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笔者在回顾分析我国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分析模型——“四多”模型,通过“多形式培训、多方法实践、多渠道竞赛、多途径探索”的路径来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希望对我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背景下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时代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已成为变革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门应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此形势下,开展信息教育、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1]。作为培养人才主体之一的高校外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1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新型教学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近几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私播课(SPOC)、超级公播课(Meta-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DLMOOC)、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MOOL)、分布式开放协作课(DOCC)、个性化公播课(PMOOC)和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MOOR)等在线学习新范式相继涌现,美国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率先进入了“后MOOC时代”。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外语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国外相比,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课堂上信息化教学应用率极低。在教学实践中,信息化教学尚流于形式,只有少部分教师用之进行一些公开课活动或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更未形成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软环境。
2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外因主要包括国家或地方颁布的与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学校领导、同事、领域专家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看法,学校的设备条件及教师所参加培训的时间安排、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等。这些外在因素间接或直接影响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动机,进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影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因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动机和教师的自我完善及发展能力。动机因素指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相关的内部心理因素,它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迁移起到激励、维持和引导作用。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2]。内在动机指的是教师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如果一名教师认为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是能够胜任教师职业的必要充分条件或者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能够达到某种教学成就,那么他就会选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外在动机是教师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形下形成的。外界压力主要包括政策制度以及学校领导、同事、领域专家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看法等。因个体的差异,每位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信息化时代下,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能力及信息化科研教研能力。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前一种能力是后一种能力提升的基础,共同构成教师的信息化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
3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在回顾分析了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现状及造成该现状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影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尝试构建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分析模型——“四多”模型,通过“多形式培训、多方法实践、多渠道竞赛、多途径探索”来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1多形式培训
信息技术要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再好的技术设备,没有教师的正确恰当应用,也不会带来真正的效益。要想获取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参加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校外语教师可采取“多形式培训”的方式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比如参加面对面的集中培训和在线培训,如专家讲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等。培训内容主要选择与教育信息技术、英语学科内容、英语教学方法及其三者的整合能力相关的项目。通过“多形式培训”,高校外语教师可全面提高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即运用信息知识、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取相应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设计素养、教学方法运用素养、教学实施素养等。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是高校外语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外语教师而言,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教学层面,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能恰当选择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的常用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电子白板、投影机、实物展台、数码设备、影响设备、触控电视等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的信息评判和反馈等;另一方面是科研层面,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科研教研能力。教学设计素养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理,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等辅助手段,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元素进行设计的能力与素质。教学方法运用素养是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发展的优良品质。教学实施素养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进程、应变突发情况等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3]。
3.2多方法实践
以上所提到的高校外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是必须通过教学实践中多次反复演练才会形成的。“多形式培训”只是教师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初始阶段,教师还需通过“多方法实践”的路径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专家引领、同事互助、课堂实践及课后实践等。专家引领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教育领域的专家或学科专家一方面可以向一线教师传达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指导,同时也可以针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并与教师开展面对面研讨,以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学校可根据需求建立导师制,让教学经验丰富及学术底蕴深厚的教师担任导师,帮助其他教师实现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信息技术素养水平、讲授熟练程度、多元化教学法应用、基础理论运用、教学媒体选用效果、课堂活跃度和时间分配与管理等[4]。同事互助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开展有益的互助合作性学习研讨互动,共同分享经验探究问题以及实现教学专业的主动发展。同事互助的表现形式有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沙龙会谈、一课多研、专业对话等。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提升教学素养的最重要途径。教师可把从培训、专家或同事处得到的教学经验通过常态化课堂教学或公开课进行反复演练力求达到熟练。教师还可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生进行课后互动,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布置作业、在线批改作业等。
3.3多渠道竞赛
通过“多方法实践”反复演练的路径,无论是在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教学设计素养、教学方法运用素养还是教学实施素养方面,教师都已积淀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既可通过“多渠道竞赛”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无论是何种形式(如传统的说课比赛、网络微课、慕课大赛、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或教学设计比赛等)何种级别(如校级、市级、省级或国家级等)的比赛都是快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举措。利用竞赛开放的多功能平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赛制下,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素养与成长轨迹,还能通过观摩其他参赛选手不同的教学设计素养和教学实施素养实现共同成长。同时,竞赛角逐出的优胜者还会发挥“强势模因”的作用,辐射牵引其他教师把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
3.4多途径探索
“多途径探索”也是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和承担科研课题等途径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有终身学习意识,有“本领恐慌”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才能让自己紧跟学科前沿,汲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技能,不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进步。就高校外语教师而言,需不断反思自己的外语知识、课程组织、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均应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给予评析、支持或者修正。教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完成知识的传递,还要观察并获取相关的信息反馈,及时总结调整,使课堂从“设定”变成“动态生成”,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研是教学的源动力,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料。科研不但可以帮助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和信息素养,还是推动其实现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善于寻找自身的学术生长点,用教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推动科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承担一定的课题项目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用持续更新的研究成果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使信息素养反哺、支撑和引领教学,创建一个“闭合”的教学科研能量循环圈。如此长期以往,教师既可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又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做到“以研促教,教研合一”。
4结语
总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革新,同时也能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渗透,作为培养人才主体之一的高校外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追踪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动态和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通过“多形式培训、多方法实践、多渠道竞赛、多途径探索”的路径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实现其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现代化的英语课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我国快速实现教育信息化及早日跻身国际教育新领域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龙权,吴维屏.关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外语教师能力构成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5):45-53.
[2]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迁移影响因子模型构建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106-112.
[3]王轶,石纬林,崔艳辉.“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09-114.
[4]孔晶,赵建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模型及实现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3):87-95.
作者:李桂云 李茂林 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