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个人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团课个人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团课个人总结

小学教育课堂教学论文(共3篇)

第一篇: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基本内容

1.从课程设置看,课程体系构建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有别于教育学科类专业。其他教育学科类的专业主要是培养教育学科类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行政人员,而小学教育专业则主要培养小学包括数学、语文等各科教学人员。培养目标不同,决定课程设置不同。虽然都设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教育类学科,但其他教育学科类专业是以此为主,而小学教育专业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类学科的设置,但还必须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我们的《培养方案》中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见表二:专业课学分共计100分,专业必修就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共计18.5分,占18.5%,而方向必修占了39.5%,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知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高;还可以看出,实践类课程占了32%,小学教育专业对于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同时,从表三可知,《培养方案》的设置基本符合标准要求。

2.从课程实施看,需要注重教学质量提升

“教师决定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教师是教学素质的保证人和学校教育改革的仲裁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往往决定改革的成败”,“教师既是大多数批评的靶子又是改革的唯一希望”。以上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质量,而这种教师培养的媒介之一就是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而师范学校里所学习的课程就必须依托于大学老师的教,大学老师的言传身教,绝大部分课程、绝大部分老师都能按照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进行教学、进行评价,不管是过程评价、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都选择了最好的考核方式,但是也不排除个别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之前准备好的课件去读,而不考虑学生已有水平或者学生要求。仔细阅读《标准》,发现我们对于职前教师的培养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课程设置再好,也需要正的实施好每门课程,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二、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

阅读全文

中小学西洋乐团教学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西洋乐团教学以艺术社团的形式出现在学校中,并且受到了各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青睐。这类艺术社团一直以来均属于课外音乐教学活动范畴,学校在管理这类社团活动时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时常出现管理松散混乱、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等问题,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及效率低下,学生无法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以北京市为例,在已发表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对中小学西洋乐团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实践探究尝试对现有教学管理体系提出规范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西洋乐团;艺术社团;教学管理

西洋乐团是为了演奏交响乐曲或管弦乐曲,由众多西洋乐器演奏者混合组成的合奏团体。中小学西洋乐团主要是以学校艺术社团的形式出现在中小学校园中,是学校课外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开设包括西洋乐团在内的各类艺术社团的目的在于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对各类艺术活动的兴趣,与课堂教学形成联系。在中小学校中常见的西洋乐团形式有管弦乐团、管乐团以及弦乐团,其教学形式均以乐器单技课教学及乐团合奏教学共同构成。不可否认的是,西洋乐团是在中小学课外艺术教育中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社团形式,并且许多学校已经建立了严格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面对这一庞大的受众群体,如何确立规范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乐团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音乐教育研究者们以及学校教育管理者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完善中小学西洋乐团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合理规划发展目标

目标的设立可以对学校西洋乐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合理的发展目标应具备科学性、灵活性、全面性以及先进性的原则[1]。当前在学校西洋乐团的建设中,通常会发生由于校方不够充分了解专业特性、学生学情等情况而设立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目标,最终与学校艺术教育宗旨背道而行。在此,笔者建议学校在进行目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1.乐团建设情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学校乐团的建设中亦是如此。这里的建设情况主要包括经费支出、器材购置、场地支持、实践机会等。校方应在充分考虑本校西洋乐团建设现状后再提出目前情况下可能达成的发展目标。2.学生学情学生是西洋乐团中的主体,一切成果的体现也均由学生的能力直接体现。因此,学校乐团的发展目标应贴合乐团学生的学情现状进行相应规划。例如在小学阶段开展的西洋乐团应适当降低教学乐曲的难度、增强教学内容及方式的趣味性。3.专业特性校方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特性设置灵活的发展目标。学习演奏乐器的过程是极不统一的,一些乐器上手快而进步慢,一些乐器起步缓慢但一旦掌握规律后则进步极快。我们以定音鼓与小号为例,定音鼓的发声使用鼓槌敲击鼓面即可,而小号的发声需要学生掌握呼吸方法、固定嘴形后才能完成。如果对上述两类乐器在同时间段内设置相同的“乐器发声”目标,那么对小号声部是极为不公平的,此种例子在各类乐器教学中比比皆是。因此,学校无论在设置总体目标还是阶段目标时,都应全面考虑西洋乐团中不同乐器的学习特性,才能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针对此问题,笔者建议学校可采取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辅助修改的方式,综合考虑每一位专业教师对专业学习特性的建议。

(二)确立乐团分层教学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课程设计个性化学习探究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庠序”出现于夏朝,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发展成为今日的学校。学校教育的目的也由培养巩固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地位演化为普及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教育的普及使得学校和教师的数量激增,同时也使得课堂容量大大增加,一位教师往往要面对四五十个学生授课,师资不足的地区更加严重。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大班教学使得基础教育的快速普及成为现实,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个体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个体的潜在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本文所提到的个性并非指现代社会中所流行的“有个性”。“有个性”是指不趋众,要特别,而我们所讲的个性是个体在世界观、价值观、能力、性格、行为模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强调的是类别而非特别,具体到每一个学科其侧重点又应有所不同。体育(PhysicalEducation),可直译为身体的教育,它是以终身体育为最终指向,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通过身体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一门课程。通过体育课的个性化教学,我们期望学生应该成为能够根据个人身心发育特点达到相应运动层次的人,能够根据个人性格特点体验到运动带来乐趣的人,能够根据个人感悟对体育项目有不同认知的人以及能够根据个人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形成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因此,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学应综合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意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课程设计。我校为公立完全中学,初高中体育课程分别按照教委规定和学校特点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初中课程包括国家必修(过程性考试项目)和校本选修两个部分,其中校本选修根据师资情况开设了短式网球、形体、毽球、羽毛球、健美操、街舞、空竹、武术等多个项目。每学期除完成国家必修的四个内容外,教师会另外开设1~2门特色项目供学生学习,学生也可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和社团课中进行各类特色项目的学习。高中课程采用走班制模块教学,根据大纲设置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每学期分为两个学段,学生可根据自身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程,其中必修包括田径、体操,选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软垒、橄榄球、健美操。其中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还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篮球分男篮和女篮,不同性别、层次、爱好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去选择相应的模块课程进行选修。课程整体架构的个性化首先满足了学生选择趋向的多样化,课程内部的个性化又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求的多样化。我校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角度体现了教学的个性化。

一、角色定位体现个性化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为社会适应,我们期望通过体育课上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形成团队配合、勇于拼搏、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等意志品质,并使其能够延伸至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所有运动项目最终高水平运动成绩的获得都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完成。团体项目在比赛中有队员不同位置的分工和配合,单人项目有专业教练员团队、科研团队、后勤团队为其提供全方位保障。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职责、技能和特点。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技术动作,体育课终身体育的目标必定难以实现。但如果与此同时也习得角色背后附加能力的话,学生所获得的运动体验将升华为另一个层次。我校高中女篮模块课程(由崔可心和童伟两位老师牵头进行课程设计)充分利用了角色定位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自愿选择进入篮球模块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6~7人的小组,同组成员需在第一次课上完成三项任务:第一,研读《篮球运动季学习手册》,其中包涵本课程的所学内容、学习目标、具体要求以及评价和考核方法等;第二,研读手册中关于“个人角色职责和评价等级标准”的相关内容,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喜好商讨确定每个人的具体角色(包括技术教练员、体能教练员、后勤人员、裁判员、场上不同位置队员等);第三,建立微信群,熟悉其使用方法。随后便是学生课下讨论练习方案、课上分角色合作训练,教师课下微信指导方案设计和答疑解惑、课上巡回指导技术。每节课根据各个角色的职责,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完成“角色职责履行记录表”,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追踪评价。学生通过“角色定位”的学习过程,既提高了技术,又产生了为集体贡献的意愿,增强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基础班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段的学习可以熟练掌握基本的投篮、传球、运球和突破技术,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战术配合。提高班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场完整篮球教学比赛的组织和进行,并定期外出与兄弟学校进行友谊赛。通过高中篮球模块“角色定位”的个性化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近两年我校篮球联赛从组织到宣传,再到裁判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学生团队负责完成,且运动水平也逐年提高。

二、层级性体现个性化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训练因素,学生在运动能力和理解力方面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则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掘会有极大的益处。故自2013年起,由我校李海庆、樊庆老师牵头的短式网球特色课程正式出现在我校的初中课堂中。课程面向零基础的学生开设基础网球班,通过快易网球十步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网球运动趣味性的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学习网球基本技术,快速学会打网球;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和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班学习后达到相应能力的学生可进入提高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多样化的动感网球和网球比赛课程使学生的网球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其中拔尖的学生又可以进入学校网球队进行专业的网球训练。教学难度层层递进,运动水平层层递进,学生的能力培养亦层层递进。学习的层级性还体现在每一节课中,根据学生的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每一名同学都要“跳一跳,才能够到”;同样的练习内容,安排学生使用不同的网球和场地,因球速和球场大小的不同使得练习难度出现层级性,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每一种练习内容均附有相应的微课堂视频内容,学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的观看。通过这种层级性的个性化网球教学,我校的网球普及度逐年提升,并训练出一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多次在市级甚至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功能性体现个性化

初三体育中考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都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于其他年级体育课,初三的重心落在备战中考上,而学生因其运动能力不同,考试目标会有所不同,学习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传统的的大班教学使得部分学生课上练习发现的问题不能立即得到解答,按照集体进度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进一步提升,等等。信息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由本文作者负责的为初三毕业生量身定制的微信公众平台应运而生。目前,一线城市中学生智能手机的持有率几乎可以达到100%,微信的使用率也可达到80%以上,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比起目前使用的其他校内通信平台要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关注。我校初三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体育中考项目介绍、技术要领、练习方法和成绩标准四个方面。除此之外,平台会定期将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展示,并用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方式、追踪练习强度等。学生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平台的回复功能随时向教师咨询,教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给出运动处方。微信公众平台多样化的功能既可以使学生获得需要的个性化指导,又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全文

三年规划班级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班主任要规划好孩子在思想品德、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初中三年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用“心”铸师魂,创建先进班集体,强化教育合力,为孩子们规划美好人生。目的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三年规划;中学生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自觉地践行师德规范,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爱心赢得爱心,自觉加强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只有品德高尚,才能做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和生活的导师。为了做好班级工作,我不断地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在研究探讨中学,从报刊中学,只要有一点好的方法都积累、尝试、体味、反思,并不断借鉴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专家的班级管理经验,练就班主任基本功。担任班主任几十年的实践与经验,让我对这份工作有着深深的感悟:班主任必须遵循一条教育原则,即“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孩子,要讲究爱的艺术与爱的科学,班主任要“做事专心、树立恒心、充满信心、保持虚心、付出爱心”。

一、创建先进班集体,为学生的成长成

才营造良好氛围班级是每个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班级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

(一)组建坚强有力的班委。我采用了“助理班主任制”和“值日班长制”,让学生体验当班主任和班长的艰辛和甘甜,培养责任意识。通过“两制”的实施,学生的民主意识、班级管理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坚持民主原则管理。在班集体建设中,从学生座位的编排到班干部的任用选拔,我都是坚持民主的原则,严格、公正、公平。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设组长、副组长共8人,竞聘上岗。实施“三位一体”量化管理模式,包括排位、值日卫生、站队放学,都放手让学生自我管理。例如,比较敏感的排位问题,由组长根据学习成绩提高程度,自我平衡,优差搭配,互相帮扶,并在学习、纪律、卫生、好人好事等方面展开组组之间的全方位竞争,一起共同进步。(“三位一体”量化模式由三个板块构成:学习分组对抗表———专门用来量化学习;个人量化表———综合量化个人在学习、纪律、卫生、各种活动中表现;小组PK量化表———专门量化小组在学校、班级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评结果)“三位一体”量化模式中三个板块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具体实施全由学生自行操作,它的实施使班级凝聚力不断增强,良好的班风、学风就形成了。

阅读全文

医院文化建设原因及对策

【提要】

如何加强共青团工作,促进高校附属医院文化的繁荣发展,已经成为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针对新时期医院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提出从借助党建力量加强团建,加强与科室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形成并传承共青团的品牌特色几个方面,促进医院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医院管理;文化;共青团;青年文化

医院文化是医院职工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青年是医院中最积极的力量,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是医院文化的传承者、推动者和倡导者。“寄宿”于医院文化中的青年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医院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及优势。培育优秀青年文化,促进青年岗位成才,促进医院文化建设,使青年认同、贯彻医院先进文化,对医院文化建设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共青团是团员的组织,是民主的集中地,也是精神生活的家园[2]。共青团要发挥这些优势,就需要分析和解决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医院文化概述

1.1概念

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以IB课程体系为主的小学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中,我校以劳动技术教育为抓手,探索五育融合新途径,通过动手实践和创新探究等方式,将劳技的理念和应用贯穿在课程和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一、劳动教育在国际课程中的拓展

国际课程是指国际学校开设的,面向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统一理念、统一标准的课程,目前比较主流的有IB、AP、A—Level等。其中IB(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课程由1968年成立的国际文凭组织(IBO)设立,在全球100多个国家4000多所学校使用。IB设置了面向年龄层次从3~19岁学生的三种高质量课程,其中小学项目称为IB—PYP,其目标是培养善于思考、知识渊博、关心他人、积极主动学习、终生学习,并致力于建设更美好、更和平世界的终身学习者。

(一)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一致

IB—PYP课程虽然与国内小学课程体系差异较大,但是它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劳动教育为例,中小学应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五育”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IB—PYP课程秉持全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的十大品质,目的促使学习者在智力、个人发展、情感和社交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综合发展,其中劳动作为人的社会基本属性受到高度重视。又如,国内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动手实践为主,通过学生积极的劳动体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强调劳动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而行动与服务,也一直是IB社区的共同价值观,这一理念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社区所见都能够应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服务体验则提供了应用概念、技能和知识的机会。

(二)课程内容与劳动教育目标融合

IB—PYP课程中最具特色的当属UOI,即“探究单元”,课程开展都是在“六大超学科主题”统领下,围绕“五大要素”,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的核心知识融为一体,以世界为教材,以问题为导入,以概念为驱动,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手脑并用,开展超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探究主题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通过思维训练和动手实践两种主要方式开展。例如,科学探究课3月份的课程在东北育才学校生态科普基地里开展。学生不仅知道了选土、择种、插苗的步骤,还懂得了浇水的技巧,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由于IB—PYP课程强调本土化应用,在学术课程内容和深度要求上,我们可以保持与国家要求同步,即学生在项目中是学习IB框架和国家课标要求的融合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在最大限度地体现IB理念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定位为“动手探究+生活实践”,在IB课程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及跨学科学习过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抓手融合多种育人目标,为理论实践和素质培养提供了广阔平台。

阅读全文

中职会计专业特色班集体建设浅谈

摘要:随着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中职校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会计专业发展需求,打造富有专业特色的班集体,形成特有的良好班级氛围,将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本文将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浅谈特色班集体建设的一些心得,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会计专业;特色班集体

一、引言

班集体作为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文化氛围,既展现着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面貌,同时,又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应当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引领全体同学,共同建设一个富有专业特色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班集体,实践职业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向一个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会计专业特色班集体的建设。

二、深入了解学生的入学基础,以爱构筑和谐班集体

(一)把握班级学生特点,挖掘学生个性。中职学生摆脱初三繁重的学业压力,初入职校,身心放松,生活习惯较为懒散,同时,又对新的专业学习一无所知,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和自控力较差,对未来处于一种无目标的迷茫状态,部分学生家庭情况较为复杂。此时,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把握班级基本情况,做好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采集统计,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尤其关注单亲或者离异家庭成长的学生,个别性格孤僻内向、偏激暴躁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因材施教。其次,了解部分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有意愿为班级做贡献的学生,可以作为班级储备干部。最后,通过入学报道,大扫除,军训等开学初期的集体活动,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待人处事方式,挖掘学生的优点与个性,并进行积极引导。

(二)耐心沟通,细心关爱,共建和谐师生关系。作为敏感的青春期少年,学生初入职校时,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心理上都需要帮助与关爱,而此时更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好时机,班主任应该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尝试与学生多沟通,有时恰巧学生需要帮助时,班主任伸出援手,一次平等的对话,一句温暖的话语,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爱与温暖,赢得信任,从而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针对个别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进入职校后更是失去了信心,处于一种较为颓废的状态,应当积极与之沟通,加以指导,鼓励学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改变其消极心态,帮助学生重建自信,强化优点,有利于推进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阅读全文

政治认同下高校入党启蒙教育探索

摘要:提升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入党启蒙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以政治认同为理论介入,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和文化认同四重维度建构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创新工作模式,增强入党启蒙教育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切实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校;入党启蒙;模式

作为高校学生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工作,入党启蒙教育备受重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考验,这既是党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必要之举,更关乎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

一、入党启蒙:基本形势及推进难点

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领导下,迈入快步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2018年又印发了两个《实施意见》[1],全力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各级教育主管单位和高校纷纷以密集的态势,在党建工作上频出高招,尤其注重系统性设计、资源型聚合、载体类创新,在教育内容、方法和话语体系方面也更加接地气,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高校党建工作的力度、强度和效度都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4-2017年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在逐年递增,其中2017年超过92%的被访学生赞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断[2]139,有相当比例的高校青年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入党意愿。然而不可否认,高校党建仍存在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从党建工作的宏观层面上看,我们的党在新形势下,尚面临长期、复杂而严峻的风险和考验。党建工作的抓手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问题等都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亟待破解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大学生群体的党建工作,尤其需要有历史的站位和长远的眼光,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落实好这项工作。高校党建工作的初始项和启动键正是入党启蒙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研究发现,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尚存在现实难点。部分大学生缺乏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2017年在被访大学生中,81.7%的人表达了积极的入党意愿,12.8%的人表示“还未想好”,5.5%的人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持消极态度,其中“感觉自己还未达到入党的条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政治不感兴趣”“自己没有这方面信仰”等是暂不愿入党大学生给出的主要原因[2]161;许多大学生对党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我们发现,在有意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中,大部分对党的认识还相对模糊,或者尚停留在较浅的感性认识的层面,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都亟待加强和提高,在如何看待政治素养提升和学业水平增长的关系平衡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入党启蒙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的教育形式中,旗帜鲜明的显性教育多,柔性感化的隐性教育少,入党启蒙教育的全方位工作网络尚在建设中。由于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入党启蒙教育还特别需要一支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的专业化党建工作队伍,在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设计、教育形式创新、育人经验总结等方面,需要在探索中给予进一步推进。

二、认同缺失:入党启蒙的难点归因

从大学生入党意愿缺失、入党动机缺失的原因归纳中,不难发现,只有在思想上入党了,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入党。政治认同与否与在入党问题上的徘徊、犹疑,甚至疏离和漠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认识的提升、政治认同的建立是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所谓“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形成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以及相应政治行为的总和。[3]从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是心理学的范畴,强调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接受上的强度、深度和浓度,政治认同的发生和深入,是有着多重的心理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