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作为开始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一定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应该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教材在内的所有教学内容,其次应该认真了解学情,包括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普遍的兴趣爱好,以及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据此来对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地选择,来将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来;对于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设置,也要进行精心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教师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一切目的最终都是为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对教学内容的课前准备而言,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基础前提就是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并且要做到真正地适合学生。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教育部门精心编制的,具有十分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内容。教师不能和传统教学中将教材视为绝对权威,一切应该以班级学生为本;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共性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的限制,并为其寻找和补充更多的符合他们实际的教学素材,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增长见识、拓展知识面的目的,从而促使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设置好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因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都会受到其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我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试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关键是对其学习动机的激发,适当的动机强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了学习的欲望之后,学生才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就导入的诸多方式而言,情境导入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课堂情境导入的安排,教师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今的科技日益发展,可以借助的教学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教师在进行情景导入的时候,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多借助多媒体手段,诸如精美图片和视频等的展示,往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十分显著的效果。除了视频电影等的播放,还可以通过对实际物体的展示,从而刺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将很多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综合应用,从而达到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的目的。教师还应该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或者是与教学知识相关的现象,再将其引入课堂,必然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外,疑问和悬念的设置要做到巧妙,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的合理选择和科学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作为新兴课程,教师还还不断尝试着探索,以期寻找到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但我们要知道,其实最好的也就是最实用的和最适合的,因此,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为依据,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助于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难懂,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而不是盲目地去教学。教师可以考虑教学组织、和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安排,使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尽可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信息技术的上机课,也就是实践操作课,这一课程安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安排和设计教学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的划分,最好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切不可就近或盲目划分。以小组为单位,成员之间就可以很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和操作训练,这也给学生的练习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不但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还对其共性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
四、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对于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应该教善加运用,具体来看要先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其根本目的应该在于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单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此教师应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其次应该实现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内容,努力使之得以建立健全,可以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有很多,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自学能力、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等等;具体的方式有小组互评、自评和网络投票等等。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其教师还欠缺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也缺少可借鉴的参考。所以,需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摸索,以便能探求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要对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法,逐步地进行完善和修正,从而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得以建立健全,也使教学工作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者:赵伊晶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胜利街小学
第二篇: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
1教师要根据本校信息技术相关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抽象的.物理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教师应该深刻的钻研教材,使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很好的逻辑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大家的思维,协调课堂气氛.面对一个抽象的学科,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本校信息技术资源和其他资源,才能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1.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较好的创设教学情境
目前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的使用,较好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学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物理创设教学情景的手段是很多的,只要选择适当对物理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校唐老师在《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引入本节课的新课时播放中央电视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环绕地球圆周运动、回收的录像,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又如本人在上《机械波的叠加》教学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我班学生把两个篮球在水里振动视频引入,学生很开心,又很好的理解了波叠加的原理.再如我校杨老师在《平抛运动》新课引入时,利用FLASH动画飞机投弹的游戏,也很好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1.2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加之生活经念缺乏造成了应有形象思维缺少,使本来容易接受的课程也变得难以理解.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感受不到的抽象感念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可以给学生提供过去从未涉及的事物环境和自然想象,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我校苏老师《电场》教学中分析电场分布时,可以用FLASH模拟各种电场的分布,让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先教单个物体的电场分布,再进行电场的叠加教学,学生可以从很抽象的问题中理解叠加的本质,从而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给学生.又如:2012年12月上海的陶老师到我校进行同课异构,我校唐老师利用传统教学只能定性的分析机械能守恒条件.而贾老师在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充分发挥传感器技术教学,利用传感器探究机械能守恒定量分析有效的突破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点难点,而且教学时间充裕,从贾老师的课后检测来看教学效果很好.
1.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推进中地位非常重要.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阵地.物理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物理教学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涉及到物理实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可以从宏观到微观,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事实以及丰富的可探究性素材,教学中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物理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优化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同时提供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几个案例:
(1)利用信息技术放大实验现象.
①演示实验时,我们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投影在屏幕上,全班同学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如高中物理电学中电表指针的偏转,游标卡尺原理的讲解,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的产生等.②对于一些不容易成功的物理实验,教师事先用数码相机拍摄,再用多媒体投影出来.又省时又不影响效果.③对于实验现象模糊的,教师可以先实验再利用FLASH动画模拟.比如在讲授《闭合电路分析》时,如果仅仅通过讲解和演示实验,学生很难想象出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和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用通过多媒体仿真实验,模拟电流的走向和改变电阻引起电流变化,电路中的电流犹如透明管中流动的“血液”,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信息技术慢放实验现象.
高中物理不少实验现象呈现的时间太短,导致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优化.比如本人2011年《超重与失重》教学中学生演示在体重计上站起和下蹲过程时,因为体重计示数变化太快,学生无法看清楚.本人事先教本班学生课前先做实验,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再利用播放功能慢放,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体重计示数的变化.从而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效果.
同一课题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手段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人2009年以来《超重与失重》教学尝试了三种不同方式的教学.发现在《超重与失重》学生利用传感器分组实验时,学生通过传感器,很明显的看到拉力的变化,可以直接用实验室的电脑里的Excel软件把数据输入,再导出关系,这样省时又效果明显.学生也较好理解教师的引导和知识规律.比传统的学生用电子秤或弹簧称实验效果明显的很多.
2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处理好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
所有的东西都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教师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做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要注意:
(1)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材料融为一体,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刺激,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把静态物体动态化,宏观物体微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快速运动的物体缓慢化,运用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模拟知识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适应了,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还要注意多媒体教学中的板书.
①板书的过程是学生消化和记忆知识的过程.板书过程用时相对较多,给学生消化和记忆知识留下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初步消化学到的知识,理解物理规律,为建立起自己的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做好物质准备.②板书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的展现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容易理解教师的意思,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经过教师的引导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比如,《动能定理应用》的教学中,教师板画物体运动的过程,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移,就会让学生一步一步随着教师的引导理解物理过程,也能让学生理解哪些力做了功,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等等.③板书的过程是一个示范过程,教师的板书、板画,逻辑严密的推导过程,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真实的实验不能被模拟动画代替.
只有当真实实验无法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时才考虑用仿真实验代替.毕竟真实的物理实验是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产生的,需要实验去粗取精地合理估计测量,这种估计能力和近似处理的能力也是生活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技术,才能与时俱进.只要物理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
作者:李世阳 单位:石狮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
一、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的倡导下,物理教师也应该调整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不再适合现阶段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和物理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不断的向学生传递一些物理知识,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范围。通过信息技术拓宽学生们的信息吸收量,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一些新的物理知识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产生一种主动思考的情绪,并主动的进行探究。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像、音频、文字等结合起来,清楚明了地将课本的知识呈现出来,还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外,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有效地将新课内容导入到课堂中,利于学生在新课教授的开始阶段就快速的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当中。例如,在教学“摩擦力”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先在课前借助多媒体课件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比如让学生观察在汽车的轮胎上装有防滑链后,汽车就能够在雪地上自如的行进了,田径运动员穿着钉鞋进行比赛等,把学生带入和新课内容有关的一些生活情境当中,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也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一些物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物理的那种畏难的心理,为促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相互探究加深对“摩擦力”内容的理解提供了情境性的材料。
二、课前精心制作,课中科学使用,课后合理评价
新课伊始,要做好备课工作,如写好教案,理清思路;要进行熟悉的操作,运用自如等。制作课件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代替,可以不用课件展示。在使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大屏幕和讲台中间,这样也便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情况,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引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当中。再次,可以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课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映进行有效选择。此外,教师还要根据物理教材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其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应用”相关内容时,教师事先可以先播放一些关于浮力现象的场景,比如气球在天空中漂浮,船只在海面上航行,潜水艇在海底工作等。在播放的同时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这些物体都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呢?借着这个问题,也能够轻松地导入到新课的探究当中。又如,在教学“压强”这一知识时,也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如蜜蜂蛰人、蚊子叮人等的一些细节镜头来进行新课的导入,细节观察也定能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会得以提升了。
三、通过信息技术能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的氛围比较的严肃,又加上物理知识相对比较难理解,随着知识的导入,课堂氛围也就会越来越枯燥,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低。此外,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一般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也就导致了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少,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变了传统那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而且还给物理课堂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元素,将学生们的求知欲激发出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也得到有效的体现,有利于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学生也能主动学习一些物理知识并和教师进行交流。信息技术课件能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将学生们的视听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好的取代了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会变得更加的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此外,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也为屋里课堂增添了一些趣味的元素,让学生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电阻的串并联”相关内容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路”当作教学活动的切入口,形象地将串并联电路电阻串联越多越大、并联越多越小的内容借助小灯泡的明亮程度形象的反映出来,串联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是成正比关系的,并联电路是成反比关系的。在讲述这个定律时,也可以借助动画慢播放的形式进行展现,既生动又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比较简单,而且还能促使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信息技术既能够促进行业之间的有效竞争,还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定的契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物理内容的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出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给课堂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活力,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开阔师生们的知识范围和视野。此外,信息技术课件的合理应用还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借助信息技术课件教学时,需要物理教师不断进行尝试,创新,把信息技术课件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物理课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武春霞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萨拉齐第四中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条件课程教学研究
一、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内容
《纳米的神奇与魅力》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类通识课,根据选课学生的专业,需要合理选取和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基于课程的特点,我们与选课学生专业相结合安排专题进行讲解,使得各专题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可根据课时和教学对象进行选择性讲解。课程教学内容选材广泛,涵盖面宽,既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又适合文科学生学习,既有科普性质又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既能广泛汲取知识营养又不感到空旷无物。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学质量,主要采用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项目学习。“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项目学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利用多种资源,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对于该课程,对纳米感兴趣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利用上课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对所研究的题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勤于思考,勇于实践,通过项目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识水平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2)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自身的兴趣,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上课的过程中,确定一些与纳米相关的研究题目,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去解决,并且以科学小论文或者ppt的形式提交,这一方法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一种有利于个体发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对于该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基于自己的专业和学习基础,自选题目进行研究。(4)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自行查找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各学科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自我学科交叉,以团队的形式去完成相关研究。这不仅加强了各学科学生间的交流,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相互帮助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许多学生都结交了其它专业的学习朋友。上述的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让学生养成科学思考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能力。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手段
《纳米的神奇与魅力》课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多媒体授课为主,板书为辅。充分利用图、文、声、色、动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更精彩,提高教学质量。(2)视频资料辅助教学。通过视频资料向学生们展示纳米尺度、纳米设备、纳米材料的形貌、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以及和纳米相关的科学家事例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基本知识和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3)课堂分组讨论。让学生直接参与学科交叉,结合所学专业,总结、讲解对问题的看法,提高学生演讲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4)学生参与教学。大胆探索勇于突破,让学生根据专业和专题内容制作相关的ppt直接参与教学。这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5)网络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链接一些纳米学习网站,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注重三个结合,(1)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2)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纳米前沿研究的结合点。(3)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以致用。教学方法遵循三个原则,(1)基础知识原则。《纳米的神奇与魅力》课程属于科普课程,应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讲解。(2)动态发展原则。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所授内容应与前沿结合,跟上纳米发展的时代步伐。(3)社会价值原则。纳米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通过灌输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社会多做贡献。教学研究的三个反思,(1)转变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3)教学总结,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结束语
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识课《纳米的神奇与魅力》课程结合选课学生所学的专业,选取合适的专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选教学内容既有科普性质,又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多媒体授课优势,丰富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能力。
作者:邢琳 曲良辉 李红 冯军兰 单位:中原工学院理学院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审美教育
一、信息技术融入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学科特色的需要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着眼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小学生具备应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但如果只限于课程本身,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课程必然单调无味,老师上着没兴趣,学生上着更没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入审美教育的理念,不仅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观的良好途径,而且也深化和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课程内容,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动手操作,课堂主体由老师转为学生,学生在快乐的动手操作中实践知识,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2.小学阶段教育整合的需要
小学教育阶段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整合的典范时期,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一席。每一门学科都要挖掘其学科特色,为教育整合的目标而服务,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课程中,过去我们觉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现在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差。他们无法分辨真善美,无法表达自我,继而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退化。以老师为课堂思维的核心,大家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最后的学生作品色彩单一,内容死板,真的是“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在更深的层面上,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禁锢,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变得单一和枯燥。学生的审美观念在这一次次的思维禁锢后变得越来越谨慎,他们所处年龄应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渐渐抹杀。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美”的思维训练,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他们审美的广度和深度。
二、信息技术与审美教育有效结合
审美教育是自发性的,由学生对于美的兴趣和意识引起。当今社会对于美的认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递审美理念,不能灌输,只能引导。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去发现美,理解美,探索美,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1.教学设计:引入“美”的情境
我们无法凭空架构审美的思维训练,必须借助各种各样的“情境”来衬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我们首先要“回归”书本,充分地去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审美因素,比如WPS文字中的图文混排、WPS演示中的背景设置、画图中的颜色填充等等。在这些学习任务中,我们可以引入某些审美训练,比如布局的优化、颜色的搭配、图形的美化等等。审美教育与课程知识点一旦结合,我们就要为之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情境。譬如同样是学习如何设置WPS演示的背景,一百个老师可以有一百种方法。健康积极的教学情境是孕育审美教育的摇篮,到底选择哪一种“美”的情境更符合时下的教育热点,或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去积累经验。
2.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用“美”的角度思考
当我们在教材中挖掘出有效的学习任务之后,我们要将它们很好的落实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的教学实践大致分为课内、课外两部分。审美教育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求我们更多地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手段,借助实体模型或者作品实例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根据情境设计而布置的教学环境要形象生动,符合审美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引导,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边动手边思考,边讨论边思考,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理解美,探索美,最后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单单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探索在课外的教学实践方式。首先我们可以建立信息技术的兴趣小组,给学生提供在课外进一步学习的实践平台,校内开展、校外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让大家在竞赛中提升审美实践能力。另外,我们可以开展网络课堂学习,在网络课堂中,我们设置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自主完成。如果我们在课堂内外多融入审美的思维训练,学生必然受益匪浅,同时也会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反馈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多元化展示评价
当今社会对于美的认同方式趋于多元化,这也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不给统一的标准,让学生更自主地去探究美、发现美,开放性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小学生的心灵还比较脆弱,过度的负面评价很容易让他们失去兴趣,甚至失去信心。而师生的积极鼓励,不仅会让他们在这一次的作品后得到荣誉感,也会在下一次的作品时他们展现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应改变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定级打分的旧模式,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总结的一套全面的评价方法。学生的优秀作品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橱窗或者校园网站上展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师生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传统的网站、论坛、博客已经逐渐被小学生更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客户端所取代,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会利用新媒体的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多数小学课程不同,它没有“作业”,只有“作品”。我们早已认定信息技术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设计与创作。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
作者:胡燕青 单位:南京市莫愁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