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我们总在强调老师的有效提问,却忽视了学生是否具备了问题意识。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从实践出发,以情境法、点拨法、递进法、悬念法、反向法等策略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其思维发展,拓展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疑问;思维锻炼;策略
以学为主的课堂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提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在课业负担、学业考试的加重,许多老师上课又回归了狠抓知识点的落实上,一节课内容多、强度大、机械操练多,现在不爱发问、不敢问的学生越来越多。产生这个现象最主要的莫过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老师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萌发与成长的。分析我们的课堂,以下几方面我们应引起我们的注意:(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了吗?这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中找到问题。(2)课堂教学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吗?因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不断的开阔视野与思路,可以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3)在每一次重要提问后,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吗?因为这样学生才有时间与信心去发现问题、回答问题,并促进问题意识。(4)老师自己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人吗?如果老师自己的素养都不具备这些,那么他就很难会去鼓励一个勇于提问的学生。我们真的需要反思一下了:如何真正地上好一节课?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提问。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一)情境铺垫,激发学生提问
思维是人类的内在条件,但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在课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呢?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准备一些丰富的材料,从熟悉的人和事物开始,通过讲故事,辩论,实验和其他形式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例如,八上《走进网络世界》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有兴趣也更直观的了解网络的起源与发展,课堂的一开始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要求四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冯•诺依曼、乔布斯、比尔盖茨、蒂姆•伯纳斯•李,其他的同学都来扮演记者,可以向这几个计算机或网络界的“大鳄”提一些关于他们领域的问题。任务布置后,不管是要扮演回答问题“大鳄”同学还是准备了满满问题的“记者”,都前所未有的做了相应的功课,他们针对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领域多功能化,进行了前期的了解,提出许许多多有趣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提出的背后,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这节课,从人物扮演都最后的讨论以及总结,整节课仿佛都置身于“IT风云人物大会”的情境中一般,有趣又生动。
(二)启发点拨式,激起问题联想
教学活动要靠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提问既要启发点拨,旁敲侧击,引起学生联想和想象,又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引导学生判断和推理。教学实践证明,提问环节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例如,八上《制作个人网站之建站计划》,这堂课是学习用Sharepoint designer2007的准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建立个人网站是完全新鲜的内容,肯定是无从下手。为了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个人网站的制作,我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个人网站,如“新图腾”“苹果树下”“虫语花香”等优秀人人网站,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产生对网站制作的向往。于是,我抛出问题:如果也让你们来设计,你们会怎么做?学生马上讨论开来,在点评别人网站的同时,也加上自己的看法和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我一直在观察同学们的一举一动,继续引导:其实做一个网站就像是造一间房子并要完成装修,那么同学们想想做一个小组小型网站,如何准备呢?有的同学说:是不是得先确定主题和风格?还有同学说,要设计图先打出来才能造房子。有的小组说:“学校正在申请杭州市绿色学校,而且举行了很多的有关环保的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编一份有关绿色班级的主页。”有了问题的设想再把网站计划落实到书面,准备需要的素材,一步步,这节课就落实下去了。
(三)层层递进,形成设疑坡度
问题的难度与坡度影响到学生对问题解答的完成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分配课堂提问的坡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拾级而上、层层递进,达到知识的高峰。例如,八下《Excel之图表的美化》一课,对于图表的教授,课前我对图表的基本要求作了说明,一张好的图表能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要图表所要表达的数据。课堂中用到的数据是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任务为:请根据美国、日本、南非、德国、中国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用图表来说明问题。常规的操作同学们都能掌握,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掌握图表的编辑,我展示了一些带有图表的宣传海报,让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这些常规的,我们还能在哪些元素上修改,以达到更准确有效的反映数据,视觉上也更吸引观众。”很快,同学们的作品有了新的变化,有的图表坐标轴标识个性化,有的在原来的图表数据上加了各个国家的国旗,这样就更形象了。通过问题难易坡度的把握,形成知识点由易变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学生一种心理状态的期待,并且有强烈的诱惑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对某个问题悬而不讲,使学生心理上处于一种知识饥渴状态,造成一种非弄懂不能满足心愿的心理态势,势必会使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味盎然地去继续学习,刨根究底,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的探究欲望。例如,八下《flash的动画补间动画》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同学们对关键帧和帧有了一定了解,学会了两个逐帧动画的实例“摇摆向日葵”和“奔跑的猎豹”。这节课的知识点是让同学们探究完成“动画补间动画”,并与逐帧动画进行比较。一开始,老师先展示了动画: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请同学们尝试完成该动画。同学们开始动手,很快发现用所学逐帧动画来完成的太阳和老师播放的有一定的差别,并提出了疑问。这时候,我并不急着告诉他们制作的细节,而是让他们去看书本,“请同学们对照书本看是否能够实现和老师一样的效果?”经过同学们探究发现,可以通过设置补间动画来表现元件位置、大小等发生变化时的自然过渡。掌握后其原理后,发现原来老师的“升起的太阳”其实制作很简单。在这种充满好奇的状态下,学生初步掌握的最简单易理解的移动效果,知道了“动画补间动画”,并循序渐进,进行了透明度、大小、角度等的调整,探究学习旋转、速度变化等效果,巧妙运用到动画场景里,力求技术的创新应用。
(五)反向开放,提高思考能力
有的时候,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很多“形似质异”的知识,学生很容易习惯性用以往的经验去理解。当思维变成一种定式的时候,反而会局限其发展。要让学生掌握逆向思维的方式,让他们不断进步,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老师不妨也跳开“正常的地方”,在重点处采用反向思维法来对学生进行反问,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实质去看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例如,九年级《进制之间的转换》一课,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进制之间的转换是整个初中比较难的知识点,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具备了学习这一知识点的能力。为了更全面的掌握计算机机基础,针对一些基础较好的班级,除了书本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我还特地加了八进制与十六进制。首先,我们从十进制开始,先讲了10是十进制的进位基数,那位二进制的基数就是2,再从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入手,和学生一起板书了“除基取余,逆写法”的过程,教会同学们十进制如何转换到二进制。等同学们对此掌握之后,反过来,“二进制是如何转换成生活中的十进制?同学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时候会陷入反向思维,反过来是不是该用乘法?”十位数3410=3*103+4*102+1*101,那么二位数转换成十位数,就可以根据这个位权来开展,10110(2)=1*24+1*22+1*21=22(10),经过反向验算,证明此方法是正确的。
三、实践取得的成效
(一)增进了师生交流,促进教学和谐发展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良好的问题互动既是一种镇静剂,又是一股凝聚力,它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提出问题并重新激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启迪思维,打开学生思想大门
学习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启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通过自己感观及听课的体验,有效地进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练就能力。但是,这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思维免不了要受阻。这时候,如果教师直截了当地把结论告诉他们,那么学生就会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如果教师能够清楚地确定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并通过提问及时提供指导,那么将取得更好的成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一个巧妙的疑问往往可以打开学生思想的大门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问题不会凭空产生,需要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去萌发与培养,学生一旦具有了问题意识,体验到了探究的成功感,就会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质疑”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品质,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变成机械学习的“工具”,“工具”式的学习,影响的不仅仅是课堂的效率,而且是学生长期的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虽然是老话题,但却永远是新课题,请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处理好“放”与“收”,给“质疑”的同学喝彩,给“释疑”的老师点赞。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沈斌,李益友.所以,这样教!.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可庆.问得好才教得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王洋 单位: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