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外观设计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理学专利案例资源的创新效益不断提升,如何使其服务于地理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新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案例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以地理学专利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理学专利案例教学对于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专利案例;科技创新;核心素养;中学地理
0引言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作为师范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创造地理知识的核心功能,如何对师范生进行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教育已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科技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实现专利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已引起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视.AssessmentoftechnologicalcapabilityinscienceindustrylinkageinChinabypatentdatabase等论文[1-3]和《物联网的触点——RFID技术及专利的案例应用》等著作[4-6],从不同学科和视角,系统阐述了专利案例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及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为地理学实践教学引入专利案例指明了方向.笔者发明了“旅游智能地图”等地理教具专利[7-9]、“包装袋(云丹硒锌生态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专利[10-11],将其作为案例资源,应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师范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开发专利案例资源,直接服务于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1专利设计融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1.1融合课程实践内容的专利案例分析
教学中,笔者施教地理专业课程时,融合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在实验装置、地图运用、教具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获得《一种地理教学用多功能地球仪》、《旅游智能地图》、《一种用于旅游行业的智能地图服务系统》等系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这些专利已作为案例教学资源,在地理学专业基础课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课中得以推广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效益.以《地理教学论》第10章“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为例,笔者将实践内容与专利案例相融合,以“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为实例,主要从设计背景、设计摘要、设计附图与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示范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案例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设计人:尚海龙,郭贞.发明背景:地理教具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市场上的三球仪和晨昏仪演示教具,功能与结构较为单一、动态指示效果欠佳,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已不能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的需要.因此,发明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可以解决已有相关教具专利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发明摘要:该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地理动态演示教学用具,包括底座、固定弧架和移动圈道.使用时,地球球体通过移动块滑动连接在移动导轨上,移动导轨以太阳球体为中心,模拟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太阳和公转导轨三者的联系.套筒和连接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近日点、远日点以及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球体转动连接在地球轴上,通过外界之光照射地球球体,使球体产生明暗面,同时球体的表面上设有环形凸起物,能够展现球体表面的地理物象,转动球体可以为学生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及帮助他们理解地球时区划分知识.教学效果:该教学用具适用于大学和中学多种地理教学演示教学场合,也是一种天文教学和天文知识普及仪器.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获取所需的地球自转、公转、时区等综合信息,有智能、快捷与人性化的特点.使用时,不仅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而且还可以根据经线,将球体进行经度分割,使每个经度区域的关键时空信息均通过移动块内置的介绍手册直观反应.本实用新型与课程实践内容相融合,可视化效果逼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时区划分原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理解,教具操作方便快捷,其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有利于提升教学与创新教育效果.
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2003-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企业首次跨国并购行为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基于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衡量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跨国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而创新促进效应是否能够持续依赖于后续研发投入的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获取型并购企业通过加大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方面的研发力度,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本文结论对改进和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策略、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开展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跨国并购;创新效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日益活跃,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在经历前些年大量资金纷纷出海,盲目扩张的乱象之后,我国企业对跨国并购目标的选择也更为理性,“跨国并购的结构不断优化,有望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王碧珺,2016)。为进一步评估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活动提供借鉴参考。结合现有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拓展:(1)通过构建2003-2018年A股上市公司跨国并购数据库,验证了跨国并购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有效识别出并购行为与企业生产率提升之间的因果效应,为研究跨国并购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基于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PSM-DID),有效地克服了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性偏差和内生性问题。(3)通过对并购动机的检验,有效识别出不同动机企业差异化的创新效率提升渠道,有助于揭示跨国并购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
二、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为更好地分析跨国并购活动如何影响企业创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促进效应
多功能水杯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等问题,水杯就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人们的需求水杯的设计也逐步突破了传统水杯的定义,更好地满足了人性化的设计需求。为了满足不同需要与年龄层次的消费者,水杯的形状、外观、材质、功能等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做到了更好地贴近消费者。
【关键词】多功能;健康饮水;人性化设计;适用人群广泛
一、现阶段多功能水杯消费概况
根据调查的结果,虽然多功能水杯的使用人群非常广泛,但人们却不怎么注重多功能水杯的品牌与质量,现阶段上多功能水杯的销售渠道有很多途径,这也就造成了多功能水杯的质量与价格变得杂乱。水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我们不仅要它的外观美丽,而且要让它实用。每个人都需要喝水,所以多功能水杯的消费群体就非常的大,消费群体包含学生、教师、工人、办公室人群等等,多功能水杯的设计也就越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有水杯产品状况
市场上现有的多功能水杯类型很多,较热门的几款主要分为保温杯、运动喷雾水杯、搅拌杯、榨汁杯、折叠杯等等。经过调查结果发现,市场中的水杯都很单一,其中保温杯占了很大一部分,保温杯一般是由陶瓷或不锈钢加上真空层做成的盛水的容器,顶部有盖,密封严实,真空绝热层能使装在内部的水等液体延缓散热,以达到保温的目的。内外部均为不锈钢,造型优雅、内胆无缝、密封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放冰块,也可放热饮。但是杯身过于笨重,不利于携带,由于为了保存温度杯身内部属于密封不透明状态,不利于清洗与观察。还有搅拌杯与榨汁杯,设计新颖符合年轻人所喜爱的理念,由上下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的小杯子组成。在大小不同的圆柱杯中间有一个像螺旋桨一样的可旋转塑料片,并在这个塑料片上有一个突出的、像钉子般的刺,使用快捷简便养生,但是容量太小,清洗麻烦,噪音太大。还有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折叠杯,小巧轻便,利于携带,但是没有储存容量,使用寿命短,只能随接随喝,乳胶材质易有异味滋生细菌。市面上还有一种运动专用喷雾运动水杯,外观时尚,带有切合运动人员运动需要的功能,但是适应群体单一,只可以装凉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老人到小孩,从工人到企业老板都有属于自己的杯子,人们也对多功能水杯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样更刺激了多功能水杯的产业的发展,也刺激了多功能水杯的创新与研究,也给了我们创新实践的机会,为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做一份贡献。
三、创新产品设计
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
摘要:基于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应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的需求。基于文献统计法,以“建筑结构”、“建筑结构课程”为关键词,获取建筑结构涉及内容和课程改革方向。剖析了传统工科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力学基础薄弱、教学手段单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弊端等。结合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提出了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期为建筑类专业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结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1-2],强调把握人才培养工作新形势,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需求,增加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及高质量就业机会。随着工业智能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引领新的建筑方向、建筑设计和建筑理念转变。同时,伴随着学生培养目标改变,需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及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性人才。建筑学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广,为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技术人才,建筑结构技术教育必不可少。建筑结构是面向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课程知识点作为建筑行业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涵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和结构识图等,学习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特性,研究建筑构件设计类型、材料选择、构造要求等问题,使学生具有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点涉及面广、公式繁杂冗长、工程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系统知识、轻专业需要的问题,违背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课程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学习建筑智能技术,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
一、建筑结构文献统计分析
为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达到理性认识,采用文献统计方法对知网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直观展示所选文献资料的关系网络、学科分布和论文数量统计等。以“建筑结构”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66278篇,涉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等方面,论文内容大多数与工程实际相关,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应用等。论文研究基础与建筑结构课程关联度较大,运用建筑结构课程知识较多,凸显了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应用的重要性。以“建筑结构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566篇,与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关键词涉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高职院校等,文献涵盖了课程的开设群体、开设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改革方向。其中,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相关联的论文占比例较大,反映了“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基于文献统计法对开设学时、开设专业、学生类别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如表1所示。
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外界因素,又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本文基于文献统计汇总建筑结构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两年面向建筑学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授课情况,阐述影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农业机械产权申请流程和合理化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机械技术的持续进步,农业机械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机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知识与技术价值凸显的新时代,农机企业也提高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于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农机产品申请了大量的专利保护。在农业机械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申请者常存在较多的困惑,造成部分产品专利申请周期延长甚至申请被驳回,影响了知识产权的有效布局。因此,重点介绍了农业机械知识产权情况,说明了知识产权申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梳理了农业机械知识产权申请流程,并分析了农业机械知识产权合理化布局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农业机械;知识产权;申请流程;合理化布局
0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合理化发展意义重大。随着长久以来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推广与实施,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20年底,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0.56亿kW,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农业机械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农机产品向高技术化发展,农机企业对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步增强,结合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专利成为农机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器,使农业机械申请、授权的专利数量不断提升。我国农机企业如何规范知识产权的申请流程,合理布局产品乃至产业体系的专利结构,逐渐成为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关键。
1农业机械知识产权情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激励下,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机相关科研、产业化工作实现了飞速发展,农业机械相关的科研成果更多的以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呈现,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产业化、市场化逐渐形成优势循环[1]。但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差异明显,导致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同时引起农机产品种类增多、数量增多、功能各异。长久以来,我国农机企业重视自主产品研发,但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导致很多有特色、有技术的优势机型被仿制,影响农机市场的规范运行和农业机械的使用质量。2005年以后的十几年,以我国一线农机企业为引领,农机行业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农业机械的整体结构、局部结构、特色功能更多被申请为专利,避免了农机科研的知识产权漏洞,有效规范了我国农机科研体系与农机市场。
2知识产权申请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民营医院护理科研绩效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科研绩效管理对基层民营医院护理科研的推动作用。方法制定护理科研绩效管理制度,成立科研小组,加强护理人员科研培训,提高科研能力,比较实施绩效管理前后三年的科研效果变化。结果实施科研绩效管理3年,护理论文、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护理新项目、新技术增长幅度分别为543%、453%、367%,学术交流、专利、科技课题、科技成果评价、护理用品创新大赛分别实现了零突破。结论实施护理科研绩效管理,科研效果显著,通过不断完善考核机制,达到护理科研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层民营医院;护理人员;护理科研;绩效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此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精准医学的发展,也对护理创新提出来更高的要求[2]。但在基层民营医院,受护士的学历层次、职业认知、信息交流,医院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使护理科研相对滞后,严重影响医院护理专业的发展和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我院护理科研水平,我院2015年11月开始实行护理科研绩效管理,经过3年的努力,取得一定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是一所二级乙等民营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20张,临床科室15个。全院共有护士3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7%;护师以上职称占比22%。
1.2方法
企业品牌文化特征的周边产品设计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主品牌的市场效应,更好地展现企业或者品牌的特性,增加客户黏性。分析了周边产品设计对于品牌文化的作用,提出了基于企业产品载体选择和产品形态设计所蕴涵的周边产品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实例诠释某发动机品牌文化下周边产品的设计特征。不但与现代化高端发动机的理念吻合,更能给客户或者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该方法为增强品牌形象,拓展品牌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周边产品;品牌文化;设计;美学
引言
个性化,多元化的环境,是当今市场的主流需求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品牌在自己的“主导品牌”之外,为了提高主品牌的市场效应,更好地展现企业或者品牌的特性,或者为了发展的多元化,增强客户的关系维护,衍生出了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在产品系统中,周边产品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除了其基本的使用功能外,更加注重情感的联系,突出人文关怀。所以周边产品除了提升品牌价值,更多的是为了突出企业或者品牌特点,增加客户黏性,维系客户关系的个性化产品。也正是由于此特点,周边产品能赋予更多的企业特性,成为现今产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美国设计师普洛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后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而周边产品可以很好地弥补主导产品中的人性因素,使人们在购买或者使用产品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品牌附加的人文关怀。发动机作为重工业产品,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性能,成本,质量,排放。但如果在产品主体品质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品牌定位、宣传理念、社会形象等元素,适当地衍生周边产品,使客户或者消费者在满足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体会到产品附加的情感价值以及关怀体验[1],能更加提升客户黏性,使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周边产品的定义
所谓的周边设计,是在开发某一产品的前中后过程中,为加强主导产品功能或通过主导产品的影响而衍生出新的产品所运用的设计方法,是一种为主导产品增加附加价值的产品,是工业设计创新型的关注点和创新方向[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追求日益多元化,导致设计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产品的功能已经是基本需求。除此之外,设计还需要承载着文化、形象、传统,甚至情感、伦理、环保等功能。但是现在化工业运转的前提仍然是大规模、批量化、同质化生存,在大众产品与人们个性需求的矛盾中,周边产品应运而生,并成为解决此矛盾的有效出路。
二、周边产品对于品牌文化的作用
基于教学能力的机械设计论文
一、在理论教学中灌输科研项目研究的前瞻性
对于机械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所有机械设计类课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往往比较枯燥,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纯粹按照严谨的理论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觉得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用。所以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教学内容的理论意义、价值与应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将教师的课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机械专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无论是纵向或横向课题,在其所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必定都存在与机械设计类课程非常贴切的内容,需要应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例如在解决某型号转塔冲床在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就要了解机床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工作原理,需要涉及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等课程的内容;要对机床的振动与噪声进行实际测量,需要掌握机械振动、机械测试与分析等课程有关的知识;为了对机床进行减振降噪,可以在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等课程中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总体而言,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尤其是横向课题,都有很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值得与学生分析与探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在研究方案制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
目前针对工科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而言,以“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非常贴切现行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该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讲课内容中要增加具体的工程实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工程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提炼工程主题,并将工程主题与教学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在进行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与讨论过程中,可以先介绍课题的来源、背景、研究需求和研究目标,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去查资料,阅读查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工程背景结合,使抽象的工程问题变得丰满有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概念与背景。然后,将学生带到企业,进入生产现场和使用现场,获得对所研究课题的感性认识,掌握和了解课题实际存在的问题,形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的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工程技术人员的介绍以及教师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便于制定更为具体和合理的研究计划。例如在对某型号的路灯灯杆进行强度与可靠性研究时,可以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理论计算,再进行实际测量,最后进行优化设计,这一过程几乎会涉及到机械设计类的所有课程。
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学生可以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还需要2~5年时间的重新学习与培训,才能具备较好的工程素养,也才能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造成企业人力与财力的浪费,使得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文凭和学习成绩,而是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近几年本科教学大纲经历了至少两次修订,修订过程中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正在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实行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在工程应用、生产实际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合作的课题中来,在项目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就可以实现新大纲修订的宗旨,满足新大纲的要求。横向课题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或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来的技术难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课题的研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提升产品质量,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所以首先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调研与查阅资料,包括设备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产品质量的评估等,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画图、识图、查阅文献的能力。确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的研究,该研究过程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在此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大量的研究工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系统知识应用于理论计算,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了解理论研究的价值,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还可以从事实验分析和实际测试,不但可以在实验室对试样进行试验,进一步熟悉实验室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到车间进行实际测量,掌握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并在试验和测试完成后,进行数据的处理工作;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手段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学习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计算软件等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研究工作,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及时了解优化设计的效果,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让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的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对机械专业学生而言,可以对实验应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机械振动、机械结构的测试分析以及优化设计等现代设计类的重要课程和知识点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产品、要求、技术、研发甚至市场都有比较全面的接触。这样对毕业生就业而言,所提供的参与这些企业课题研发的经历,对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学生一旦进入相关行业,马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能够独当一面解决企业面临的具体工程问题。
四、在项目成果的总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