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生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生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生成

摘要:帮助学生生成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追求。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反思,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自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着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促使学生掌握相应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了解相关原理,认识信息学科价值,形成多元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引导、点拨。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也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在自主视角下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一、独立预习中生成自主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如此。预习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预习充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就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高。相反,学生预习不充分或不预习,课堂教学进度就会不如人意。预习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高度重视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然形成自主预习的意识。在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课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了预习要求: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清晰认知。学生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阅读,整理出知识框架,还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信息网络搜集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表格的填写。因此,学生在预习时要格外认真,有的学生还搜集了相关报道,这样的预习效果比较显著。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应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能按部就班地学习,将预习做得扎实有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都得到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虽然给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但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增强。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预习。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对此要有清晰的判断。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要进行相应指导,适当安排预习内容,明确预习目标,规范预习方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任务引领中生成计算思维

让思维得到启动是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要方法。借助任务启动学生思维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目的性、趣味性、差异性、精简性、可操作性。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综合考量教学目标与任务之间的关系,设置的任务必须能够彰显知识结构框架,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联系密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化的任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高中阶段,学生学力基础存在极大差异,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需体现梯度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习《文件的下载》一课时,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经常接触计算机,也有过下载文件的经历。教学伊始,教师就让学生讲述自己下载文件的经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在学习文件具体下载方法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李华最近迷恋一个电视剧,他想将这些文件下载到一个文件夹中,他该如何操作呢?下载的文件名该如何设置呢?如果李华想了解下载文件的属性该怎么做呢?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学习文件的具体下载方法。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将学习活动以“任务”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边探索知识边解决任务,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认知呈现出较高水平,完全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制订科学有效的学习任务。教师从“任务”入手,引导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分析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得以形成,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有效合作中生成应用能力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情况来开展具体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一起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教师的错误认知导致合作学习形式被固化,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辅助作用,但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将所有问题都交给小组来讨论和交流。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合作内容、形式等进行优化处理,构建多元合作体系,彰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文字及其处理技术》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在大街上找到一处文字误用的标语,其他小组成员给出这个字的处理方法。学生抓耳挠腮,教师进行点拨:“大家可以从文字发展角度进行阐释,进而对汉字进行处理。”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纷纷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组长对大家的建议进行梳理,并将每个人的建议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课堂学习氛围异常浓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也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处理问题,自然变得更加简单。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将学习的重难点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学生自由合作、小组固定合作、全院教学合作都可以成为合作学习的选项,并根据学情、教情进行筛选,将合作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生成运用能力。

四、总结反思中生成核心素养

新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入崭新阶段,课堂总结反思备受重视。但纵观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的许多认知仍然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将总结反思作为一种时尚追求,这就使总结反思活动呈现出模式化、形式化的特点。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教师是反思的主体,授课活动结束后进行简单的总结反思就可以了。”这显然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课堂教学后的总结反思是双向的,即教师要进行总结反思,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也要进行总结反思。学习《表格数据的处理》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总结反思。教师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思维导图到讲台前进行展示并讲解。有的学生说:“我以‘智慧树’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图中画三角形标记的地方就是本课的重难点,三角形标记越多,这个知识点越重要。”在学生的讲述下,其他学生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整节课的框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维度构成的。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重要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开展教学总结反思也是如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等进行总结反思。学生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总结反思可以着重让学生进行,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展开自主学习是教学常态。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引导,深度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预习、任务引领、有效合作、总结反思等方式都能有效触动学生,启动他们的思维认知,促使他们生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参考文献:

[1]林寿星.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及其培养[J].福建电脑,2018(9).

[2]张家声.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高中计算机教学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6).

作者:王伟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第二附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