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通讯技术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
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融合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学院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和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混编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的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森林防火问题与对策浅析
1退耕还林后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1.1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防火经费投入不足
西吉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建设县之一,建设面积在全区居第3位。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森林管护面积迅速扩大,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西吉县财政没有专项森林防火经费,无资金购置或更新灭火设备及交通、通讯工具,没有能力组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扑火队伍,管理管护仅依靠退耕农户的自管,缺乏统一的森林防火经费来源。
1.2森林消防力量不足
西吉县19个乡(镇),除县一级有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设置外,乡及乡以下均未设置森林防火机构,更谈不上有专业的防火队伍。在该情况下,一旦有火灾发生时,只能靠临时发动群众参与到扑火救火工作中。由于其扑火救火工作经验不足,行动迟缓,往往延误了最佳的扑火时机。
1.3预防和控制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受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相对滞后,全县的19个乡(镇)的所有退耕林地防火道路建设缓慢,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火情监测、防火器具的购置基本处于空白,防火手段主要还是人为扑打,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块极少,远不能满足当前森林火灾预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
钻井队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方法分析
摘要:钻井队作为日常石油钻探工程实施的主体,在钻探工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钻井队工作效率提升,往往需要强化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基于这一视角,就如何提升钻井队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钻井队;技术管理;提升方法
在钻井队日常施工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效率的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切实注重钻井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钻井工程质量的最优化。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浅见提出几点对策。
1强化钻井技术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现代石油钻井工程中,不仅具有钻井难度大,而且具有技术要求高,尤其是成本大和风险大的特点,使得钻井队在日常钻井工程中必须加强对钻井效率的提升,降低钻井成本和风险。而这就需要切实强化钻井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确保钻井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在降低钻井成本和风险的同时提升钻井技术水平。因而加强钻井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1]。
2钻井队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的方法
2.1加强钻井队队员的安全技术教育与管理
县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要: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不断普及,农业信息化发展、远程精准管控、省工提质增效等传统农业不具备的优势逐步在智慧农业中凸显,发展智慧农业是今后瓜州农业发展的难点,也是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瓜州县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智慧农业;现状;建议;瓜州县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东连玉门,西接敦煌,南北毗连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总面积2.41万km2,现辖5镇10乡,总人口14.88万人,其中:农业乡(镇)13个,农业人口10.35万人,占总人口的69.6%。甘肃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瓜州县境内耕地总面积5.33万hm2,种植作物以粮、棉、药、瓜、菜为主,兼顾玉米、胡麻、酒花、葡萄、番茄、孜然、茴香等作物,并逐步形成了西半县以种植蜜瓜、棉花、蔬菜为主;东半县种植枸杞、甘草、食葵为主;南半县种植粮食作物、发展畜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6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5个,誉有“中国蜜瓜之乡”和“陇上药材生产基地”称号。近年来,瓜州县大力扶持戈壁农业发展,以梁湖、广至、瓜州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13个农业乡(镇),累计新改建戈壁农业园区14个,累计面积达到170.76hm2,主要以种植茄子、辣椒、西红柿、人参果、西甜瓜、菌类作物、花卉等作物为主,推广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绿色标准化生产、太阳能增温蓄热、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成功申报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蜜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西湖、瓜州、南岔、梁湖、河东5个主要蜜瓜种植区域,引推“西洲蜜25号”等新品种达到30余个,推广应用连栋大棚吊蔓、平膜平灌、“腐熟农家肥+草枯芽胞杆菌”、戈壁有机穴播、水肥一体化、轮作倒茬等蜜瓜种植技术5大类15项。随着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科技服务不足、农业标准化不高、农业机械化不足等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提质增产增效之间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具有农业科学种植、远程精准管控、绿色发展、节本提质增效、省工省时等特点的智慧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将成为今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1瓜州县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瓜州县围绕蜜瓜、设施蔬菜等重点产业,畅通农业信息、注重成果,努力打造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戈壁温室蓄热增温等智能农业技术,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1信息化应用。1.1.1网站近年来,瓜州县农业信息主要以图文形式在“瓜州在线”“甘肃三农在线”“甘肃农业信息网”“最酒泉手机平台”“甘肃新闻网”“中国农业信息网”,每年在“瓜州在线”文件40余个,政策法规、农村生活、实用技术、市场行情、农业科技、病虫情报等相关信息300篇以上。1.1.2网上办公农业农村系统全部安装“酒泉市党政机关综合协同办公系统”,县级单位及农业农村系统均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大量减少了纸张输出和浪费,节约了办公时间。1.1.3“三农”服务热线及时录入了甘肃省“12316”短信、彩信平台通讯录,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拨打“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咨询相关政策及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1.1.4视频通讯现有容纳200人视频会议室1间、视频设配1套,省市县农业农村相关视频会议均能如期参加。同时,农业农村系统全体干部安装、注册了陇政钉、全国农技推广App,相关会议、信息通讯、技术咨询均能通过视频完成。1.1.5网上销售依托县融媒体中心,通过电商平台、抖音短视频,实现了网上销售。目前,已建成瓜州县明润公司等350家网店,拥有电子应用服务企业73家,并与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等电商平台对接,集中展示了瓜州13家和10大类近130款瓜州农特产品,成为瓜州农业和优势产品走向全国的窗口。
1.2企业信息化情况。全县农业生产企业均与省内外大型商场、超市对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蜜瓜枸杞展销会、张芝艺术节等大型节庆及招商引资工作,广泛邀请省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宣介瓜州农产品。同时,企业负责人每年赴新疆、宁夏、海南等地学习特色作物种、产、销先进技术及模式,实现了产销结合。目前,瓜州现有49家龙头企业,5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均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对接,80%的农作物实现了订单销售。1.3智慧农业发展情况1.3.1智能物联网在布隆吉乡布隆吉村建成全国万亩绿色枸杞原料生产基地云端大数据监测控制中心平台,辐射面积0.07万hm2,带动农户183户。控制中心以“农眼”智能监测基站为载体,将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运营模式结合,通过监测及采集图像、土壤、气象、病虫害等信息,为科学种植、区域农业监控管理、食品安全追溯、品牌打造提供技术及数据服务。在梁湖乡岷州村投资40万元,引入农业智慧物联网,实时获取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及视频图像,自动控制卷帘机、卷膜机、喷淋滴灌、加温补光、灭虫、二氧化碳发生器等设备,实现数据传输、处理、反馈。1.3.2智能水肥一体化投入资金270万元,采购水溶性肥料208.52t及相关设备,依托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至广至、梁湖等5个乡(镇);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施肥体系、不同品种有机无机水溶性肥料效果、滴灌(膜下滴灌)不同灌溉施肥效应3个试验和技术培训工作。目前,完成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666.67hm2以上,在广至、梁湖、南岔、瓜州、双塔建成以枸杞、设施蔬菜、蜜瓜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示范区5个,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滴灌、垄作沟灌为主的农田节水节肥技术,建成自动加肥站3处,完成物联网、滴灌带、加肥器、蓄水池建设,示范区实现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节本4500元/hm2以上的目标,并逐步形成了远程化、智能化的节水施肥模式。1.3.3智能无人机2019—2020年全县按照“政策驱动、部门扶持、农户参与”的方式,依托西域风蜜瓜产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植保无人机19台,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机制建立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项目建设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粮不稳。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通过良种繁育、标准粮田建设、病虫害防治、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五大项目的整体实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尤其在“5.12”汶川地震后,我县农业损失相对重灾区汶川、茂县、理县等较轻,有实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基础条件。对全州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有基础条件的相对优势。 1.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农业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建设规划的要求 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农业的区域优化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按照《植保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病虫害防控项目是农业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之三—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达到防灾减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 1.3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 按照国家植保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布局要求,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的通知》(农办计〔2008〕45号),2007年农业投资资金继续用于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和兼顾标准粮田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是植保工程项目中病虫害防控项目的主要内容,该项目符合项目的申报条件。 1.4项目建设符合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 1.4.1项目建设符合金川县经济与农业发展需要。 首先在金川县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金川县是阿坝州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主要农作复种面积7.8万亩。在县域经济中,农业总产值0.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灾后恢复我州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建设本项目是金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中共金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调整结构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况,实现了粮经并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县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2万亩,其中:玉米3.76万亩、小麦1.8万亩、马铃薯0.8万亩、青稞0.3万亩、豌葫豆0.5万亩、其它豆类作物0.0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油菜、果树等4万亩,蔬菜1万亩。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全县粮经作物的种植结构比例由过去的4.3:1提高到1.44:1,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渐成规模。有害生物预警在我县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历年发生的各类病虫的防控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这些都是植保工作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有待通过项目建设提高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三,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金川县作为阿坝州的农业大县,植保工作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病虫监测手段相对滞后,没有规范的观测场,仪器设备也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5.12”地震后,我县农业的基础条件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较全州其它重灾县而言,尚有实施该项目的优决条件。 通过实施该项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我县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进而指导全州农业恢复生产,带动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植保社会化服务,提高对农业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建立高效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实现病虫的达标防治,适时防治,对症用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土壤的农药残留量,减轻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必要措施,也对减轻区域内土壤及水源污染,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现实意义。因此,实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完全符合本县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1.4.2自然条件适合该项目的建设需要。 金川县的地理位置及农作物布局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金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省西北高原南缘,阿坝藏羌自治州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13′-102°19′,北纬31°08′-31°58′之间,幅员面积555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068米,最低海拔2040米。境内属高原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冬不严寒,夏无酷署,全年无霜期184天,年均气温12.8℃,年均日照2129.7小时,年均降水量616.2毫米。因此,建设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开展各项工作,对整个阿坝州地区的病虫防控都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能辐射本县全境及周边县。1.4.3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特点具有显著的区域代表性。 金川县农作物常发性有害生物在80种以上,其中危害特别严重,造成产量损失巨大的有20余种,如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梨环腐病、梨黄粉蚜、西藏飞蝗、小地老虎、桃小食心虫、玉米螟等,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金川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是小麦条锈病传统常年越冬、越夏场所。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平均年发生面积11万亩次,每年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3050吨。种类多、发生频繁、危害逐年加重是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的基本趋势特点,与周边县地区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极其相似,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建设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不仅可以提高对本县农业生物灾害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而且对周边县的农作物病虫测报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p#分页标题#e# 1.4.4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适合该项目的建设需要。 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万亩,以玉米、小麦、马铃薯、葫豆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万亩,水果、蔬菜为主。粮食总产量1.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量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31元。地方特产有“双边白瓜籽”、“金花梨”等。金川县交通运输及通讯状况良好。县城距省府成都486公里,县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省道S211线贯穿全境,县道、乡道纵横交错,通村公路紧锣密鼓,四通八达,交通较为方便;全县各乡镇已全部开通光纤通讯,固定程控直拨电话和移动电话网星落棋布,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各乡村;水电工业逐步兴起;有线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合格,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2.市场需求预测 2.1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现状。 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从中央、省、市、县到乡五级病虫监测体系。以31个省、市、自治区级植保站、400个地、市、县级区域病虫测报站为骨干的较为完善的全国重大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拥有较为先进的监测、通讯及信息传输设备。通过电话、电报、传真和网络共享病虫测报信息。金川县作为阿坝州农业大县之一,开展了玉米、蔬菜、小麦、雪梨等主要粮经作物的常发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并定期通过模式电报、Email向州植保站提供病虫信息,及时向全县病虫情报,指导大面积防治。 金川县植保植检站面临着全省县级站同样的问题和困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设施和手段落后。至今无相关设施设备,纸质《病虫情报》还是目前病虫情报的主要方式;基层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乡镇、村没有专职植保员,病虫信息主要依靠干部会、广播电视宣传到农户,到位率不高;农民植保知识缺乏,虫药不对口、病药不对路和滥用药、擅自加大用药量的现象较普遍,导致病虫防治技术水平低,农产品安全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1.2发展方向。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病虫测报及有害生物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契机,有害生物预警正朝着“规范化、自动化、网络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病虫测报及有害生物治理领域的实践应用,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掌握,其使用技术也日益完善。使得病虫信息的采集水平和传递速度大为提高,并正在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及时决策和开展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近50年的努力,全国在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作中,研究制定了病虫测报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测报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测报信息传递手段。这些先进技术成果,也在金川县的植保工作中不断得到应用,病虫电视预报和无害化治理技术在全县的推广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方面,我们不懈努力,增强了对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但是现今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从监测对象、预警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培训、应急控制能力和减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作物种类布局的变化和复种面积的增加,农户对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需要日渐突出。只有加强植保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控制能力,才能跟上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满足农业产业化、优质化、安全化的需要。 2.2项目建成使用能大大提高我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使用,将改变金川县目前农业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的局面,大幅度提高病虫测报的针对性、病虫预报的准确性、病虫信息的及时性、防治技术的实用性和病虫控制的高效性,并为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的测报和监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使之更加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虫灾害的发生、蔓延,减轻产量损失。该项目为植保公益性服务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可为我县提供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应急控制、植保技术培训、检测检验、植保技术语音查询等服务。每年可病虫情报20期以上,电视预报10期,重大病虫防控方案及措施等相关植保技术信息8期以上,技术培训30期、10000人次,检测检验500批次,能充分满足农民对农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控的需求。 2.3市场定位与供求关系 2.3.1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逐年加重。 现在农作物品种繁多,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呈现面积逐年增加、危害逐年加重的趋势。由于品种抗性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丧失,病虫抗药性是随着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强,增大了防控的难度,农户对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和实用植保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 2.3.2防治和应急控制难度大。 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防治时间各异,时效性强,不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很难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特别是对一些迁飞能力强、流行快、危害重的暴发性病虫更是难以应对,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农业有害生物应急控制队伍,帮助农民搞好防治。 2.3.3植保知识普及的要求。 农民科学技术水平低,植保知识普及培训不到位,病虫预防、控制技术信息传输滞后,往往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这些都急切需要运用先进传输技术为他们提供及时的病虫预报和有效的防治服务。 2.3.4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要求。 #p#分页标题#e# 金川县拟建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不仅能担负省、州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任务,提供全面的有害生物预警信息,同时还可为全县23个乡镇、5.6万农民、12.2万亩粮经作物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生物灾害预报和防控信息服务、植保技术培训服务、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服务和灾害性病虫应急控制服务,为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其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服务,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 3.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土建工程和田间工程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环境等条件完全符合项目要求 3.1.1通讯条件: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境。各镇(乡)均有微波传送广播站和闭路电视接收系统,100%的场镇、80%以上的农户可收看有线电视。 3.1.2供水条件: 为金川县金川镇城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水库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水压稳定;病虫观测场侧面有河流经过,水源有保障。 3.1.3供电条件: 电源充足,稳定性好,能为检验检测设备提供充足电力。 3.1.4交通条件: 该项目土建工程位于金川县城市规划区;病虫观测场位于省道S211公路旁,离市区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3.1.5环境条件: 区域站选址地处近郊规划区,无工业污染,大气、水质清洁,适合区域站建设。3.1.6其他有利条件:中共金川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历来十分重视植保工作。项目建设地的农户十分渴望有先进、准确、及时的病虫预警信息指导其农业生产,对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非常支持,群众基础扎实。 3.2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的互适性分析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任何危害。投入运行后,其检验检测室排放的污水,将直接通过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净化后排出,对当地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病虫观测场地处农村,场内的虫情观测灯除了发挥自身功能外,还能为周边早出晚归、日夜劳作的广大农户带来便利,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4.效益分析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能全面提升金川县对于农业病虫灾害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使农业有害生物得到综合治理,降低农作物受害损失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逐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减灾、降本、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十分显著。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金川县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综合控制能力。同时,运用先进的区域站预警平台,达到有害生物信息采集规范、检验检测科学、病虫资源共享。信息化处理和分析会商,预警准确,传输迅速,灾害应急及时,防控有效。能够加快信息传递,及时指导大面积农作物病虫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粮经作物产量损失。预计每年可挽回产量损失3050吨,每公斤按金川县现今粮食市场综合价2元计,可挽回损失610万元;大面积病虫防治施药次数将减少1—2次,在节约用工的同时,减少商品农药施用量90吨,降低防治成本30%。全县12.2万亩粮经作物,每年每亩可节约施药用工1个,根据金川县农业用工成本每个工日30元计,节约366万元;根据金川县目前病虫防治水平,每亩次农药投入成本10元,减少30%,可节支120万元。全县每年因区域站项目的建成使用,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96万元。 4.2社会效益 区域站的建设,将为金川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保障。直接受益者全县近7万人口,直接受益作物面积7万余亩。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随着对农业有害生物控制能力的加强,在保护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将有效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使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表现出来的社会效益是非常广泛的。项目的实施运行,在广大农民中进行直观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培训、技术展示和示范,有利于新农药、新药械、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可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人畜中毒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而提高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的水平,提高病虫预警和控制的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3生态效益 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控制我县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减少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次数和施药面积,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水域、大气中的残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维护生态平衡。一是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净化大气;二是保护植被,促进生物多样化,逐步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三是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增强自然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四是解决有害生物抗性增加、再度猖獗和控制次要病虫害上升等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基础上良性循环,实现农、林、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利用,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5.结论和建议 5.1综合评价 5.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作为植保工程建设项目之一,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是提高农业生物灾害预警水平和有害生物控制、应急处理能力的需要,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需要。项目实施地点具有典型、良好的自然、社会、技术和经济条件,项目建设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项目在金川县建设是可行的。#p#分页标题#e# 5.1.2技术上的先进性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是全州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及控制网络的组成部分。技术上依托省、州植保站,技术支撑有力,可提供有害生物信息采集、检验检测、分析会商、信息处理、灾害应急的规范、成熟、先进技术。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区域化,显著提高重点病虫害的宏观控制能力;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网络化,充分实现全国病虫资源共享;通过病虫情报可视化,大幅度提高病虫预警信息的时效性、普及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5.1.3项目建设的可靠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 金川县农业水利局植保植检站,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代表性、能源、交通、市政设施等,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金川县病虫测报工作基础牢固,综防技术成熟,拥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植保科技队伍,植保社会化服务网络健全,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具有承担实施大型农业项目的能力。 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3050吨,新增效益109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2结论意见 5.2.1该项目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符合农业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符合金川县经济现状和农业发展需要。 5.2.2项目建设选址、地理位置、作物优势、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环境条件等完全符合项目的实施要求。 5.2.3金川县植保植检站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技术力量具有承担实施大型农业项目的能力,其人员组成、知识结构,完全能够保证该项目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在金川县建
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问题研究
摘要:现代化今天,传统通信方式越来越不适用于有线电视改造之中,这就意味着光缆数字通信工程在数字电视领域应用不佳。对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问题,进而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光纤;数字通信;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面对现阶段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研究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难以支持和推进有线电视改造的情况,应当探究行之有效的对策来改变现状,从而优化光纤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研究,打造成熟的光缆数字通讯工程,实现数字通信高速化、智能化、小型化的目标。
1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及其优势分析
1.1广播无线发射技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资源量越来越多,这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社会生活。也正因如此,模拟广播电视技术越来越不适用,需要积极推动广播技术革命。而在此背景下推出的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具有成本低、系统简单、覆盖范围广泛、接受容易等特点,能够极大程度上弥补模拟广播技术的不足,支持广播电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看广播电视的需求。广播无线发射技术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是该项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编程技术等诸多技术的支持,如此才使得该项技术具有多种功能,能够根据广播电视服务需求而灵活、有效的应用。
1.2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优势
油库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摘要:本文结合某港油库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升级项目,介绍了该港根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行动计划(2018-2020)》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通过多角度评估,建立健全油库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其全方位的防护。
关键词: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隔离防护;安全隐患;入侵防御
引言
由于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的投入并不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会增加工控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因此用户很少开展工控系统安全方面的工作。目前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品部署不到位、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工控系统面临的漏洞剧增、攻击趋易、目标重要等风险。工控软硬件产品在设计之初极少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安全漏洞不断涌现。开源社区、黑客大会的出现导致获取工控系统的攻击方法越发容易。工控系统作为政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黑客、极端势力攻击的重要目标[1]。
1油库工控系统面临的威胁
1.1油库的特殊工况
某港油库的生产作业过程中涉及到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腐蚀、易挥发等化学品,同时工艺复杂、生产过程环环相扣、每道工序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安全因素较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易造成严重后果。过去,油库生产控制系统与外界是完全隔离的,外部的威胁无法通过企业内部网进入到生产控制系统,都是随着油库企业应用系统的增加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管控一体化技术发展、生产执行系统的实施,生产控制网络与管理网以及办公网之间有着大量数据的读取、控制指令、生产计划的下发,感染病毒及恶意程序的几率增大。生产网的开放对油库工业控制系统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系统受到攻击或感染病毒后,控制网络通讯缓慢、数据丢失、管理层数据无法读取、压力、温度、流量、液位、计量等指示失效,检测系统连锁报警失效。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解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呈现出理念变迁、资源拓展和方式转变等诸多新的特征。新形势下,必须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的有效实践路径,并深入进行实事求是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的素质教育特征
“互联网+”时代,是指21世纪以来人类将互联网科技与各领域建设实际相结合,使得各领域发展均具有了互联网属性的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的素质教育,因此也具有新的特征;
(一)“互联网+”时代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运用在素质教育教学中,使得素质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以思政慕课教育教学模式为例,教师是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的提供者,是课后讨论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学生疑难问题的答疑解惑者,而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进度的安排、学习内容的择选,都由学生自主掌控,教师传统的主导教学的地位变为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得以开发。因而,“互联网+”时代,还原了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廓清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使得现代素质教育教学具有了更多“以学生为本”的特质。
(二)素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