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土地规划业务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探索
摘要:土地的合理规划是以大量的信息作为基础的,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设计一种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B/S三层架构为基础,搭建系统框架,利用集成技术获取土地规划信息,并存储到DH2100NAS网络存储服务器中,接着利用RS232串口模块实现信息传输,最后管理终端接收信息,运行微控制器,进行信息管理。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和性能均满足要求,达到理想标准。
关键词:B/S三层架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0引言
我国国土辽阔,但是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因此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能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1]。有效的土地规划是以大量土地规划信息作为基础,如土地面积统计报表、人口分布图、土地功能类型图件、遥感图像、文字报告等,这些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十分庞大,并来自不同的业务系统,因此如何整理这些信息,以完成土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设计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该系统以B/S三层架构搭建系统框架,然后设计系统硬件和软件,最后进行系统实现与测试,测试系统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要求,验证系统是否可以用于实际土地规划信息管理工作。
1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随着人口的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因此为了满足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率至关重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进行有效的土地规划[1-2]。土地规划是以大量信息作为基础的,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1.1系统框架设计
多规合一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探究
“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涉及发改、规划、环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和业务,必须在全市层面颁布相应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办理流程,来保障建设项目策划生成的顺利开展。2013年开始广州、厦门、沈阳、南京等地陆续开展“多规合一”工作,实现了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数据整合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探索项目前期策划生成,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并在全国进行推广。本文从建设背景、政策支撑、制度保障、平台建设、地方实践等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和使用的探索和实践。
一、建设背景—多规矛盾下项目落地难
近年来,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环保规划、林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缺乏在坐标体系、用地分类、管控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衔接,不同规划对同一地块的规划和管控要求存在矛盾,导致建设项目因难以符合所有规划而无法落地,或因为规划调整导致审批时限拉长,严重影响地方城市的行政效率和营商环境。在此背景下,不同空间规划体系协调统一即“多规合一”以及基于“多规合一”的业务协同日益紧迫和重要。
二、政策支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随着多规矛盾和项目落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多规合一”业务协同的探索。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年四部委印发《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统一管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空间规划,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加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以上文件从现实问题出发,给各地探索和实践“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制度保障—建设项目策划生成管理办法
“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涉及发改、规划、环境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和业务,必须在全市层面颁布相应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办理流程,来保障建设项目策划生成的顺利开展。2016年,厦门市“多规合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印发了《厦门市建设项目生成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建设项目策划生产的流程和各部门职责,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后,沈阳、南京等城市也都借鉴厦门经验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项目策划生成管理办法,为多规合一业务协同提供了制度保障。
地籍管理学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在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对近4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并重点调研就业比重较高的各级国土、规划、住建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土地管理公共服务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进而分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修定了考核技能目标,以保持课程内容的现势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务操作技能,对接土地管理公共服务领域的产业需求,实现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地籍管理学;服务产业;教学改革
福建农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是从1986开设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沿革而来,1995年开始招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2002年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目前是福建省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本科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2016年学科获得福建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立项,进一步明确两类人才培养目标:一是为国土系统输送具有专业技术并熟悉土地资源利用的管理型人才;二是向土地相关的企事业部门提供具备调查、勘测、规划、GIS应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学科相关主干课程也需要以服务产业特色专业为导向,无缝对接国土管理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地籍管理学作为专业核心课,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籍管理的日常业务内容,尤其是现代地籍手段在土地资源管理乃至在政府公共管理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会解决地籍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进行地籍管理的内、外业工作。
1服务产业特色专业需求调研
1.1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变化趋势
该专业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多人,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管理、调查勘测、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和管理、资产评估技术服务等工作。据2015—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跟踪调查显示(图1),通过考核选拔进入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住建局、规划局、农林部门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比重最高,占18%;进入房地产开发商、物管咨询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的比重次之,占11%;进入土地规划、设计和勘测、测绘单位分别占比9%和7%;房地产评估公司占比10%;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等3S类技术公司占比8%;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重也较高,占10%,;其余毕业生主要在银行保险、教育培训、贸易、销售或从事自由职业等。从就业变化趋势来看(图2),近4年的毕业生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国土管理等公务员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比重逐年递增,增幅较显著,房地产相关企业的就业人数也有缓慢增加,3S技术公司近2年的就业增长较为显著,资产评估公司的就业人数基本持平,而从事土地规划设计和勘察测绘工作的毕业生数量有一定幅度减少。基于此,课题组又重点对各级国土部门和近年就业增速较快的3S技术公司和房地产相关企业进行了用人需求调研。
1.2土地管理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
融资业务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建设银行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建设银行积极应对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在公司业务、小企业业务等发展指导意见中均提出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本行的重点营销方向,并相继出台了《中国建设银行城镇化建设贷款管理办法》、《中国建设银行城镇化建设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制定了“好行业、好企业、好项目、好收益、好风控措施”的“五好”准入标准。但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较多问题,制约了业务的发展,重点体现在:一是政策风险问题。新型城镇建设规划还没完全清晰化,所处法律环境尚不完善,还存在运作主体缺乏独立性、少数地方政府在规划、土地出让等方面有较大的随意性、违规开发建设等问题。二是主体风险问题。当前新型城镇化涉及到的基础设施项目、公共设施项目以及土地规划整理项目等,多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组建投资公司来推进的,可能会涉及到政府平台融资的监管要求;此外,相关项目的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较长,经营主体在建设及运营经验对相关风险认识不足的现象较多,经营主体在建设中盲目追求规模大、见效快等短期效益,忽视自身的吸纳能力、产业培育、持续发展等问题也不少。在产业化及社区服务中分布的中小型企业成熟度较低,经营管理较混乱,大部分小企业还处于粗犷运营状态,人、才、物都较缺,与市场同步能力差,易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三是风险缓释不足的风险问题。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资产土地和房屋多为集体产权,无法流转,无法变现,无法抵押,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方式。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建设银行综合融资服务的发展思路
在《规划》中,广东省明确提出了采用补助、贴息或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公用基础设备、生态环保和民生项目建设,以及建立补偿与竞争性财政资金相结合的扶持机制。建设银行应紧跟省政府的重点支持方向,先从中心城市地级县市域的经济开发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特色强镇等重点区域开始,通过创新融资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流程等,大力有序地推进具有新城镇化建设特色的综合融资服务。鉴于建设银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巨大机遇与挑战,笔者从质量与效益并重的经营角度出发,拟借助建设银行自身拥有的七大金融牌照强大内力,加强银政、银证、银信、银保等外部合力、分区域、分阶段、分项目、分产业、分客户创新组合优化产品,尝试性地探索建设银行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加强与当地政府、园区、开发区等沟通与合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期,建设银行应借前期已与多个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有利契机,以本行在基础建设的丰富融资经验及市场优势,主动加强沟通与合作,在信贷支持、融资渠道扩宽、资金监管、造价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给予支持,当好地方镇城化建设的金融顾问。同时可尝试性地引导政府、园区、开发区组建村镇生产互助社、村镇行业协会等机构设立互助基金,集合资金,扩大融资担保机制,增强整体融资能力。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的梳理和筛选工作。对符合本行《城镇化建设贷款管理办法》中相关土地综合整治、安置房建设、新城区建设、旧城镇和旧厂房改造、城镇基础设施等六大类贷款条款的项目,要积极全力开展营销,争取先机,及时给予融资支持。对涉及政府平台的项目,若政府平台资产负债率已接近或已达红线的,可利用政府平台列入国家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类的有利时机,通过积极撮合政府平台与证券合作,将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来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而合理规避监管,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对于不符合《办法》相关条件的项目,可推广委托贷款,将愿意为该项目融资的企业或个人办理集合资金委托贷款;又或与信托公司合作,使用信托贷款方式为其进行融资;又或与其他金融机构共同辅导及辅助其发行政府债、企业债、中票等方式在直接融资市场进行融资。
三是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应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创新产品,量身定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对于有技术、有市场、有担保、经营独立、前景良好的、且获得财政补贴等扶持的企业,可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融资用途、资金运用模式、风险缓释方式等等通过间接的或直接的渠道,配置专项额度的或非专项额度的合适产品。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转型的实体经济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现代农业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的转型升级行,在这方面建设银行竞争略显弱势,为此应重新研究判断行业经营模式及其特殊性,围绕产业链条中的所涉及的包括农民、农场、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等不同分工主体,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并抓住核心企业,探索资金流、物流封闭管理的创新合作模式。
工程测量在土地勘测定界中控制探析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土地开发利用类型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实施能够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供翔实的参考数据,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用。当下各种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使得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各类数据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土地勘测界定简述出发,对其工作内容以及常用的工程测量技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在文后从勘测人员的有效控制、土地规划管理力度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了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工程测量精度控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土地勘测定界;工程测量技术;精度控制
1引言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趋向多元化发展,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一种稳步增加的态势。如此一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审批,且对耕地面积有效保护,控制建设用地面积成为我国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1]。土地勘测界定工作的实施,能够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翔实的参考数据,其中的工程测量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精度也在不断地提升,但仍旧需要实施各种人为措施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践应用进行合理干预,确保其测量结果的精准性。本文研究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中工程测量技术精度的控制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
2土地勘测界定概述
这里所提及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是指经过国土管理部门授权的,具备相应资质的从事土地勘测定界的专业机构,以土地的征收、征用、划拨等实际工作需求作为出发点,所实施的项目用地范围界定、界址位置测定等诸多工作,并以最终的工作结果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实施项目建设用地审批等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精准数字资料的一项工作[2]。从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的具体概念不难看出,这一工作所得出的各项工作数据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严格审查各类用地,针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确保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设用地审批工作规范、科学开展,在做到保护我国有限耕地资源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应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3土地勘测界定工作内容
机场资源经营管理浅谈
党的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2019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新时代民航高质量发展。国家民航总局印发了《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指标框架体系》,进一步引导规范民航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场作为民航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势必要实现机场资源的品质化经营,确保机场资源价值最大化。虽然国内很多机场都非常重视机场资源的经营管理,但对于机场资源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其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对机场资源的经营管理还仅停留在如何租赁设施设备、如何提高航站楼内的经营收入等层面。为此,笔者对机场资源的内涵进行思考,系统分析机场各类资源,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多种经营方式进行剖析,为国内机场资源经营带来新启示。
一、对机场功能的新认识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历程,曾先后经历海港经济、运河经济、铁路经济、公路经济等阶段,之后航空运输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机场逐步成为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场所。在这个时期,机场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交通运输的节点以及供航空器起飞、降落和地面活动的区域。机场资源主要以航空运输为特征,其中包括航线资源、时刻资源等。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机场的功能逐步发生变化,从传统单一的以运送旅客和货物为主的交通运输功能转变为地区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结点,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个时期,机场不仅有突出的综合交通价值,能够满足旅客、货主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同时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从而成为地方经济活动的重要节点,带动旅游、物流、现代服务、高新技术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对机场资源的新理解
随着机场功能的变化,其资源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传统的航线、时刻、设施设备等,其他衍生资源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分析,机场资源已成为一个集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于一体的资源体系,主要包括核心资源、市场资源、外延资源、无形资源等。
1.核心资源。(1)土地资源。机场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地主”的角色,土地作为机场存在的载体,是机场的核心资源,也是机场获得经济利益的来源,土地使用权是实现机场有序发展和合理收益的抓手。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法律授权的形式确定机场管理机构对土地的管理职能和权力。机场管理机构统一控制和管理机场土地,享有土地经营直接收益及租赁权、机场特许经营业务等模式的间接收益,从而保证了机场的收入来源。(2)航线资源。机场的品质化发展离不开优质的航线网络,确保与国际国内主要航点的联通及高频次飞行,是提升机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例如,伦敦希思罗机场的航线网络布局可通达80个国家的185个航点;巴黎戴高乐机场的国际和国内航点达到315个;新加坡樟宜机场提供全球范围内280个国际直飞航点,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3)时刻资源。航班时刻是机场的宝贵资源,对于繁忙的机场而言更是一种稀有资源,同时也是各家航空公司竞相争夺的核心目标,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模式实现优化配置,进而提升运行效率与效益。目前,欧盟正逐渐开始进行二级市场交易,航班时刻市场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2.市场资源。(1)航空性资源。主要是指与航空运输关联性较强、民航专业化要求较高的经营业务,包括航空燃油储运加注、航空配餐、航空客运地面服务、飞机维修、航空货运、停机坪飞机服务等。对于大部分航空性业务,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这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更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机场经营效益。(2)非航空性资源。主要是指与航空运输关联性较弱,民航专业化要求较低的经营业务,包括商业、免税店、餐饮、广告、出租车、汽车租赁、银行或外币兑换、公共汽车、自动售货机等。国外很多机场都非常重视非航资源经营,非航收入比例达到50%以上,成为机场收入的主要部分。
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的应用
摘要:土地整治是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更加精准、高效。本文介绍了项目立项前期及项目实施时,信息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及土地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旨在为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研究以及发展提供参考与方向,促进土地整治工程快速发展,保障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环境监测;信息提取;信息管理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根本。耕地更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而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为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保障耕地质量,在土地整治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及整治中各类信息收集分析存储,是当前一定时期内土地整治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同时,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与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在土地整治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整治各阶段的效率。本文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旨在推广信息化技术的同时,提高土地整治质量,构建生态和谐土地。
1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合理治理,对生产建设活动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活动[1]。土地整治包括污染土地、损毁土地、退化及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低标准农田等,是集“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综合型整治。我国土地整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积极制定各项土地整治政策,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目前,土地整治已步入规范发展并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综合性土地整治阶段。根据2016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验收土地整治项目1.34万个,项目总规模333.73万hm2,新增耕地面积17.58万hm2,截至201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13495.66万hm2。通过近几年的土地整治,耕地红线基本解除警备状态,耕地数量逐渐趋于稳定[2],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整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基本农田整治率达到60%,补充耕地133.33万hm2,改造中低等耕地0.13亿hm2左右;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整理农村建设用地40万hm2;改造开发40万hm2城镇低效用地[3]。同时,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依然逐年递增,可整治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以客土、平整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土地整治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土地整治的新要求。因此,土地整治行业亟待技术创新。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是一切有关信息获取、表达、存储等信息管理与处理的各类技术总称[4]。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土地整治工程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土地整治相关的信息技术有遥感与测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和统计学、地图学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城市科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软硬件系统。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工程测量中运用探究
摘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其操作趋于简单化,广泛用于各个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工程测量方面。通过预先设置无人机航测路线,并做好测绘数据矫正工作,便可短时间内完成测量任务,极大地提高测绘工作效率。同时,无人机航测在实践中还具备故障自判功能,不仅能降低飞行故障损失,还可保证工程测量连续性与精准度。当前阶段,无人机航测因其操作灵活、测绘效率高、运行维护成本低,已被应用于环境治理、突发事件处理、矿山测量等诸多领域,并对工程测量做出极大贡献。文章基于无人机应用现状,简要阐述了无人机航测技术的特点,并着重探讨其在工程测量领域的诸多应用,以促进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无人机;航测技术;工程测量
1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无人机技术发展迅猛,其所涵盖技术领域更广,各国争相参与无人机研究。我国无人机研发也有较大突破,成为无人机产品主要出口国,在较高的需求下,无人机技术也在持续精进。而且无人机有极强适用性,经不断发展,逐步参与到各行业应用,并推动技术革新。无人机技术在带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无人机技术经济效益显著。在无人机技术持续改进同时,低空遥感技术同样有新的突破,将其与无人机技术搭配使用,在工程测量中有极强的实用性。通常无人机航测在应用中主要采用低空无人机,其飞行高度较低(200~2500m),可保证足够摄像精度,避免云层对成像的影响,并能够在阴天测量[1]。在实际操作中,无人机搭载航空数码相机,然后通过控制模块,远程操控无人机进行航测。随着技术进步,航测飞行器可实现自主导航,主要是依靠GPS加以实现,而且航测数据的采集与整理也可在飞行控制过程中同时进行。在常规工程测量工作中,对人工有较大依赖,而无人机航测可实现有效替代,提高测绘工作整体效率[2]。同时,无人机航测在实际应用中起降与飞行灵活性强,工程测量效率及数据精确性高,可突破工程测量诸多限制,方便在人工测量不便的场所应用。在工程测量实践中,无论是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还是应急救援,均可运用无人机航测,而且在逐步深化应用中,无人机技术趋于完善,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更大助力,对经济建设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
2无人机航测技术的特点
(1)起飞、降落灵活性强。首先,从飞行器体型而言,相较于大飞机航测,无论是进行起降还是飞行调整,无人机航测都具有明显优势。由于无人机测量多处于低空环境,不易受到气候环境干扰,无人机操作更加灵活。在控制其起降的过程中,仅需小块平整地面,而不用设置专用机场,整体场地配置难度低。经不断发展,无人机在续航提升的同时,单次航测达到数百平方千米的测量范围,无人机航测实用性更强。
(2)无人机作业效率高。面对山区、林区等特殊环境,在运用无人机航测时,也可利用摄影方式加以记录,其测量数据既准确完整,又有良好灵活性,可快速获取有用土地信息,确保后续工程可靠实施。不仅如此,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其续航短的弊端也在改善,可使测量更加连贯,有效改善工程测量效率。而且通过实施无人机航测,测绘更加高效,无须配备更多作业人员,也能够减轻工程测量工作压力,使测绘工程得以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