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关于差异教学的信息技术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课主要采用投影讲授或在计算机室中采用电子教室统一控制讲授与上机练习相结合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先统一讲授,然后学生上机练习,尽管教师和学生均对该课寄予很大的期望,也付出了努力,但仍主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两极分化
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城镇小学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来自城镇小学的学生基本上操作技能较为熟练,在初中阶段学习起来较为轻松,而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开设,学生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课,初中阶段学习从零开始。因此,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技能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2、教学效果较差
采用电子教室统一控制讲授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控制主机上专心讲授知识、操作方法,学生聚精会神听课,课堂基本上以满堂灌为主,上机练习时学生主要模仿教材中的案例或老师提供的案例,学习好的学生做完练习后便无所事事,操作技能不好或学习差的学生则做不完。由于只听或只练,形不成新的学习刺激,学生的注意力仅能保持较短时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自学能力欠缺,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3、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学生在上机练习只会模仿教师课堂所讲授过的案例,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设计、制作有创意的作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解决,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影响
以上问题是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急需一种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行个别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并不陌生,现代信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所常见,多媒体的教学效果以其直观性和内容的丰富多彩性获得了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喜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和社会中各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充满学习兴趣与渴望,但教学实践中如果不能恰当地把握好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差异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必然导致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要么是理论性太强,操作较为复杂,基础差的学生学不懂、摸不会;要么是学生嘴里面说的小儿科、没意思。学习兴趣的丧失,无疑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一基本问题?笔者认为要处理好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把握好学生差异性,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相比较于其他课程来说,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这一基础性应用的课程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态度存在差异性,这是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差异性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点。大部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充满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但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是有差异性的。有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期望值更为有兴趣的是各种各类的时尚游戏,或者是各种好用的上网冲浪的内容及方法,而初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必须系统地对相关的信息技术做详尽的学习。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好恶、兴趣与态度的差异性。其次,学生性格有差异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实践。学生的性格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明显:性格外向、大胆的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活跃,敢于尝试,乐于操作,求知欲强;而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往往不是害怕在同学前因为出错而面子扫地,就是怕弄坏学校电脑,不敢尝试,不敢操作。最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我们常常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也布置了作业等要求学生在课堂后去自主的温习和学习一些教学的内容,而因为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完成学习任务的家庭条件存在差异性。比如说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和学习条件较好,配备了设备齐全的计算机,家长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技能,甚至参加各种计算机辅导培训课程。而有的家庭还没有计算机,孩子信息技术的学习完全靠在学校的学习和操作。同时现代信息教育中存在一种情况也就是家长普遍提及孩子上网就畏之如虎,怕孩子上网成迷、影响学业,以致许多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的完成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针对学生情况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原则
实施差异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端正理念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从深层次真切感受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差异,发展个体特长。
2、深入观察
鉴别学生差异,准确鉴别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改变仅靠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界定的做法,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对学生发展的差异进行鉴别。
3、开发资源利用学生差异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创造公平环境,让学生品尝成功。
4、形成课堂学习功能小组展现个人化智力
在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从而协同学习,发现和研究问题。此外,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参与一定的具有实际效用的任务,如负责本班甚至本校的网页制作与维护,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弹性课堂设计为学生的差异留下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根据学生的差异有计划地进行弹性教学设计,留下可变化的余地,实行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6、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建立针对个体独特的学习模式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根据多元的标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终结性评价,及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给强项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运用强项作为弱项的人口,促进弱项发展。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
1、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学生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拈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人课堂,都学有所获。
2、因材施教进行目标设计
目标设计把握三个要求:一要以学生学情为根据,吃透大纲、教科书,以符合教材编排的逻辑层次为序列,以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述为载体。二要具有三个特性:整体性,指知识、能力和思维的三位一体;客观性,指目标制定的质与量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统一,既体现大纲要求,又切合学生学情,并有一定弹性;可测性,指目标可以操作,这要对目标表述行为化,对行为产生的条件和标准有明确的说明。三要做到三个有利,即有利教师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达标的信心,有利于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如在学习在Word中制作表格时,根据学情,有的学生从没有接触过,有的能设计一般的表格,但对其调整、美化等操作没有涉及。设定目标时,就要有弹性,一般性教学目标是“在文档中插入表格;合并、拆分、删除单元格;表格文字字体、颜色的设置”,拓展目标是“除掌握上述任务外,调整表格的行高和行宽,表格线条、单元格背景颜色设置,样式的应用”。
3、巧妙进行问题和任务的设置
差异教学实行问题化教学,将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块,指导学生按照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逐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刚开始时,先实行小模块问题化教学,将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适时地进行大模块问题化教学。同时任务设计要合理,具有阶梯性。例如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任务。任务一:比一比哪位学生先找到教师带来的照片。任务二:观察照片,学生小组内一起分析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任务三:选择一张喜欢的照片,运用“ACDSee”中提供的相关功能菜单进行调整。任务四:给照片作注解———添加文字。任务五:探索“ACDSee”中更多的功能,制作一个有个性的桌面或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相册。每个任务都包含了教学目标的部分内容,如通过第一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轻松掌握了利用“ACDSee”浏览图片。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任务五,拓展了视野。这样的任务设计层次清晰,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4、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要较多地介入他们的活动并及时反馈,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强化和逐步达标。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及时地开展对学、群学等互助性协作学习,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其他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和增加学习的途径。
5、分层进行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定性评价可采用语言描述,两者相辅相承。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基础差的学生重在定性评价,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过程,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例如:“你的做法很好!”“你用你的思考解决了问题!”这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定量评价,评价他们学习活动的质量和结果,激发提升自我的欲望。
6、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创建虚拟学习环境,教师使用网站、电子邮件、校内ftp服务、校内网络硬盘向学生提供任务和资源,同时作为与学生交流反馈、展示作品的工具,将学生作品分类上传,及时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如,在完成网页设计的学习时,要求学生上传个人作品到网络硬盘中并及时展示,让学生们相互查阅,相互学习,形成积极向上、互信互助的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7、渗透“合作”与“协作”的互助教学
优、差学生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互助可以体现为小组合作,也可以体现为学生间的互助。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学生间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能,相对弱些的学生也可以尽其所能。例如:对于Word文字处理部分的学习,在设计好自己动手制作“板报”的作业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分组时一是要求自愿,这样可以保证协作的效果好;另一方面要求A、B组尽量搭配协作,这样可以促进能力较差学生的进步)。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种实施差异性教学,不仅仅意味着给不同的个体提供不同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能使有不同特点的人得到不同的、有特点的、有个性的发展。差异性教学有目的、有层次性地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当然,如何有效的使差异性教学这一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还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大学额班级的影响、网络教室的硬件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玩”与“学”的心理需求对教学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对差异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形成不同程度的制约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使之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