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土地综合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土地管理中测绘工程发展现状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土地资源的管理中应用测绘技术,很好地掌握土地资源的各种信息,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规范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测绘工程;土地管理;利用;分析
在土地管理与利用工作中,对土地进行详细的测绘是其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开展后续工作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土地测绘技术进行高效的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掌握土地信息,从而能够从全局出发,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将测绘技术应用到土地资源的测量与应用中,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土地资源测量中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同时,将土地资源信息转化为大数据,利用现代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更为有效的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综合发展。
1土地资源测绘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土地资源测绘不细致,测绘数据无法指导应用
通过对现有的土地资源测绘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土地资源测绘数据的需求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土地资源测绘数据无法满足应用需求,测绘数据不详细,存在很多数据的缺失等现象,从而导致测绘数据影响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应用,制约着我国土地资源的高效应用。
1.2主管部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制约着土地资源测绘工作的开展
如何做好土地管理与规划的对策
[摘要]目前城乡规划工作以土地管理政策为主,土地管理政策依赖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实际建设工作中,要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和建设目标确定土地使用价值,切实推进城乡规划进程。随着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的不断发展和发展,始终贯彻落实土地管理的战略方针,始终把实现土地规划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指导方针。尽可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在我国发展面临新形势的情况下,立即改变当前对土地利用的误解,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制定有效的土地管理改革措施,有效保障城乡建设。
[关键词]土地管理;规划;措施
引言
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和调节土地资源,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作用。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规范土地管理,改革创新现有土地管理制度。此外,要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最少的土地实现产品生产的最大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人民和国家更大的利益。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化解人与耕地的矛盾,促进城镇化建设,促进人民经济稳定发展。
1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及管理
城乡规划学主要是指在当地政府的主动权下,设计并安排对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城乡空间的合理配置,包括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城市市场的挖掘。实现农产品的价值,推动城市化经济与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均衡发展,对于减轻农业经济负担有着重大作用。农村土地计划是城乡建设计划的主体部分,主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引导下,是指国家按照当地精益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和具体原则,确定国土资源使用计划内容和方法的主要步骤。而国土管理制度则是指国家为调整国土利益,指导和监督管理国土开发管理,为保障和合理使用国土资源所实行的综合管理、宏观经济、立法和科技等政策。一般包括土地法制定、土地资源调查统计、权属管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使用管理。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主要部门,是有效信息管理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因此做好国土管理工作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非常关键。国土资源本身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开展作用重大。此外,通过高效管理运用国土资源,还可以为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创造有利空气与各种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规划建设规划,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2做好土地规划
土地生态质量调研与评价
0引言
土地生态质量指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促进动植物及人类健康和居住,以及保护改善大气、水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地质量内涵的重要组成,与土地的自然质量、社会经济属性共同构成土地的价值和质量。随着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土地生态质量。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基本完成全国范围的农用地分级,它是在土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土地利用和经济水平而进行土地质量分等定级(吴克宁等,2010),向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迈进了重要的一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了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工作,选择慈溪市为试点之一,通过调查探索土地数量和质量-生态并重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技术,为21世纪的土地质量调查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1方法和材料
慈溪市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对象为土壤、灌溉水、大气沉降物和农产品,2007年—2009年开展调查,内容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灌溉水、大气、农产品质量和土地自然特征、生产环境调查为辅,其中,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精度为1∶5万,样品4件/km2,分析测试全量27项、有效态15项、有机污染物2项(刘军保等,2010)。进行了土壤养分、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程度、灌溉水质量、农产品安全、富硒土地资源等评价,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DD2008-06)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结合大气、水、农产品质量调查,完成了对慈溪土地生态质量的评估。
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其内涵包括了土地基础肥力、环境和土壤健康质量评估。评估模型构建包括指标筛选、权重赋值、隶属函数模型建立、指数计算等内容。
2.1指标筛选
土地生态质量调研与评估
1前言
土地生态质量(LandEcologicalQuality)指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及人类健康和居住,以及保护改善大气、水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地质量内涵的重要组成,与土地的自然质量、社会经济属性共同构成土地的价值和质量。随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土地生态质量。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基本完成全国范围的农用地分等,它是在土地自然质量基础上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土地利用和经济水平而进行土地质量分等定级,向土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迈进了重要一步。根据国务院以及总理对未来国土资源管理提出了“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的要求,土地生态质量调查上升到国家层面和高度。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开展了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工作,选择慈溪市为试点之一,通过调查探索土地数量和质量-生态并重的精细化管理方法技术,为新世纪的土地质量调查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2方法和材料
慈溪市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对象为土壤、灌溉水、大气沉降物和农产品,2007~2009年开展调查,内容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灌溉水、大气、农产品质量和土地自然特征、生产环境调查为辅,其中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精度为1?5万,样品4件/km2,分析测试全量27项、有效态15项、有机污染物2项。进行了土壤养分、环境质量、土壤污染程度、灌溉水质量、农产品安全、富硒土地资源等评价,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DD2008-06)进行了土地质量地土地生态质量调查和评估———以慈溪市为例刘军保陈智渊潘卫丰谢少娟(浙江省地质调查院,浙江杭州311203)摘要:土壤、大气、水和农产品是土地生态质量的基础组成,通过慈溪市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项目的开展,以土壤地球化学评估为基础开展的大气、水、农产品综合评估,实现了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为国土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并重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土地生态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大气;灌溉水;农产品质量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LandEcologicalQuality———TheCixiCityLIUJun-bao,CHENZhi-yuan,PanWEI-feng,XIEShao-juan(Zhejiang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Xiaoshan311203,China)球化学评估,结合大气、水、农产品质量调查完成对慈溪土地生态质量的评估。
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依据土地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和有机污染物含量水平,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级别评定。其内涵包括了土地基础肥力、环境和土壤健康质量评估。评估模型构建包括指标筛选、权重赋值、隶属函数模型建立、指数计算等内容。
3.1指标筛选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
摘要:土地整治是土地利用的前提,更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当前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耕地保护面临严峻考验,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让我国的耕地总量始终保持动态的平衡,可以有效地保证我国在粮食方面的稳定、安全。此外,在为土地进行完善的、有效的、系统的整治工作后,可以使得土地达到更为理想的使用效果,优化土地利用的类型。例如在整治工作中可以进行土地平整工作,保证地块可以更为规则化,优化我国的农业用地的基本建设。而如何面对和解决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土地整治;耕地保护;地块
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我国政府部门对当前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以及其他土地整治管理要求的相关用途展开工作,通过工程类以及生物类的方法和措施,对农用地、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以及还没有进行充分利用的土地予以综合性的管理整治,进而保证我国的耕地面积足够支撑国家的完全稳定,达到优化农村生产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1]。土地整治分为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三种类型。在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由于起步晚,制度不健全,仍存在许多问题妨碍土地整治工作正常发展。本文将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土地整治项目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整治项目施工招投标工作存在的问题
1.1.1片面追求低价中标
土地整治项目中投标人为了中标,投标人故意压低投标价格,甚至想尽各种手段围标串标、恶意低价中标,甚至招标机构在招标过程中控制中标结果。从而导致投标人中标后,很有可能偷工减料,以牺牲工程质量来降低工程成本,造成严重质量问题,给项目业主带来很大的风险,或投标人低价中标后,与项目区部分村民串通,要求业主进行设计变更,删除施工难度大、利润薄单项工程,造成土地整治效果和投资的效益降低,甚至可能出现群众上访事件。这种低价中标的方式不仅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的秩序。
“土地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本文在分析新兴学科“土地生态学”的学科特点与性质的基础上,针对该学科在土地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对“土地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构建。教学内容设置了基础知识、基础支撑理论、核心理论与技术以及实践应用四个部分,核心技术部分均设置了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土地生态学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了土地生态评价与生态规划两个环节。
关键词:土地生态学;土地科学;课程建设
“土地生态学”是由“Land Ecology”翻译而来,根据国外的文献,“Land Ecology”所涉及的研究内容、方法等与“Landscape Ecology”(景观生态学)基本相同, 但其使用不如“Landscape Ecology”广泛和普遍。中国许多学者参考国外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经历对土地生态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傅伯杰将土地生态系统研究(即土地生态学)归结为3个主要方面:土地生态系统形成、演替、结构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是生产力)的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最佳生态平衡的研究[1]。何永祺[2]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在生态学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土地及其环境间能量与物质循环转化规律,优化土地生态系统对策和措施的科学。举[3]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研究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吴次芳[4]将土地生态学定义为“土地生态学是以协调人-自然-土地为核心,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制定的时间安排和空间部署的科学”。根据土地生态学的形成特点和学科性质,郭旭东和谢俊奇[5]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二是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从以上对土地生态学的理解可以看出,土地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即对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所实施的综合工程技术措施)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6]。
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为中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土地生态学仍是当今土地科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学科。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了适应国土资源管理由“数量管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并提供某些破解“土地难题”的现实途径,还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土地生态学的重要理论研究, 构建知识体系, 推进学科建设,为我们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土地生态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普遍认可,不少学者把土地生态学作为土地科学的一级分支学科,认为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5,7, 8, 9],谢俊奇[9]认为:未来20年中国土地科学技术应当大力发展3大技术体系和4大学科,这4大学科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生态学和土地规划学。在此背景下,不少高等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纷纷开设“土地生态学”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一轮修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已将“土地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列入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生培养方案,待出版)。本文根据土地生态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探讨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期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体系建设
土地生态学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土地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9]。它是一门新兴的有待精心培养的学科,也是一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与保护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学。土地生态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生态功能、土地生态过程、土地生态变化、土地生态分异等基础理论,同时又研究土地生态调查、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土地的生态管理和管护等技术方法,还涉及土地生态经济、土地生态伦理、土地生态文明等社会科学范畴。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覆盖面非常广。需要先修土地资源学、土地地理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等课程,拟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该课程将作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与复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部分:
1. 基础知识部分
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方面对土地的需求与日剧增。土地管理事业随之迅速发展,地籍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地籍测绘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目前,在我国测绘工程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将此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必修课。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地籍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
1前言
“地籍测量学”主要是通过图、数、表的形式来表示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目前,各个国家对地籍测量系统有着很大的兴趣,而且在这个系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针对《地籍测量学》课程,结合测绘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测绘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调整
2.1新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传统地籍测量学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土地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为满足现代地籍测量实务的需要,笔者认为该课程应涵盖以下内容: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数据统计、分析;房产调查与测量。
国内土地整理状况与完善
在不同国家,由于国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土地整理的内涵不尽一致,在我国,大多数采用的是国土部给出的土地整理的定义。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土地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土地供需状况的变化,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也在随之发生相应改变,土地整理应运而生。 一、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理的国家之一,土地整理的历史渊源流传,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66年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起步较晚,在1988年新颁布的《中华人土地管理法》才正式提出土地管理的概念。自此以后,土地整理也就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土资源部也相继批准了贵州遵义、河南巩义和四川遂宁等20个国家级土地整理示范区。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土地整理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通过项目队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新增了大量耕地,提高农用地质量并调整其结构和布局,基本实现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 二、国外土地发展情况 土地整理自16世纪中叶起源于德国,至今为止,荷兰、俄罗斯等国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外土地整理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世纪中叶—19世纪末。为了改变因土地私有和集成的分割使农地日渐细碎、零散的现状,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使管理更加有效,采取了有组织、有规划地归并地块、调整权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形式,这一时期的土地整理可以成为简单的土地整理。第二阶段:20世纪初—50年代。围绕城市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的城市规划,解决城市发展用地的问题,同时为基建建设提供土地,消除工程建设给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时期的土地整理成为特定内容的土地整理。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综合土地利用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时期的土地整理可称为综合土地整理。 三,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1制度落后,管理缺乏。目前,我国部门地区土地制度严重落后,很多土地整理的原则和方法并没有配备健全的法律法规,这就是一些地区农民承包的土地比较分散,无法顺利进行土地整理工作,从而制约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发展。而荷兰、联邦德国、原苏联等国在早期就已相继出台《荷兰土地整理条例》、《俄罗斯土地基本法》、《土地整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各国土地整理管理部门确定指导思想和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保障。 1.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耕地能力下降。政府追究形象工程,把土地整理的标志性政绩放在最前边,只追求数量,劳民伤财。大量开垦新地以满足建设项目的需要,后期的养护却不到位,忽视了耕地质量、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生态效应等指标的要求,导致我国耕地的整体的生产能力的下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 1.3政府行为的主导性。政府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国家鼓励、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作为前提,政府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作为依据,进行土地整理。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个人产权关系的调整的问题,还有有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政府不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制度,人民又缺乏参与土地整理项目的意识和主动性,这就使设计人员的不足无法被发现,从而得不到弥补,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不高,设计不科学,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碍,效果不理想,土地整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2、对策分析 2.1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政府必须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派遣相关执法人员去各个地区深入宣传和普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做到执法必严、有法必究,从而使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完善土地整理机制,更好保障人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促进经济发展。 2.2重视土地质童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我国国民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强科普宣传工作,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其次,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把增加耕地面积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提高耕地质量以及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出相应的可操作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立法、规划及措施等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土地整理相关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有条可依。 2.3积极推动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公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关键,不可缺少的。有些国家进行土地整理必须经过一定百分比的居民同意才能被中央土地整理委员会受理。比如说荷兰,在项目区内必须有25%以上土地面积的居民同意,土地整理的项目才能继续下去。项目区内的居民有权对土地整理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经过规划人员解释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并且反映到以后的土地整理的详细规划中。这种做法就使土地整理的项目有了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减少了项目实施的阻力,提高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我国,公民只有被动接受政府执行部门的一系列措施,政府才是绝对的主导。土地整理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既然是在为人民做好事,就应该让人民积极参与,这样土地整理也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了公众的参与,政府可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在项目运作中起到弥补技术研究的不足,项目研究更加完善,实施起来也更加顺利。 总之,我国的土地整理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但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法律法规还需健全和完善。只有切实解决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造福于民。#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