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团委学习计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论文
1构建“大工程+大安全+专业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认证标准中有详细的课程设置要求,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大学安全工程专业30多年的办学经验,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本科工程教育基础课程要求设置,课程设置体现“大工程观”,要求学生既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形成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又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同时还有具备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安全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涉及力学、电学、化学等诸多自然科学,还涉及到法律、人文、保险、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要全面、系统的认识、诊断、评估现代大工程、复杂巨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依托江苏大学完整的学科门类,共开设了哲学、数学、外语、计算机、化学、力学、电学、人文、经管、艺术四十多门必修、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体现“大安全观”,主要学习解决各行业、各类组织共性安全问题所用的科学理论方法、管理手段、工程技术,如安全管理学、安全与环境法学、安全学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职业卫生学、防火防爆技术、设备安全技术等,以适应广阔就业市场的需求,为改善各行业在生产、服务等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水平服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按照“行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专业方向,依据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专业的学科优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着力打造安全管理与检测控制技术、危险有害源防治与职业健康、环保技术与设备设施三个教学模块。学生按照模块选课,既能满足同学不同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对行业安全问题的覆盖。
2打造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事安全生产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工作实际,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因此,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中特别强调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安全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联系合作,加大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形成了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课实验、专业实践;多平台实践场所,包含学院实验中心、校级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
(1)依托学院实验中心,加强专业课实验建设。本院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投入,已建成工业通风除尘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噪声控制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室,拥有各类实验仪器300余套。实验内容从预先设定好内容的演示性实验,逐步向开放性实验过渡,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让学生将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实际能力。
(2)提升课程设计水平,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设计的内容基于企业的安全生产需求,经过教师的升华提炼,变“满堂灌”为“用中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在培养环节,共安排了5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设计,分别是危化品与电气安全技术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备安全技术课程设计、通风与除尘技术课程设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设计内容都与具体的生产现场相关,有若干可选方案,学生必须经过思考,独立完成。
(3)充分利用好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资源,做好学科基础实践工作,提高金工实习、工业系统认识实习质量。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工程认识、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训练、综合与创新训练4个训练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市教育系统全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将迎来建党90周年,总的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扩大)精神,弘扬市委书记同志提出的“五扬五弃”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市委提出的“务实高效创新争优”为基调,以创建省教育示范市为契机,以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全面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精心育人,精细管理,打造教育精致品牌,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巩固提高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扎实推进,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工作目标
㈠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抓好领导班子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程,为教育和谐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
㈡开展“作风效能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抓好干部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
㈢大力推进“创先争优争做桃乡育人先锋”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㈣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在教育系统中培养一支学高身正、业务过硬、群众威望较高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规土局党建工作总结
年是区四套班子换届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积极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三化两建设”、全力打造“三区一基地”的关键之年。局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以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区“两会”精神为动力,以提高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创先争优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落实区委三届二次全会关于加强作风建设提出的“十二个反对,十二个提倡”要求,积极推进思想、组织、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规土队伍,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和土地的保障作用,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一、思想建设常抓不懈
(一)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今年我局坚持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为重点,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落脚点,以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工作。上半年以区三次党代会、区“两会”精神为重点;下半年以市十次党代会、党的十八大精神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了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坚持以学习型班子建设为引领。为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结合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的实际,制订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学习了党的十八大、市第十次党代会及全国和市、区“两会”精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为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内作风建设的工作要求,5月份召开了以“对标先进、转变作风、推进发展”为主题的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班子成员主动对标苏州,找差距,学习先进的规划理念,提升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创新学习形式,紧紧围绕行政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访、转、改”,先后与四团、庄行、金汇、海湾等镇开展了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会等形式,就各镇在规划土地管理工作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现场办公,解读规划和土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此外,围绕我区“三化两建设”的重点工作,每个党政班子成员都明确了一个调研课题,从组团发展、南桥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等方面着手,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成果,配合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若干意见(试行)》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遏制违法用地的实施办法(试行)》两个文件,努力做到学习、调研、决策“三位一体”。
2、坚持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保证。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年初制订了机关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要求各党支部每两周集中学习一次,学习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既有专题学习、讨论交流,也有参观考察。为加强日常学习和组织管理,今年5月份,局党委将原机关支部与大楼内原事业单位联合支部合并为机关联合支部,分设5个党小组。机关联合支部设1名支部书记,5名支部委员,每个党小组任命正副小组长,负责日常的组织学习,确保学习内容、时间、人员三落实,做到了学习记录规范、完整。
3、坚持以学习型队伍建设为目标。高度重视对广大干部职工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学习宣传,多次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市纪委领导、区纪委、区委组织部领导为干部职工授课,每次学习有记录。同时,通过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推动干部职工努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贯穿于行业发展中。
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探究
摘要: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是我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共青团建设的重点任务。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学生群体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新情况,固有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再适应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快速发展,对党建带团建工作和共青团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建设的紧迫性逐步显现。
关键词:高校;党建;团建;长效机制
高校共青团是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培养大学生筑牢共产主义理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引领大学生树牢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等重要任务。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是指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还要引导、指导所属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作用,带领共青团组织建设,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生机与活力。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高校党组织需要把团建工作融入到党建总体规划中统一部署,将团建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做到党建带动团建发展,又要思考如何用团建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努力形成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1深刻认识高校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党建带团建是我们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及实践过程中总结而来的成功经验,是高校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作途径。推进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既是目前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重要举措,又是新时代加强共青团建设的关键所在。党团组织的特殊关系和共同使命,决定了共青团工作是党的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党的建设时,应重视做好团的建设。加强与改进党建带团建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赢得青年,赢得未来,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党对共青团领导的具体体现。其有利于夯实青年群众基础,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有利于推进团建树牢正确政治方向,确保高校共青团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高校改革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此,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共青团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认真分析高校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仍未统一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摘要:高职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学生群体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可以更好的积极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大高职院校普遍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校级层面、学院层面、学生层面探讨加强高职学生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策,以期能够提高高职学生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总人数已占全国高校学生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使得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整个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从根源看,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程度不够深、理解不够透彻、实践不够彻底,制定一系列贴近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对策是加强高职学生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保障。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高职学生
高职学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学生相比,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1)渴望学习但学习能力不足;(2)渴望实践但发挥平台有限;(3)渴望发展但缺乏人生规划指导。
1.2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概念
高校学风建设精细化管理探析
一、目前高校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模式基本都是逐级管理,现在各高等学校中均由二级院系组成,院系中设有多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进行组织,实施和指导,同时,班团干部协助辅导员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处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95后”为主,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部分表现性格高傲,不注重沟通,不愿参与集体活动,这都给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高校教育发展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逐步向大众化转变,造成了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但辅导员的人数却不能及时跟上,甚至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这样就给原本复杂的学生管理新增了更大的难度。
2.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不在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班主任的刚性约束和管理,上课、自习和课外活动主要靠自觉。对于自我约束性不强,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很难适应新环境。同时,很多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再进行学习上的督促,教师也都忙于科研和自身事务,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还有部分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但相应的学风建设系统工程并未同步发展,学风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应措施更新或修订不及时,相应的筹划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另外即使学风建设的制度完善,但由于主客观的影响因素并没有真正将这些管理制度完全落实下去,导致学风建设收效甚微。
二、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及宣传,让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组织辅导员学习精细化管理相关材料,让辅导员弄清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逐步出台精细化管理相关方案。开展“学生精细化管理”大讨论,全体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会全体成员共同参加讨论。讨论针对本院学生工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建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以点带面,探索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就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和引导方法。比如在新生报到之前,即将新生报到接待、宿舍教室安排、体检、入学教育等环节安排妥当,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安排到位,在新生入学过程中各步骤有条不紊,整体迎新工作忙而不乱。随即开展针对新生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使新生一入学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保证新生能够迅速融入并适应大学生活。
3.合理利用新媒体信息手段,积极探索和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利用微信、微博等现代化通信手段信息,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正确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声。同时完善学生的电子档案信息,将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在校期间奖惩情况、学生的贷款情况、党建信息、活动信息、学习成绩、卫生成绩以及各项检查评比结果等建立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使其比纸质档案能够更加方便快速查询、帮助老师随时掌握学生动态。
社会工作实务教学措施探索
作者:陶艳兰 唐利平 朱爱华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社会工作学科的教学工作者,笔者在多年的实务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专业实习过程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惑。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很重要,但是如何施行,如何将知识真正地传递给学生,值得探讨。中国社会福利元年与社会福利时代来临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者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等成为当前备受关注领域之一(刘继同,2012)。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我国目前的社工专业实务、实务经验、实务理论以及观念、态度、意识和能力等都相对不足,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转变变得困难重重。在此背景中,本文将思考的焦点聚集于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教学的情境框架中,探讨社会工作实务专业化转变的路径及其相关问题,如实务经验与实务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行动来获得实务知识和实务经验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此教学策略包括,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的学习或专业实习环境,学生在此专业实习环境中学习,并由此达到师生的共学与教学相长。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教学环节体现在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中。专业实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习环节,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督导之下,进入机构,开展一定时间段的专业服务。本文在此以苏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为例,力图呈现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识,获得专业成长,同时也将呈现学生在此专业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成长。
二、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信念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对政府创造有关社会工作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十分敏感,并对之抱以热切的期待,期待着“春天”的到来。但是单纯的期待会让一个学科沉默,只有坚持信念,并做出切实的行动,才能生产出真正的希望。这里的信念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业信念,即工作是为了什么;二是专业信念,即社会工作是怎样的专业,这个专业的教学要怎样开展等;三是教学信念,即在教学中追求什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等。教师信念是高度个人化的,有很多因素影响信念的形成与改变,同时,信念系统内部不同层面也是相互影响的。信念与教师专业化水平密切相关。社会工作系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新手,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信念,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让自己逐渐成长为较专业的熟手。这正是苏州科技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教师成长的重要取向。
社会工作专业的A老师,是加入该系最早的教师之一,他对专业建设的兴趣和热情有增无减。正是由于他的坚持不懈,社会工作系一直没有停止对专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下面一段话是他的自述:对社会工作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包括个人层面和专业层面。对个人而言,不管是自愿还是偶然,既然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这个职业,就应当心存敬畏,按照这个专业重视实务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过犹疑,但一步步走下来愈发坚定。一路上有志趣相投同事的默契,也受到一批批学生专业热情的感染。对专业来说,拓展实务既是专业品质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办学时间相对较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现后发先至。社会工作专业的C老师,是该系的骨干教师之一。她是社会学博士,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工作之初,对社会工作不甚了解;由于教学使命使得她主动接触与摸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实践,她的兴趣点逐渐发生转变,喜欢上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选修课,有两种选择:一是找到几本国内外教材,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料,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是不局限于经典教材的研读,同时自己开始尝试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第一种教学方式,比较好上手,自己能胜任,中规中矩,但对学生实务指导欠缺。第二种教学方式,挑战较大,自己需要边学习边实务边教学,而且实务积累需要持续进行,但对学生实务指导更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教学模式,开始探索青少年社会工作,以课程为依托,边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边实践相关专业服务,边教授专业课程,边反思学、做和教之间的契合与冲突。”“当我厘清了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一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所担负的三大工作任务时,我重新审视自己进行专业实务的态度,我开始习惯把自己的工作任务从教学和科研两大块分类转为教学、科研和实务三大块。在实务经验积累初期,我在实务上投入的精力远远大于科研上,我相信实务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提升。”以上A老师的观点表明了他从整体和宏观层面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专业性定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C老师的自述清晰地表明了一名社会学背景的教师向专业的社会工作教学和实务转向的过程中,出于为人师者的责任这一简单、难以使人信服却真实的理由而在专业教学上做出的选择,以及对社会工作教师的特殊定位的澄清和认定,这种澄清和认定是支持教师行动持续性的力量之源。
动车所运营管理论文
1提前介入动车所建设
1.1成立提前介入领导小组
结合宁局高铁建设总体部署及动车所建设实际情况,南宁车辆段成立动车所建设提前介入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项目及重点,规划工作流程。各科室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按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介入工作。
1.2优化建设设计方案
针对即将检修动车组的计划,重点做好设计图纸审核、优化建设方案、施工质量卡控、设备选型和安装调试等动车所建设提前介入工作,确保动车所按期建成。一是组织技术人员到成都与设计部门中铁二院直接对接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各项优化设计方案,都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部门和建设部门的采纳。二是组织技术人员对动车所施工图纸进行认真仔细审查,共审查图纸86份,对施工做法提出多条科学合理的建议。三是根据动车组检修工艺对动车所房屋建设通风采光、生产配套及风、水、电设施提出优化方案及建议约200项左右,其中173条得到采纳。四是积极参与南宁枢纽建设指挥部组织的动车所工装设备选型,确保设备满足动车组检修需要。
1.3做好施工技术对接工作
针对动车所建设进度遇到的不能满足动车组检修的各类技术问题,南宁车辆段指派专人与设计、建设、施工部门对接各类技术问题,召开现场对接会议,全程参与论证、修改。对存在现场施工缺陷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及建议,建设共提出160多条技术改进建议都得到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