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设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土木建设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土木建设论文

应用创新专业建设土木工程论文

一、“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程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大致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科基础能力,毕业后由企业完成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二是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毕业时获得具有职业资格的工程师学位。以上两种模式,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与学校结合,接受大学生实习,参与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民族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体现为民族地区和区域经济服务的特征。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理念、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等工作为例,探索民族院校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规律。

二、“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

近年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国家“卓越计划”,立足于“应用创新”理念,以辽宁省专业评估为契机,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大力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2009培养方案和2013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应用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经过14年的办学历程,发展迅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被评为“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参加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位列全省第三。为实现“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教育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

(一)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

1.强化校内实验设施建设,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1年学校土木建筑工程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实验中心”。2013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借搬迁新校区之际,在新教学实验楼的建设中,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增大了实验室的使用空间,购置了大量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理念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积极鼓励教师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形成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在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结合各种学科大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性试验。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以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导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增加科研实验比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论文质量下降的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通过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存在的选题与实践脱节、科研创新性缺乏、论文时间短和抄袭造假严重、针对性指导缺乏、动手能力差、撰写不规范和论文监管不够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建议提早落实学术导师制、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和实验条件、完善论文管理制度、规范答辩程序,以提高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土木工程

1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中锻炼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后教学环节,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标[1,2]。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情况,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3]中指出:“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增强社会意识、加强科研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土木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4]。然而,目前众多高校中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较大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存在问题并做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选题与实践脱节

选取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很多院校缺少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难以结合实际工程,导致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题目宽泛、针对性缺乏、选题偏离本专业知识或缺乏新意等现象。

阅读全文

谈实践能力培养土木工程学科育人模式

摘要:针对土木工程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通过分析研究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原因,提出了三点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措施:在校企合作层面,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企业实践增强研究生学科认知,借助学校科研平台凝聚科研力量,形成良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双导师制引导育人层面,建立双导师分工协作制度,完善校外导师考核与激励方案,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在实践能力评价层面,围绕培养实用型工程人才,构建与实践能力挂钩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强化实践过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实践学习。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来临,我国传统工科教学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目前,部分高校传统工科研究生教育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实践性环节更多在实验室完成,因此出现部分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教育部于2017年4月8日在天津大学召开关于新工科的建设研讨会,会上达成“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程专业的根本”的新工科教育理念共识。在学校与学生层面,新工科理念提出要根据产业建设专业,探索工程教育方式,强调培育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其今后的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高校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在《行知行》中言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于技术理论的深入理解,需要经过实践才能灵活运用,仅通过书本学习无法领会土木学科的真谛[1]。为了适应工程行业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需求,众多工科院校开始尝试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例如,国内湖南大学率先在研究生实践的课程目标、课程形式、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2]。华北理工大学提出建设校内科创平台和校外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明确细化各实训阶段的考核要求,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从而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高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既重视基础理论教育,也重视生产实践教育,但仍存在部分研究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分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科部分研究生实践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原因,对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实践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不了解学科特点

部分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土木学科特点了解不足。本科阶段主要进行力学原理与专业基础的理论学习,部分研究生依然保留本科生时只注重理论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过渡到研究型、创新型的研究生主动学习模式中[4]。土木工程学科很多重大理论与原始创新都来源于工程实践,而不是理论本身。土木工程学科研究课题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不仅具有理论性,同时还有实践性与经验性。对于学科规律的总结与推广,仅进行公式推导或者理论证明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实实在在地进行工程应用。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阅读全文

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尤为注重及强调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更加符合土木工程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到土木工程的设计、土木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各类试验及实践学习,以更好地架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立足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探究实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更显重要。

一、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实践应用技能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经由实践教学及上岗实习等途径得以实现[1]。因此,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属性上看,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需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及时跟进。而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上分析,较常采用的以班级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支撑、以理论教学、定期实习及留置作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如设计作业及学科论文创新性不强、实验课程设置较少、实习岗位不够充足、实习效果不佳等,要解决这些缺陷和不足,客观上也需要科学完善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保障。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为了实现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为了培养出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一流人才,需结合时代需求和当代大学生毕业需求对高校培养体系进行研究,本文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创新方法与实践教育几方面入手,提出改革意见,响应国家与市场要求,以求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双一流;土木工程;培养体系;人才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我国综合实力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坚持“双一流”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终实现培养出更多更加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让高素质人才与现代化社会相互促进[1]。土木工程专业是为培养一群具备从事土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及研发,施工到管理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而设立的。自21世纪以来,楼房大厦崛起,水利、公路,隧道和桥梁等兴建。这些现象和趋势都在提醒我们人才的培养需跟上时代的脚步[2]。在“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大专业,作为一流学科之一,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改革处于不断探索状态,并随着国家对专业目录的调整,时代和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力图制定出更加合适的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1]。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一流人才是为培养出满足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具体地说,即培养出“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3]。人才的“才”首先体现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上,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将其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其次,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将知识运用起来的因素之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各种工程事故又要求我们对书本内容进行调整。了解和掌握往往与运用存在偏差,应用于土木建筑行业中,即要求其具有设计,选择施工方案,进行项目管理监控,对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等能力。而人才的“人”,主要体现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身体素质是根基,只有身体素质过关才能正常的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良好的身体状态可以维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优良的学习状态和清醒的头脑,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向导,是被现代高素质人群所具备的。土木建筑工程行业涉及到居民日常交通、居住等重大工程,一项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利益与便利。因此需要毕业学生及工程师具有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土木工程人才对事故预防能力,提高工程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二、优化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其在校期间进行学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企业工作培训成为合格的工程师[4]。培养模式的优化最终要达到大学生知识面拓宽,综合素质好,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目标,即向“一流人才”靠拢的目标。知识面的拓宽主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权力,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将课本的课堂知识消化吸收,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高校可以引进发达国家教学内容及课程,打开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培养要求高校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外,还需进行思想道德课程、体育运动课程等,将大学生在教育和环境作用下发展成为多方面主体性品质。教学方法因根据培养模式积极改进。课堂的新颖化要求我们学习各国各地的授课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成为“一流人才”。首先,教学内容需不断被更新以图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动态,接受最先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无疑是加大的教学的工作量,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时代的前沿创造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科研内容。其次,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没有知识储备无法发挥才能,正如建造高楼需要稳固的基础一样,同时实践让知识更加具体,让教育不单单是纸上谈兵。

阅读全文

论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革新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少高校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增设了不少专业课程,并对课程的学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南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和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课程学时从原来的72学时不断调整到现在的56学时,而工程管理专业甚至只有48学时,造成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由于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是由原来的交通土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等八个专业合并而成,教师无法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发展状况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接受那些对他们来说抽象、繁杂和陌生的课程内容,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实践环节效果欠佳

目前施工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少普通高校采取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安排为期四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实习工地一般由学生本人或学校帮忙联系。由于生产实习工地大多由学生自己联系,往往会选择在家附近的工地。如果学生实习选择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就给实习教师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加上普通高校本科生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即面临较大的就业和考研压力,且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见到的施工技术较为单一,施工工艺也不够全面,因此,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命题陈旧、题型单一、评分精确等弊端。虽然考试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由于主观题型少,所以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不多,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阻碍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问题探究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时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从优化课程体系、重视科研实践等方面探索建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基于当前高校研究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研究生肩负着学术研究的使命,是推动未来科技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代研究生教育在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培养研究生自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这样才满足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邵永健、毛小勇指出当前课程体系满足了知识结构的培养要求,但对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依然相对薄弱[1];杨慧珍指出,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资源有限,学校应与社会用人单位或者研究所开展合作,共同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2]。如何面对市场需求,立足自身条件,寻求自身发展,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3]。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了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本文分析了当前时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

(一)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学科分支多、专业广泛、综合性强是土木工程专业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土木工程师在步入岗位之后将面临复杂的工作,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必须明确行业的人才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断强化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土木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优秀的能为现代化建设助力的土木工程师,他们在具备完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对实际工程分析的能力。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敢于开拓创新和不断实践,以及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快速适应现代化工程不断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施工设计、工程监理等与实际工程相关的工作,他们不仅要掌握一般工程人员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趋向多元化,由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培养模式。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

阅读全文

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多元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培养。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系在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计划的调整、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平台的开拓、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