新月异地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日益缩短,造成知识陈旧的周期愈来愈短。这种趋势与传统的教育思想、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教育管理制度产生尖锐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二是提出人的有限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应该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就成了首要问题。教育的目的已不能仅限定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上,而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能,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育部于1997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人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于2000年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写作能力总目标。遗憾的是,当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却缺乏相应写作教学的延续和深化。这一教学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徘徊在高中阶段,而长期搁笔的不良现状,使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况愈下,甚至低于高中时期。这种现象在普通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也存在。虽然汉语言专业学生文学素养本身较强,但是师范院校普遍重基础,轻应用,这也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培养。这导致一部分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内容空泛、形式呆板、层次不清、结构紊乱、中心旁落、语句不通等不良现象,不但无法自如应对学校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对写作的要求,而且无法应对毕业后社会众多的写作需求。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言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进行尽可能真实、细致的分析与考辨,并探讨相关写作教学对策。这类观照,不但使汉语言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切实得到提高,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社会众多的写作要求,有一定的适应性,而且对加强写作教学,探寻汉语言专业写作教学新模式,改革汉语言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提高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以应用文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应用文教学现状

应用文写作能力本是汉语言专业的基本功之一,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不太重视应用文教学。在专业课、政治课、体育课和大学英语等官方或校方课程的挤压下,写作教学,尤其是应用文课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校和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应用文的学习。而有些师范院校汉语言专业根本就不开设应用文课程。直到撰写毕业论文和面对用人单位的写作要求时,学生才如梦初醒,但是悔之晚矣。

其次,是教师厌教。应用文被很多人认为是“雕虫小计”、“不登大雅之举”、“小儿科”,部分教师也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字词句基本功,应用文就没问题”“,应用文不过是形式,没什么好讲的”。于是,讲形象思维的作品便可以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讲应用文的文体大都枯燥乏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文字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甚远,分配工作以后不会写调查报告,不会写总结的人比比皆是,这对于汉语言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对师范院校教师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渎职。因此,教师决不能在教学上凭兴趣爱好挑肥拣瘦。须知教师厌教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学生厌学。再次,是学生厌学。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学过应用文写作,他们到了大学接触到应用文教材,随手翻阅,首先感到枯燥乏味,通俗易懂。我曾就此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应用文“可有可无”、“没啥好学”、“无足轻重”,有的同学虽也知道这门学科实用性很强,但又认为可以不花力气就能轻而易举掌握。凡此种种想法,都影响了学生学好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论文

一、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缺乏公平性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校对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如适当缩减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立外贸模拟实训操作平台等,但与之配套的考核方式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平时考勤成绩和期末卷面或上机成绩简单加权的方式。同时,由于受考核时间和题量的限制,这种考核对知识的考查是不全面的,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更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二)夸大总结性考试价值,限制学生创造力

应用型人才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由于传统考核形式的惯性思维以及学业评价中标准化模式的滥用,导致在考试中过分强调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在标准化试题中的地位,缺乏没有严格答案的探究性题目或创造性题目。这种考核形式下往往造成老师教“知识”,学生背“知识”,考试考“知识”,但学生不会用“知识”的现象。这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工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

(三)考评主体单一,考核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国际贸易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很容易出现老师既是一门课程的授课者,又是出题者,也是考评者。而大学期末考核的试卷一般不做密闭处理,教师在阅卷中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主观印象做出不同的评判尺度,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另外,期末学校事务繁杂,各项工作安排紧凑,很多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评阅大量试卷,这给阅卷教师带来巨大压力,找人帮忙阅卷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分数出现误差也就在所难免。个别高校每学期初开学都会有大量学生要求复查试卷,核对分数,这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不便。

阅读全文

多课程联合教学市场营销论文

一、联合课程教学安排

1.围绕调查展开的《统计学》多课程联合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系《统计学》学科内容和对学生特点的分析,考虑到与《市场营销》有关调查的需要和市场调查有关数据分析的需要,选择《统计学原理与实务教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统计推断、统计调查报告”五个章节作为实验,设计用于支持联合教学课程。首先,学生自由结合分组,每组5-6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企业营销项目;第二步,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要求运用所学到的“统计调查”章节知识;第三步,进行问卷调查和整理,要求熟练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章节知识;第三步,问卷分析,要求熟练运用“统计指标”、“统计推断”以及EXCEL的知识。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普遍表示这种上课方式很新颖,加深了对市场营销和市场调查各方面知识以及对Excel、Powerpoint操作软件的应用理解,收获很大。在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所学习的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协作,与同学分工设计,相互探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作为分析工具的认识,同时也用市场调查课程的方法完成了营销课程有关调查内容的需要。联合教学在课程设计上,协调不同课程上课进度内容和进度,学生在同一实践任务下可以同时得到不同课程老师的指导,可以将自己所学多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得以提升。更可贵的是,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2.《市场调查》课程与学生调查大赛活动有效对接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在多课程联合教学框架下,《市场调查》课程教学成功简化了简化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了“调查”和“报告写作”,同时让每组学生制作一份PPT,要求熟练讲解、展示自己的作品,锻炼学生的说和讲。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能力链”教学思想指引下,《市场调查》课程与系学生会学生活动结合,开展市场调查大赛,任课教师做第一技术顾问,上届获奖部分同学做第二顾问,活动由系学生会和班委会在16周组织。学生(主要是上届获奖优秀学生)做评委,对学生PPT答辩环节评分,调查报告由任课教师(参与课程联合的教师)评分,最终评出获奖同学。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性非常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教学思想。自200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十四届市场调查大赛,发放奖状150余个,参赛学生累计1000余人,活动深受师生欢迎和好评,并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认识,实现了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有效对接,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课程联合强化毕业论文写作

通过调查将多课程联合教学思想进一步延伸到学生毕业论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调查与企业管理有关的项目,也就是与专业有关的项目,项目限定为邢台市的企业。通过实践调查,学生不仅学会调查技术和方法,还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在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料。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论文:题目小——邢台市的企业管理中的某一方面问题,不会出现“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河北省外贸企业物流问题研究”这种大而空的题目;内容实——论文写作有大量前期调查数据作支撑,论文写作翔实;方向专——前期调查都是与企业有关的,都是专业的范围内的,不会出现论文题目超出专业范围的问题;题目新——题目都是学生自选的,围绕学生感兴趣调查项目拟定的,都是邢台市企业近年来出现的、急需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古顺酒业广告效果调查、蓝驰车业顾客满意度调查等等;能力锻炼——学生论文内容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问题,学生在网上很难找到现成的东西去抄,也没必要去查,前期调查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前期调查已经获得了数据资料,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专业问题,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联合教学实施两年来,共有三名同学获得学校优秀论文,系优秀论文15名,此类论文尚未有一个检测抄袭率超标。联合教学思想也体现了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写作“小”、“实”、“专”、“新”、“能”的思想和要求。

阅读全文

胶鞋行业运营统计分析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由于我国经济遭受了最严峻的考验,虽然取得了不低于9%的GDP增长率,但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金融风险不断累加,产能过剩等等。在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中,我国经济仍然险象环生、艰难前行。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对外贸易订单减少、国内消费疲软的不利形势下,我国胶鞋制造行业依然稳步向前。根据胶鞋分会对29家会员单位统计,2011年我国胶鞋制造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8.1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4.19%,其中,胶鞋的总产值增加了4.91%。产品销售收入为83.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0%。但是,由于国内原材料大幅上扬、员工工资增加、房租上涨等原因,造成利润总额却较2010年减少5%。出口胶鞋产量与去年相比,下降了5.24个百分点,但是出口创汇总额却增长了38.25%,这说明我国出口的胶鞋的附加值大大提升了,详见表1。我国胶鞋制造行业虽然保持稳步增长,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   1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生产成本将继续主导胶鞋市场的价格。2011年我国丁苯橡胶市场价格涨幅达48%,顺丁橡胶涨幅为34%;天然橡胶均价超过每吨3.3万元,涨幅也达到28%。2011年前10个月,橡胶制品行业销售成本同比上升29.2%,其中,轮胎制造行业上升31.9%,再生胶行业上升32.6%。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表示,预计2012年国内合成橡胶市场价格与2011年持平或略有上升;天然橡胶市场价格可能继续回落,但幅度不会很大,整个橡胶制品行业生产成本仍将继续高位运行。另一方面,由于招工难、国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胶鞋行业用工成本平均上涨20%至30%。不少鞋业公司经理表示,近年来经济形势低迷,企业利润不高,如果通过大幅度提高工资来吸引工人,企业将承受巨大压力,这并不现实。另外,由于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汇兑损失,出口成本显著增加,部份订单已经开始向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2欧债危机导致出口量下滑   自2010年二季度开始,中国对欧盟的贸易增速进入了下行通道,随后的欧债危机使得中国胶鞋出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2011年我国胶鞋行业的出货值由2010年的59592万双下降到51829.67万双,同比下降13.3%,胶鞋的出口量下降了5.24%。同时,国内胶鞋市场需求增长有限,尤其是中高档胶布胶鞋国内市场已经高度饱和,市场低迷,仍然保持着2424.82万双的库存量,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再者,欧美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指数低下,这便直接冲击了中国胶鞋对欧美出口的态势。如2011年以来就出现过部分出口鞋企在发货后,客户因消费信心不振而拒收的尴尬情况,甚至企业货款也被一些客户长期拖欠,影响到出口企业的正常经营。在被视为“中国外贸风向标”的广交会上,多个出口企业表示,欧债危机使得产品订单减少。   3信贷困难使中小型胶鞋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根据《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规模越小,认为“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和“银行贷款能够满足企业外部扩张融资的需要”的企业家比重越低。当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市场化趋势更为明显,但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获取的资金成本更高。调查结果显示,62.3%的小型企业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基准利率,而大型企业的这一比例为27.2%;大型企业还获得了更多的优惠贷款,有13.6%的大型企业银行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而小型企业的这一比例仅为2.5%。2010年以来,央行的一系列紧缩措施使得银行信贷额度全面收紧,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我国鞋企普遍面临着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利息等财务费用支出增加,利润空间被压缩等巨大压力,其中,以中小型鞋企融资难更显突出,许多中小鞋企在“钱荒”危机下扎堆倒闭,中小型鞋企经营环境堪忧。   4国际贸易保护壁垒重重   近年来,不利于我国鞋类出口的消息频频传来,如欧盟实施的偶氮、邻苯二甲酸酯、REACH高关注物质、重金属铅含量、富马酸二甲酯等化学物质检测已成为欧盟抵制中国鞋类产品的有力武器。拉美国家对中国鞋类产品进口的限制进一步升级。2011年1月墨西哥Guanajuato州制鞋工业协会提出调查中国鞋类的含铅量;2011年9月墨西哥召开国际鞋类会议,呼吁联合抵制中国鞋类产品进口;巴西政府宣布从2011年10月4日起,中国产皮鞋必须逐一获得事先审批后才能进入巴西市场,审批时间可能长达60天;厄瓜多尔政府决定对每双半成品鞋征收6美元关税,而厄国90%半成品鞋来源于中国。由于中国制鞋业对外投资模式欠佳,低价鞋很容易冲击国外的制鞋业,因而受到了当地鞋商的不满和排挤,从而造成了震惊中外的西班牙爱尔切市烧鞋事件,无独有偶,两年之前俄罗斯也发生过中国鞋被查扣的事件,造成高达3亿元的损失。面对重重迷雾,中国胶鞋行业想要走出困境,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从五方面积极行动起来。   第一,进一步支持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引导企业培育自主知名品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坚持走国际化、品牌化和专业化道路。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货款交付方式、加速产品创新和开拓新兴市场等方式,最大限度减低欧债危机带来的风险。   第二,寻找适销对路的合成橡胶来替代天然橡胶。由于天然橡胶易受气候,人民币汇率和进口国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价格较高,因此,合成橡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可控性。伴随着合成橡胶工业的不断发展,其价格也越来越具有竞争性。当天然橡胶供应紧张或价格上扬时,制鞋厂商可以选择使用合成橡胶来作为补充或者替代。   第三,胶鞋生产应更加强调安全健康标准。我国已经于去年7月1日开始强制实施《胶鞋健康安全技术规范(GB25038-2010)》和《布面童胶鞋标准》,对胶鞋类产品的健康安全、物理安全方面进行了强制性管控。企业不仅要有品牌、质量意识,还要有健康安全和标准化意识。今后,胶鞋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应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对新标准中要求的技术指标以及在生产技术中如何控制等问题有准确的把握,特别要加强鞋帮、鞋里、胶制部件等原材料的进货检验,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材料,避免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情况。#p#分页标题#e#   第四,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融资便利等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受企业资产有限、信用评级不足等诸多内外因素约束,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一直是约束中小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现实制约。政府应该撮合构筑银企合作平台,形成长效融资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牵头出资,组建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信用担保机构,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   第五,充分发挥鞋类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时收集和国内外制鞋行业的新动向,贯彻国家的环保标准,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管理的创新和质量的提升。同时,提出有效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帮助企业规避出口风险。

阅读全文

高师英美文学教育状况与出路

 

一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该大纲在提出转变英语本科教育观念时明确指出:“如何为21世纪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处理好外语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全体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因此,我们必须面向社会市场,朝着所谓的“外语+专业”(如商贸、计算机、建筑、会计、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这一教学大纲把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三个板块:专业技能课(听说读写译技能)、专业知识课(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文化等)和相关知识课程(经贸、法律、管理、新闻、科技等)[1]。从整体上看,教育部颁布的这个《大纲》应该说是符合我国外语教育实际的,因为我国目前的确是处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特殊转型时期,对外开放需要大批精通外语又懂得技术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毫无疑问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因而,在《大纲》出台的同时,就有专家撰文指出:“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的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复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是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新时代的需求。”[2]着眼于国家层面来看,这种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外语高等教育培养的多数人将来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从事纯粹语言文学研究的仅仅是少数。   然而,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具有某种特殊性,因为高师院校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扎实语言基础的中小学师资。不过,这种“特殊性”几乎被完全忽视了。大多数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不顾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热浪下,特别是在“有用乃大”的功利主义思想的鼓噪下,大量增加本不擅长的外贸、经济、法律、科技、计算机等课程。“专业知识”课程模块的英美文学课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日益被边缘化。长期在师范院校从事外语专业教学研究的蒋洪新教授指出:“纵观近十年来的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屈指可数的成功者局限于几所复合专业强大的院校。这些院校有悠久的专业历史、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能操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如经贸院校的商务英语,往往能办出特色与成绩,但是财经类院校、师范院校等鲜有成功者。”[3]真可谓一语中的。   根据《大纲》本科课程设置规定,英语专业在大学三年级时设置“英国文学”,课时数为72学时;在大学四年级时设置“美国文学”,课时为72学时。整个英语专业的总课时为2000多学时,而“文学”课程仅占7%。“英语专业”原来的名称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而作为专业核心内容的“文学”,所占比例不到十分之一,显然偏少。不仅如此,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美文学”,目前在高师院校遭遇的冷落更为触目惊心。在我们比较了解的西部高等师范院校中,大多数学校就连《大纲》要求的课时数都没有达到,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中的相当部分人都认为英美文学课程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程爱民等提供的《关于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比较全面地描述和分析了当前英美文学课程的困境,特别是在谈到教学材料与方法时,更是切中要害: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以史为主,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参与要求不高。在讲授一部作品或者一个作家时,先是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四段论的程序化方法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也只有被动地听。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什么兴趣,课后阅读也不太积极[4]。   当然,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的问题远不止在课时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学者专门对高等师范院校英美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已有不少学者包括王守仁、蓝仁哲、张中载、李公昭等教授对国内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遭遇的困境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他们所提出的英美文学课程的问题大部分也是高师院校所存在的。综合各家之言,并结合高师的教学现状,我们认为,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课程体系中有不断被边缘化的趋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类“无用”课程的价值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而去追捧那些所谓“实用性”强的外贸、经济、法律等课程。由此,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本末倒置的危险;第二,师资资源匮乏。很多院校都没有受过硕士以上正规教育的文学教师,在我们所在的重庆市,所有市属二本院校中,几乎都开办有英语专业,但是除了一所外语专业院校外,80%的学校都没有文学教授;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亟需改进。大部分教师仍然是“满堂灌”,即便是使用了PPT多媒体,但是仅仅是把该板书的提纲打在屏幕上而已,根本没有“多媒体”的内涵。程爱民的调查报告显示,60%的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性不足;第四,教材建设滞后。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英美文学史,或者文学选读。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大都是名家,教材本身的质量是不错的,但是这些教材大都“大而全”,用在课时、学生兴趣都发生重大改变的当下显然不很合适;第五,课时太少。由于教育部整体上压缩了本科生的课堂学时数,而又有经贸、外贸、会计、法律等“实用性”课程的挤压,英美文学课程一味被减少。实际情况是,在不少高师院校英美文学课开设为两个学期:第七学期“英国文学”,第八学期“美国文学”,各36学时,再减去毕业论文写作,英美文学课程的实际学时往往不足60学时。  #p#分页标题#e# 二   文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文教育困境的缩影,诚如张中载教授指出:“当前的外语教育中,功用主义的一边强调得多,研讨得多,而人文主义的一边声音微弱。”[5]显然,高校人文教育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解决的。但是,如前所述,由于高师院校的特殊使命,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成败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英语专业举办的成败,故而其教学改革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不过,本文显然无法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全面解决办法,譬如办学观念转变、师资力量调整等问题都不是很容易解决的。下面,我们希望从文学经典教学这个视点出发,从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可能改变高师英美文学课程困境的路径。   提出文学经典问题,表面上是一个课程教学内容或者选材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高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该是文学经典。但是,从实质上看,这是一个涉及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问题。众所周知,培养规格和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践来完成的。高师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首要目标就是培养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和有坚定理想信念、懂得人文关怀的毕业生。而文学经典特有的品质和功能决定了其在这个方面可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资料库之一,包含了广博而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地了解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乃至价值观念、风土人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学习、研读文学经典中辨识善恶、净化心灵、体悟人性、塑造自我。美国著名人文主义学者欧文•白璧德在《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一书中对美国二十世纪大学的“世俗化”、“专业化”走向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指出大学的使命在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培育人文精神,阅读文学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他说:“在我们成为一个昆虫学学者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会做人”[6]。   文学经典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姆曾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西方正典》(TheWesternCanon),该书在开篇就说:“经典的原意是指我们的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7]。经典在英文中除了Canon这个词外,还有一个词Classics。Canon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标准或规则,它后来与基督教经文的确定有关,意思是经过严格程序确定的宗教典律。现在我们谈论“文学经典”使用Canon这个词,实际上是在引申意义上而言的。严格讲,应该叫做ClassicsofLiterature。Classics含义丰富,指古典、典范、一流、优秀、精致、典雅、杰出等,显然这是对作品的主观价值评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文学经典并不象宗教典律是由某个权威机构(教会)来确定的,而是由出版社、文学史家、批评家、教师、政府以及一代代读者等多种力量共同决定的。著名学者刘象愚先生认为“经典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论证了学术大师、出版社机构、教育机构等在经典形成中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8]。文学经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没有哪一部作品是一经产生就自然成为经典,它必然经过一代代接受者的反复阐释与评判。从理论上看,也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被看着是永恒的经典,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审美情趣。譬如在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作品在十八九世纪都没有被当着过经典,而到了二十世纪,经过T.S.艾略特的阐释和举荐,它却成为英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而在美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A.金斯伯格的《嚎叫》也被认为是反主流文化的,其中关于堕落、颓废、绝望等情绪的着力渲染也不为主流所接受,只能处于边缘状态;但是由于美国六七十年代反主流文化逐渐遍及全国,《嚎叫》被大众所接受,并与女性作家、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从边缘走向经典地位。既然如此,我们必须考虑,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文学经典呢?   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守仁教授对为英语专业大学生选择哪些文学经典提出过很好的意见。他认为,有四个方面的作品可以考虑:其一是在智性上有挑战的,或者说要有“认知”深度的;其二是在审美上有价值的,即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语言也有特色的;其三是能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的,也就是说,小说讲故事要好听的、好看的;其四是作品的故事也有一定的普适性,具有普遍价值性的[9]。王先生谈的是小说经典的选择,我们认为谈得非常切合实际。但是,作为高师院校而言,根本不可能把英语小说经典作为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只能在“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两门课程共计72学时中考虑英美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体裁的经典作品。因此,受王教授的启发,结合高师院校实际,我们提出英美文学课程选材(文学经典)的粗略想法,这些“想法”是基于英美文学课程全部学时用于经典作品学习,而文学史作为课外阅读(辅以教师专题讲座/概述)。   第一,总体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少而精的原则,因为课时的限制,英美作品浩如烟海,学生阅读能力也不够高,如果我们不加思索地把厚厚的“诺顿文选”搬给学生,其结果不言而喻。“选文”应该控制在15-20篇,力争每一次课(2学时)能完成一篇,“选文”篇幅不要过长,以短小精悍的诗歌和短篇小说为主,适当选一点长篇小说的片段(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整体情况介绍给学生)。其二是薄古厚今的原则。由于时间及语言的原因,学生对年代久远的作品很难产生共鸣,曾有老师把几周时间花在英国文学源头《贝尔武甫》上,学生化了很多时间去查阅并不常用的生词和熟悉已经几乎废止的古英语,学习热情受到影响。故而我们认为,选文重点应该放在19、20世纪。   第二,经典作品的选择原则。真正被认为是“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也是汗牛充栋,如何遴选呢?其一是代表性,就是要选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体裁上被公认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譬如,从诗歌来看,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浪漫主义诗歌的华兹华斯,维多利亚时代的丁尼生,现代主义诗歌的艾略特等。其二是丰富性。这一点与上面谈到的王教授的“智性上有挑战的”有点类似,就是选择的作品内涵要丰富,包括思想内容和叙述方式。其三是普遍性,也就是选文叙述的事情或者谈论的话题具有普遍意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其四是语言要优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经典性首先决定于语言的优美。这里的“优美”并非仅指文字的华丽,不同的经典作家有不同的文字风格,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干净利落、有的精雕细琢、有的豪放飘逸,但是只要能自成一格,都在“优美”之列。#p#分页标题#e#   三   毫无疑问,对于任何课堂教学而言,选好材料是最重要的一环,英美文学课堂也是如此。但是,仅有好的材料还不够,真正要让学生在课程中有收获,或者说真正要使得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中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课堂教学是同样极为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文学经典的教学呢?   尽管“教无定法”这一古老的说法也为大多数业界人士所接受,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完全不讲章法。其实,任何一种课程,只要它有具体的教学材料、明确的教学目标、给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对象,那么还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拿高师院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来说,如若我们把其教学内容确定在一定的文学经典篇章,教学目标确定在培养高尚人格和扎实语言功底的中小学师资,那么,我们认为,综合运用学生中心教学法(student-centeredapproach)和语言型教学法(language-basedapproach),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中心教学法”,早已广为人知,我们也不必赘言,其核心是课程设计、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据报载,一位在北京的著名高校读了三年的学生转到MIT(麻省理工)后才发现,原来中国的大学是“混”,而美国的大学才真是“读”,理由是他在中国大学读书时,老师总是满堂高谈阔论,而学生听没听、懂没懂并不重要,而美国的情况不一样。美国老师每上一堂课总有很多的阅读思考任务。从各种已有的调查报告来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满堂灌”的情况不在少数,这其实是很不应该的。因为,从理论上讲,由于文学经典的涵容性、丰富性,故而文学课程是最容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阐释能力的有效路径。关于文学经典的丰富性,文化大家M.韦伯曾这样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永远不会被超越,永远不会过时;每个人对它的评价不一,但谁也不能说,一件艺术完美的作品被另一件同样‘完美’的作品超越了。”[10]例如,我们讲授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文化批评家M.阿诺德的名诗《多弗海滩》(DoverBeach)。在课前,我们设计了这些“背景”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老师提供参考书目及重要章节:I.WhatresulthasindustrializationbroughttoEngland?II.WhydoesArnoldthinkculturecansaveEngland?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去阅读有关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历史文化的书籍以及阿诺德本人的著作如《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而这对于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英国工业文明有较大帮助,进而可以纠正部分学生对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无知膜拜。《多弗海滩》是1851年阿诺德带着新婚妻子短暂游览多弗海滩时写下的名篇。诗歌开头描写了宁静而美丽的海边夜景:月光皎洁,朗照海滩,海风拂煦,空气新鲜;突然,诗人笔锋一转,在古今对照中,对信仰失落的现代文明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曾经,信仰之海也是满潮,鲜亮的色彩环绕五湖四海;而今,宗教式微,广漠幽暗的海岸四处都是裸露的卵石,我们身处黑暗的荒原。这个“梦幻般的”世界“表面上那么崭新、美丽,那么绚烂”,而却“没有欢乐、爱情和阳光,也没有确定,没有和平,没有对痛苦的救援”。这是一首极为深刻的哲理诗,也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在讲解中,我们同样以问题引入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仔细领悟诗人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独立思考:I.Inwhichwaydoesthepoemshowthepoet’scareabouthumanmisery?II.Whatresultdoesthecontrastbetweenthepastandthepresentreveal?III.Howdoesthepoetlookatlove?IV.“Sea”isthecentralimageofthepoem.Trytodescribethefunctionsof“sea”inthepoem.V.Whatlinesarethemostbeautifultoyou?Andwhy?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学生对于诗人阿诺德的高尚人格一定会更加认同,对其深刻的洞察能力也会肃然起敬,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表达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观点;因为虽然沉浸于蜜月之中,诗人却仍然关注人类的不幸命运;虽然现代化的光辉带给了人类福祉,但是“光辉”的背后却是令人揪心的“悲鸣”(noteofsadness)。我们提出英美文学经典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课堂设计开始,就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人格来思考教学方法与过程。   提出英美文学经典教学的语言型教学法(language-basedapproach),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任何伟大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无疑都是语言文字构成的,要真正懂得文学,离开对语言文字的细腻的把握是不可能的;第二是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优秀的中小学英语师资,优秀的师资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英语文学经典是英语语言艺术的结晶,英语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要真正掌握英语语言,必须阅读和了解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英国留学时的指导老师,R.卡特教授与C.布鲁姆菲特教授主编过一本书《文学与语言教学》(LiteratureandLanguageTeaching)讨论文学在languageclassroom(语言教室)的作用。卡特教授说:“文学文本是语言构成的,分析文本的最核心内容就是分析语言构成的模式。”[11]文学教学中的语言型教学法在国内讨论并不多,它要回答的是两个问题:第一是“howwhatissaidissaid”(什么是怎么被说的);第二是“howmeaningsaremade”(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有些人又把这种方法笼统称为“文体学分析法”。   我们还是以前文提到的《多弗海滩》为例。诗歌开头描写优雅静谧的海边夜景,诗人除了用“calm”、“full”、“fair”、“tranquil”、“sweet”等语词描绘一幅美丽的景色外,还在音乐效果上做文章,大量使用长元音和双音节词语,轻轻诵读,能烘托一种安静、闲适的氛围。而第六行的“only”是一个转折词,诗歌整个基调发生改变,紧接着的6-10行,诗人连续使用了多个单音节短元音,表达一种急促、不安的情绪如“Begin,andcease,andthenbeginagain”。再以诗歌主题和情调而言,从第一节的“bringtheeternalnoteofsadnessin”(带来永恒的悲凉之声)开始,悲哀情调贯穿全诗,这在语汇上的表现是第二节的“misery”、第三节的“melancholy”、第四节的“neitherjoy,norlove,norlight……”以及最后部分的“darklingplain”、“confusedalarmsofstruggleandflight”,等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语言上有独特的地方。无论是T.S.艾略特的“想象的逻辑”,还是海明威的“电报体”,或者是更为极端的E.E.卡明斯的“画诗”,作家们总是通过对语言的个性化处理达到其特殊的表意目的。通过“语言型教学法”,不仅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精髓,深入洞察作品的细腻内涵,还能较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为其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p#分页标题#e#   显然,我们无法用一篇短文全面描述当今高师院校英美文学课程遭遇的困境,更不可能开出完全解决困境的一剂良药。但我们希望重提高师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价值,并从文学经典教学切入,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一些路径,藉此表达我们的观点并就教于方家。

阅读全文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与国际之间的商业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商务英语无可置疑成为互联网和商务谈判的重要交流工具,是中职院校重要的教育专业。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我国商务英语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省,职业院校要将商务英语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转变商务英语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支持。

一、“双创”教育的剖析

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要有针对性、全方位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并将思想转化为实践,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战略部署之一就是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

二、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和现状分析

在粤港澳大湾区成立的背景下,许多跨国企业或者与国际知名企业有合作的国内企业纷纷在广东地区建立了分公司,涌现出很多新业务,这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诸多的机会。收集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网前程无忧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5月,全国各地约60万家外贸企业的外贸职位有95642个。从人才产出来看,广东省的高校数量占比已经达到全国第二,从数量上来说是领先的,但从质量数据看,结果就不尽如人意了。职校语言类专业人才每年就业率接近100%,但多数毕业生的商务知识无法与实际岗位工作匹配,口语表达一般,商务实操生疏,陷于学而不精的尴尬处境。

三、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职业院校都积极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但是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矛盾。根据本课题组调查结果,分析主要问题如下: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薄弱,与专业脱节。商务英语教学仍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实践环境,学生很少能真正得到创新创业体验的机会。2.从现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学校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明晰,缺乏创业意识,不了解创业流程,对商务英语岗位的运营与实际操作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专业教学资源薄弱,师资力量不够充分。多数任教商务英语的教师几乎没有参与企业商务运营的实践经验,因而他们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明显。4.创业支持体系缺失,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相关社会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健全,导致有些企业不重视在校学生,校企联系合作较少,导致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降低。

阅读全文

案例教学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研究

一、国际贸易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符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贸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是来源于现实的典型事件,案例教学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从而将教学过程从单纯的理论学习转向多角度和多层面的能力训练,更有利于实现国贸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实践能力,即实务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国贸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多,包括入学时的认识实习、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的社会调查、掌握多门专业课精髓后的课程实习、为进入社会作准备的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到外贸公司或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观摩学习、在校内机房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多渠道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以实习生身份到校外毕业实习等。这些实习多数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但对于重大国际经贸事件的理论分析能力帮助不大。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借助于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生动的实例,每个学生可以扮演“美联储”“中国央行”“美国商务部”“欧盟成员国”“WTO”等不同角色,并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比如,在讲到外汇倾销时,学生可以分别扮演中欧两家公司的业务代表进行价格谈判,讨论在欧元贬值的情况下国内公司在多大幅度内进行价格调整仍可比贬值前获取更多利润的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外汇倾销实现外贸增值的条件。

(三)案例教学可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高超的能力,但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案例教学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媒介。国贸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等。学生已经具备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人员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企业招聘时之所以要求应聘者有一定工作经验,就是因为企业不愿意再投入时间把应聘者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他们希望从应聘者那里直接受益。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引导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