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信息安全案例的课堂教学模式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总结了关于信息安全课堂教学模式的众多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突出了在课堂教学中信息安全案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针对该模式的具体执行办法,进行了优缺点的分析及扩展。
关键词:信息安全案例;教学模式;学科交叉
一、概述
《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6)》反映了当前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网络安全基础技能不足;网络应用状况堪忧;个人信息保护存在隐患;法律知识薄弱、缺乏事件处理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技能提升渠道匮乏。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安全基础技能、网络应用安全等意识亟待加强,老年人安全事件处理能力和法律法规了解程度急需提升。信息化建设方便日常生活的同时,对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教育行业,更是肩负重担,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凭空而生,实则老生常谈。本文将针对信息安全课堂教学中,安全案例相关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1.信息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在信息安全的学术讨论中,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即百分之三十的技术支持,再加百分之七十的管理。技术支持,是源自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深入培养,以及技术人员能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而剩余的一部分,就源自职业技术人员的管理,而这些管理的策略中,就包括了管理人员面对普适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和整个内部的防范和规管。据统计,其中超过70%的信息安全事故,如果事先加强管理,都是可以避免的。关于信息安全的教育需要从应用角度进行改进,应对不同的需求,做出的改进也各不相同。尤其针对诸如在职硕士类型的信息安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实践,使他们掌握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2.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差异性。以软件工程硕士生为例,有些学生可能原就读于计算机专业,因而对信息安全问题并不陌生;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并不是特别全面。学生学科背景的差异性给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带来很多的问题,因而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被改进的问题之一。(2)教学内容设定的有效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科背景的差异性问题,一蹴而就的教学内容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不同背景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模式既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更不能高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教学模式需要加以改进再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3)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之前,教师在对课堂讨论的案例分析的选择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选择的案例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否难度适宜?案例和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是否相贴切?教师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案例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案例的难度是否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案例不能仅仅是陈年旧话,是否结合了现下比较重视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讨论的。
三、教学现状分析
1.课堂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信息案例分析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课堂教学层次、安全技术的特点两个方面重点关注。案例分析是在对基础概念清楚明确的前提下开展,因此,在选择特定的案例的过程中,应该需要注意到内容层次的问题,就课程内容设置而言,由简到繁,也推动了整个课程的向前发展,从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到能有效结合实际,有效地提升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2.案例与课堂实践结合。案例分析课不同于理论教学的部分就是在于,不拘泥于课本上、理论中那些固有的知识模块,更多的是基于现实问题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单纯的案例分析不应脱离了实际的操作,应加入更多的思维扩展过程,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针对部分可在课堂上进行简单操作的案例模拟,例如使用基于数字证书的认证后,在工作终端上需要安装哪些软件,或者进行何种设置。3.案例分析中的创新。学科交叉在信息安全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实践和发展。引导学生产生这样的思考,在自己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参考分析过的安全案例,顺应这样的思路,提出整改和优化的方案及具体设计实现,达到研究信息安全的案例的目的。
四、教学模式的改进分析
1.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应该围绕信息安全的以下重心,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是信息安全的基础概念,根据学生们的基础背景将学生进行分组。将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小组,保证每个组有相对认知水平高一点的学生可以为基础知识较匮乏的同学普及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在小组内的分工合作的能力。在简短的基础讨论之后,教师汇总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后再进行讲解。这样的方式是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的。其次,课堂讨论的案例来源是来自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经典案例,在课堂上展开分析和讨论,给每个小组固定的讨论时间,对教师临时给出的各类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在小组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加入每个小组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方便了解到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在之后总结中给大家给出意见。还有一部分案例分析可以来自学生们自己的感兴趣的方向,准备一个信息安全的相关案例,自主在组内完成学习,然后在课堂上结合幻灯片等方式为全班同学展现出来。然后,学生在结束小组讨论的研究之后,每组总结发言。要求学生能准确精炼地提取出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不遗漏重要信息,不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拖沓;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案;提供解决思路,重在思路的方向,不必具体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每一个步骤。最后,对类似的解决策略,教师可以指出异同让大家去比较,拓宽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不同的解决策略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学生就能逐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创新的方式方法。2.课外的教学延续性。教师在课前准备案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案例的难易复杂程度应该有递进的过程,以保证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做出相应的回应,不会因为案例过难或是过易而丧失兴趣。其次,在案例收集的过程中,需要找到一些结合当下现实的、学生普遍关注的案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是有迹可循的。还可通过网络交流来延续学习和讨论,选择1到2个比较鲜明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有效提高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同时,也能丰富课堂形式,讨论学生普遍关注的案例还能有效地提高大家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五、方案分析与评估
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关于信息安全的教学,有实际的操作过程至关重要,做一些简单的演示也是可行的,但是,具体需要演示什么样的实践过程,如何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分析相结合,就是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了。其中,需要明确表示的是,课堂展示不同于直接的实际操作,时间安排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仔细考量。案例的多样性是方案中反复提到的,针对学生的多样性,在教改方案中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能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给予一些指导,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或者是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使得整体设计更加完善。
六、总结
本文分析了现在信息安全课程教授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这些问题,给出明确的教改方案,从教师学生等多元化的视角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案。在分析研究中也有新的发现,学生不统一的学科背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只是一种思维逻辑的方式方法,在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也应该对教学方案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彭国军,张焕国,刘丹.实验教学与信息安全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7,(22):142-144.
[2]张焕国,黄传河,刘玉珍,等.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2):16-20.
[3]周世杰,秦志光,程红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11):154-156.
[4]赵春蕾,贾春福.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9,(2):104-105.
[5]李红,靳华中,贺章擎.基于因材施教和分类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0):29-31.
[6]葛友华,袁健.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增刊2):136-137.
作者:傅翀 钱伟中 李巧勤 王唯佳 王洪阳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