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投资管理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投资管理学

企业投资管理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经济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指出企业在投资中尚未形成科学的投资管理机制的现实,提出了强化决策、监督、管理机制等完善企业投资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投资管理;思考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投资成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手段。当目前企业投资缺乏科学、严谨的管理。投资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手段陈旧,如何完善投资管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投资管理方式落后

当前,企业投资存在投资前未对投资前景、收益、风险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科学预测及有效规划,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陷入风险或脱离企业经营中资金使用、流动、回笼等实际,既未制定严格的资金预算控制制度,也未对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便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有去无回。投资的无序与盲目性,为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甚至造成的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

(二)投资决策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阅读全文

财务管理等级划分与整合

高等院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初级、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划分与整合主要研究如何规范地界定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哪些内容,不教哪些内容,如何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又适当地取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当前研究建设一个科学、先进、合理、可行的内容体系,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尝试。

一、研究背景

(一)美国的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在美国,财务管理课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财学原理(有人称初级财务管理);二是公司理财(有人称中级财务管理);三是金融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理财学原理教材与公司理财教材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补充和修订,现在已经相当成熟。所谓的中级理财学的名称大致为《公司理财》(CorporateFinance)、《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FinancialManagement:TheoryandPractice)或者《中级财务管理》(IntermediateFinancialManage-ment)。初级财务管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区别也非常明显。初级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立旨在向理财学专业的学生介绍现代财务的一些基本理论,掌握一些必要的理财基本方法和理财基本技术。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注重概念的深入分析,比如对资本成本概念、现金流量概念等所进行的深入分析、注重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比如NPV、IRR等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各自适用于何种情况、注重系统理论的引介,比如有效市场理论、OPM、APM、无套利分析等等,注重文献性,在介绍有关财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介绍有关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的学者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惟有经过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学生们才算是开始接触到现财学的学术内核部分,为日后理财学的学习奠定一个深厚的基础。但是,美国的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大体相同,只是中级财务管理比初级财务管理内容深、难度大、理论性更强更复杂。美国的实践教学中,一般地,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基础,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公司理财。可见,美国的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在内容上和层级上并不是一个递进的关系,二者内容不可避免地有所重复且教学中确实不易划分。

(二)我国的财务管理教学现状我们先谈谈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或核心课的设置情况。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基础、企业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财务分析和资产评估课程。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设置了公司理财、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管理财务分析课程。广西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设置了初级财务管理学、财务预测学、财务决策学、财务预算学、财务会计学、财务控制学、财务分析学和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2007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着处理好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三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各相关教材之间内容分工的关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提出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成本管理、金融市场学、内部控制课程、会计学。可见,不管学校是否区分初级、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其主干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有的内容在主干课里,有的内容在选修课里,基本上主要内容都能够照顾到。我们来研究初级、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划分问题。为什么当初财务管理专业会有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内容的要求呢?1998年教育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时参考了部分专家的建议,专家认为,一是应该像会计专业一样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但是,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有很大的区别,且会计专业是相当成熟的专业,不是新兴的财务管理专业可以类比的,将来随着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也许可以弄出个初、中、高级财务管理来;二是美国财务管理课程虽然叫财务管理原理、公司理财、金融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殊不知,美国的财务管理原理、公司理财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且内容重复很大,只是难易有别。以下我们谈谈初级、中级财务管理的实践情况。

1.划分初级、中级财务管理院校的情况。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财政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其基本上是采用自己编写的财务管理系列教材,初级财务管理比较简单,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但是,很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若干年来没有区分初、中级财务管理,有的即便是名义上分,实质上也没有分,即用一本教材,分两个学期讲。正因为有难度,所以,实质上区分初、中级财务管理的院校不多。

2.实质上不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院校的情况。中山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讲两个学期,他们用的是原版的美国教材,一本书讲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用英文课件,汉语讲解,第二学期用英文课件,英文讲解。老师能讲,学生能听懂。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只讲一个学期,相关内容用国际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学、项目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做补充。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同样只讲一个学期,其理由是刻意区分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没有必要。

3.河北经贸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河北经贸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及其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名义上分成两门课,但实质上不分,还是一门课。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成立于1998年,在课程设置上,按照教育部划分初、中级财务管理的建议,主要借鉴了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建立之初,虽然名义上按照教育部的提法分成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从内容上区分初、中级,讲的是一本书,只是授课时分成两个学期来讲。针对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财务管理教研室于2000年申报了河北省教育厅“新形势下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该课题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改革方案,并于2003年8月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三等奖。但是,这也未解决初级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质性划分问题。(2)初级财务管理重新选择了《财务管理学基础》一书,进入实质性划分阶段。参考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做法,选择一本《财务管理学基础》,而中级财务管理教材没有变。为了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中级财务管理的前四章不讲,这样就进入了一个初中级财务管理实质性划分的阶段。后来,随着财务学科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淘汰了原来的中级财务管理课本,换了宋献中等人编著的《财务管理学基础》,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初级财务管理内容庞杂,和实际结合不紧。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二是中级财务管理教材陈旧的问题。受当时的条件、环境所限,现在看来,我们当时选用的中级财务管理确实跟不上我国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需要。#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案例教学法在医院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医院财务管理学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包括案例的选择、编写、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评价,提出医院财务管理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医院   财务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是将实证研究应用于教学以提高质量的有效方法。美国哈佛大学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MBA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案例教学法主要运用于某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如临床医学、法学等。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来自实际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增进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和学生的喜爱,以在教学方法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医院需要一大批懂专业、善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这种需要,医科类大学在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将来能很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并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医院财务管理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针对医院管理的学科,医院的财务管理是组织医院财务活动,处理医院财务关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医院财务管理理论按照其主要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通用理论和特殊业务理论。其中的基础理论包括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环境和风险、时间价值概念等;通用理论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主要是从资金的流动角度进行划分,包括医院的筹资理论、投资理论和医院预算的管理。而特殊业务理论主要涉及一些非经常性项目的财务理论,例如医院的并购、重组等2。由于医院财务管理的理论是围绕医院开展的,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源于医院的经营活动并进而指导医院的实际活动。因此,仅仅通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理论空洞,难以理解,而开展案例教学,却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观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桥梁。

        虽然作为财务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医院财务管理学在我校卫生管理专业开设的年限非常有限,但是,作为北京市卫生管理与政策的研究基地,我们已经在课题研究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鲜活案例。北京地区的许多医院也都自发的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形成很好的经验。所以,目前总结医院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编写成有代表性的医院财务管理案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时机已经成熟。此外,我校自2004年开始招收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以来,已经开展了5轮医院财务管理学的教学工作,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从2009年开始,医院管理教研室的老师开始整理案例资料,编写案例集,2010年秋季开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在学期期末就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是评价实施效果,以利于今后的改进。

        一、教学案例的准备

        要想成功的实施案例教学,第一步就需要从纷繁复杂的医院财务管理实践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活动开发成有教学意义的教学案例。医院的财务管理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但是一个规范的财务管理案例要具有启发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必须能够在讨论中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将知识学活学透,掌握多方面、多层次的财务管理知识。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此次医院财务管理学案例的筛选力争既要重视代表性,又要体现描述性与分析性案例,专题性与综合性案例,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案例的多样性特点,经过反复的商讨,我们初次编写的教学案例集涵盖了5个章节的内容,见表1。

阅读全文

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浅析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强力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本课题作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吸收创新创业内容、理念和方法,对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方法渗透传导到教学过程,以期达到在提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念;财务管理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自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今,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视,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更好地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必修课和专业课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教育和鼓励所有学生都去创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的思维方式。财务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注重解决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财务问题,然而传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制约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授课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财务管理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要实现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财务管理课程,首先要明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专家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启迪思想为主,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它们都是要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所以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是可行的。本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决不能割裂开,它们二者应该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离开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成为“空中楼阁”。反过来,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引领和促进专业教育:在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运用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的理念,训练学生专业中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赢。本文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是二者有机融合的积极探索。

二、财务管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必要性

1.财务管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是课程与时俱进的要求。传统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比较成熟,也基本固定,以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其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财务关系展开。大部分教材的主要章节也都大致相同,一般都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等内容。但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工具不断涌现,企业创新创业活动越来越活跃,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化、扩展,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却没有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同步。所以,为了满足时展和企业的需要,财务管理学必须与时俱进,融入创新创业理念,“以变应变”。2.财务管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是提高授课质量的要求。财务管理学的内容非常需要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各高校更重视该课程的教学理论性,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角”(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讲授占用),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所获得的知识何时用、如何用等疑惑并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授课方式与当代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性强、与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特点形成了矛盾,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大大降低了学生自觉运用财务管理学知识解决企业和个人理财问题的能力,并没有达到预期应有的授课效果。3.财务管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一个学生无论学会多少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对知识的应用,是遇到问题可以找到恰当解决方法的能力。对于财务管理课程来讲,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虽然也会加入一些案例,但许多案例教学的背景都是大型的上市公司,甚至是国外的公司,离学生接触到的实际企业相去甚远,案例选取过难,分析过程过于理论化、模型化,学生收获不多。给学生也会布置思考作业,但一般都是对于教材中公式、原理直接运用的练习题,缺乏对于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和体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面对企业实际问题时不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阅读全文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论文

一、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现状

1.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二支柱,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以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为目的,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也被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或职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1986年我国政府就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并于1991年国务院正式发文提出建立企业年金的前身――补充养老保险。1995年劳动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行了初步规定。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年金的市场化管理这一政策要点,此后企业年金开始逐步发展。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建立企业年金的主要规则。2013年财政部、人社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实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年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14年国务院正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至此,我国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从制度上实现了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目标。

2.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特殊性。

2004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的第十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明确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采取缴费确定型(definedcontribution,DC)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行中,职工的退休收入取决于退休前的缴费额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因此,在缴费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年金基金是根据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企业和职工按照企业年金计划规定的缴费,即企业年金基金本金;二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而形成的收益。企业年金基金实质上是商业基金的一种,与证券投资基金相类似,但是由于年金基金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这一特点,其投资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其特性加强投资管理。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预测未来时期企业年金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时期内维持收支平衡的总平均缴费率,并将基金积累需求分摊到计划参与职工的整个工作期,使在职职工把一部分劳动收入积累起来,并在职工退休后,用基金积累兑现当初的企业年金承诺。因此,计划参与职工在工作期间的缴费积累就会形成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储备基金。但在企业年金基金的累积期间,由于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的存在,必须要求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投资运营,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让企业职工“老有所养”。

3.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及投资管理现状。

随着企业年金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社保机构、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逐渐参与到企业年金的投资运营中来。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及2011年修订出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为规范我国企业年金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可以进行市场化的投资运营。目前,我国使用的企业年金投资工具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根据2011年公布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47条规定投资范围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从年金基金的规模来看,自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博时基金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底,中国只有16000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560万人参加,但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已经积累了191亿美元。至2009年底,我国已有超过33,500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与人数达到1179万人,基金规模为2533.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26.18%,年均增长率33.27%,远远高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30日,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机构管理的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72171个,参加职工2210.46万人,积累基金7092.39亿元,投资管理机构实际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基金金额为6855.99亿元,投资组合数为2689个。2014年三季度以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累计收益额为368.24亿元,加权平均收益率为2.46%,累计收益率为6.01%。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迅速,其投资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健全。

阅读全文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路径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日益突显,以及通货膨胀的存在都对我国养老基金提出了巨大挑战,实现我国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迫在眉睫。针对我国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促使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对策是:转变投资理念,提高投资收益率;提高统筹层次,增强规模效益;加大法律供给,完善监管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公民养老意识的增强,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缴费金额等都不断提高,养老基金的规模也逐渐增大,庞大的基金规模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8月23日,中央政府出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由此拉开了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序幕,使投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投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有利于养老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而且也能确保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国内对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对已出台的有关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政策,即《办法》进行深入研究,如张强、杨宜勇(2016)指出了《办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我国未来养老基金管理的“集中化”改革的建议;[1]二是从构建养老基金安全投资的保障机制出发提出建议,如张宇润、施海智(2017)提出了通过构建信托约束机制、组合投资机制和监督制度机制来保障投资的安全性。[2]三是对养老基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析,姚金海(2018)分析了通过PPP模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意义和可行性。[3]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面临的难题,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紧迫性

1、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问题,即可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会更加严重。从人口数量来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出现人口老龄化是避免不了的。我国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11年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就已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据相关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都在逐步增加,到2050年数量将达到4.68亿和所占比重达到29.01%。同时,我国人均GDP依然很低,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问题,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2、养老基金“缺口”日益突显

阅读全文

培育欠发达地区生态经营意识

1生态经营管理提出的缘由

当仔细审视和剖析生态建设时,将发现和面临一系列为什么:①为什么许多群众对生态建设兴趣不大、较少投身于生态建设,社会团体和国外企业更少介入生态建设;②为什么许多群众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③为什么生态建设规模小且分散,不集中成片,难以产生生态效益,更难产生经济效益;④为什么从事生态建设的公司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活力和效率,而且不少生态建设公司企业生存期不超过5~6年,便消失了.这些“为什么”的结果都是生态经营不善.而生态经营不善导致了我国生态建设效率低下,举步维艰,制约可持续发展.

2导致生态经营不善的重要原因

导致生态经营不善的重要原因:第一是生态经营管理学未建立,生态经营管理学以一般经营管理为基础和指导,针对生态建设规律和对象而形成的一门学问.而广大农村则缺乏经营意识、生态经营管理意识和技能;第二是政府-公众(农民)-企业的“权、责、利”未很好界定,职责不清,关系不顺,摩擦冲突不断,互相推诿塞责,社会合力无法形成,社会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政府-公众-企业缺乏有效协作,制约着生态建设的顺利展开.

3基于政府-公众(农民)-企业的生态经营管理内涵和意义(价值)

仅有社会效益或生态效益的生态建设活动对广大群众缺少吸引力.如果有经济效益且效益可观,能够满足多种需求的生态建设活动,才能吸引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生态建设活动中去.因此,政府一定要采取措施将生态建设活动变成有利可图的事业来吸引广大群众.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转换速度、转换数量、转换成本、转换难易等都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实现的速度和数量,直接影响到广大生态建设者的热情、积极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而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生态经营活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生态经营管理对可持续发展影响极大.尤其在贫困落后地区生态效益能否及时转换为经济效益,意味着能否“脱贫致富,奔小康”.贫困落后地区普遍缺少生态经营意识和能力,很难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从而严重地制约着贫困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生态经营管理学,培育广大生态建设者生态经营意识能力、营造生态经营的文化氛围,是促进贫困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生态经营能力是政府、企业、公众(农民)顺利开展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阅读全文

创业教育中学生财务管理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

本文旨在从加强中高职院校学生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生创业中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创业财务管理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目的通过课程顶层设计和合理安排,提升学生创业财务管理能力,确保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

创业教育;财务管理;能力培养

0引言

当前,在国家鼓励大力推动“双创、四众”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创业热潮,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出现了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经济。在各类创业大潮中,学生成为了创业的生力军,但由于学生创业群体缺乏实际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特别是财务管理经验,致使学生创业项目因为财务运营管理不当而失败。因此,在中高职院校加强在校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指导,提升学生创业群体财务管理能力十分必要,这既是中高职院校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教学需要,也是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客观需求。

1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