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实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外汇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外汇实训总结

地方性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国际金融涵盖内容广泛,既包含微观层面个体间的交流与联系,又包含宏观层面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程。为了适应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地方性高校在国际金融课程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地方性高校

既不同于研究型高校主要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对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不同于技术类院校主要集中精力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侧重于实践技能的传播。地方性高校一般是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往往介于研究型高校和技术类院校两者之间,重点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既包含微观层面个体间的交流与联系,又包含宏观层面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前者主要涉及外汇及其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国际资产组合投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等有关国际金融实务方面的内容,后者主要包括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金融危机理论等国际金融理论的相关内容。因而,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基础,又注重实践运用的学科。对学生而言,学习国际金融时既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分析相关国际金融问题的思维,又要能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国际金融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使用外汇衍生产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因此,基于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国际金融课程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结合作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国际金融课程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平衡,且要与时俱进

国际金融课程本身是理论与实践兼具的一门学科,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对实践部分进行分析和操作。比如,通过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两国货币汇率是如何被确定的,并对其长期走势有更清晰的认识。另外,通过对国际收支理论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一国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从而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当前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过于偏重理论内容,而忽视实践部分的教学。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保持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尤其是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要增加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论内容或降低其难度,以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外,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操作中,国际金融学科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但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赶不上金融领域的发展,因此在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已有的概念和理论外,还要将该领域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介绍给学生,以完善其知识结构。例如,在讲到国际金融机构组织时,对其近年发生的组织变革要补充介绍。因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也随之发生变革,为了提高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新兴国家一方面要求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增加其份额和投票权(如IMF2010年份额与治理改革方案),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寻求另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及其机构(如2015年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亚投行),以改善在现有体系下受限的窘况,为新兴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提供资助。在讲到国际收支部分,结合当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增加介绍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特征及其根本原因。在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危机部分,补充介绍自2015年底以来的新一轮美元加息周期里,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如何,对美国之外的市场会造成何种负面冲击,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1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应用

摘要:

案例教学具有案例的典型性、高度的实践性、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以及教学思维的发散性等特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与教师的交流。文章以师范类院校经济学专业国际金融学实施案例教学为例,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筛选经典案例、设计与策划案例提纲、课堂讨论与发言和教师点评与总结,同时应注意课时安排、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设施的改善以及实训课程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合作等后续保障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国际金融学;实践教学;师范类院校

国际金融学是金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专业和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涉及的热点问题较多,因此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又因为课程内容较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宏观性,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难、杂、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采用案例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国际金融学。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的哈佛商学院,后在哈佛企管研究所推广下迅速从美国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具有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学生主体性等特点,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好的优点(张家军,靳玉乐,2004),在广大高校教学中深受欢迎。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些现实中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事件作为素材,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学生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的典型性。案例教学的本质是要用案例这一工具来反映案例背后包含的经济学原理,所选用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同时运用案例的形式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因此,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二,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选出案例,然后通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互相讨论的形式展示,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另外,案例教学并不是把这一个或几个案例分析透彻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典型案例把相关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第三,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要求小组成员都能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同时也要求教师能融入到学生的队伍当中,与学生成为一个共同体。第四,案例教学具有思维的发散性。针对教师选择的同一个案例,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而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追求统一的答案或标准答案,教师应该鼓励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会使学生和教师都收获更多。

阅读全文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体系下国际贸易论文

1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如果企业招聘的目的是想培养毕业生从事结算工作,那么学生除了具备国贸的专业素养外,在国际结算方面应具备哪些更强的竞争能力才会为自己赢得工作机会增加筹码呢?目前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亲睐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心生抱怨认为自己刚毕业和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相比没有优势。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提到除了工作经验,企业还看重毕业生能不能吃苦,是不是踏实、肯干、认真有责任心等。落实到国际结算的工作能力,学生首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对实际业务中常用的票据、单据、信用证等应熟练掌握其制作、开立和审核等,熟悉各种结算方式的流程,有融资和规避结算风险的意识。其次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踏实肯干,结算工作重要但是繁琐、枯燥,很多时候都只是人机对话。再有就是要认真负责,因为或许信用证中不起眼的一句话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结算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字母。

2国际结算课程的特点

作为一门课程,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旨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各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知识点繁多,实践性突出是课程的特点。因此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许多从事国际结算教学的教师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多积极的探讨,主要着眼于教学方法的使用、实践教学的开展、国际结算的教学现状等方面。但是往往只是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本文着眼于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融合起来,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探索教学体系的优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的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业务知识,充分认识国际惯例和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贸易、金融、融资、外汇等业务的关联性。

3基于企业用人角度优化国际结算教学体系

3.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教学中应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结算发展的趋势,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趋势等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外贸企业在结算方式的选择上都做出了调整,相较于危机以前信用证使用比重的下降,危机后信用证重新受到重视。因此目前针对国贸专业的学生信用证就绝对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即期付款信用证。所以在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出发点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保持课程体系,突出业务重点”的教学模式。国际结算课程的理论教学采用模块教学的方式进行最为合适。分为4大模块,票据、单据、结算方式、融资与风险控制。基于目前实际业务中票据主要使用汇票,结算方式主要是信用证和电汇,因此以45学时(其中16学时上机实训)为例,汇票可以安排4学时的理论,4学时的实训,信用证安排4学时的理论,6学时的上机,汇款安排2学时的理论,2学时的上机。适当减少其他结算方式、结算工具和辅助单据的授课学时。这样既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都有所认识;又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多的学习实际业务中主要用到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

阅读全文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提要]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山东省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在县市区、乡镇农村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因此该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对于城市,基层县市区、乡镇的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所以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吃苦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描述为:培养对农村经济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具备较强金融业务技能和会计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能够胜任各类与农村金融业务相关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金融职业人才。

阅读全文

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提要]

山东省供销社系统通过一系列改革,推动社有企业、参与投资的农村金融机构及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更是发展迅猛,从而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供销社

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3年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供销系统集团化办学,以服务供销系统人才需求为主导的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1313)

近年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实施了“六项创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业得到大力发展,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更是如火如荼。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山东省供销社系统投资领域涉及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各类金融机构,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普遍开展资金互助业务;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又牵头成立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76亿元。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对该专业人才,尤其是对高职层次本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结果,下面从高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规格确立及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做以重点阐述。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阅读全文

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革新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摘要:以“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现实影响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以实践为导向、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期能够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外贸行业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于2012年11月在中国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互联网+”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网络应用技术的革新,更是为各传统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同样给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促进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的规格相适应,“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顺应行业发展的新常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目标

2014年11月,总理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互联网,即以互联网为平台,联合和深入融合各种产业。通过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实现信息化生产,最终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变革。而国际贸易的特点(贸易双方地域的限制使得当今贸易的进行无法离开互联网),决定其必定在这一变革潮流中首当其冲,传统的贸易方式正依托于网络经济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知识、适用的法律规则以及具体操作的学科,具有极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已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阅读全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分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引入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重点阐述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管类专业

一、问题提出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后简称《理论与实务》)是面向非国际贸易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组织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外贸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报告也指出应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2]。因此,《理论与实务》教学课程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中,仍然以理论灌输的单向教学法为主,加上缺乏实践环节辅之以加深理解和巩固,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学生走向实际工作时更加显示出实践能力的缺失。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传统讲台式传授知识的模式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3],这种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是围绕教师的讲述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去思考理论背后的延伸内容;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互动环节,学到理论后不能及时通过实践环节加深理解和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2.课程设计不尽合理。针对本校国际贸易的学生,我们安排了两周的报关及外贸单证缮制和三周的自由贸易流程的实训,学生在模拟实训的过程中不仅亲身体会了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且加深了对各种单据和整个外贸流程的理解,理论知识通过实训环节得到了良好的巩固和提升。非国贸专业学生学习《理论与实务》这一门课程时,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加以补充,学生难以操作实际业务,更加不利于对整个贸易流程的整体把控。3.教学安排与培养目标有所偏差。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胜任本专业的工作[4]。而当前教学安排中只重视学业水平和学生成绩,教学后不能带领学生去实际岗位上调研,毕业实习环节也没能安排学生去相应的企业实习,大多数学生学完就忘,不能实际应用。4.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提高,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对于非国际贸易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理论与实务》课程,可能是出于与本专业方向不一致,也可能是没有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此,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较少有学生能深入钻研理论的延伸。基于以上问题,引入情景模拟教学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优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