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物流行业信息采集、存储、跟踪等五大技术和常用信息系统,是物流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本文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物流行业信息采集、存储、跟踪等五大技术和常用信息系统,是物流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随着物流行业发展迅猛和“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需要多元化、复合型物流信息人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当今物流行业所需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概况
物流信息技术是基于物流作业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利用条码、FRID射频、GPS、GIS、EDI技术,在常用信息系统中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跟踪,在全链条上分析处理并共享信息,从而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提高订单处理准确率,降低物流作业成本。《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及营销等物流基本环节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与以上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完成对物流人才在技术技能方面的综合培养。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自动读取与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编制不同类别的条码并应用,能够利用RFID技术在仓储与货物运送环节发挥远距离识别、快速出入库、进出港区货物的定位与跟踪等功能;能够掌握EDI网络中心的使用规则,理解基于INTERNET的EDI系统在物流业中的应用,能够应用GPS/GIS系统,做好运输环节货物的定位与跟踪;能够灵活使用POS系统和EOS系统,做好货物在流通领域的信息处理工作,最终提高自身对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理论知识繁杂难懂,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且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难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总体来说,本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部分过时,不能满足未来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物流信息技术》教材中涉及的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还在应用,本门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能够满足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AI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物流行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物流技术也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已经进入物流企业中,如天猫在拣货环节就采用了AR技术。然而类似这类新出现的一线工作方法和技术并没有纳入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出现部分过时落后的现象,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物流行业对高技能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性不高,而且学生无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主动性较差。此外,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内容较少,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较差。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对于学生来说,《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繁杂难懂,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受实践教学经费和场地的限制,《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通常是教师组织学生参观物流企业或在校内机房完成一些简单的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此外,在实践教学时,部分指导教师缺乏一线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无法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薄弱,无法达到预期设定目标。
(四)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单一,不利于多元化培养学生
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考核方式多采用传统考核方式,也就是以笔试考核为主,侧重对理论知识点的考核,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且传统考试方式中虽然包含了平时考勤和作业成绩,但是由于其缺少阶段性考核,容易出现学生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知识的情况,再加上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仅靠期末考试前突击,临时抱佛脚来复习,这样就能难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到知识点,难以展现真正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需进一步扩充
随着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量大,报考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师生比严重不足,急需扩充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信息技术涵盖范围广,涉及多个专业,任课教师所学专业和课程要求出现差距,教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属于毕业就走向讲台,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就很难将理论结合实际。
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可以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做如下教学改革。
(一)依据岗位要求,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展和岗位需求。在广泛听取行业企业的实践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下,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课序,选取各主要岗位的典型业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以企业实际工作情况为背景,按实际企业物流作业环节设计学习模块,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并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时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立足于培养学生从事物流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
(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根据高职学生接受知识方式的转变,引入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利用职教云、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平台,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相关课程资料、自测题等上传至教学平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习相关知识要点,并完成自测题。教师通过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找出易错点,调整教学重难点,在授课中对学生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还可以设置相关任务和情景,学生分小组通过讨论、合作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物流实训室,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满足《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同时,将通过企业实践项目运营和自主创业,将职业素养能力培养纳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岗位“零距离”。
(四)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就不能再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应该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分阶段地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活跃程度、课堂表现情况、任务展示讲解表现、线上平台作业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参考标准,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招生情况,引进高层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招聘物流管理专业背景教师。新进教师入校后,实行“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国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培训,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假期培训和企业实践机会,掌握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学会使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加强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此外,邀请物流信息技术相关专家或物流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为老师和学生补充物流行业前沿动态和学术成果,提高师生的物流信息素养。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提高《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何亿.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5):200.
[2]刘胜达,董玲.智慧城市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84-89.
[3]任其俊.基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4):89-93.
[4]张志远.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2):153-154+124.
作者:董云花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