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类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局多问题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从5个角度给出了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类专业具体转型内容,分别为信息技术教育类人才培养观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建设及课程、教材建设的转型、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的转型、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类师资的转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等。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专业转型;师范院校
0引言
信息技术是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摇篮的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肩负着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其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必须能够主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一方面每年100万左右的信息技术类毕业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高等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等严重问题。这种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必须转型发展,尤其是其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转型,以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一个学校或一个专业的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将决定着该专业未来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是一个更新较快的学科,其专业的发展更需要同企业紧密联系。因为当今金融危机已经远去,但是其留下的冲击依旧影响着我国各大企业,制约着我国企业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此外,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转变过去的高负债消费模式,并进一步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2]。同时,欧洲发达国家开始将目标重新转向制造业,此举又引起了欧美国家高端产业在市场的“挤压”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市场上的“挤出”现象[3]。针对此种情况,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即为进一步实现专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要不断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就又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技术人才。故而在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又掀起了热潮,但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又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4]。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还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学的主体仍然是传统的语数外课程,这样每个学校对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师需求量相当少,而现今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类教师已经饱合,因此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更需要转型发展,这样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到其他部门找到合适的工作。作为师范院校,其所培养人才的主体还是从事教育工作,师范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相当有限,他们相比于工科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相差很大,无论从教学硬件条件,还是从师资力量方面均没法同工科院校相比,因此作为师范院校内的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的转型,需要从人才培养观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从专业建设及课程、教材建设的转型、从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的转型、从师资的转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信息技术教育类人才培养观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⑴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要以地方经济发展、当地企业所需要人才为培养导向,科学合理的制定信息技术教育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
⑵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专业
任何高校要对当地企业作好充分的调研,研究当地企业所需信息技术类人才所能从事的工作,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解决当地企业中的难题,所培养的学生能否直接服务于地方企业,这将是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转型的关键。一者能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为企业创新发展驻入新的活力,再者该类人才能推动企业经济发展,促进高校与当地企业构成良性互动发展,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更多市场占有率。
⑶在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框架下开展同国际应用技术大学间的合作
开展国际应用技术大学“1+1”的合作模式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提升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类专业转型要同国际接轨,不仅使培养的信息技术类人才服务于当地企业,同时对于发达国家也是一个很好的劳务进口,这种合作对于合作的两国均达到“双赢”的目的。
⑷加强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转型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持,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国家重大课题,要从研究结论及实践效果进一步指导专业转型,也使专业转型体现出科学性、预见性和透明性,使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转型发展具有更加广泛的科学基础,体现先进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2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建设及课程、教材建设的转型
⑴优化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转型后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转型方面,课程体系设置需要作出重大变革或调整,尤其要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选课程、国防教育课程、实践课程、企业文化素养提高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等课程体系。增设企业需要的交叉性专业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转型,要依据地方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对于传统的常识性基础课程少开,而加大企业文化课程的设置。
⑵以项目、课题研发为主,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在校内减少基础课程的比重,增加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同时现有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均需要调整、改变,在课程教学上,要以项目为驱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工程小项目,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共同完成,对于常识性知识点,学生完成可以在课外利用现代的网络平台自学完成。学生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完成项目后,能使学生自身有很高的成就感、能体现出学生自身的价值,同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还有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⑶将实施“无教材化”策略
高等教育的教学远有别于基础时期的教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基本上均有指定的规划教材,而高等教育的教学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教材,主讲教师基本上是从他们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相关讲义作为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只是事先指定完成该项目需要参考哪些参考资料。
3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的转型
⑴教学内容的转型
在教学内容上,信息技术专业转型要彻底改变传统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讲解完成相关科研课题或工程案例所具备哪些知识点,要自学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教师收集整理好的综合案例开发模块的完成去获取完成案例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但教师提供的综合案例模块的收集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教师可收集模式识别及其应用、VC程序设计与开发、神经网络及其应用、工程设计与优化、MATLAB程序设计与开发、虚拟仿真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智能算法设计及其应用以及专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综合案例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⑵教学方法的转型
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师要作好角色的转变,教师只是取到引领作用,基本上采用分组式、讨论式、合作式、自学式教育模式。为实现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培养原则,教师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敢于大力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改革。①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突出基于问题、案例、项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典型案例或真实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资源、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综合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的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③加强学习兴趣小组和社团建设。结合学生专业特长,成立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吸引大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相关竞赛活动,营造气氛,形成良好的竞争态势,激发学习和探索热情。④完善教学导师制度。督促本科生导师切实负起责任,全面参与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⑶改进实践教学
①完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坚持“抓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推三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促三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改革思路,要着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单元性实验,增加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反映现代科技成果内容的探索性、自主式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②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在课内实践教学方面,进一步推进专业实验室建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的数量;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推动校企共建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高。③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改革。在课外实践教学方面,实施灵活的组织方法和管理制度。④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之间架设桥梁。
4师资的转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转型,师资的转型是信息技术教育类专业转型效果好坏的前提,师资转型包括教学的转型和科研的转型。①教学的转型。学校也定期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上课,以尽可能的传授企业文化以及他们操作的体会,这样也能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反,高校的教师也要定期到企业内学习,一者提高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再者提高教师自身的企业文化。学校完全可以限定,任何专业教师在晋升更高一级职称时,必须在企业呆6个月以上的实习时间,当然教师在企业学习期间,教师的各种待遇不能减少。但教师在企业学习期间,教师的各种考核需要企业的工程师来完成,也就是教师要在企业内获得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完成一定的生产操作任务,这样教师才能通过相关的考核要求,对于达到相关考核要求的教师,他们才能获得相关的教师待遇,同时也能额外地获得企业内的相关补贴,这对于教师自身也是一项“双赢”的事情。②科研的转型。企业需要发展,其本身也需要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可把企业所需要的攻关难题事先设计好,并为每个难题配上一定数额的研究经费,然后企业将这些攻关难题给相关对口高校,对口高校的高学历人才可申报企业的攻关难题,同时在课题的整个研究团队里也融入企业的人员,最后取得的成果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作为高校教师也能获得相关研究经费,这样获得的研究成果也能作为教师申报更高一级职称创造条件,在研究过程中,因整个课题的研究团队里有企业人员参加,这也更有利于创新成果更好地在企业内进行成果转化,这显然对于企业及高校是“双赢”的。
5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
与企业联合组建实验室,当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经费增多,但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培训学生的技能水平要求也提高,对学校办学条件的硬件设施等评价也越来越来高,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每年均投入相当大的经费以增加各种学生实习、实训室,为了达到校企“双赢”,学校完全可以把这部分经费投入到企业内,使企业的相关设备得以更好的升级,这样一者能提高企业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再者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实训环境。
作者:刘道华 李宝峰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峰.地方高师院校工科应用型专业转型的问题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117-120
[2]马晓燕,国忠金,孙利.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泰山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29(6):12-15
[3]林琳,王志学.地方农业院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70-73
[4]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