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虚拟社会治理下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从虚拟社会治理视角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将有利于政府、教育部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情感、客观评价社会发展状况。政府层面,要创新虚拟社会法治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虚拟社会媒介运营商(自媒体)法律规范的制定及完善工作,推动各类法律与虚拟社会法律法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个人层面,要规范自身在虚拟网络社会的言行,主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高校层面,要构建立体化、沉浸式的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体系,以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立体化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网、权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等,不断提升舆情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虚拟社会治理;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引导
一、虚拟社会治理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一)虚拟社会治理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虚拟社会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场域,网络虚拟社会在带给人类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其虚拟性、开放性、不确性、去中心化、匿名性、信息化等特征,模糊了参与者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特征,弱化了网络参与者的责任意识,这极容易引发网络虚拟社会参与者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化行为。[1]尤其是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虚拟性和匿名性、开放性的特征使得其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而且这种互动越是频繁,虚拟交往的不确定性就越强,这直接导致网络舆情走向变得难以预判。虚拟社会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去权威化的特征,要求必须打破现实社会管理结构、框架及模式,构建多元共治的虚拟社会治理模式。由此,我们将网络虚拟社会治理界定为:建立和实施合理的治理体制机制,以实现网络虚拟社会良性发展为目标,由公共部门、社会组织、互联网企业、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虚拟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2]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往往需要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跨地域的合作,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复杂化、治理手段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基于网络虚拟治理多元开放的特征,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多种治理主体协同合作,利用并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各系统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才能提高整个网络虚拟社会治理的效能。这种协同治理可以概述为主体合作、行动互补、资源共享、技术支持和制度配套,即多元主体之间可以在技术、资源、制度等方面实现有效的协同行动,使网络虚拟社会治理的合作与共治成为现实。[3]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网络舆情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4]。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在网络(自媒体、互联网)上发表的诸多言论逐渐交流、汇集形成一种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传播的迅捷性和言论的自由性。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且学习环境相近、年龄相仿,因此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很容易形成共识。信息技术工具的广泛应用及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加剧了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当中若发生一个很小的舆情,如果不给予及时制止,便会在网络上迅速蔓延,最终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发酵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二是影响的扩散性和表达的非理性。从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看,有微信、微博、校园贴吧、校园论坛以及新闻跟帖、转帖等。群体中的个人言行借助网络联系、相互接触和间接交往而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大面积扩散,并由此引发群体一致性行为。例如,一旦某个网站刊登的内容为大学生群体所熟悉,他们就会迅速利用这些途径分享并发表观点。而如果网络上出现一些具有鼓动性或诱导性的言论时,大学生往往会受其影响而情绪激动,并积极参与到跟帖讨论和信息传播过程中,甚至出现极端行为。这种情绪化表达很容易演变成网络非理性表达方式,而对于自我控制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其很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等非理性行为。[5]三是信息的多元性与认识的主观性。网络具有开放性,由此带来信息的多元性与共享性。从各方信息统计及参与网络讨论的情况来看,大学生非常愿意在网络上表达各类观点,其讨论的主题范围很广,从宏观上的国际政治、国内经济热点,到中观上各类社会事件、热点问题,到微观层面的学习成长、校园爱情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总体上大学生关注和讨论最多的仍是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问题,如专业选择、升学、就业等。当他们面临一样的学习困境、就业困难时,便喜欢在网络及自媒体上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自己的内心诉求。[6]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整体重视不足,技术监管存在漏洞
作为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新生事物,大学生网络舆情起初并未引起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采取的基本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后期由于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才逐渐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对舆情加以引导和控制。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在人力、物力及财务等方面投入不足,且缺乏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目前各高校还很难做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监控与引导。
(二)舆情生态改变,舆情引导面临压力
当前,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成常态,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层出不穷,舆论生态趋向于自由化。一些虚假新闻、虚假视频经常在网络上传播,煽动不明真相的大学生。虽然很多大学生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及自控能力,但面对大量煽动性极强且契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言论或新闻、视频时,大学生极易失去辨别力,进而跟风发表言论甚至做出不理性行为。
(三)队伍专业性不强,监管机制不完善
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监控的认识不够,缺少掌握心理学知识、网络技术能力及舆情分析和控制能力的专业团队,人员少、覆盖面不够,网络监管难度加大。虽然有一些高校建立了专门的舆情监控机制,但由于专业技术不足、监控主体不明确,导致相关部门相互推诿,从而错失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时机。同时,目前很多高校虽有监管但引导不足,也影响了舆情监管与引导效果,只有监控与引导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基于虚拟社会治理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对策
(一)政府层面:创新虚拟社会法治保障体系
建设法治保障体系是净化网络空间环境的重要基础。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加强虚拟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工作,针对网络暴力、网络水军、个人隐私等建立专门法律,增强立法针对性。二是加快推进虚拟社会媒介运营商(自媒体)法律规范的制定及完善工作。通过法律明确自媒体营运商的主体角色、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规范网络企业运行,遏制不法营运商利用虚拟空间对大学生进行诱导和思想侵蚀。相关的互联网企业要进一步增强行业自律性,有序地将网络产业纳入自律化与规范化轨道,自觉遵纪守法,抵制低俗、不健康内容,强化内部管理,净化网络空间,规范运作各业务,服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构建公平竞争的虚拟社会网络产业运作的新秩序。三是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尤其是对于利用虚拟网络煽动群体性事件等非法行为进行有力制裁。四是充分发挥各类法律的综合治理效应,增强各类法律法规之间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
(二)个人层面:规范自身在虚拟网络社会的言行
大学生正义感强,是网络活跃群体,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舆情水平是解决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的根本之策。大学生要注重内在素质提升,主动响应《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的号召,规范自身在虚拟网络社会的言行,履行文明用网、诚信用网、规范用网及安全用网的行为规范[8],不信讹、不传讹,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舆论的影响和传播。同时,大学生容易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被情绪左右,因此必须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媒介观。大学生要主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知识,提高媒介道德水平。同时,主动学习相关媒介信息知识,提升自身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及使用能力,有效避免自身轻信谣言,成为谣言传播的推动者。[9]
(三)高校层面:构建立体化、沉浸式的网络舆情监管与引导体系
首先,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懂教育与心理学知识和网络技术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的专业师资队伍。其次,要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机制[10],通过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立体网,如校、系、宿舍等垂直信息员监测网络和QQ群、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大量真实、鲜活的一手信息,挖掘更具动态的深层次舆情。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建立一条值得学生信任的专门的舆情反馈渠道。这条渠道应由下至上,及时收集学生群体的基础舆情,然后层层传递和上报,以便于各层面合理、妥善地处理。再次,要打造权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正面地发布消息,避免片面舆论影响学生的判断,及早控制舆情走向。最后,可适当引入第三方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机构,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科学性。
作者:孟繁琨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