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投资分析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证券投资项目教学法思考
[摘要]
在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项目的实际操作提高技能。为保证教学效果,需要在师资、教材、实训室、课程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满足项目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证券投资分析;教学改革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意见》指出,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应该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关于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1]。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证券投资分析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训实习环节、推行项目教学,不仅是完善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项目教学法的发展、含义和特点
1918年,美国学者基尔帕特里克(Kilpatrick)在其发表的一篇同名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项目教学法(ProjectMeth-od)。1936年,德国学者佩特森和杜威等人发表了题为《项目计划———基础与实践》的论文[2]。20世纪中后期,项目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逐渐得到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了项目教学法,如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倡导“主题研究”“设计学习”,日本在国内的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为几个项目小组,由项目小组在某个具体的内容范围内开展项目工作,实施完成一个项目[2]。按照项目实际工作的整个程序,首先制定计划,之后实施计划,以共同或者分工的形式完成项目。项目教学法不再单纯以讲授现成的知识技能给学生为目标,而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通过参与项目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寻找结论,在总结项目的基础上展示项目报告和自我评价。项目教学法关注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而不单是学习结果,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既可以完成项目,又能够提高自己的技能。在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等角色。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有5个方面的特点[2]。一是教学形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而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是学习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三是教学目标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认知目标,而项目教学法强调认知目标,更强调情感目标和行为操作目标。四是交流传递方式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单方面传递为主,即从教师到学生,而项目教学法是以信息的双向传递为主,教师为项目小组的活动提供针对性辅导,同时项目小组将活动情况反馈给教师。五是激励手段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的分数作为激励手段,而项目教学法除了提供分数激励之外,学生还能在项目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责任意识。
应用型金融学综合改革方案
【摘要】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研究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应用
摘要:
研究性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采用探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本文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着手,以“资金时间价值”的教学为例,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推行研究性教学的对策进行总结。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学习理念;自主学习
1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指导学生主动去对未知事物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实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显著提高,造就创新性人才。
1.1以问题为中心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1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不同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包含普通金融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之外,再加设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多了“专才”的菇码,这种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而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大都以系为单位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只是作为普通专业而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只能是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只学了皮毛,期望能更深人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1.1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但高校门槛友都要博士学位,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2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证券投资与管理教学思考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培养能熟练认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懂得证券、期货投资,证券期货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通晓证券投资,证券管理的各项具体业务,具备独立从事证券、期货各项工作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技术型与基层型人才。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素质,让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证券投资的经营与管理、股票与债券投资运作与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各项证券投资与经营业务。为了最终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较强的公关、组织与协调能力、证券投资业务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一、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失调 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基础理论课和基本技能课的安排比重上,应明确基础课为专业技能课服务,适当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调从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化。而较多教学计划的制定没有考虑到实践性教学,即便考虑到实践性教学,但实践性教学学时很少。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应按职业岗位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理论课时占45%,实训、专业岗位实习课时占55%。这样就明确了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专业技能标准。 (二)校内模拟实习缺乏实践性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一般已经配备模拟实验室,并且硬件设施完备,但是校内综合模拟实习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拟实习指导教师多数都是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精力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二是模拟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实习资料所涉及各行业的多样性仍然不足;三是模拟实习的效果不明显,无法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业务有效衔接。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 学生实习,一是前往大中型企业、公司、行政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以及有关经济决策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不同于化工、汽车维修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进行顶岗实习,企业不仅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带来直接经济利益,还能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操作性人才。但是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由于受实际工作单位工作环境的限制、岗位的具体要求、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等因素制约,实习单位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象征性的工作,往往达不到实习的目的;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根本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联系安排专业实习很艰难,很多时候是靠领导和教师的私人关系在维系,没有任何保障,难以寻求与企业双赢的切入点开展社会实践。 二、建立“全方位、双循环、多模块”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全方位 1.模拟实训内容的全方位。包括证券、期货投资,证券期货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元实训及其综合实训,同时配以就业岗位的专项实训。使模拟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更加岗位化,人才培养走向准职业化。 2.模拟教学形式全方位。根据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特点不同而采取不同形式,既有每门课程单元实训,又有针对岗位需求的专项实训,还有集证券、会计、理财于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同时又有校内校外两种形式紧密结合的实训与实习,以及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的实训。 3.模拟教学环境的全方位。校内建立健全“仿真模拟证券实验室”“、银行实验室”,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二)双循环双循环是指日常教学中各门课程的单元模拟循环与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1.各门课程(指专业主干课) 单元循环是伴随专业系列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一是按章节内容分散进行实训;二是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该课程综合实训。这需要科学的安排时间,理论教学精讲多练,通过实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循环。 这是在专业系列课程单元模拟实训后而进行的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双循环模拟实训,使学生在对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分块、分条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了每门课程的整体循环和相关知识的交叉循环,使学生专业知识步步升华,达到全面把握、重点应用的目的。 (三)多模块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毕业前设计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岗前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证券保荐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发行的准备与承销、证券上市保荐、证券估值与询价、证券信息披露,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发行承销能力、证券营销能力、会计计量核算能力。 2.证券经纪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经纪、证券自营、证券回购交易、证券风险控制、现资银行业务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柜台服务能力、证券经纪能力、证券委托交易能力。 3.证券投资咨询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营销、企业财务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软件应用能力、证券咨询营销能力、证券投资分析能力。 4.期货交易实训。该模块主要学习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期货结算,着重培养学生的期货交易能力、价格分析能力、交易结算能力。 5.基金管理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基金募集交易、基金估值、基金收益分配、基金信息披露、证券组合投资,着重培养学生的基金募集能力、基金交易、基金营销能力、基金运作组合能力。#p#分页标题#e# 6.证券会计实训模块。该模块主要学习证券会计核算、期货会计核算,着重培养学生的证券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证券会计基本核算能力、证券会计分析与监督能力。 7.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论文是实训教学体系中的更高层次它是理论和实训的升华,是对四年(专科三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质量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察。 三、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实施的措施 第一,将实训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构建了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分层次、模块化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从而保证上述实训教学体系的实施。 第二,认真做好实训教学内容的衔接。 做好以下几个结合:一是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包括每门专业课按章节分散实训与该课程结束后集中一定时间进行系统实训相结合;每门专业课程实训与专业系列课程综合知识与技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实训相结合;二是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能熟练的进行手工操作,又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三是课堂集中实训与课余学生分散实训相结合。所谓的分散实训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个实验室中随时随机进行操作实验;四是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学生在校期间,在强化校内实训的同时,校外实习必不可少,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规定学生自找单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习;五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 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据论文选题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炼出论文论据、从而使学生撰写论文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加强实训教学资料建设。包括教学大纲和实训教材,要求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均要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具体规定实训目的,要求、内容、步骤、方法、时间、地点、进度及考核方法。实训教学环节都要有相应教材和实训指导书。 第四,改革与完善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鼓励教师在实训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寓教于乐,乐学致用”,这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保障。 第五,加强实训教学的考评,完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训预习情况、实训操作情况、效率能力、协作互助、实训态度、实训总结;二是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实训内容方案的设计、实训工作方案的实施、实训指导过程情况、实训作业批改情况;三是建立师生互评指标体系。该体系即让课任教师参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考评也让学生参于对课任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工作的考评相结合,在互评中加深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建立起师生平等、和谐关系。
优质网络资源应用研究
一、引言
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来,我国各高校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有效解决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出发,利用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方法建立了一批高品质的优秀示范性课程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以及自身条件限制,建设出类似于一本学校的优秀课程十分困难,也不符合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优质网络资源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经过笔者的前期研究,发现网络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资源的利用解决了教材内容单一、枯燥、陈旧的问题,极大的扩展了教学内容,保证了所学知识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对于实践性较强又缺乏实践教学资源的课程,巧妙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知。此外,网络资源的使用让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优质网络资源应用的方案设计——以《证券与期货》为例
《证券与期货》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研究证券投资、期货投资以及证券市场运行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进行投资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将《证券与投资》列为精品课程试点课程首先进行了改革,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与学生交流沟通,征集学生意见。第二阶段: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并做整理与筛选。第三阶段:教学视频的录制。第四阶段:运用网络资源,转变教学模式。第五阶段:应用网络资源后的学习效果考核。
四、优质网络资源在课堂应用中的问题及优化
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21世纪金融行业及产品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国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出新的教育改革方向,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上有了新的要求。当前金融机构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输出之间的不和谐日益突出,为此,本文从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入手分析,以SWOT模型为主要方法,分析无锡太湖学院金融系的内部优势与问题,外部机遇和挑战,通过解决矛盾来提高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事关学校教学工作稳定和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大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本科办学历史较短,教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为了更好的突显学校的地方性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做到扬长避短,其培养目标的定位理当与研究型高校不同。笔者结合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这几年来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遵循SWOT模型的思路,从我校金融人才培养的内在优势、内在问题、外在机遇和外在挑战这四个角度进行以下分析。
一我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有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5A的5A2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与高职类实用人才培养不同,应以学科为基础按行业分设专业,培养从事和适应高科技行业要求的行业专门人才,而非岗位操作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划分中的工程型、技术型人[1]。无锡太湖学院在金融系人才培养规格中明确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培养金融学专业领域具有“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金融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金融学专业的投资、银行及保险等理论知识和投资分析、理财规划的应用能力,在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工商企业等领域从事经纪、投资分析、理财规划、企业融资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工程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使毕业生获得行业需要的专业能力。本文通过工程管理工作坊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探索经验,为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工程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
一、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工作坊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相关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对于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更高。国内工程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能力的获得。因此,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注重实习、课程设计和实践课,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境外高等工程教育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且大多数高校采用“工作坊”实践教学以确保毕业生能获得相应的执业能力。工作坊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通过专业认证制度的实施,提高毕业生对产业的适应性。例如,英国及我国香港地区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了工作坊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据行业协会制定颁布的能力标准作为其开展工作坊实践教学的明确导向以及实践教学内容主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满足行业或市场对其专业能力的要求。“工作坊”实践教学是一种校内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活动”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坊实践教学需要按照能力导向,构建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体系,提高能力训练的针对性。同时,工作坊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应体现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每届约30人,以小班教学为主,目标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的精英。专业自成立以来,其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目前,该专业已建立“工作坊”实践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执业资格及能力为目标。根据教学计划,目前工作坊是从本科二年级开始,每个学期有1周的工作坊实践教学,配合学科基础课、专业领域课的进度,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广到专”的工作坊课程训练。工程管理工作坊每次聚焦一个主题,通过导师的集中分享,引导全员充分互动,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引发每位参与者形成创新策略与实施路径,最终达成预定教学目标。这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经验知识的掌握更为直接。每学期指定周,工程管理工作坊教师会依照教学大纲进行工作坊命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工作坊任务,在期末进行小组答辩、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这种短期高强度的专业知识学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素养训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快速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在“工作坊”中解决与实际工作同样可能面对的专业问题以及团队合作问题,自发性地通过回忆理论课程知识、搜索专业资料、团队协作,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依托所在学院已投入500多万建设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虚拟仿真BIM中心,该专业工程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具备良好的教学硬件,目前已在四届学生中进行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仿真模拟”、“BIM建模与绿色建筑分析”、“建设项目投资分析”、“工程项目创新与可持续性”等实践。学生5—6人组成团队,每队均可得到一位导师指引,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沙盘模拟实战等超前的教学工具,进行实际案例的模拟操作以及对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集中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学生团队往往自发性地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任务分配、资料搜索、快速学习,自发性地完成团队目标,透过Revit模型、VR展示、视频展示等丰富而新颖的展示手段进行汇报,往往得到教师意想不到的新鲜成果。工作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程度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层层递进。学生在第一次的工作坊中,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沙盘仿真模拟”,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对其进行综合应用,训练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通过第二次工作坊“BIM建模与绿色建筑分析”,学会使用Revit等软件进行建筑建模以及能耗分析,训练学生的工程管理IT能力;通过第三次工作坊“建设项目投资分析”,对项目的投资与融资进行实践,训练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通过第四次工作坊“工程项目创新与可持续性”,了解更多专业领域的前沿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这四个工作坊层层递进,环环搭接,看似四个方面的主题,但实际上相互关联,每一次新的工作坊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以及锻炼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考核评价方面,采取持续性评价,没有书面考试,教师主要通过过程评价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对学生解决过关问题的成效、学生在团队中表现出的协作与领导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日志、总结报告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多维的评价,从考评监督的角度保证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工作坊”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目的是为本专业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思考、逻辑分析思维、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团队合作意识的工程管理专业优秀人才。通过教学改革探索,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已见初步成效,通过参与工作坊教学的学生,在社会视野、逻辑分析、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搜索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专业能力方面表现更为优秀。目前,以工作坊实践项目为基础,本科学生参加竞赛获国家级奖项9项,发表相关主题的科研论文2篇,衍生多项毕业设计课题,并由毕业设计反哺工作坊的建设发展。例如,某毕业设计“基于BIM的某教学办公楼项目能耗模拟与分析”就是由BIM工作坊衍生出来的。以此为题,工作坊进一步深化了BIM工作坊的建设,成为BIM-GB绿色建筑分析工作坊。
三、工程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