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理信息技术的禁止开发区审计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已成为一种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审计模式。根据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和特点,探索研究了一套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指标内业核查分析、外业现场勘测的审计技术流程;并将其应用于福建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中,有效完成了审计证据的获取,提升了审计效率。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禁止开发区域;地理信息技术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生态文明改革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与以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侧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不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重点关注涵盖土地、森林、海洋、水、矿山、大气等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1-2]。自然资源资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辖,由于信息化水平不一、行业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传统的审计分析方法无法或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资产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情况,从而给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对领导干部客观评价带来难题[3-4]。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地方法律法规严格规定的保护对象。禁止开发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内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地理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技术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技术[5]。本文探索运用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和基础测绘、地理国情普查等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进行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满足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对主体功能区划中禁止开发区保护核查的需要。
1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
根据国发[2010]46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禁止开发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根据《森林法》、《水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不同的禁止开发区域类别具有不同级别的保护内容,如表1所示。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要从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发挥禁止开发区生态功能的角度,揭示违规开发建设、地方政府知法犯法、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对主体功能区划落实和禁止开发区功能发挥造成的影响。揭示的问题包括历史问题和新增问题,对历史问题应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建议,对新增问题则应提出严格执法等建议。因此,审计重点检查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是否存在旅游开发、房地产开发、水(风)电开发、挖沙、采石、采矿、探矿、捕捞、养殖、开垦、放牧、砍伐、堆放垃圾、向保护区排污和其他违禁活动,同时对禁止开发区域面积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2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审计方法
2.1数据准备
主体功能区专题数据主要包括审计地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批复文件、拐点坐标数据、红线范围数据等。按照禁止开发区域类型,数据分别来源于林业、国土、住建等主管部门。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描述自然属性,是审计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和地名地址数据等。
2.2技术思路
根据审计地区禁止开发区域名录,从主体功能区专题数据中提取禁止开发区域红线范围图,并按审计地区获取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数据、各期影像和地形要素数据等。通过坐标转换,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禁止开发区域内疑似人为开发建设图斑,主要包括红线范围图与测绘数据叠加运算、人工地物筛查和各期影像叠加分析;再分析疑点数据,对于不能通过影像确认的疑点图斑,进行外业现场勘测;最后综合内外业核查结果,通过主管部门确认形成审计证据。
2.3内业核查分析
内业核查分析是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审计方法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空间核查分析和疑点输出3个阶段。1)数据预处理。首先从收集的主体功能区划专题数据中提取禁止开发区域红线范围图,包括数据电子化、矢量化、格式转换等操作,具体步骤根据实际数据而定;然后按照审计地区范围,裁切审计周期内各期影像、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数据、地形要素、地名地址数据等;最后利用坐标参数,将数据统一转换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空间核查分析。首先将红线范围图和测绘数据导入ArcGIS,将红线范围图分别与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图层和基础地形要素数据中居民地等矢量图层进行空间相交运算;然后过滤筛查人工地物图斑,根据地物类型代码在地表覆盖空间相交结果中查询人工地物类型,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类、构筑物类、人工堆掘地类、道路类、荒漠与裸露地表类,综合矢量图层空间相交结果;最后叠加审计周期内各期中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地名地址数据,根据影像解译和地名兴趣点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人工地物类型、图斑变化发展过程,统计疑点区域面积、长度等,记录事件发生日期和人工地物实际情况。3)疑点输出。因红线范围数据和测绘数据存在数据精度问题,空间核查分析疑点结果应剔除微小面积图斑以消除行业误差。为使疑点更加直观可视化,便于审计人员接受,通过截图并附疑点坐标位置、属性描述的形式输出给审计人员或下发给外业现场勘测人员。
2.4外业现场勘测
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对内业核查分析无法确定的疑点图斑开展现场核实确认。按照疑点坐标,通过带有GPS定位功能的移动设备找到疑点区域,现场勘测疑点实际情况,对内业数据的图斑类型、边界、属性等进行修改编辑,重新统计实际违法违规面积。对于交通不便的疑点区域,则借助无人机等移动设备搭载高清数码相机对疑点区域进行航拍,解译航拍影像,落实核查疑点。
2.5审计证据的形成
对内、外业核查疑点结果进行综合数量统计,湿地保有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考核要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扣除,再比对是否达到考核要求,然后将问题下发给主管部门,经其自查、反馈说明后,将确认后的结果形成审计证据,填写审计取证单,记入审计报告。
3应用成果分析
3.1应用成果
本文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应用于福建省某地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中,经内、外业核查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禁止开发区内存在房地产开发、采矿、开垦等违法违规活动,如图2所示,某省级森林公园内存在采矿场问题。相较于传统审计方法只能现场走访、大面积核查的费时费力,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审计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审计效率和准确性也更高,审计证据更加科学、客观。
3.2应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审计试点应用的情况来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从空间维度上破解了审计量难核、图难测的问题,但实际审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和改进:1)由于主体功能区专题数据缺乏统一的数据规范,禁止开发区域红线范围图有时需从文字、图片或表格中整理提取,处理耗时长、工作量大。2)在疑似人工地物影像判读过程中,解译样本的精细度和丰富性决定了判读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可极大减少外业现场勘测的工作量,因此可通过多渠道数据丰富解译样本等信息,以提高疑似地物内业影像判读的准确率。3)主体功能区专题数据存在一些涉密数据,特别是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红线范围数据,关系重大,在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保密问题[6-7]。
4结语
目前,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借助外部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审计技术方法。本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情况,探索了一整套审计取证的技术流程。在福建省某地市审计试点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审计方法有效实现了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加立体直观、有说服力,解决了传统审计方法难以核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水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6(3):151-155
[2]张宏亮,刘长翠,曹丽娟.地方领导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讨:框架构建及案例运用[J].审计研究,2015(2):14-20
[3]安家鹏,程月晴,安广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5):67-76
[4]魏雪梅,朱明亮,杨千钧.自然资源资产数据体系与审计信息化建设思路[J].地理信息世界,2017,24(6):77-80
[5]边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8-13
[6]王彪.信息化审计技术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运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5):34-35
[7]张峰.地理国情监测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40(12):126-128
作者:余远剑 赵丰 周婷婷 单位: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福建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