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土地政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土地政策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
摘要: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土地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从古至今中国的土地政策演化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量,维护社会稳定。而且,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都是在社会发展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强的情况下发生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现代化农业生产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土地作为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主要载体,土地政策的变革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实例就中国土地政策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影响展开研究。
关键词:土地政策;农业科技;传播;应用
一、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化进程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最大的心愿。从封建社会以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农地制度确立,作为这种农地产权制度的对立面的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就一直伴随而生。作为现代中国革命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也不可能回避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项基本政策。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其内容和推行方法也有所变化,但始终围绕所有权的重新分配和使用权收益分配比例这2个基本问题而展开。其基本政策是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变为农民土地所有权。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以进行来获得农民支持,团结革命力量。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中心的。当时将封建地主占有的土地没收后无偿地分配给农民群众,土地分配成为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一项关键任务。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1950年年末,运动开始进行。1952年年末,全国范围的运动基本成功。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0.47亿hm2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50亿kg粮食的苛重的地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开始了“大包干”,正式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章,也开始了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新阶段——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两权分离模式。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由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的产权模式开始成型。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坚持执行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府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2019年,在新土地政策下,国家加大对农村土地的保护力度,目的是对土地地力的保护,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土地征收制度。
二、土地政策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影响
从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来看,每次土地制度的改革都赋予了农民土地经营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随之不断增长,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土地政策的发展演变,土地经营权掌握在了大多数农民手中,农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农业生产上。因此,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会选择使用先进的农作物品种、农业生产工具、种植方法、管理模式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应用。特别是在2014年以后,国家开始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将土地经营权从没有能力耕作或不愿耕作的农民手中流转出来,并将流转出的土地交由有能力或有意愿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农业企业及农业专业合作社手中。这是因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社会资源,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他们会选择到城市打工。同时,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从事城市的维护和建设工作,因此,城市会为缺乏技能和知识的农民提供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农村的推力及城市的拉力使得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农村只剩下劳动能力不强的老人和儿童。因此,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当今社会变得尤为重要。在土地经营权转入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手中之后,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地集约便于机械化生产,同时,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能减少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会使经营者更倾向于将先进的农业科技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应用。
三、案例分析
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发展农业经济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农业经济为切入点,在分析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旨在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期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经济;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和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五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许多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受资金、观念、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都受其影响,直接导致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比较低,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形成。
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
[摘要]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以土地为基础,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但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影响着城镇化的建设质量。本文将以城镇建设开发用地的现存问题为依据,进行问题原因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建设;建设建筑工程;土地开发;用地规划
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土地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建设的载体,在城镇化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率加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的建设目标,了解建设土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开发出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阻碍
1.1人地矛盾增加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需要提高种植率,保证农作物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的耕地面积往往比较多,分布较广,农业土地多,相应的城镇土地就比较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城镇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用地十分有限,从而产生了人地矛盾。城镇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城镇化建设规模,不利于提高建设效率。同时,一些城镇居民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人员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与经济矛盾,对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城镇居民不想将已有土地资源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加大土地资源数量,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倡导下,国家提出了生态退耕的政策,生态退耕需要减少土地用量,而城镇建设需要加大土地用量,人地矛盾不断加剧[1]。
1.2土地利用率不高
减租减息运动下农村经济论文
一、国共合作抗战大局下的政策选择
随着抗日形势的不断发展,对地主的政策也在改变。1936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政策的指示》指出,在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之后,“仍分给以耕种份地及必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⑤,这改变了过去“地主不分田”的“左”倾错误,不再肉体上消灭他们,而是给他们一条自食其力的出路,从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⑥的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所做的重大调整,通过这个有原则性的让步来换取与国民党的合作,“其目的在于取消两个政权的对立,便于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反对日本侵略”⑦。之后的5月,又进一步解释这一变化:“为了停止国内的武装冲突,共产党愿意停止使用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中国土地是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既是在保卫中国的大前提之下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么,由暴力没收方法转变到新的适当办法,就是完全必要的。”⑧8月22日至25日,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提出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重大转变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能够适时地改变其土地政策,这一转变既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也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双减”运动下农村各阶层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减租减息运动后,胶东根据地各阶层土地占有的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土地占有更加分散,阶层划分的经济标准趋于消失。地主和富农作为农村社会上层,在运动的压力下纷纷低价卖地、赠地,甚至舍地。中农阶层缺乏向上发展的动力,基本上维持阶层的不变。贫雇农阶层分得了土地,减轻了地租和利息的负担。这种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不是源于传统的经济因素,更多的是非经济的政治因素。
(一)地主
“双减”前,胶东地区的地主阶层占有和使用土地的状况如何?1946年6月,中共胶东区委曾组织力量,深入调查过社会各阶层的经济状况,其中保存了一些关于1937年以前和1941年之前地主占有与使用土地的资料。这些数据为我们分析减租减息之前胶东农村的土地状况提供了坚实的根据。在这里,笔者选取了三个地区的统计数据,分别是乳山县崖子区、牙前县郭城区和文登县高村区。地主阶层是减租减息运动的最大冲击者,它们变成了政治意义上的符号,丧失了原有的经济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胶东根据地地主的总户数锐减,现存地主的户均土地和人均土地的数量急剧减少。以牙前县郭城区、乳山县崖子区和文登县高村区为例,3个区地主人口比重从30年代中期的2%左右降到“双减”时的0.2%左右,户均占有土地从137.2亩降到52,3亩,人均占有土地从14.4亩降到9.6亩,多数地主下降为富农和中农,甚至贫农。①牙前县郭城区的出租地主从30年代的9户减为1946年的2户,经营地主从22户减为4户。1941年前,该区30村中,9个村庄有地主,到1946年只剩下4个。②乳山县崖子区33个村,1946年仅7个村有地主。③其次,地主规模剧减,现存的绝大多数是户均50亩地以下的小地主,超过100亩的大中地主已经绝迹。1941年“双减”前,牙前县郭城区和乳山县崖子区拥有100亩以下的地主占到总数的75%,到1946年,上升到100%,其中拥有土地50亩以下的小地主占到60%以上,100亩以上的地主已消失。④最后,地主的生活状况恶化,社会地位下降。在东海区母猪河平原,一些地主的粮食不足家用,只好卖地负债维持生活,甚至有的卖不出去地,只能卖房子、箱柜,换粮食吃。⑤文登县高村区万家庄梁姓地主,大人一般不愿到大街上,觉得抬不起头,小孩子到学校不敢说“姓梁”。⑥
(二)富农
浅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策略
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
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政府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主要还是停留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阶段,并没有做出对农民工创业的后续支持政策。这就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后,新企业建立起来,但无法长期进行生产。
创业资金缺乏,资本集中度低:缺乏创业资金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调查发现,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有90%以上的人认为创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资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部分院家庭储蓄资金尧亲戚朋友借的资金及少量的银行借贷资金。农民工无法向金融机构获得大额贷款,也无法通过股票发行的方式向社会集资。因此,资金的缺乏导致创办企业的资本集中度低,无法进行高资本运作,企业预算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调查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多以小作坊的形式进行。一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由单个家庭创办,企业规模小,厂房占地面积小,机器设备落后,工人人数少,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有17%的新企业完全是家庭式作坊,并不对外招工,工人全部由家庭成员组成,生产不稳定。二是新企业分布不集中,散落在城乡各处。此种分散建厂的创业方式,无法在各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原料尧产成品与信息的交流,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实现联动生产。
劳动者素质较低:在由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中,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一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自身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87%的经营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以下,所掌握的知识量较少,这必然导致管理者的思想意识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较低。二是工人结构单一。一方面,工人性别单一。在新成立的米酒生产企业中,所有员工全部为男性,而在手工艺品加工制造企业中所有员工全部为女性。另一方面,工人受教育程度单一。调查发现,只有2%的农民工建立企业中有大学生工作,9%的企业中有高中生工作,其他89%的企业中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仅限于初中及以下。三是工人的身体素质较低。由于企业员工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都较低,而且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工人的整体身体素质较差。在调查中发现,有40%左右的工人患有长期慢性疾病[4]。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内容
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内容是对政策进行研究的最核心的部分,内容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如果能有高质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那么就会出现农民工创业市场的繁荣曰相反,如果政策内容质量较差,必定不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因此,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谈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
[摘要]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以土地为基础,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但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影响着城镇化的建设质量。本文将以城镇建设开发用地的现存问题为依据,进行问题原因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建设;建设建筑工程;土地开发;用地规划
我国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合理运用土地资源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土地资源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镇化建设的载体,在城镇化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城镇化建设速率加快,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土地资源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城镇建设建筑工程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的建设目标,了解建设土地的资源分布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运用,开发出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1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规划管理的阻碍
1.1人地矛盾增加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建设水平,需要提高种植率,保证农作物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的耕地面积往往比较多,分布较广,农业土地多,相应的城镇土地就比较少。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城镇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用地十分有限,从而产生了人地矛盾。城镇居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自身拥有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影响城镇化建设规模,不利于提高建设效率。同时,一些城镇居民与城镇建设建筑工程人员配合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与经济矛盾,对城镇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城镇居民不想将已有土地资源作为城镇建设用地,而城镇建设建筑工程需要加大土地资源数量,两者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在生态绿色的发展理念倡导下,国家提出了生态退耕的政策,生态退耕需要减少土地用量,而城镇建设需要加大土地用量,人地矛盾不断加剧[1]。
1.2土地利用率不高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摘要]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惠农政策,出现了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的热潮。文章以社会资本助力苏州乡村振兴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的方式收集数据,剖析社会资本在参与苏州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部门提供现实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社会资本;农村产业
1现状
1.1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多样。随着各类社会资本的产业领域覆盖面加大,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调研结果显示,同一产业领域的企业的参与方式基本类似,如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企业大多通过租用乡民农地的方式或反租倒包进行专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类企业通常通过购买乡民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获利;对土地规模要求较大的企业,如田园类项目或休闲观光类项目通常会直接与当地村集体合作对闲置土地开发;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修复类的企业通常是由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1.2社会资本与村民的利益关系多样化。从调研结果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并未进行深度捆绑,大多只进行市场化的租赁、买卖等简单交易方式,如承租村民的土地,按合同年限支付租金、按市场价格购买农产品、雇用农民支付报酬等。有部分龙头企业在经营中通过入股、分红等方式逐步将村民的个体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以规避各类风险。
1.3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现象很普遍,缺乏农村劳动力,特别缺乏有一定知识素养的青年人,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小农意识浓厚,导致农业整体竞争力薄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后,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将企业先进的生产要素与农村要素较好地匹配起来,优化了农业生产要素结构。通过对农村电商、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等与农业相关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投入,丰富了农业产业业态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民收入。
2现存问题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路径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乡村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农村农业经济管理路径,文章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的概率与意义、发展趋势、现状、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望能有效提高乡村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乡村农业经济管理优化
1概念和意义
1.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
事实上,农业经济管理是根据当下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农产品市场自然浮动规律,通过合理的规划使用农业生产力来不断提高,进一步带动农民的积极情绪。但其最根本目的是想借助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经济产出来保证当下农业发展的最大需求。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旗帜下,只有灵活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而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机制。[1]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管理的稳定和农业发展的有序性,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充分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根据当前农业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不断改进和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划分,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极大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农业经济管理对于真实反映各地农业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在农业发展规划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发展滞后,从而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的迈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