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个人信息安全下大学生网络诈骗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数据时代下,网络诈骗犯罪愈发猖獗,高校大学生已然成为了网络诈骗分子新的偏爱对象。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诈骗的特点与常见类型,总结大学生网络诈骗受骗率高发的原因,指出个人信息安全是防范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关键。围绕完善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制体系,不同主体多层面合作、打击黑色产业链,大学生自主提高防骗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机制。
关键词:网络诈骗;个人信息安全;大学生
网络诈骗是传统诈骗的异化,行为人通过网络散布虚假信息,骗取他人财产。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体验着信息化发展带来方便的同时,还随之承受着信息泄露的风险,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这也是网络诈骗不断升级,让人防不胜防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人信息安全关系着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1]。然而大学生往往因为频繁接触互联网、心智不成熟,已经成为了网络诈骗犯罪分子新的偏爱对象。在此形势下,如何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诈骗是急需研究的课题。为从源头上治理大学生网络诈骗,必须着重考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因此,本文从个人信息安全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机制。这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教育管理和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诈骗的特点与常见类型
(一)大学生网络诈骗特点
1.网络诈骗行为密集覆盖
大学生乐于参加网络活动,习惯于在网络世界沟通交流,往往在无意中泄露大量个人信息,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对大学校园这样一个人口高度集中的空间实行骗局的密集覆盖,尤其是当犯罪分子将大学生个人信息拼凑得更加齐备的时候,很容易设下冒充真实身份和连续性的骗局以保证“成功率”,这也就是所谓的精准诈骗[2]。大学校园有着数量庞大的师生群体,密集覆盖的网络骗局间接降低了诈骗成本,使得网络诈骗愈发蔓延不绝。
2.网络诈骗手法多样周密
大学生虽在生理上已经成年、心理上也有了成年意识,但由于身处于象牙塔,心思单纯、懵懵懂懂,对诈骗行为缺乏足够的警惕意识。诈骗分子会根据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结合所收集到的大学生个人信息,投其所好地设计花样繁多的骗局,直接命中大学生的喜好,击破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即使老师、家长耳提面命谨防网络诈骗,仍然会有许多大学生被虚拟网络蒙蔽了双眼,一步一步陷入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上当受骗仍不自知。
(二)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
1.兼职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善良、勤奋以及涉世不深的特点,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刷单、招打字员或推荐工作等兼职信息,以保证金、刷单费等形式,骗取学生钱财,急于找到工作的同学往往不能很好甄别,从而落入了不法分子的圈套。在未真正踏入社会且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以网络作为中介来求职、兼职,这就使得诈骗分子将诈骗目标转向大学生。这样的诈骗手段不仅阻碍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美好心愿,使得他们蒙受经济损失,更打击了他们求职就业的期待与信心。
2.网络购物及退款诈骗
随着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购物作为消费方式,网络购物及退款诈骗也随之发展。缺少阅历的大学生,更成为了此类型诈骗的主要目标。不法分子通常在成熟的购物网站商品信息,且商品价格低廉。有大学生贪图小便宜,便开始落入陷阱。一旦点击了相关的购物信息,不法分子就想方设法地让大学生离开正规购物平台,进行私下交易和沟通,使得大学生无意间泄露了自己的金融敏感信息。
3.网络冒充诈骗
高校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还有网络冒充诈骗,这种骗局虽然俗套但成功率很高,诈骗分子通常会虚构一些例如车祸、入院等紧急情况,大学生来不及求证便匆匆汇款。不仅如此,诈骗分子还热衷于冒充大学生的好友、老师或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这是因为大学生对这几类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与信任感,方便让大学生疏于防范、降低戒备,最终“心甘情愿”上当受骗。
二、大学生网络诈骗成因
(一)个人信息疏于保护、管理混乱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个人信息泄露的根本问题仍旧难以解决。信息化时代下,个人信息的存储及使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源共享成为了时代趋势。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管理和保护却存在疏漏与混乱,从而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购物、游戏等网络活动,没有足够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个人信息疏于保护而大量泄露;另一方面,负责管理个人信息的高校并未建立起科学、安全的信息防护管理体系。大学生本身处于信息极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很多时候都没有选择,只能听之任之。
(二)社会经验匮乏,防范意识薄弱
虽然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他们对社会真实生活缺乏深入了解,社会经验同样十分匮乏。而网络诈骗分子通常是一个团体,他们精心谋划、小心行事,一步一步地诱导大学生进入他们的陷阱。即使受骗过程中会出现漏洞,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能够察觉的只是少数,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会在骗子的重重套路下落入圈套。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过分自信,认为自己已有足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经过犯罪分子的引诱,这种意识只会越发强烈,从而滑向不可挽回的深渊。在思想冲动下,大学生往往会失去甄别能力从而犯一些常识性错误,失去了自我防范的意识,让犯罪分子钻了空子而不自知。
(三)缺乏理性,心智不成熟
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应对网络频发的诈骗事件过程中,往往缺少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心智不够成熟。一方面,高校网络诈骗屡禁不止,虽然学校、社会的宣传已经很充足,但大学生依然很容易过于自信而被诈骗分子“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一旦发生被骗事件,很多大学生因为怕丢面子而选择沉默,间接纵容了网络诈骗,甚至因为缺乏必要的应急处理知识,最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避网络诈骗的恶果。大学生在远离父母管教、自制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由于缺乏理性、心智不成熟导致自我失控,最终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三、个人信息安全是预防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关键
(一)网络诈骗通过操作信息完成
网络诈骗屡禁不止、蔓延不绝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化,诈骗分子可以充分利用“匿名化”的方式来操作信息。虽然其不断花样翻新,但其操作信息的过程并不复杂,可以概括“两端式”的操作过程:行骗端(伪造身份信息)和被骗端(对被害人个人信息的充分掌控)。从这个操作过程看,网络诈骗与传统诈骗并没有本质的区别[4]。不过,诈骗分子的重心已经从以往的伪造身份信息逐渐转变为尽可能地收集被害人信息。这样的转变使得“精准诈骗”成为了新兴的诈骗模式,也让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
(二)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露联系紧密
就目前的网络诈骗形势分析,网络诈骗案件与个人信息泄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据有关报告显示,50%以上的网络诈骗案件同个人信息泄露有关。在常见的大学生兼职诈骗、购物诈骗、冒充诈骗中,诈骗分子通常掌握了较为准确的个人信息,然后利用话术一步步操作信息、拼凑假象,再辅以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法,使大学校园成为网络诈骗的“重灾区”。
四、大学生网络诈骗预防对策
(一)完善个人信息的规制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但这些条款较为分散且可操作性不强,仍然亟需建立更加完备的规制体系。这一规制体系的核心,就是确立个人信息的形成、持有、获得、使用、转让、销毁、开发等方面的法律规则,并对相关主体、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进行必要的规范[5]。公民是否拥有个人信息权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如果直接赋予公民个人信息权,允许公民自主决定个人信息的持有或使用,将会很大程度地限制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同时阻碍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会带来无穷无尽的法律纠纷。网络经营者、金融机构、邮政速递企业、私人企业、学校等掌握大量个人信息的主体应当主动承担相应的保密义务及法律责任。对于违反个人信息规制的行为,应该首先考虑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才考虑刑法处罚。当然,这些主体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操作规则与实施方法。尽可能详细地规制个人信息的运用与保护,坚决防止个人信息的恶意泄露,从源头制止网络诈骗的发生。
(二)不同主体多层面合作,打击黑色产业链
利益驱动,购买和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黑色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是一些有条件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从业人员和网络黑客,中游是以互联网为中介的数据交易平台,下游则是一些利用这些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经营和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的不法商家和犯罪嫌疑人[6]。针对高校预防网络诈骗来说,网络空间的匿名化与虚拟性模糊了现实的地域划分,很多诈骗团伙都是跨区、跨省甚至是跨国作案。高校预防网络诈骗需要会同公安机关、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络监管部门等机构沟通交流、分工配合,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共享机制,设立预防大学生网络诈骗的联动系统,真正形成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合力。高校学生工作、保卫处等部门在接到学生报案后,应当将诈骗信息汇总并及时向公安部门报告,同时积极给公安机关提供侦查线索。在公安网警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到虚假诈骗网站或平台后,应主动反映给政府网络监管部门关停或屏蔽该网站或平台[7]。移动运营商可以针对新型诈骗情况定期向学生诈骗案例及防骗知识,提高学生的警惕意识。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应当督促相关正规网络交易平台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技术,坚决阻止黑客入侵。
(三)大学生自主提高防骗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就大学生个人而言,还需要自主提高防骗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一是在涉及个人敏感信息时持有谨慎态度,注意辨别网络陷阱。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平日里要多加学习、注意积累,在社会、学校宣传力度已经很大的情况下,决不能忽视学习防骗技巧,不能过于自信笃定自己不会上当受骗。二是不贪图小便宜,学会舍弃不必要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专心学业,提升文化素质水平,不放纵娱乐消费。三是主动学习金融知识,科学理财,小心规划,谨防网络诈骗。
【参考文献】
[1]胡祥.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其提升途径研究[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
[2]肖谢,黄江英.大学生网络受骗的类型、原因及对策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5):67-72.[2]
[3]赵连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7(9):80-84.
[4]时延安.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诈骗治理[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25(6):3-24+169.
[5]段锟,党敬川.关于高校预防网络诈骗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19(1):54-56.
作者:向欣怡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