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发展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主题报道是传统电视媒体引领舆论的一种主要报道方式。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主题报道要强化自身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以提高宣传效果和扩大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创新
全媒体时代,各类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交叉覆盖,新媒体在传播上有着参与门槛低、实时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让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全民参与、全民互动,人人都可以成为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社会舆论场众声喧哗,传统媒体似乎越来越难控制传播和舆论。不过,长期以来深受集体观念影响的受众已经习惯了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获取权威的消息。随着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上接党委政府、下联人民群众的主题报道仍是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全面展示“战斗力”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央视推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必由之路》《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主题鲜明的系列片,其受众不分男女老少,一经播出就引发了强烈反响,形成了强大的共识和合力。“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这些系列片的成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和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有着丰富的题材选择。相对于各类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具备人才、专业、政策等优势,可以触及新媒体所不能触及的区域,对事件的全貌、细节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深入解读的能力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二、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主题报道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让人们很容易获取各类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真假难辨,往往还包含了不理性的批判和情绪宣泄,大家渴望听到专业、权威的声音;同时,对于弘扬真善美、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产品,大家也是真心喜爱的。另一方面,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导致碎片化传播方式大行其道。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日活跃用户数以亿计,制约了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发展。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前提下,如何在媒体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打造良好口碑、留住观众?电视新闻主题报道面临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创新机会。
(一)题材选择的多元化。题材的选择对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来说至关重要,主题报道的选题要抓住热点,敢于涉足难点,努力发现新意,做到“三贴近”。除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把握好重要时间节点等的报道时机,在全媒体时代,主题报道在题材上的选择要做到更为开放。我们要具备全媒体思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信息来源。现在的微博、微信群等都蕴含了大量的信息,随便点开一个热搜词,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的各类信息数不胜数。在主题的选择上,首先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导向,选题的范围不但要有代表性或者普遍性意义,还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真实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出既有温度又有故事,更有深刻思想,大家爱看的主题报道。现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主题报道很多都是当天新闻引出的整篇报道,时效性越来越强,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我们有了可靠的选题后不要一味闭门造车,要建立起快速响应的机制,及时赶往现场,重视现场,完成编辑后及时。政策性强、指导性强的信息往往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主题特征,电视媒体要充分利用新闻采编的专营权,积极、主动地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做出既“给力”又“有用”的解读。近两年,中山广播电视台综合采集部策划、制作了《才聚中山》《交通大会战》《母亲河攻坚战》等系列主题报道,在选题上紧紧跟随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要议题。这些节目深入基层和现场,注重正面报道和舆论监督相结合,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把遇到实际的问题和群众的呼声如实记录并及时整理成文,多次受到市委书记及主管领导批示,节目播出后受到各级领导和市民的极大关注。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的受众,谁就能实现更好的传播。题材的选择要讲究渠道多元化,还要讲究题材的本地化。本地题材有着先天性的贴近优势,要做好对本地信息的深层挖掘和外地信息的本地化解读。对于缺乏重大题材的地方媒体来说,这是唤起情感共鸣、提升影响力的一个好办法。
(二)摄制方式要有“大片感”。视觉是人类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来源。时代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不断地把碎片化的时间消耗在了快速的视觉刺激中,现在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喜欢观看。在这样一个视觉时代,审美代替了思考,人们也不愿花太多时间去细致解读新闻背后传达的信息。传统媒体该如何吸引受众?除了加大节目信息量,注重图文表述等传统手法的运用,电视媒体在各类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改革和探索,电视新闻大片正是受视觉文化的影响,改变原有新闻制作的固化模式,对传统电视新闻主题报道进行创新,使新闻报道具有了更高的审美性。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为了人民》到走红网络的《我的青春在丝路》《我爱你,中国》等,湖南卫视创作了一系列新闻大片。这些新闻大片在文稿中使用文学语言来增强节目的情感色彩,在画面质感上一改新闻报道比较质朴的面貌,采用、借鉴电影、电视剧等的拍摄手法,利用航拍、延时摄影、高速摄影等方式,强化镜头语言的叙述性与感染力。在后期制作上,这些新闻大片注重剪辑节奏的把握、重要画面的特效混合、字幕设计感等的综合运用,在不伤害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把新闻做得美丽而抒情,得到了受众的热捧。如何把握视觉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平衡和融合,在给受众提供良好观感的同时又能引导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这需要新闻从业者积极、深入地探索与实践。
(三)传播上突出互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一个总趋势。新兴媒体的出现弥补了电视单向传播、定向接收的局限性,电视新闻主题报道要融合全媒体的传播渠道,把内容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报道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受众的关注度,及时获得受众的信息反馈,让节目深入人心,引发社会关注。近年来,从“中央厨房”到“融媒体工作室”等,各类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2020年国庆假期期间,央视集中推出了大型主题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全景式展现“十三五”规划的成就与中国之美。主题报道中央与地方媒体联动,网上网下同步贯通。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三屏互动的即时传播与互动方式极大增强了节目的新鲜感、趣味性、参与性。报道内容的鲜活生动、报道形式的多种多样,使节目受到了大批观众的注目。据统计,该系列主题报道平均单日全网阅读量超过了2亿人次。
三、结语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适应时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要做新媒体,更要做好“心”媒体,只有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瞄准了这个时代的热点、难点、敏感点,积极寻求形式的丰富创新,才能抓住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成功的本质。
作者:陈晖 单位:中山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