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建设

摘要

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制约着学校质量的整体“品质”,也在更高层面上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科研能力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文章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教师;科研能力;个人;学校;社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QQ、微博、微信等现代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的途径与传播知识的路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得教师科研能力的建设更为迫切。下面从个人、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教师科研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个人层面

1.明确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明确可行的目标,才会产生奋斗的动力。作为个体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学校使命与社会责任,明确自己的科研奋斗目标,并制定适合自己的科研发展目标与策略,这种目标可以是远期目标,比如五到十年的目标,也可以是中期目标,三到五年的目标,还可以是年度科研奋斗目标。当然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科研能力、团队的科研实力与学校的科研环境来制定,要从科研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各个要素着眼,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在制定个人科研目标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破除功利性目的,作为个体的科研只有破除了功利的目的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找到好的选题和好的方法,也才能真正产出好的、有用的、学校和社会急需的成果,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科研都是在为职称、为完成任务、为获得奖励这样的目的而进行,如此科研实践难免敷衍了事,其科研的功效也就可想而知。二是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目前我们的科研成果经验总结的多,真正进行深入的调研或者是实证研究的成果又太少,许多成果只是低水平重复别人的东西。要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在思想上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行动上采取“沉下去”的办法,那些“速成”的成果大多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三是要“抓小放大”。即在具体的选题方法与选题实践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以问题导向为策略,从小处着手,深入挖掘。

2.加强学习

学习是目标实现的途径,也是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学习应该是全方位多形式的,具体来说:一要加强科研理论的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具体的课题研究实践是科研成果更具科学性的前提与基础,作为学校的教师,要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离不开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科研理论的学习,其理论的厚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课题研究的深度与课题运用的广度。学习科研理论的过程还要能够学以致用,结合所研究的课题内容,将各种科学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科研实践之中。二要加强科研方法的学习。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科研方法的欠缺是目前教师科研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渴望得到科研方法的指导与培训也是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目前最为迫切的诉求。比如,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文献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如何运用最新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科研数据的分析与描述、如何通过问卷的科学设计进行课题的量化分析与统计归纳等微观层面的科研方法是大家在科研实践中最希望得到加强的地方,也是作为个体的科研工作者最需要学习的技能。三要加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一切科研实践的目的都是为了创新,这种创新既可以是科研方法上的创新,也可以是科研观点上的创新,还可以是科研成果与科研效果上的创新,无论何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最佳形式就是学习,要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与创造能力。

3.勤于实践

实践是科研的具体行动与最终目的,一切科研成果都应该是来源于实践而最后用于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最主要还是多实践,也就是多参与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而从学校的现状出发,一般应该从两个层面去努力,一是开展更多的对于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的反思。过去大家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存在明显的误区,认为只有承担了那些国家级、省级等等所谓“高大上”的科研项目才能称之为科研实践,而恰恰对自己非常熟悉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缺乏必要而深刻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就是一种离我们最近、最现实也最有可能产出创新成果的科研实践行为。

二、学校层面

作为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除了主要依靠教师自身的积极努力之外,从学校层面来说也应该从多方面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创优环境,给予支持。

1.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作为学校层面来说,首先,要转变本校教师不需要科研的观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整个学校从上到下很多人甚至很多领导都认为教师根本不需要做科研,也没有为教师开展科研创设良好环境,在此观念支配下整个系统的科研基本上处于一个量少质低的状态,学校在做具体的工作安排时,往往招生是头等大事,考试其次,接下来才是教学,而科研往往成为学校诸多工作的点缀,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以至于不知不觉之中,许多社会中人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也有意无意地认为这类学校的教师没有科研,甚至不需要做科研,殊不知正是系统上下这种对于科研工作观念上的漠视,使得学校历经30多年发展都形不成自己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秀团队,也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战略转型。其次,要转变学校不重视科研的观念。有了观念上的转变才会有行动上的实践,教师要提升科研水平与能力,学校一定要切实将科研和教学一样作为学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翼,学校领导必须对“科研兴校”的战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根据课题组的前期调研可以看出,凡是重视科研的学校,学术积淀深厚的学校,有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校领导,学校建设与发展就会有强大的智力支撑。目前要实现整个系统的战略转型,就一定要从学校层面上改变过去不重视科研的观念。

2.创设环境

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基础,好的环境,不是管出来的,而是靠科学的制度创设出来的。作为学校一定要为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千方百计地创设好的环境与氛围。一是提供教师学习进修的机会。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大部分教师最希望的是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到更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与进修的机会与条件,以此不断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创设学术交流的平台与机会。学校应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等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与机会,鼓励与支持教师尽可能多地参加相应学科的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在这种学术的交流与切磋中不断开阔学术视野,提升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进学校“传经送宝”,另外,通过组建学科团队的形式,让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带着年轻而经验欠缺的教师一起进行科研合作,发挥高水平学者“传帮带”的作用。三是制定科研激励措施。制度上的奖励与惩罚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引导作用,应该通过制定科研激励措施来提高大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对教师规定一定的科研工作量,完不成的在评优、评奖中给予限制,对于取得重大优秀科研成果的给予重奖,只有通过奖励与惩罚并重的举措,才能发挥科研的导向作用。

3.加大投入

作为学校来说,要在科研上实现突破与创新,必须增加投入,这种投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经费上的投入,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每一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保证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完成;二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即要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硬件设施,比如必要的移动办公设施、实验设施、网络设施等等;三是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也即时间上的投入,要使教师有一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可通过科研量的折算来抵销或者减免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创新实践活动。

三、社会层面

教师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其科研能力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层面的影响与制约,从社会层面上来说,目前的大环境是一个鼓励创新、创造与创业的时代,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给包括各级各类教师在内的全体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创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相信在此大的政策引领之下,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也将迎来一个大的跨越式发展。

1.政策引导

2014年6月9日,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开幕式时,提出:“创新”决定民族前途命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他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新局面。2015年3月15日,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与总理在近一两年内于不同的场合多次将科技创新提到了一个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这为包括各级各类教师在内的科研人员的创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同时,2015年3月13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更是明确提出:“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广大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得多年来困扰广大教师的许多科研政策桎梏得到了化解,也有了具体明确又细化的解释,相信以此为契机,各级教师的科研创新热情也将会迎来一个新高潮。

2.制度保障

《意见》同时指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这些规定的出台,是从根本上破解科研创新难的制度障碍,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具体的科研创新实践铺平了道路,将极大地鼓舞与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与创造积极性。

3.机制激励

《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这一系列政策可以破解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机制障碍和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难点,相信随着各个单位具体落实制度的出台,今后各级各类教师无论是成果的转化、人才的流动,还是经费的使用等目前制约科研创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国家政策上、体制机制上明确而大力的支持,那些一度困扰教师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壁垒将一一消除,从而为广大教师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作者:郭丽云 蒋楠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

参考文献

[1]王缙.文献信息与科技创新———论文献信息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2]田新强.科研能力与素质教育[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李小林.基层电大远教科研工作的几个问题[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

[4]黄忠仕.生物化学科研式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探究[J].右江医学,2004(5).

[5]高希言,张五洲.对中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6).

[6]田秀华,李国金,赵景馥.试论大学教师的素质结构[J].技术经济,2004(3).

[7]孟繁华.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育的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8]陈艳,林瑛.云南电大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分析[J].云南电大学报,2008(4).

[9]周素萍.开放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能力建设研究[J].教学学术月刊,2012(10).

[10]熊华军,丁艳.美国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