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脱贫攻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脱贫攻坚论文

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路径

摘要:阐述了太原市百村百期万人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培训的基本情况、主要效果,分析了其对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的推动作用,提出通过搭建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组建技术创新服务团队进一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工作。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培训;创新载体;太原

农业科技创新载体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完备的组织形式,能够研制、开发农业科技成果,或有一定获取、传播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条件,从而促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各类组织或实体[1-4]。从2016年起,太原市科技部门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开展“百村百期万人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培训”,主要针对太原市的娄烦县、阳曲县这两个贫困县,按照“精准、协同、梯次”的原则,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以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使贫困户贫困人口能学习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科技素质、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实施脱贫农业科技培训对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起到了很有力的推动作用。

1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培训的基本情况

自2016年11月起,太原市星火技术发展中心针对娄烦县、阳曲县这两个贫困县进行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蔬菜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生猪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技术;露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核桃种植和低产改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地西红柿无公害栽培技术及蔬菜病虫害防治;马铃薯、谷子、玉米等大田作物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中药材栽培技术;果树整形与修剪技术;猪、鸡、羊的新型养殖技术;畜牧饲料的种植和加工技术等。

2脱贫攻坚农业科技培训的主要效果

太原市星火技术发展中心通过实地调研娄烦县和阳曲县农业生产需求实际,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为贫困户解决种养殖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高农户的知识技能。引导贫困人口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为脱贫致富添砖加瓦。采用专家集中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进示范技术,在各个关键环节着重强化技术指导,逐步在当地建设起规模化、标准化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宣传,利用多种传媒平台和手段,以点带面,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相结合的技术线路进行实施。同时,把科技农业知识、实用技术通过培训技术资料发放到了农户手里,解决了农户们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受到了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阅读全文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研究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乡村精准扶贫,对于落后地区文化、生态内生源动力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业的挖掘、开发和转化,试图寻找帮助农民创造可持续的再生造血系统精准扶贫的途径。尝试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创产业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研究,探索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的方法及路径。

关键词:设计扶贫;成效和问题;必要性;路径策略

引言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而当下,正是脱贫攻坚阶段。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1]精准扶贫是一项国策系统工程,随着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达提质共建,提升文化生态内生源动力的时机,艺术设计恰好能够起到“重塑”和“孵化”的作用。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系统性方法论,通对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业的挖掘和开发给予品牌赋能,帮助农民建造可持续的再生造血系统,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阅读全文

年度统战工作自评报告

2019年,我乡统战工作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统战部的具体指导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围绕“团结、稳定、发展”的目标主动联络,积极作为,为我乡的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现对照县委统战部19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县219年度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评分细则的通知》,结合工作实际,现自评如下:

构建完善统战工作大格局(标准分10分,自评10分)

一年来,乡党委都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成立了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年初把统战工作纳入年度总体工作规划,实行目标管理,并摆上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规定乡党委每半年组织一次新时期统战理论学习,县委党务工作会议统战精神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每年还在乡业余党校开设统战理论课,以提高广大干部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将统战理论作为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并要求每位班子成员就如何抓好新时期基层统战工作开展调研,写出调研报告,互相交流学习,重大统战信息及调研成果及时上报,每季度上报统战经验、做法等信息,每年撰写统战实践创新论文。

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标准分5分,自评5分)

乡党委、政府每半年召开一次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意见听取会,积极组织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乡党委为加强与党外人士的联络与沟通,建立了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档案,建立了乡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与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交朋友制度。2019年春节和清明节召开了两次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座谈会,积极组织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引导他们参政议政和联络招商工作,认真听取他们对乡党委、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的建议或意见,积极采纳党外人士的正确意见或良好意愿,真正形成了与党外人士交知心朋友,共谋富民大业的良好局面。

党外干部工作(标准分5分,自评5分)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外干部培养工作,建立了党外干部档案,不断调整充实,并及时上报。对党外干部有培养计划,并有档案,建立党外干部“双向管理”工作机制做好劝留工作,有意识地把优秀党外干部保留在党外。组织党外干部积极参与县、乡统战及其他工作或业务培训,确保上级安排的培训人员及时到位。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人员三区人才项目实施现状

摘要:文章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其2014—2018年“三区”人才计划实施中人员数量、职称、年龄、服务地区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了农业科技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监督管理、做好产业示范、加强科技指导、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和加强科企合作等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三区”人才项目更好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三区”相关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云南乃至全国“三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执行项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员;“三区”人才计划;科技服务

1研究背景

科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科技人员对“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带到农村、带给农民,使其增收致富是每个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1-2]。2014年,科技部、中组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启动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3]。全国各地随即选派科技人员投入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人才建设专项中,随即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三区”人才项目的研究分析和评论报道。陈军义等[4]对贵州省2014年、2015年的“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完善、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三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林何莺等[5]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三区”人才计划实施3年来的人员配备、服务周期、科研与生产实际对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李禹尧等[6]则通过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4年来“三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开展试验示范、现场指导、信息助农、合作共赢及科技培训“五位一体”工作的有效途径。郭军权等[7]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延安市农业类“三区”人才科技扶贫模式。梁兰[8]以甘肃省“三区”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为例,对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参与不足、成效不显著等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定性分析。李来运[9]则通过评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度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情况,提出了加强新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吴德胜等[10]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三区”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以上报道可以看出,“三区”人才项目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截至2018年,云南省共派出“三区”科技人才7967人,到全省的89个“三区”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创新创业。在此背景下,作为承担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研究和创新任务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5年(2014—2018年)累计选派出农业科技人员1395人(次)投入到“三区”人才项目中,为全省的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22014—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三区”人才选派情况

2.1“三区”人才数量及占全省比例

2014—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选派执行“三区”人才项目人数1395人(次)。其中,2014—2017年,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从每年占全省“三区”人才的比例来看,2014年最高,自2015年开始,占全省比例明显下降,之后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见图1)。

阅读全文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分析和策略

摘要: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在于农业产业的兴旺,而农业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文章在调查研究与文献信息分析等基础上,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温州市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后,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农业农村的科技创新,依赖于乡村的全面振兴[1-4]。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三农”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才能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总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道路[5-8]。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的铁三角之一、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三农”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农业科技创新仍面临严峻形势。笔者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温州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行动方案要求,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温州市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温州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方面,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给全球农业发展和贸易格局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前途和人民福祉[9-10];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智能、融合、绿色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变革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产生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影响[11]。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直接取决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十九大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速至2035年,浙江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唯有以突破性思维、超常规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短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为此,“十四五”浙江必须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以农业科技现代化为路径,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浙江力量。

2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保障不够

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下乡风文明建设意义探索

摘要: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与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有助于营造良好乡村风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要转变政府认知观念并提高农民政治思想素质,二是要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并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三是要优化人文环境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建设

一、乡风文明的逻辑内涵

乡风文明主要强调的是乡风,但最终落脚点在文明上。“乡风”就是乡土风俗,指农民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形成的、且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内被乡民仿效、传播的习惯、风俗、行为规范。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类进入到高级阶段的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因此,文明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高级属性和特征的集合体,它表示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综上所述,乡风文明的内涵是指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通过在乡村地区推行移风易俗、弘扬农耕文明、传承传统美德等,使农村地区发展呈现出文明的状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风文明,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文明乡风。乡风就是乡村的风气,是指特定乡村中人们的信仰观念、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而文明乡风则是在一定区域内被农民世代相传,具有价值引导作用的、积极的乡村风气。文明乡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与重点内容。其次,良好家风。家风是家庭的性格与形象,是每一位家庭成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良好家风是乡风文明建设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由内向外影响着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最后,淳朴民风。民风是乡村人民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关注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的精气神,以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人口有5.5亿多人,约占总人口的39.2%,农村人口基数庞大是我国人口分布的现实。此外,当前我国乡风建设总体水平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难看出,进行“三农”建设和乡村风气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面貌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对现阶段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国家性战略的实施都有着长远意义。

(一)从现实价值性上讲,进行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1.有助于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形成健康积极的生产生活作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农村,主体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都是广大农民群众。首先,进行乡风建设对于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在农村地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改变农村居民落后愚昧的观念陋习以及长期以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封建小农意识,提升农民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此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风尚,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农民能为乡村建设献言献策;其次,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满足农村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现实需要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开始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征。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切实认识到乡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改变长期以来农民单调、庸俗的生活娱乐方式,提升群众的审美情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总之,乡风文明建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时展潮流,满足了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期待,可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有助于营造良好乡村风气,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与长期任务。通过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将两者有机创新融合,在乡村地区打造先进文化、思想的主阵地,倡导“勤劳致富,开拓进取、奉献社会”等良好风气,有助于在农民群体中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新风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此外,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常态化的综合工程,涵盖“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各个方面,在农村地区营造良好风气,有利于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化事业建设的良性互动,在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阅读全文

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与创新

摘要:农业是中国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人才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是农业发展的人才供给和人才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了影响农业科技人才创新的相关因素,从外部环境、人才自身、人才管理3个方面进行梳理,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人才;管理;创新

农业是中国重要的国民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的支撑。党的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而乡村振兴则是其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于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又在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规模以及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科技实力和潜力[1]。人才是农业发展,农业兴盛之源。如何培养和提升农业高级科研人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是科技引领农业未来的重要战略。当前,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仍沿用原有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达不到激励农业科研人才全身性投入农业科研创新的目的,且在人才选拔、人才评价等方面也存在不少系统性问题。农业科研项目与其他研究项目在科研周期上、方法上、外部因素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如何正视当前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短板,找出制约农业科研人才培育的相关因素,设计出科学合理、符合当今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管理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1.1人才管理主要为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当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重要农业科研单位,及其各省级下属单位、地市级单位为主的中国农业科研单位,数量众多,达到了1200多家[2]。其单位性质绝大多数属于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着事关重大民生的中国农业基础科研和基础性科技工作,是中国农业经济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属于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这是其重要的组织特征。因此,在人才管理模式上,主要按照中国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模式为主,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人才管理模式影响较深。首先,人才配备主要按照计划进行调拨,周期长数量少,不利于紧缺人才的配备;其次,在人才评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不足,参谋部门勇于创新的动力不足;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结不足,未形成良好的输送培养的人才共建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的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革新。

1.2人才培养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期规划培养,人才流失大

阅读全文

科研单位党建科研互融互促探索

摘要:文章围绕党建科研互融互促主题,基于本单位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互融互促的实践探索,以及相关单位的调研考察,阐述了科研单位党建与科研的关系,分析了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互融互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摆正党建工作定位、树牢深度融合意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配强支部班子成员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科研单位促进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互融互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研单位;党建工作;科研业务;互融互促;科技创新

党的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科技创新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完成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对于科研单位,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两位一体,有机融合,从来都不是分离的,更不是“两张皮”。科研单位要正确把握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的关系,既不唯科研业务论,使科研业务脱离党的领导,偏离“三个面向”、“两个一流”目标方向,也不脱离具体科研业务空谈党的建设,使党建工作失去科研业务的支撑,成为“空中楼阁”。必须把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融会贯通,做到围绕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伟大事业,在建设“两个一流”、科技支撑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

1科研单位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的关系

2017年2月,原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部属科研单位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部属科研单位党组织提出的6条职责,诠释了科研单位党建与科研的关系。2018年1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了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培训班,进一步提出全院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研究所党建与科研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但两者本质是一致的,是相互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

1.1党建工作引领科研业务的方向

科研单位党建工作首先要保证单位“姓党”,保证全面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要认真执行党的各项决策,据此不断优化和调整学科布局、明确职责定位、发展方向、学科领域、主要任务等。正是按照上述原则,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牵头承担并积极推进湘潭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和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协同创新等科研任务。解决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等重大问题,是党和国家对科研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义。从这个角度讲,科研业务是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在任何条件下,国家科研单位都不能脱离党的大政方针的指引。离开了党的引领,科研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变成为科研而科研、为论文而科研、为获奖而科研,偏离了科研的初心和使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