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随意,规划不足,稳定性差,使用频率较低

在校外实训基地前期建设阶段,高职院校只关注专业的内在需求而忽视专业和专业之间的共享性。没有系统的部署,缺乏统一指导和整体规划,使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很随意,能够服务于整个专业群的基地更加少之又少,导致基地使用率非常低,有效运行数量只占到总基地数的30%左右。同时,多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只有形式上的合作,缺乏共同的业务联系、情感交流、后期跟进、持续输入和建设,在实际操作中双方的责任不明确,对协议内容落实不到位,在解决困难和障碍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也逐渐导致合作的积极性减弱,难以保证合作的稳定性。

(二)功能单一,针对性不强

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应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专项奖学金或助学金、终身教育与创业培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为学校提供设施与设备、技术支持,与学校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等。然而,目前的校外实训基地大多数仍然是传统的训练场所,校企合作的内容很多只限于培训课程、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功能单一的练习和训练,而不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训练。

(三)校企双方缺乏共同管理

目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漏洞凸显和学生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例如学生在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期间,基本脱离校园,在企业的岗位上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廉价劳动力;而企业往往忽略校方提出的教学任务,很少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引导、生活上的关心、理论知识的辅导、专业技术的指导。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基本上达不到校方的要求,使得学生的管理难度相当大,整个教学管理存在漏洞。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途径

由此可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思考,如何突破以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解决面临的问题,寻求新的建设途径,为学生建设起一个长期合作、关系稳定、技术含量高和实践性强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对众多高职院校开展调研分析,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一)“合作制”与“实体制”相结合,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在对众多高职院校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较多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三层合作、多方共建、互利多赢”的办学体制以及“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在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做法的基础上,建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发展过程中,构建“合作制”和“实体制”两种校外实训基地模式。

1“.合作制”模式。

通过与相关企业或公司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本着“互惠互利、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学校不仅可以为公司提供教师、学生、网络布线部分设备,而且还能为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及项目实施服务;公司则可以为学校提供网络通信设备、技术人员、工程项目图纸、施工技术规范等,而且公司还能配合学校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制订课程计划、开发实训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及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施工。这种模式可以促使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取长补短,能够使学生较好地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付诸实践和工作中,更有利于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双赢”模式。

2“.实体制”模式。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共同集资,利用校内实训室注册公司,主要从事通信安防、公共广播、多功能会议室、公共机房等产品研发生产,方案设计、施工及安装等业务,由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此时,学校与企业合二为一。在这种模式下,校内实训室又增加了新的角色即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这样的实体模式,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里面,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相关的实际工作岗位,积累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显然,这种“实体制”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劳有所获,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学校教学的运营成本,更加便于教学和实践,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

以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存在评价偏向单向和平面的问题,评价标准、评价量值的不科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因此,不断完善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工作。为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指标既要符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又要结合专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评价也应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主要标准。因此,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要做到全面科学地诊断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我们可以从校企合作、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实训教学实施、实训基地管理、职业资格鉴定、资源共享与示范作用七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和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评价体系可设定两个等级指标。第一级指标共有7项,对应有相应的分值,具体指标分别为校企合作(20分)、实训条件(15分)、师资队伍(15分)、实训教学实施(20分)、实训基地管理(10分)、职业资格鉴定(10分)、资源共享与示范作用(10分)共七个方面,总分合计100分。第二级指标共有21项,分别对应在一级指标之下,可用于具体操作时的评价打分。具体评价内容如下:(1)校企合作(一级):合作对象、投资共建、合作共管、基地运作(二级);(2)实训条件(一级):建设基础、建设规划、制度建设、场地环境、基本功能(二级);(3)师资队伍(一级):队伍建设、师资结构和水平(二级);(4)实训教学实施(一级):教学体系、教学文件、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二级);(5)实训基地管理(一级):组织管理机构、常规管理(二级);(6)职业资格鉴定(一级):双证书制度(二级);(7)资源共享与示范作用(一级):资源共享、社会培训、示范作用(二级)。(三)“宏管理”与“微管理”相结合,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在管理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但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所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基地,我们在管理工作过程中,都可以采取“宏管理”与“微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工作。所谓“宏管理”,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调控和把握校企合作的方向。校企双方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平台的过程中,除了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人员的相关责任和权利之外,还应该成立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聘请企业中的专家担任规划发展顾问。校企双方共同为校外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制定一个科学的长远规划,使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契合,以期更好地解决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而“微管理”的具体做法,是利用微信平台来动态呈现及反馈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贯穿整个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过程,突破传统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藩篱,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习实训场所。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中,开展岗位实训和毕业实习。学校在根据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要求的基础上,除了制定相应的细则来加强实习实训的管理,同时可开通基地建设的微信管理平台,使管理动态化。例如学校要掌握学生在实训岗位上的工作表现情况,就可以利用微信平台来进行搜集、分析、评价和反馈。学生的表现内容可包含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工作创新、职业素养等内容,表现情况应该由学生、工作小组、实训导师(学校与企业)、社会共同利用微信平台来多方位地展示,动态地跟踪和记录每位学生的工作和成长轨迹,在企业和学校共同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在变化中不断完善基地的管理手段,使动态管理真正发挥出服务高职实训教育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更是实现高职学生和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建设好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高职教育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作者:唐淳杰 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