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五育融合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要】五育融合是培养现代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之一,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容,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现阶段,五育融合的落脚点是学科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五育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信息技术课中的项目式教学,通过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项目主题、丰富教学活动等途径进行学科五育融合。
【关键词】五育融合;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
新时代的号角催人奋进。进入信息化新时代,国家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题,也是其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的依据。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总体确立了“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因此,开展学科五育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科五育融合的意义
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核心举措。课程是“五育融合”的基础,开足开好课程是走向“五育融合”的关键。以五育融合为教学理念,进行具体学科教学,是五育融合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落脚点。学科五育融合是将学科教学与五育育人结合起来,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融入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这样的课程体现了学科价值与育人价值融合共生的状态,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新形态。学科五育融合,是学科教学和育人的两个功能的集中体现,不仅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学科的发展。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智育突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发展不均衡,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价值观不正、畸形审美等问题,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阻碍。
(二)提升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五育融于日常生活中,也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五育中的智育、德育等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坚定的学习信念、强健的体魄,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三)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学科五育融合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内在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五育融合时,需要对教材进一步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可用的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组织安排,如何将学科知识与五育有机结合起来,考验教学的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科教学质量。
(四)深化课程学习
传统的分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智育为主,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与社会的应用关系,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行学科五育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学科课程的认识,在理解知识的应用和功效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理论框架,有利于课程学习。
二、学科课程五育要素分析
五育融合既可以是一育为主的多育融入,也可以是多育向某活动的融入。以往的学校课程,由于各学科的割裂,使五育也存在割裂的状态,即固定学科承担着五育中的一个或两个育人内容,如对智育而言,集中在语数外三门课程上,而德育由思想政治课承担,音乐课和美术课多是承担美育的功能,体育课作为体育或劳育的课程载体。这种机械的分科主义不仅割裂了“五育”,而且割裂了自身。但各育之间的并不是无关联的。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五育其实可以很好地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结合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数据与计算》教材的某一章节内容,接下来将具体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中的五育要素。本章节分为三节内容,将开展项目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一章节的主题学习项目是“体质数据促健康”,教师在教学时先情境导入,学生进行体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再结合教材中的思考活动、拓展活动、实践活动等来丰富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社会化能力。智育一直是学科课程教学的重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课程目标已经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创新创造等能力,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认识数据与大数据》第一节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概念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节内容将进一步对数据这个概念进行“数字化与编码”。数字化与编码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该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数据压缩原理,通过小组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同样存在于信息技术课上。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影响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思想价值、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触发了一系列的信息伦理问题,如信息安全和隐私、社会责任等。在《数据、信息与知识》这一节内容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基本概念,领会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还要树立良好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意识,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判断力。通过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感受到数据和信息在学习、生活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从本章节的学习项目设置中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除了要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体质健康”的渗透学习,即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融入体育。回到本章节的项目学习上,项目主题是“体质健康”,这一内容贯穿了整个章节的学习。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原理,还关注了高中生的身心健康问题。通过项目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个人健康评估、运动习惯养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体育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一直隐藏着与美育相关的教育内容。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艺术审美教育应作为信息科技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审美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第二节《数字化与编码》教学中通过展示优秀案例,分析作品整体结构的安排、颜色的搭配、以及主题表现,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作品制作和欣赏环节中形成审美意识,从而达到课程美育的功能。在劳动教育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与时俱进地提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中,核心素养之一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基于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中的劳育理解为借助数字化工具形成创新作品。创客方式无疑属于由“新兴技术支撑”的“劳动新形态”。在第一节教学内容中,为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合理展现每个同学的想法,教材引入了思维导图等数字化工具,辅助学生梳理在交流讨论中产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建立观点结构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意识到能够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
三、学科五育融合的途径
在进行学科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科要素、五育要素与课程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同时发挥学科价值和育人价值。信息技术学科新版课标提倡项目式教学,注重“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丰富教学活动来进行学科五育融合,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
(一)转变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项目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自我认知能力,形成深度学习的意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智育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结合《数字化与编码》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掌握数据压缩的基本原理和工具,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等智育能力。
(二)巧设主题活动,贴近生活的真实性
选择恰当的项目主题,可以将德育和体育的教学目标渗透进学科教学中。项目主题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向,因此,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有利于学科学习和五育的渗透。以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的第一章《体质数据促健康》的项目主题为例,关注健康知识,在教学中渗透五育之一的体育。因此,项目主题的选择应体现社会现实需求,关注社会普遍关切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注重学科知识、技能、情意的把握。
(三)进行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能力
辩论是对开放性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争论,学生在进行辩论时不仅可以培养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辩论的过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实现德育的教学目标。如根据信息的价值特征这个知识点,开展“新闻价值重要,还是新闻道德重要”的辩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重塑。
(四)展示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尤其多。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多优秀作品,可以通过这个活动作品来进行美育教学。在《数字化与编程》中有一个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收集体质健康相关素材,初步完成电子作品。教师在学生在设计作品时就要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可以进行作品赏析,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作者:陈娅 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