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课堂论文(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围绕课标,有效整合资源,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进行有效的备课。实施课程的教与学之前都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技术要点,梳理清教学内容与本册教材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如在教授《文本的结构化和形象化》一节时,为了体现文本的形象化,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绘制了生动的图形,来凸显表意效果。同时以第十三届亚洲杯小组赛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用结构图和图形图两种方式来制作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及冠亚军比赛流程。这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还使学生实践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创作给自我带来的愉悦。其次,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之间互动与整合,通过知识的传授,实现学生技能的提高,最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师的备课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生个性特征。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同时还应体现本学科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的提高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最后是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一人或抄教案或查资料,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写在备课本上,备课成了“背课”。信息技术课程的备课在形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必须依据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学情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关注备课中的信息收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用信息量较大的视频、图片和图像,扩大信息来源,尽可能确保收集的信息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追寻学科前沿过程最能体现信息社会发展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2教师要紧抓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角色。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的职责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良好品质,这就要求教师是一个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励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乐于和学生交朋友,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会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应该注重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肯定更要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学会有效管理课堂。管理课堂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建立以爱为基础的情感联系,“爱”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依托的,没有侮辱、贬损,更没有威胁、体罚,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课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教师的教是教学生学会和会学。因此,牢记“爱”的前提,适时的提示话语和眼神、动作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让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必备手段。再次,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学以致用。如:Flash操作演示动画、QQ、博客网络论坛、微博、网站等。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对于学生来说,既为他们上机操作和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又让他们学习了其它电脑知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学反思,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灵活多变,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特征、不同的学生对象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反思中不断总结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哪些问题?有哪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进行解决?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每一节教学总有它不足之处,总有需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的教学原则。
4总结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是教学关键。只有教师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施与教学资源的功用,引领学生积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一定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郭煜 单位: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中学
第二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探析
一、小组监督策略
师生分享管理权,建立以自我管理为特征的小组监督策略。建立学习小组,改变传统的“讲解、演示、练习、巩固、总结”的形式,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发挥团体精神互助精神,把老师提出的问题合作解决。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课堂气氛活跃。改变老师是管理主角的角色,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管理者,分组约束,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老师监督不过来,分身乏术的情况。一个小组内成员与成员互相监督,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监督,创造集体认真学习的氛围。即便这样的情况,依然存有侥幸心理的学生,这个时候一定要采取巧妙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知道一时的玩乐将会失去更多的玩乐时间。如此循环几次,基本上能杜绝学生想玩电脑的念头。
二、任务驱动策略
中职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没有适当的任务驱动,学生极易利用上课时上网、聊天、打游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引发课堂管理问题。“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型学习模式。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
三、优化时间策略
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对于课堂时间的巧妙规划及安排,体验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时间管理的本质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足够的认知建构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课堂信息过少,内容松散,不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依然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应熟知学生的能力,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宜讲解重点难点,最好设计有趣的引导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重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不是活动的数量。教师不应该按部就班地根据备课计划开展课堂,更不应该为了活跃课堂而故意多设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处理。
四、筛选过滤策略
筛选过滤策略是帮助学生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中减少不必要搜索的一种重要策略。为了避免出现“大海捞针”的惊慌与盲目感,教师在开展有意义探究、专题研究性学习前最好提供特定范围的搜索,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检索,减少做无用功。如在学习研究性课题“网络搜索”时,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搜索引擎,避免学生盲目搜索等等。筛选过滤策略能够减少无谓的消耗,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思考时间。
五、及时引导策略
及时引导策略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遭遇困难时、专题探究中偏离探究主题或者小组讨论无从下手时提供启发式引导的一种控制策略,帮助学生通往知识的彼岸。身为教师的我们不必要满堂灌,关键时候的几句话就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及时引导让教师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让学生不怕困难,坚持学习。
六、情感激励策略
情感激励策略是运用鼓励性评价和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信心的一种调控策略。以往的评价措施注重考核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缺乏鼓励性。针对这一情况,评价措施增加“我进步了”“我帮助了谁”等等方面,从评价措施上帮助小组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鼓励低水平的同学坚持学习,让他们相信坚持不放弃就是赢家!
七、总结
除了同学的压力、集体的氛围驱使下学习之外,教师还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喜欢学习,构造良好的心里情境。针对中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知识点+事例或者实践活动+知识点的深层思考”模式进行讲解。如果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比游戏还有趣的话,谁还会去玩游戏呢?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
作者:吕岩 单位:平凉体育运动学校
第三篇:数学课堂高效教学信息技术探析
一、使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陈省身先生所说的数学好玩,恐怕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单调、枯燥,大量时间都是用来做题。而使用信息技术则可能改善这样的局面。生动的图表、有趣的情境、活泼的动画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互动中保持积极思维状态。学生在这种兴奋状态下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这些在传统教学中是较难做到的。
二、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无非就是一种工具,就像圆规和直尺一样。合理利用工具,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计算机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在时间宝贵的课堂上,运用计算机做一些繁琐的运算,快捷且准确;利用计算机画一些复杂的函数图像或几何图形比用粉笔黑板更加方便和高效。这些工作本来也能做,只是用了信息技术能够做得更精准、更快捷,就像用圆珠笔代替毛笔一样。另外,在“电子黑板”上留下的痕迹可以随时被保存和调用,并且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改变大小位置和颜色,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学生。
三、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探究幂函数y=xα的性质时,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系列幂函数的图像,学生再根据直观的函数图像归纳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又如,让运动的点留下运动轨迹,利用excel统计数据变化,都可以在教学现场即兴发挥,随意操作。
四、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注重“问题解决”,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己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便得到了提升。比如,数学建模活动以及一些研究性学习小组能够在中学中开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技术支撑,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曹一鸣指出技术可以成为学生探索、发现和登上数学与科学高峰的“云梯”。信息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衍生出了课堂以外的多种教学形式。一些新的网络教学形式日益盛行,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下面就谈谈当下最受欢迎的一些网络教学形式:
1.数学教育网站。
根据陈淼君的研究,数学教育网站可分为:数学教学资源网站、数学教育门户网站、数学论坛、教师博客、数学教育网校。目前我国已拥有上千个数学教育网站,毋庸置疑这些网站的建设者都希望对数学教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虽然各类数学教育网站已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支持,但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在我国的数学教育网站中,数学教学资源网站占了大多数,而数学教学网站的内容又大多是课件、学案、试题。也就是说我国大多数数学教育网站的对象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缺少自主学习的资源。部分网站交互性不强,维护与更新不及时,导致内容陈旧。
2.微课。
微课是指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某一知识内容的某个方面进行讲解的微教学在线视频,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有针对性地重复学习,可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需要,是翻转课堂、网络学习的基本素材和资源。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微课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基于信息技术应用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学习手段。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最关键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我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仍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在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本文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的选择要最优化。
各类信息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可谓各有千秋,使用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最能获得实际效果的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突出难点、突破难点、引导探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应用信息技术与原来的传统课堂相比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意课堂节奏,注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表征问题的本质,防止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2)使用信息技术要注意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之处。
数学教育的改革之路从未停止过。各种教学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冲击着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东西毕竟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未必全都是不好的,而新的也未必都是好的。新的技术和理念虽然引人入胜,让人耳目一新,但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所以面对传统教学,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时,传统教学中优秀的部分仍然应该被保留。
(3)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用信息技术,并不代表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已成为过去时。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灵气,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掌握计算辅助教学软件的操作,例如几何画板、PPT、Z+Z、微课的制作等,做到能在课堂内外应用自如。
五、总结
展望未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势不可挡,却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孙欣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微视频思考
一、何谓微视频
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短片。微视频的内容涉及面广泛,视频形态多样,通常涵盖微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短片、广告片段等。微视频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用于课堂教学的微视频除了场景实录之外,还有操作过程屏幕录制,演示过程动画模拟等。微视频一般还具有以下特征:
1.微视频具备互动性。
视频媒介可以由学习者选择快慢播放,停止甚至后退。因此可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学生。
2.微视频更具备专业性和趣味性。
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很大,不可能都有明星的长相,播音员的嗓音,演说家的口才。但在视频的录制过程中可以聘请有特长的人员,使完成后的微视频更加完美。
3.微视频要求时间简短,内容专一,重点突出。
4.微视频技术难度低、制作成本低的双低特点使得一般的教师都能独立完成课堂需要的微视频制作。
微视频与目前比较流行的微课是有区别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由此可知微课其实就是一段时间很短的教学过程。它可能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种活动。他的时间长度可以在10分钟以内,微课适合远程教育等教师不在现场的学生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而微视频重视的教师的“教”,微视频中基本不需要出现学生的“学”,主要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微视频更适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间长度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微视频教学的主要优势
正因为微视频与微课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优势体现得更加鲜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课堂更具个性化。
《新课标》指出:“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要求强调我们教师不是简单的教,而是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微视频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正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载体。我们只要满足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和相关硬件条件,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视频,结合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选择性地观看学习,从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已知知识的巩固,特别是重点、难点的理解,并克服了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操作水平相差很大的难题,解决了是多讲还是少讲的尴尬局面。
2.让课堂更具自主性。
《新课标》还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唯一主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基于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微视频教学正是体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由于传统教学教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自学意识淡薄、自学行为缺乏自制、自学习惯懒散,主动性较差的局面。微视频教学以其丰富的张力吸引与诱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最终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释放生命潜能,享受超越的快感,然后再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面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已有的心理准备不尽相同,领悟的方式也各具差别,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有着渴望探究的冲动。微视频以其直观的情境性、多维的诱导性,在开启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深入发掘的正是学生源源不竭的潜能。
3.让课堂更具创新性。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传统的课程模式,形成了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动,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的依赖性和盲从性,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微视频融入课堂教学后改变了旧课程“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学生在师生双方互动中生成与创造性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实践中学习。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所以融入了微视频的实践教学课堂,在学生心灵埋下了创新的种子。
三、微视频应用的注意点
微视频是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中,能充分彰显时代性和创新性,对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可广但勿滥。
微视频作用很大,应用广,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师的一段讲解录像,可以是一段操作过程的录屏,还可以是一段演示过程的动画模拟等。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最佳的视频形式。视频的应用范围也很广,一个专业概念的解释,一步软件操作的关键过程,一个原理的动画演示等。应用虽广,但不可以泛滥,没必要的简单操作,或者极容易理解的概念,或学生已知的科学原理等,都不必要做成视频,否则浪费学生时间,也浪费教师精力。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微视频教学而制作微视频。哪些地方需要微视频呢?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后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接受,或者当时能理解,但自己操作时又会忘记,这些知识点都可以做成微视频。例如:绘制图形的工具,word中的绘图工具学生一看就会用,所以没必要制作操作微视频,而flash软件的绘图工具有很多细节上的用法,可以做成微视频,vb中的控件工具,涉及的属性参数众多,更需要制作微视频进行解析。总之,微视频应用可以很广但不要泛滥。
2.可多但必“微”。
既然是微视频就必须做到“微”,理由是:其一、学生注意力与时间成反比,时间过长的视频不利于提高注意力和增强记忆;其二、把一堂课的知识点打碎,分成细块,知识点分得越细,越有利于学生精确选择自己需要的视频模块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八年级课本中的“猜币”程序,如果把整个程序的设计制作,从头到尾制作成一个视频就不太合适,因为这样的视频时间又长又没重点。比较恰当的方法是做成若干个简短的微视频,“界面设计”制作一个微视频,“程序运行结构”制作一个微视频,“特定语句”分别制作成微视频。做到“微”而“多”,“微”而“精”。
3.可无但必“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即使在人类已经高科技的信息时代,这种科学的启蒙也是非常必要。而信息技术课程又是这种启蒙教育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口头讲授难免会有口误,有口误可以及时纠正;而微视频教学则不然,必须做到准确而专业,因为微视频一旦做成,分享给学生后,更改就没那么方便,况且在学生心目中视频中的观点就是教师的最终观点,如果日后发现差错,对教师的科学严谨态度和专业水平会产生怀疑,同时也会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今后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所以将微视频引入课堂,要么不用,要用就必须做到非常专业而精准。
4.可用但只“辅”。
《新课标》强调: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这种素养的培养是一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更在于人对人的教育,人对人的影响。微视频充其量只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完全替代教师的现场授课。教师不是知识机器人,教师的授课除了传授知识,还有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成长不仅包括知识智慧的成长,更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重要阶段,一位优秀的教师能以他正直、真诚、友善、豁达、机智、勇敢等优秀的品质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言行中养成良好的品格,这是机械的视频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总结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的检测,微视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它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加以研究和完善。
作者:曾祥海 单位:张家港市南沙中学
第五篇:中职化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化学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让学生从主动获取知识到重组与再建构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
②发挥教师教的引导性。
师资培训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合作者,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2.减负增效原则
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就是要将教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下解放出来,让其教得轻松。同时,也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这样才能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二、智能课堂的创新方式
1.利用图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和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却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包含更高级的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使得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信息技术拓宽和延长了。如在讲授《有机合成材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大量动画,还链接了视频“新型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介”,并把一课时设计三次探究实验和两个讨论活动。三次探究实验是:“撕扯塑料薄膜”“加热两种不同的塑料”来鉴别塑料的种类,“燃烧不同颜色的线”来鉴别面料。两个讨论活动是:白色污染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这些不仅拓展了课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创设情境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生活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案例1:《化学与生活》一课中,播放形声兼备的录像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沉浸在化学世界之中,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案例2:《有机合成材料》一课中,投影“鸟鱼共处”来激发学生兴趣,链接视频来介绍有机合成材料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体会到学化学、用化学可以打造精彩生活。案例3:《燃烧与灭火》一课中,链接视频“火灾现场和灭火方法”,视频中白磷在水中燃烧(水火相容)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投入。
3.运用智能化设备,优化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实验,是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尽量亲自做实验演示,以便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观察实验演示,并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实验。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对于那些因设备和自身因素的制约而无法演示的实验,或者虽能进行实验,但是污染环境、反应慢、效果不佳的则宜采用多媒体演示。主要包括以下3种情况。其一是严重污染环境,易使人中毒的实验。对有毒害、危险物质出现的实验进行实验仪器仿真和实验过程仿真,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仪器操作原理,尤其对综合实验的仿真,将学生由不可视的机械操作,带入主动介入的情境。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大,很容易造成中毒。类似的还有氯气、硫化氢气体等的实验。其二是模拟错误实验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化学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有时会带来危险和危害,而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不以为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此时,可以用电脑模拟,将实验操作步骤分解或通过播放慢动作,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加强警示效果。如加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时,液体会溅出试管;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酒精灯、试管的错误使用方法;等等。其三是难度大、反应慢、成功率低的实验。有一些实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成功或效果不够明显,影响教学效果。如氢气燃烧时的火焰颜色、铁在空气中氧化生成铁锈的实验等。
4.辅助整合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教授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如化学实验的复习,若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很难把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遍。此时,如果利用电脑模拟或录像,就可以把各种实验现象搜集起来,插入到复习课件中,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的化学实验知识系统化。
三、智能化学课堂的效果
1.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对知识的呈现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微观世界的奇妙,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一节生动活泼的化学课,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教师要对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坚持整体观点,重视多样化,贯彻综合观点,力争最优化。利用计算机灵活、强大的交互性,任意组合、安排课堂教学,从而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课堂教学具有严谨性、灵活性、多样性,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燃烧与灭火》一课中模拟火的燃烧与灭火,链接灭火的视频教程,并将课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当中和教师的讲解之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的独特性,可以使化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进行缩微处理。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信息技术上述功能的作用下,均被化解了,并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会因为教学形式的新颖、声画的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分子与原子》一课中利用微机模拟物质分子运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的微观解释,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能科学地、准确地理解化学变化。
4.大数据强化课堂教学反馈
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这个环境中学生一人一机操作,可以进行练习、检测等,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生的全部答案迅速搜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迅速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的广播教学、实况转播、个别辅导、示范教学、适时监控等特有的功能,为知识讲授、知识反馈、知识释疑创造条件。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实现教师教的改革与创新,而且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等过程中,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媒介,设计和探究学习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展示综合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快乐享受学习的过程。此外,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把更多的实际生活案例引入教学,这对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意识也是事半功倍的,这也为中职化学教学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田玉霞 单位:鹿邑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六篇:语文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应用
一、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老师一直在讲,学生一定会觉得课堂很没意思,而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很多教师会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在幻灯片中教师可以加入声音、图片或是视频,这就为课堂增加了很多生机。小学生对一切都很好奇,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用幻灯片为学生设置情景,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或是给学生找一些动物世界的短视频,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自然和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交流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只有学生开心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二、用资源展现过程,了解重点
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将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小寓言故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能参透寓言所想表达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找一些愚公移山的视频,视频会带着学生在情景中遨游,视频可以让学生看到人物的表情变化,通过表情参透人物的心理,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想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小学生都很喜欢看这些视频,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学生一定会全神贯注地观看,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学生带着轻松的心理进行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生才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有学习的热情。
三、利用资源,开阔视野
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只能通过教材获得知识,也只能阅读书本上的文章,这样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就很窄。在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之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课外知识,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到更多文章,开阔自己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拓展知识,例如在学习《夸父逐日》这则小寓言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为学生找一些寓言故事,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让学生了解一些时事,让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总结
信息技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使课堂不再是只有教师讲课的枯燥课堂,而是一种由图片、文字、声音共同组成的富有生机的课堂。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还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高效地收获好成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灵活地将信息技术和教学联系在一起,使课堂轻松、高效。
作者:高殿全 刘亚军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大青咀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运用和网络技术也日益成熟,未来社会也将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的知识化社会,信息的争抢成为获得知识经济成功的一个关键,因此,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计算机及其网络,就成为当前的焦点,几乎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是拓展人类创造性能力的工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信息的采集、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其日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竞争的综合学习能力。然而,在当前我国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已经普及了电脑化教学,也致力于让学生从小学电脑、懂电脑、用电脑,却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喜欢电脑,对电脑非常好奇且具有很大的热情与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却只停留在对玩游戏比较感兴趣的层面上;小学年龄较小,信息技术入门容易掌握难,教师也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只会讲不会做的习惯。
二、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1.以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兴趣成为其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教学方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帮助其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与综合能力。例如,在利用电脑画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喜欢画画么?除了平常在纸上作画之外,你们还知道可以在哪里作画么?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在计算机中画画!这样,学生也会思考,在计算机里要怎么作画。从而在诱发学生感情参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并积极地主动研究、动手实践与操作,最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思考与探索。
动手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小学生,能够适应学生的好动性,培养其在亲自操作与实践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动手实践与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过程,也是技能形成的一个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索,提高其综合能力。比如:在“画图工具的使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践、去探索,尝试使用画图工具,了解每一个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从而将课堂变得更加自由、轻松、愉悦、丰富多彩。而学生在足够的时间与条件下,也能主动去接触、主动去实践,从而培养自身问题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等能力,进而发现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
3.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与竞争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与特性,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竞争学习,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进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小组进行学习,注意小组成员在能力发展与个性上的互补性,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交流与讨论,促进发展。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竞赛活动,给学生灌输一定的优胜劣汰概念,形成正确的竞争观。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文字排版”“英文录入”比赛等,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例如,在“设置显示属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安排《将自己所画的活喜欢的图画设置为桌面背景》的主题,鼓励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意,设置个性的桌面背景,最后由全班评比,选出内容最精彩、设计最合理、最受欢迎、最吸引人、最具创新的五个最佳桌面背景:并颁发一定的小礼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在信息技术课中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法,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与进取,更加积极地思考与探索,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基础上,帮助其学习、积累知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并不断提高其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与素养。
作者:刘啸 单位:盐城市阜宁县古河中心小学
第八篇: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一、导入的精彩预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中最原始、最神奇的推动力,能够带领他们去主动地认识信息世界,探索未知事物。在教学伊始,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向学习目标前进,有助于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问题导入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思考新问题、探究新操作。在质疑和交流讨论中实现思想的碰撞,进而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如何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在导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在网络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优美的文章、漂亮的图片以及动听的歌曲等)?找到之后如何保存这些信息呢?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自主操作步骤的引领下,配合上机操作,逐个解决问题,进而掌握课堂内容。2.故事情境导入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图像处理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张两人合影的照片,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如果小红需要在QQ空间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头像,但是她手里只有一张和奶奶的合照,我们应怎样帮助她完成她的想法呢?”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通过预设这样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教师趁机讲授图像编辑中的裁切操作。因此,精彩的导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目标、抓住重点、事半功倍。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几百年前瑞士钟表匠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而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无论如何也制作不出日误差低于十分之一秒的钟表,可入狱前在作坊里,他制作钟表的误差从来都低于百分之一秒。这是为什么呢?布克顿悟到,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学习也是如此。由此,反思传统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的传授过于依赖授课教师的主观设计,难以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常常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产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多留给学生一些可供想象的空间,以便学生能创作出佳品。例如,在上网络交流课之前,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几乎都有QQ号,对即时交流已经十分熟练,而对于论坛的使用却比较少,但因为其与QQ空间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将QQ空间的操作迁移到论坛的操作。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非常顺利地完成相关的操作。而且,通过对比操作,学生明白了,实时通信和非实时通信的区别,整节课我几乎没有费多少精力去讲解,主要由学生操作、交流、对比、分析完成,效果非常好。因此,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究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运用各种技巧,加强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就如同狗熊掰棒子,会边学边忘。通过实践,我认为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1.百闻不如一练
在教学中,我发现与其滔滔不绝地讲解理论操作,不如让学生实际操作效果更好。在偏重操作的课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多练习操作,一堂课的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总共不超过10分钟,余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练习,遇到问题可先是小组互相帮助解决。在小组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教师再对其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交流中熟练掌握技能,如此实效性更好。
2.运用交互性课件巩固知识
针对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讲解,则难逃单调枯燥的结果。但是如果将知识做成交互性课件,发挥人手一机的优势,通过填空、拖拽、填图等方式,设置知识关卡,采用过关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效果就比较好了。例如,在VB的教学中,“设计界面”环节我设计了一个交互性课件,将控件和对象做成匹配问题,学生可以拖拽控件到窗体中相应的位置。做对了,屏幕上就显示笑脸;做错了,控件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具有趣味性,课堂效果较好。
3.设置游戏,巩固所学
游戏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他们在游戏中收获知识,发展操作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一般使用比赛和益智类游戏软件。例如,在打字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单纯打字就很枯燥乏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安装了金山打字通,学生通过该软件上的各种游戏闯关,锻炼了指法,实现了盲打,再通过打字比赛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打字的正确率和速度有了极大提高。
四、积极肯定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对学生认知的评价,就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价值所在。评价不仅仅是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对自身努力的认可。通过全面的评价,既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学习的价值所在。在实践中,我事先在教师机上做了一个FTP文件服务器,并设置了每个班学生上传作品的文件夹,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通过FTP传输到教师机上。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学生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并加以评价,做得好的学生应加以鼓励;有问题的学生也应该在肯定的前提下,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得到鼓舞之后,更愿意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总结
总之,高效的课堂,不能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应该仔细研究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索欲和自主性,努力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多创新,从而真正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者:秦继艳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六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