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网络环境这个大背景下,社交网络中个人的信息泄露问题不断发酵。互联网在带给人们便利、快节奏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这样那样的问题,共享数据平台严重危害个人的信息安全,这就要求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从用户和网络供应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用以个人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关键词]网络环境;个人信息安全;信息泄露
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加上网民对互联网的青睐,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恶意程序、各类钓鱼和诓骗手段快速增长,黑客的进犯造成网民信息随意泄露,财产损失恣意增加。据数字统计,2010年以来,已有十几亿用户隐私信息遭遇盗窃,譬如公民基本的个人信息、社会网络信息、各种银行卡信息等。个人信息泄露危害庞大,除了个人要提高信息保护的意识之外,国家也正在积极加快个人信息安全的立法步伐。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年代,国家只要进行稍微的治理,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打击乱用公民信息的行为,这段时期泄露公民信息并不显著,人们也并不觉得个人信息泄露还需要专门的保护。然而,近些年来,个人信息泄露这个社会议题让人们变得敬而远之,这与个人信息被贩卖、欺诈短信的频发、网页需实名注册等相关。个人信息的走露引起越来越多的眷注。这跟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通讯手段的兴盛有很大关系,同时个人信息被大肆运用、相关部门的监控能力不强有关。面对信息泄露对网民造成的损失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关的法规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然而,信息的泄露主要承载着公民自己的权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起于私又不止于私,对泄露信息的处理又与网民的意愿息息相关。对此,司法应当关注信息泄露背后的多重价值的损失,正视其面临的各种危机,积极响应个人信息泄露者寻求司法保护的诉求。人是社会动物,自然要进行社会交往。信息主体在同他人进行社交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的信息主动地透露给他人,从根本上说这是互相的社会往来的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泄露个人信息都具有同等的社会交往价值。
1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泄露的后果
那么网络大背景下个人信息泄露到底会酿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呢?第一,利用个人信息进行推销活动。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已被广泛得知。在利益诱惑驱动下,电话营销与垃圾短信不断地深掘着潜在的客户资源。这些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除了推销各类业务、化妆品、假的中奖信息等,公民的私生活被很大地搅扰。第二,个人信息被用来进行私人调查。我国正处在社会新旧观念更加冲撞的时期,家庭夫妻恩怨纠纷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受害者委托不正规行业调查,促进了非法调查行业的兴盛。调查范围应有尽有,包括领里纠纷、遗产遗赠、经济纠纷等。受害人的各种如工作信息、车辆信息、房产信息被这些调查公司获得后,他们利用侦察器材,进行秘密跟踪了解受害人的行踪和住处。讨债公司,利用受害人的详细信息,找到受害人火或是其家人,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骚扰与威胁,代他人征讨债务。第三,个人信息被用来实施犯罪。刑事犯罪的滋生得益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司法部表示,许多侵犯人权的行为以及诈骗犯罪都与个人信息的泄露有关。越来越多的电信诈骗在获取受害人的详细信息后,量体裁衣地制定了诈骗过程。打个比方:学生的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后,他们就向学生家长打电话谎称其子女需要紧急汇款进行治疗。新上牌私家车主的信息被犯罪分子窃取后,向车主打电话谎称汽车各项需要保养进行诈骗。此外,不法分子和别的业务公司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购买人们的基本信息,再经过挑选,最后利用受害人及其亲属的信息猜测其储蓄卡密码,以及利用受害者的这些信息进行信用卡套现,成功可能性在20%。第四,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身份盗窃。身份盗窃是一种原先的犯罪行为。身份盗窃是用不是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身份欺骗的行为。身份盗窃行为往往是其他犯罪的预备,侵犯个人利益且危及社会稳定。我国是身份盗窃犯罪率高的国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势头。目前身份盗窃的犯罪动机除了非法窃取,如冒用他人身份证办理信用卡套现,协议签订等,此外,利用别人身份上学、工作等多种违法行为,有些高官甚至拥有不同名字的多重身份,逃避政府对其财产的监控,逃避法律的制裁。
2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
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到底出自何处?这个问题得从多方面来考虑,总的说来,影响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网站对个人信息侵害
我们登录网站,进行网页浏览发表观点时,网站都要求我们填写相应的个人信息,虽然很多网站要求网民提供个人信息的时候附有隐私保护声明,但只有很少的网站达到网络安全专家的要求,即向访问者说明数据的搜集范围、信息的使用权限等有关情况。基于此,网络服务商被指责为网络隐私的最大窥视者。因为他们在收集、存储和利用网络使用者个人隐私方面具有近水楼台的条件。
2.2用户缺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第一,用户自己泄露自己的信息。社交媒体的初衷是通过网络去搜寻志同道合的朋友,社交网站基本上需要大量个人信息。资料越充分,基本能寻找到情投意合的朋友。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站需要手机号,有些资料甚至要求填写身份证号。这些信息很轻易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进而盗取其账号达到盗取用户的银行卡等信息。微信有“捡瓶子”与“摇一摇”等功能,用户使用这两个功能时,如果没有屏蔽朋友圈,就已经将个人信息暴露了。除此之外,社交网站的隐私权限都是用户自己设置的,对方如若不是自己的好友就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此外部分社交软件的功能可以设置对哪些人可见。但是由于网民不够警惕自己的隐私信息,容易导致自己的隐私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第二,用户在分享信息的过程中泄露了个人信息。用户在分享帖子或者链接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患。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网民是接收信息者,也是信息传播者,社交网络的交往特性使得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有些用户在信息之前未经他人的授权,就与他人相关的照片等信息,就可能泄露他人的隐私,造成他人的困扰以及某些问题。
2.3黑客对社交网络的侵害
黑客的主要攻击目标是社交网络。黑客入侵用户的社交网络圈,主要是通过用户所的内容来鉴别其生活环境,个人习惯嗜好。个人信息一经被盗取并加以牟利,自己的财务安全受到影响外,微信的好友是最大的受害方。微信中就存在大量类似事件。此外,黑客向好友发送一些带病毒的有诱惑力的链接,用户点击链接下载时,黑客窃取了用户的银行卡信息进行诈骗。不少网友喜欢用真实头像,诈骗分子就有可能窃取用户的头像和账号,模仿用户的说话方式去向用户的好友圈里骗钱,朋友就上当受骗。
2.4社交网站未经用户许可,出于营利的目的兜售用户信息
社交网站当然可能会和其他网站合作,对社交网络中用户的个人信息销售,进而达到和商业网站互利共赢,这样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就面临着危机。
3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
针对公民的个人信息频繁泄露,以及对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对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3.1网络用户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
用户在浏览某网页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该网站的个人信息保护方法,了解网站对个人信息的具体收集、使用情况;保管好自己的网络空间密码,不轻易告知自己的个人信息;下载软件要从知名的官网,以免个人信息被窃取;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信息也别泄露别人的信息。
3.2完善信息制度,消除用户顾虑
从用户接触社交网站的第一步即注册过程起,就应该减少用户的隐私顾虑和避开用户的敏感信息。在涉及个人的敏感信息时,应尽量去繁取简,像手机号、微信等作为必填信息,剩下的信息可作为可以选填,且不做强制要求,否则用户会因为必填信息太详细放弃使用虚拟社区。
3.3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针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的科技手段要不断改进。像微软这样的操作系统开发商不断地针对其产品增发补丁以提高隐私保护的程度,应用程序方面也设置了安全级别、过滤等技术,而防火墙、杀毒程序更是成为消费者防护个人信息侵犯的有力武器。网络服务提供商应该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以保证其用户的隐私安全。
[参考文献]
[1]田桂兰.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其保护[J].信息化建设,2007(06).
[2]冯登国.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01).
[3]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M].湖南人学出版社,2014.
[4]张秀兰.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模式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5(05).
[5]顾祥林.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探析[J].情报科学,2002(09).
作者:马象梅 苏妮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