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媒体下对大学生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与以为代表的各种负面思潮的碰撞与冲突不可避免,这会影响部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本文分析了思潮的新特点与新表现,以帮助大学生抵御错误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坚定理想信念。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潮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日渐成为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与此同时,一系列以为代表的错误思潮凭借新媒体平台传播便捷、受众面广、覆盖面大的特点,不停冲击着我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传播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的冲击。因此,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潮的新特点、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消解的不良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特点
(一)信息陈列具有迷惑性和暗示性。者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共享性,在内容制作上进行巧妙的“包装”,通过创作和利用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掩盖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诉求,让一部分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动接受这些观点,从而达到其虚无的目的。可见,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潮时常具有迷惑性,会让缺乏相关常识的人群难以辨别。者以此为基准,依据其政治诉求,将严谨、完整、统一的历史分割开来并二次加工,再用诸如“背后掩盖”“不为人知”等夸张的标题混淆视听、曲解事实,使得大众在浏览这些信息的同时间接被动地接受到来自者意识层面的暗示,以达到其消解主流意识的最终目的。
(二)信息传播具有多元性和广域性。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对信息进行编辑、上传和,信息的流动可以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但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与评论的可控性变差、信息来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新媒体大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其速度与效率都是传统媒体时代不可比拟的,负面言论自形成之日起便会以极快的速度经微信、微博等平台转发和扩散至大众视野内。者通过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将思潮传播至各行各业,妄图利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广泛的特点,达到扭曲大众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在新媒体环境下,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对历史片段进行有意拼接与加工,创造出与史实背道而驰的歪曲历史,并称其为所谓的“历史真相”,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抹黑,肆意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唱反调。例如,者在新媒体平台上宣传共产主义“渺茫论”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谬论。而事实上,无数共产党员与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者打着所谓“学术研究”的幌子,肆意宣扬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荒谬至极、虚无缥缈的”,是“真正的虚无主义”。这一观点力求达到混淆公众视听、遮掩群众耳目的目的,以达到构建有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这一政治诉求,从而扰乱公众思想,弱化主流意识。虽然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为思潮所煽动的大学生占绝大多数,但仍有少数大学生会被思潮所侵害,导致其政治信仰动摇、政治立场混乱,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有甚者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产生抵触情绪。
(二)削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新媒体大环境中,思潮被包装成不同形式,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以极快的速度生成和传播,其中以歪曲历史、污蔑先烈的视频和文章最为典型。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认知有限,不能认清的本质,很容易受到蛊惑,历史观和价值观发生转变,从而误入歧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见,思潮不仅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会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甚至会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
三、新媒体环境下思潮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历史知识欠缺、历史观念匮乏。者往往会将一些历史内容进行包装和再加工以制造噱头,在捕捉大学生心理动态的前提下,通过准确拿捏大学生心理特点从而达成自身目的。当前,部分大学生历史观念淡薄,无法客观、独立地思考历史问题,且对诸多历史事件缺乏深入了解,无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性分析社会历史问题。当下,一些新媒体肆意渲染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将问题导向极端化。加之大学生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不够理性与全面,盲从地受到某些媒体的心理诱导,加剧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萌生了迫求改变的想法,进而以错误的方式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思潮正是通过这些手段逐渐瓦解了部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未完全发挥主渠道功能。应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受重程度的要求,各高校逐步开设了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化学习,大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分析历史事件,但仍存在着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传统、教育工作创新性不足和教师新媒体素养缺乏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大打折扣,进而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思潮时难以及时辨别,在意识认知层面出现严重漏洞。
四、新媒体环境下帮助大学生抵御思潮的对策
(一)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比较复杂,高校应重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培养与提升。曾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意识形态守门人的教师,更应以身作则,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和国家最新的时事热点,理性对待社会现实,确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加强高校辅导员和行政人员队伍建设,明确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担负的职责,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推动和协同作用。高校也应定期开展辅导员和教职工思想政治专项培训班,提供网络学习资源,提升团队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辨识。一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爱国主义文体活动,在课余生活中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寒暑期“三下乡”活动与支教活动,到基层进行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基层百姓和革命烈士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觉醒与背负起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坚定政治信仰。
(二)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大学生群体应努力学习各学科书本知识,完成课业任务,积极关注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这样才能在头脑内逐渐形成清醒、冷静和理性的认识及判断。此外,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应积极参与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和学术讲座,掌握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只有这样,在恶意曲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才能够自觉抵制并且能够站出来进行批判。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不轻信、不偏信,理性面对和谨慎分析,避免遭受思潮的侵蚀,不给者留有任何可乘之机。
五、结语
思潮在新时期借助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其中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原因和所处环境特点,较易被思潮侵蚀。在新时代下,坚决反对,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认识,更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各方要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预防思潮的传播与扩散,合力建设相对安全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和营造相对和谐的高校校园氛围;大学生自身则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增强辨识的能力。
作者:艾国桢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