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论文(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学生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才能主动与同伴交流合作,才能热情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构建趣味课堂,是对新课改理念的突出体现,也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使枯燥的知识直观化、趣味化。学生对于生活是比较熟悉的,将新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Flash动画“动画补间”内容时,教师以制作风车为具体内容,让掌握制作要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我们小时候都玩过风车,自制过风车,见过风车,大家想一下,我们玩过的风车是如何构成的,分哪几部分?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展示了学生玩风车的情景,展现了匀速旋转的单个风车,一组匀速旋转的风车,以及由快到慢旋转的风车,由慢到快旋转的风车。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就一个风车而言,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哪个部分在动?哪个部分不动?如果制作的话,需要用到几层来制作?由于结合生活,学生的兴趣很自然被激发出来,都纷纷进行设计与制作。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以趣引导,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自主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动力
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在动手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例如,以往教学“动画补间”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往往是采用演示法,教师制作一步,学生也跟着操作一步,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只跟随教师机械操作,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鉴于此,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参考学案进行自主操作。结果通过检测,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制作,然后教师让完成制作的学生帮助小组内在制作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学生自主完成制作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这种让学生自主动手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得主动,感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引入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喜爱游戏活动,特别喜爱电子游戏。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学习。例如在学习“Word打字”内容前,教师借助“水果叮当猫打字”的游戏,游戏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采取竞技的形式,在学生中展开比赛,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游戏,并且评选出比赛优胜者,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然后引导学生学习“Word打字”,提高学生的打字技能。再如,在学习“使用电子邮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使用“我是邮递员”的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邮件发送及接收等方式,了解账号设置的方法,使学生充当邮递员,在传送邮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小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交流与探究,学习差的学生会主动向学习优秀的同学请教,学生优秀的同学也会主动帮助学习差的同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了FrontPage以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完成题为“美丽的家乡”网站制作任务。因为制作网站需要在网页中添加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学生需要在合作中进行了明确分工,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任务。学生在课外完成了网站素材的搜集,设计好了网站版面并绘制了草图,在课堂上完成网页制作任务。这个任务涉及的相关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内容,如图像、文字的处理,以及网站知识等多项操作技能。小组共同完成综合性的网站制作任务时,小组成员必须密切合作,在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初中学生荣誉感是比较强的,为了使自己小组的作品更加出色,小组成员会各尽所能,倾力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各小组作品进行评选,评选出最佳作品,并且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愉悦,这对未获奖的小组成员也是一个启示与激励。
五、总结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采取引入游戏、合作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探究动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作者:席辉 单位:吉林市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工作指导中心
第二篇:创新手段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研究
摘要:
从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教学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信息能力;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 策略 创新手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为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策略创新,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能为其后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助力。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重演示而轻实践,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处理信息。下面,将从科学计划、改进教学教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整个教学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对它的认识还很浅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审视各个环节,分析教材、学生学情,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学生思维灵动、想象力丰富的特征,制订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画图软件程序的应用时,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画一棵树、一个房子等简单的图案,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都不高,于是就将这一课教学与美术课结合起来:(1)我讲解画图软件的相关应用,教会学生软件的操作。(2)提议学生运用美术课的相关知识,利用画图软件与简笔画的画法、构图、画面比例等结合起来,画出一幅完整的或风景、或人物,要能表现出一定的画面感;(3)学生的思想丰富多彩,我接下来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给自己的作品利用画图软件涂上美丽的颜色;(4)进行学生作品展览,每位学生可以自愿把自己的作品讲解给大家听,让同学们进行评选。通过这样的设计,将信息技术与其他知识课程结合起来,是对课堂知识的更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程间的资源整合形成联动机制,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更优化、更富有活力。
二、加强教学的实践力度,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学以致用是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技能性,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加强学生的信息采集、加工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纯粹讲解的模式,加大学生实践力度和上机操作中的指导工作。知识讲解与技能实践并重。才能真正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信息型人才。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文字编辑处理软件”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教学中只是讲解了简单的文件编辑,关于文字字体、字号等常规知识,设计成提问:“这样编辑完成的文档看起来太枯燥了,不像我们平时观摩的那些,大家能自己动手想办法让它变得更漂亮呢?”话音刚落,台下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于是我决定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通过添加效果的方法装饰我们的文件。很快,有的学生添加了艺术字,有的学生发现了文本框的使用……我趁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把发现的新操作讲给其他学生。(2)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期带有班级文化特色的期刊。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我通过巡视的方法,发现有的学生在期刊主题设计上很有创意,有的学生在制作中用到了更多的所学知识,更有的学生会将Word和表格、画图软件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有道是“实践长才干”,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创造这样的动手实践机会,真正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
三、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所以在教学中除了重视传统课堂的知识技能目标,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本身知识特点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思路、拓宽教学领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信息学习习惯的养成。(1)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在单纯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加入讨论交流环节。例如,在学期结束时开展以“我的信息技术课”为主题的小演讲活动,要求学生自主发言,阐述自己一学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知识、技术、情感等各方面的收获,后期学习的计划,信息学习上的一些技巧……(2)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在每一课教学完成后设置课后活动小比赛,如“PPT制作大赛”“金山打字比赛”等,将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公开、公正的评选,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当面予以奖励,并号召大家向优秀的同学看齐。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同时,一些适当的奖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拓展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信息技术不再是“空中楼阁”。同时,在后续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致力于新课程标准的研究,践行新理念,把信息技术打造成富有生命力的活力课堂。
作者:赵健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杨建伟.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2]周晓鸣.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研究[D].宁波大学,2011.
[3]梁毅.以班为本,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29).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当前很多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能力,合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促使他们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课堂的效率。
一、合理引入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通常对图片、动画、声音等比较感兴趣,而信息技术正集结了这些因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高”一课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地通过理论来讲解三角形的高这一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事先找一些关于三角形的图形,给学生展示,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三角形。随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动态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知识。接着教师继续出示图片,让学生指出这些三角形图片中的高。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从而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合理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教学知识,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也很低,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新课标下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合理引入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如,在小学数学“圆锥体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因为圆锥体在生活中比较少见,而要让学生将圆锥体拆开也不太现实,教师首先让学生猜圆锥体有几个面,由什么组成的。学生纷纷回答:“有两个面。”但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的回答却是各种各样的。接着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体的组成部分,就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一个圆锥体进行动态分解,慢慢拆解开来,这时候学生就会清楚地看到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而圆锥体的面积当然也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加上这个圆形的面积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本来很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不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三、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只能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时候还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引入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这样也能很好地节约时间,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小学数学“认识平面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课前找一下平面图形,什么样的都可以。接着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一些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还有一些不规则的图形,总之学生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肯定会在黑板上画图,然后板书这些图片的特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学习,而教师如果利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快速地总结出这些知识,还能给学生出示一些他们没有找到的平面图形,从而更好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四、合理引入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改下,小学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去寻找一些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合理结合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这样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促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五、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合理引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促使他们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刘芳 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湖心路小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分析
摘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新课程改革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作为一名教师,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想让课堂有活力,想让学生有激情,想让学生在我的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尽管没有考试的压力,但是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把关者,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
一、小组合作是实现“探究”性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学习方式基本理念。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可利用资源,让学习好的同学来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学生的“小老师”,这种个别化教学方法能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比如:一节基础知识的新授课,应该以学生的个体掌握为重点,但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师单独辅导要花费大量时间,小组里优秀的学生辅导别人,不仅不会使自己浪费时间,反而会使所学知识得到准确巩固。学习Word2003“图文混排”时,小组合作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让学生多动手,在操作的基础上掌握图文混排的技巧,操作过程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比他们通过观察和讨论得来的经验更实用。在“学以致用,提高能力”这一环节,考虑到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查找、文件的下载已比较熟悉,而且网络上各种资源比较丰富,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打破束缚,使学生大胆创新,因此拓展了课堂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深化,综合运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非常适合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学会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制造误区,设疑生趣,搭建“探究”平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制造误区就是针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在讲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它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教贵善诱,学贵善思,通过制造误区,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三、相信学生,放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去探究,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创建“微博”,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有自主能力,喜欢新鲜事物,对于qq空间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微博在网络上很流行,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低,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有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告诉学生很多网站提供了微博平台,让他们自己去创建微博,使用微博,并探讨微博的功能。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切实掌握书本知识,还能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操作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加强讲授和操作指导。
四、营造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广阔空间
网络不是信息技术课的全部内容,但是网络可以丰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认识计算机而去学习的,而是利用计算机来解决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学生在网上可以轻松自由地听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当然网络上的不良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单纯的禁止有因噎废食的嫌疑,而且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不利因素。我们不应该完全限制学生上网,而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寻求更多有利于自己成长学习的信息和知识。而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在集体备课阶段下足功夫,将一节课的任务设计得虽紧凑但不急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自身作品的创作中,一般情况,学生会无暇顾及什么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抓紧有限的课堂时间上网寻找有用的信息。
五、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和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侯? 单位:包头市田家炳中学
第五篇: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本文从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参与,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等视角,阐述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综合性强,在实际中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不能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要求老师能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大胆参与,这样才能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利于传授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再从学生处获得的反馈对教学进行进一步改良,以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做一些探究。
一、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和网络在农村也有了一定的普及。就我所教的班级而言,班级内有的学生已经有条件在家里接触电脑和网络,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此若按照传统方法教授的话,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所传授的知识过于简单,上课时候容易分神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兴趣;而有学生会觉得比较困难,一节课内所学的知识不能完全接受,更不能说有所消化吸收,容易产生掉队现象,打击学生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可行,需要作出改进。为此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问卷调查。为了使学生不产生心理负担,问卷的内容只是以学生电脑和网络的使用情况为主,并未涉及任何学科知识,并且采取不记名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条件下如实回答。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能熟练使用电脑基本操作,包括上网冲浪;也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并未接触过电脑,对电脑和网络比较陌生;其余学生基本接触过电脑,但使用机会不多。被问及用电脑做什么时基本上的回答是听歌、看电影、上网、玩游戏,上网时主要是查资料、听歌、聊天、游戏和看书。因此上课时既要照顾对信息技术不熟悉的学生,同时也要考虑到有一定基础的同学。
二、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像确定教学目标一样,也将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级和提高级。基础级的内容对应集体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例如学习MicrosoftOfficeWord时,全体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有录入、编辑、查找、替换、段落插图图片、图形和文字等。提高级的内容对应个人目标,在这个层面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设计背景、分栏、创建目录等。提高级的内容并不是强调其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多大,而是想让学生能打破思维的禁锢,以新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和学习。
三、设计合适的教学程序
1.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农村地区家庭电脑普及率低,大部分学生使用计算机的经验不多,操作能力比较薄弱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指引他们去探究新知。
2.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一半,课堂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如何掌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下学习而又不至于太散漫是要考虑的重头。可采取如下几个策略:
2.1.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
2.2.体验式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十;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百分之二十;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百分之八十。”体验式教学就是强调让学生身体力行去体验,从亲身感受中学习和感悟
2.3.主题教学
首先明确这里所说的“主题”并不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主题的来源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而定,比如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游戏;也可以为国际、国家大事,比如全球变暖、海洋资源保护、全国旱情等;还可以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家乡变化、闹元宵等。
2.4.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完成任务。小组可以是由不同能力层次的同学组成,这样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带动和指导较弱的同学,但一定要让组内每一的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小组间也可以相互竞赛,既有激烈竞争,也有小组内部团结协作,一举两得。
2.5.伙伴教学
伙伴教学,最常见的形式即有着悠久历史的“一帮一”,,这样是帮助具有针对性,效果较好。其实任何两个同学都可以实行伙伴教学这种方式,对实力相当的两名同学而言,和对手成为伙伴,既是对手,也是队友,两人可以互相学习、相互竞争,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总结
总体来说,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前进,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全体老师的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只有不断的尝试,不断实践,从实践中获得心得和体会,再不断改进,加以总结,才能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找到恰当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因此,我希望我所说的这些教学策略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使大家能够更好的交流学习,共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作者:孙作柏 单位:胶州市第23中学
第六篇: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探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由于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还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在网络环境下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思考,现形成小文,仅供大家参考。
一、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为课堂学习积极储备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细心揣摩文本内容,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老师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必须对这节课需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根据目标确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备课的时候更应考虑如何进行教学才能达到效果最优,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整合哪些资源等等问题。资源哪里来?网络。我校教师比较重视“小学语文凤凰论坛”等资源,其网上备课室,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网络教研评议等,应有尽有,教师们尽情地从众多资料中汲取营养,参照着这些资源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便利。同时,学生的预习也很重要。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把预习落到实处。预习一般要做到一读、二画、三查、四思、五问。“查”即查工具书,理解个别词语、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今是网络普及的时代,借助网络提前了解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资料等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不过,预习阶段,教师要使所布置的任务目标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并就查找相关资料的途径和方法作必要提示。为方便搜集,我校在楼道书吧里增设电脑。课间,电脑前总会留下孩子们网络点击的身影。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注意力又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文本探究上来。
1.音乐渲染情境
比如《船长》一课教学伊始,我点击网络音乐,选择播放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片段。悲壮雄浑、深层激越的乐曲在教室里回荡,更在学生的心中回荡。播放完毕交流感受时,有学生说:“乐曲开始很低沉、很悲壮,但随着乐曲的进行,调子变得越来越雄壮、越来越有力。”有学生说:“这首乐曲很有气势,像波澜壮阔的大海。”有学生说:“听着听着,我感觉热血沸腾,连心跳都加快了。”有学生说:“这首乐曲让我想到了炮火和鲜血。在乐曲声中,我好像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壮烈牺牲的英雄。”听着学生对《英雄交响曲》的真实感受,我说:“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一位船长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一曲气势磅礴、感动天地的歌。让我们一同去经历那场生与死的考验吧!”经典的音乐、深沉的话语,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悲壮的对话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有了冲动和强烈的愿望:“那是个怎样的夜晚?那是一个怎样的船长?那是一段怎样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图像再现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何以解困?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比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由于年龄原因,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思量,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当时“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看得出他们的心中已渐渐升腾起对叶欣的敬仰,带着这样情感,孩子们自然融入文本的学习。
三、智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深化文本的学习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口授的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
1.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朗读及写字指导
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以及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较好地弥补了农村老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的缺憾。目前从网上下载课文录音,进行范读指导,已成我校部分老教师的法宝。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必须有随堂10分钟的书写训练。生字书写是最基本的写的训练。而写字指导,在传统教学中,技法的演示指导局限性很大,教师弯腰下蹲在黑板上示范,直观效果不是很明显。信息技术的介入,却能很好地解决此类难题。利用课件,采用镜头的定稿、放大、慢放、循环播放等形式,突出重点或细节部分,可使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慢放画面,使转瞬即逝的动作过程完整、清晰、具体。如果制作成动画课件,更能有效地添补写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缺陷。如教学《推敲》一课,指导“睡”的右半部分“垂”的笔顺时,笔者便采用了动画演示,这使笔顺问题一目了然,孩子们书写起来也十分正确。
2.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为了降低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重点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关键。如《小露珠》一课,课文将很多动物和植物都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时,作者用了“蹦”“爬”“落”三个字,准确地抓住了动物的习性。教学时,笔者追问:“‘蹦’‘爬’‘落’这三个词能颠倒着随便用吗?为什么?”接着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三种不同的动作。动画让学生心领神会,使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继而我做小结:“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点拨水到渠成。可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使教学难点变得浅易,能让抽象变为具体,能让学生跨越时空间来认识和理解问题,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
四、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学生能力
一般说来,多媒体优化组合的使用比只用一种媒体的教学效果要好。这样可以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比如《莫高窟》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莫高窟无限的感情和热爱。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距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太远。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莫高窟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笔者教学时便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阅读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伊始,老师创设情境,以景激情(出示准备好的导游帽4顶和导游旗4面):“同学们,今天就由老师做总导游,带领大家通过国际互联网,做一次虚拟旅游,去看一看莫高窟。出门旅游应该准备些什么?”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出示多媒体课件)和课文中对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描写,感悟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为旅游做好准备(读),阅读变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接着老师给学生划分旅游小组,每组选出小导游一名,发给导游帽一顶,导游旗一面,然后分别指定每一组再次阅读讨论某一自然段,掌握景物特点,并做好导游解说。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在旅行行动实施过程中,静中思动:出示多媒体计算机制作的课件(旅游路线图)。由老师做总导游,点击课件路线图。每到一景点,就作为旅游团的小憩地点,小憩时就由每一小组的小导游按预先指定的自然段介绍这一景点的特点。他们通过“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课文内容,并创造想象,把知识消化透彻,把知识活化,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旅游归来,老师又提供莫高窟学习的网络地址(事先编制的主题),学生可以自由点击欣赏,了解相关知识,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成演示文稿、电子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本课,教者借助网络,通过激发兴趣、审美欣赏、拓展学习三个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虚拟网络旅游”,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激情奔放,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有效性不言而喻。其实,诸如《东方之珠》《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马俑》等写景状物类文本都可采用这样的方式,通过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难的变易,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凭借其交互性、生动性有效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以其链接知识的广泛性使语文课堂向网络延伸、拓展。教材是“例子”,更是“引子”。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也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高效教学也应该是延续的教学。
五、活用信息技术,有效拓展,促进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
比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诗篇洋溢着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课末布置学生:“收集、自学、背诵有关春天的或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开一次诗歌朗诵会,看谁吟得多又有韵味儿。如果配上背景画面及音乐,将有附加分。”一听说有附加分,同学们兴趣高涨,课后迅速行动。他们在百度搜索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相关古诗,并通过播放软件在电脑里播放自己喜欢的与古诗相协调的古筝伴奏曲,然后再通过电子表格在大屏幕上制作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图片作为背景。这样,一次简朴的古诗朗诵会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梦幻般的背景下诞生了。学生的古诗朗诵精彩纷呈,有的竟然参考网络视频,吟唱起古诗,十分快乐。课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说说板块”做些延伸性作业。教师建立班级群,全部学生、老师、家长都加入,及时布置反馈学生作业动态。或组织学生参加网络阅读点评、网上征文等活动,让书本知识获得新的增长点。学生在现代网络里静心地思考,创新地想象,快速地奔跑,其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
六、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优势所在。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直观,化繁难为简易,强化学生的记忆,便于教师的讲解。然而,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运用得不够恰当,或者说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精美的课件上,不能对文本文字本身进行品味、鉴赏,丧失了想象的动力和能力,就贻害无穷了。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阅读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之间的矛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整合,力求让传统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那样,课堂上的精彩将不断呈现,课堂教学会因此而最优化、高效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保障双赢目标的实现。
作者:陆香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白田小学
第七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应用
摘要:
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发展机遇,实现了社会的信息化,象征着信息与电子时代的全面到来。微课是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结晶,其是以电子的形式开展教学,将重要的知识点用短视频的方式予以呈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本文针对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微课 小学信息技术 应用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记录着知识点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设计呈现创新性、个性化的特点,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关注兴趣,在兴趣之余提升学生的信息化水平。微课是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教师既可以借助微课来辅助教学,也可借助微课制作这个实例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可见,将微课资源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正确选择。
1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微课是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的代名词,是先进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1],其可以凭借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总结,实现对知识点的全面整合与盘点,转变传统灌输式、演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心强,尤其是对现在的各种电子产品具有浓厚的兴趣,为迎合学生的这一兴趣,可将微课应用其中,以电子版本的形式来掌控课堂,能够划分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点的合理规划。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都是以课本教材内容灌输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模式相对死板、传统,再加之小学生通常是三分钟的热度,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小学生的要求,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因此,将微课应用到教学之中,也是“借力打力”,借助计算机操作设备来获取教学资源,为学生更为直观、全面的展示知识结构,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2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2.1强化课堂导入中的应用。
将微课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前为学生准备预习的任务,对即将所学习的课程进行分析与观察,将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标注下来,了解新知识学习的基本概况。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安排课堂导入内容,将所制作的微课资源向学生展示,让学生观看微视频,保证微视频的时间长度为5-10min,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微课具有知识点的针对性与简洁性的特点[2],画面感相对丰富,在为学生带来视觉性冲击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动漫”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该知识点融入到为微视频之中,将《火影忍者》应用其中,以此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出本课的主题内容。
2.2在知识点讲解中的应用。
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点讲授,仅仅是通过教材讲解的方式是不够的,小学生的兴趣不高,无法满足小学生心灵上的需求[3]。因此,应运用创新性的观点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将微课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运用微视频的形式来进行整合,提高知识点的说服力。教师应提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剪接成不同的小视频,制作成不同程度大小的微视频,有利于知识点结构的合理设计,对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例如,在讲授制作“飞机飞过天空”的案例时,教师将知识点分段处理,利用微课的方式将“补间动画”与“创建引导层动画”相互融合,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课堂中为了达到知识点巩固的状态,应利用Flash或Storyline等软件来设计单选与判断题目,设置微课习题资源,可设置5个练习题左右,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2.3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
将抽象的知识点及时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利用微笑视频的方式来予以呈现,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群组、QQ交流群及时将微视频进行群内共享,能让学生随时观看视频,增强知识点的深入度。微课的设计,还应即使考虑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置微视频,要保证微课设计的精细化,能巧妙的将各部分知识融入到微视频之中,小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能够解决诸多问题,强调问题点评的“一针见血”,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微视频能将知识更为直观的展现出来,相较于口述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微课的使用率在不断提升,其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和创新,实现了教学的创新性与信息化,利于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应从知识点的导入、讲解、解决以及课堂纪律的维持等方面着手,巧妙的运用微课形式开展教学,定能达到理想的状态,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宋红梅 单位:济南市明珠小学
参考文献
[1]何丽珍.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08:19-20.
[2]赵娴.“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8:160-161.
[3]习惠.让“微”风吹进课堂———浅谈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150.
第八篇: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适用性分析
摘要:
新时期学生的很多知识是在实践操作及实践中生成的,因此,学生亲自实验和实践操作显得尤其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因时间、空间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很多的实验过程让学生无法达到连贯的观察和操作,这时,就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画、视、动、像效果,来延续学生课堂和课外实验观察及过程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事物发展的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应用
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究、讨论及教师的诱导,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实验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科学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集图、文、声、画、视、动、像等于一身,综合效应强,是当今教学手段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在课堂教学中已普遍使用,并越来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青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发挥教学中的作用也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化难为易、变静为动、变暗为明等多种作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很好地解决实践操作中的种种困难。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才能落实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认真领会大纲要求,弄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例如,教学内容为《地震》时,笔者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可怕景象。学生一下子被这些恐怖的画面及场景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一说刚才视频中发生的是一种什么现象,并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地震的情况说给同学们听一听,然后再推测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地震,最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承受不住地球内部的压力时,地壳发生了断裂,地震就发生了。在视频的播放中和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学生很快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同时也在轻松的学习中明白了教学难点———地震发生的原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情绪激动,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并达到高潮。这一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实践表明这些作用极其显著。在教学中实现了应用课件把抽象的岩层断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直观的情景再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这一课堂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又如:《日食》一课教学重点是日食的成因。学生平时很难见到日食现象,也很难想象日食产生的原因。在突出这一重点时,也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动画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一次日食的全过程:火红的太阳出现在蓝蓝的天空中,太阳的一边开始变黑了,慢慢的黑暗面逐渐变大,最后天空一片黑暗。在视频中,学生看到了太阳慢慢被月球遮挡又慢慢变亮的过程;在焦虑中,太阳慢慢地出来了,大地一片光明。并且通过课件的播放,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了日食发生时,到底是太阳的哪边先被遮住,通过在适当的时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一项活动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化抽象为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事物真实存在却又很抽象,如:静电、磁、气压等等,这种“无影无形”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教学这些内容时,笔者曾多次尝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播放,进行教学,实现了把看似虚无的、无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电路》的内容时,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如果用演示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制作成动画的电流示意图,使电在电路处像水一样流经开关、导线、小电珠的灯丝,再流回电源的过程,并使小电珠发光。利用制作好的Flash动画,在课堂探究过程中,老师或学生可以用鼠标点击开关,开关合上,电流从电源正极中慢慢流出,经导线小电珠的灯丝(电珠发光)回电源的负极。学生从中建构了电流的概念,并形成了一个电路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连接起电路来就得心应手了。又如:《植物根的作用》这一课内容,学生们虽然都知道植物要是不喝水,肯定会死亡,但是,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却说不清,也道不白。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PPT课件,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植物根部的红色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红色水,缓缓流动的情景。通过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弄清了教学中的难点。这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见的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变不可见为可见,变暗为明,变抽象为形象,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用动态的画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传统的教学活动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教学,是一种“单媒体”的教学活动。现在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新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听环境,也使自己教得轻松,还使学生学得开心。在教学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日食和月食现象等内容时,由于抽象,假若光凭教师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内容,而且在这些内容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模拟实验时,一般都是利用蜡烛或者是手电筒来当作太阳,而手电筒的光只能向一个方位照射,蜡烛的光不容易向一个方位照射,而是向着四面八方,光线也较弱,即使尽善尽美也远不能和太阳的光射向四面八方相匹敌,因此,不仅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还可能会误导学生,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极昼极夜的解释》的模拟实验中,由于光源是利用的手电筒,白天上课时光线明亮,手电筒的光线显得很不起眼,而且手电筒的光源很难和所用的地球仪的大小配套,因此,实验中地球的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很难出现一个准确的范围,因此,实验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实验的缺陷,使实验达到最佳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如制作并播放《极昼极夜的解释》的PPT课件,在课件中,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正好与自然现象本身的情况完全吻合,地轴的倾斜也是恰到好处,达到了最佳的实验效果。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无误的信息,在实验完毕,再让学生画图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学生都能准确地画出地轴的倾斜程度和手电筒光线的范围大小。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视频里直观的感受中,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极昼极夜的成因。通过视频,学生也知道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极夜的出现时间正好相反,更容易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掌握了成因后,学生也会把极昼极夜的成因、过程说出来了。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规范”实验常规
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在讲台上作演示实验的时候,有些学生会无意识地向讲台靠近,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最后演变成学生围着讲台看热闹,而不是看实验的情况,甚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还会追打吵闹,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效果。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实验操作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教师的操作又是在讲台上进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较清楚地观察到整个过程,这时,受兴趣的驱使,看不到操作过程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往讲台处靠近,在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就演变成了上述情况。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就完全不用担心发生这种事情了,教师的操作在实物展台上进行,整个过程被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全班都能清清楚楚地观察到老师的操作,甚至比观看直接操作效果更好,因为整个实验过程被投影仪放大了,一些细节都是一目了然!课堂的纪律丝毫不受演示实验的影响,教师的演示实验的目的完全达成,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教学目标也能顺利实现!课堂教学是严谨的学习活动,尤其是实验课要求更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显得尤其重要,操作上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一些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还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安全事故。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一定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但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常只关注实验本身的趣味性,而忽视了规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最终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老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苦口婆心地强调规范实验的重要性,往往收效甚微,那么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个虚拟实验并将错误操作的后果展示出来,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把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用flash制作成一些小动画,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从而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学生就能主动地规范实验操作,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一种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浓缩实验过程”
在科学实验中,有些实验内容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诸如:植物的生长、地球的运动、季节气温的变化规律。此时可通过网络查找和实地拍摄,将变化片段录制成视频,然后利用视频的剪切接合软件“去粗取精”,将一些重要的留下,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去掉,制作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视频,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观看、感受。就拿养蚕来说,笔者把卵的孵化前的样子、卵的孵化过程中的变化,结茧前的四次蜕皮,结茧,成蛹,蜕皮后羽化成碟的过程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虽然有些实验的过程学生不是实际操作,却也是真实的内容,观看课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这都是信息技术的功劳。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不能亲身经历的全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打破了学生实验的时空的限制。利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充分整合各项教学资源,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六、总结
以上的教学实践已经足以证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助手,老师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强大的信息技术必将更充分地挖掘出在课堂教学中的潜能,使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儿童探索科学的兴趣,使之成为教学的桥梁。作为新世纪的科学老师,在教学中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采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发展。
作者:赵渝烽 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5-69.
[2]孙常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现状与策略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6):114-115.
[3]奚天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1(4):54-63.
[4]张玉梅.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丘市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4(5):124-129.
[5]张玉林.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J].学周刊,2015(7):189-189.
第九篇: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浅议
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倡导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型课堂的今天,信息技术下课堂互动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真正和谐、有效的互动并不多见。教师只顾自己讲,学生只管自己操作,导致教学分离。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下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中的互动呢?在三年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学习保存网页上的内容”这样一个学习步骤,因为考虑到学生中有同学会,有同学根本不会的可能,所以在教学中我邀请会的同学进行操作演示。教室里一片小手都高高举起,其中当然不乏平时电脑操作十分熟练的学生,不过,在我没有给出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要把图片和文字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所以,我特意找了一个平时不声不响的一个女孩子,在我眼里她绝对不是对电脑操作非常熟练的孩子,当时我就想,她的操作一定会遇到问题,在她操作出错之后,我就可以重新演示给学生看正确的方法。这是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了。没想到,当这个女孩子上来进行操作时,竟然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要把文件保存在哪里呢?”,当时我一听这个问题就知道,这个孩子的操作一定不会错,而且问题问得相当完整合专业。这时其他学生都在很认真地观看她的演示,似乎并没有听到她提出的问题,只是发现她在操作中停了下来。于是,我立即抓住学生疑惑的瞬间,“刚才,这个同学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保存文件的时候很重要。”所有的学生立刻紧张起来,想知道到底是什么重要问题,于是我让这个女孩子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并且给了她一个答案,“请你把文件保存在D盘3101这个文件夹中。”接下去,这个学生十分顺利地把自己选中的图片保存到了指定的文件夹里。整个过程中,教室里一片寂静,所有的学生都全神贯注地看着操作演示。演示结束后,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并问大家看懂了吗,大家都说看懂了,于是我让每个同学都进行一次操作,把选中的图片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因为每个人设置的文件夹名字、地址都不一样,所以大家的操作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教师不可能为每一个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再演示一遍,所以我在巡视的时候就要求小组的成员互相帮助,组长要争取所有的组员都学会这个方法。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的课不同,它有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学生有各自的机器进行操作。似乎很少会涉及别人,这就使得在信息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少,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信息课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呢?
一、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互动形式。一般因发起者的不同而分为教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两种。在实际教学中见得最多的是前者,而学生向教师提问则较少。教师提问常用于反馈教学效果,引出下段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等方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问时还要考虑其他问题。如:在机房环境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只管自己操作而不理会老师的情形,这时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否则会使提问流于形式,互动“冷场”,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由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的效果往往好于教师直接操作。
二、学生自主操作合作探究中的师生互动
这是最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学生自主操作或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个别化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小结。二是要注意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要根据学生的整体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进度。由于是大班教学,每个学生完成情况可能很不一致,只根据个别学生的完成情况而使教学进程一路高歌猛进或徘徊不前都是不好的。三是教学中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或通过电子教室软件展示其成果,教师并加以点评。这样既可以起到教学反馈作用,又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另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监视软件的监视代替不了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的观察和互动。二是操作任务设置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会使互动难以进行。
三、生生互动中的师生互动
小组讨论、协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经常使用。这类的生生互动并非是纯粹的生生互动,其中也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如:小组讨论学习时,问题的提出、讨论的组织、讨论过程中种种因素的控制都离不开师生互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参与,进行指导,协调,最后还要加以归纳。
四、师生情感互动
情感互动伴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往往易被人们所忽略。教师和学生情感互动常常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等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和蔼、亲切、充满热情,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和热情;同样课堂上学生的有效参与会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显然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具有调节师生行为的功能,也影响着师生间的其他互动行为。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师生间的正向情感互动,促进其他互动的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往往是几种互动形式的综合运用。它需要课前认真设计、课上灵活处理、课后勤于反思,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和表达方式,达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的师生互动。信息技术课堂还应该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在多种信息中捕捉、提炼信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多媒体更具有独到的作用。我们让学生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利用学校网络查找、收集各种资料;辅导学生制作网页,记录活动日志、每个阶段的活动成果;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和基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成小报、Pow-erPoint幻灯片或网页进行交流等。多媒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与资源,激励学生在广泛汲取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自我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五、总结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要不断摸索、总结、交流。当有效互动的意识、方法、技巧内化成为一种教学风格时,将会让信息技术课堂精彩纷呈。
作者:陆树盛 单位:响水县灌东中心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