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传媒业态发生重大变革,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媒业态正向融媒深水期过渡,逐步走向全媒体时代。各地高校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多年来在探索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历程中,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全媒体视域下,各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得到凸显,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融合发展,以及高校应如何培养卓越的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全媒体;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融媒时代还未全线铺满,智媒时代已经到来。2016年10月28日,在“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李鹏首次提出智媒体发展理念,并在实践上引领媒体融合转型,集智能媒体、智慧媒体、智库媒体为一身的智媒时代随之开启[1]。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能力要求已不同于往日,播音主持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他们必须以崭新的思维活跃于传媒领域,打破学科桎梏,文理兼修,学习技术融合、学科融合、内容融合的新方法与新技能,真正成为知识全面、专业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一、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1.“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近年来,部分高校为顺应媒介融合趋势,在培养人才时,过分强调“多能”,而忽视了播音主持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把基本功训练抛诸脑后,这是培养模式中的重大失误,无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吐字归音都应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重点。也有部分高校严守专业性教学,缺乏创新策略,在增加采编等课程时,教学方式单一化,学生无法达到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的目的,一专多能教学面临阻碍。“一专”与“多能”教学不贯通的矛盾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已得到凸显,地方高校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融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研究、数字媒体技术等工科内容,积极实现文工交叉、多学科互融,形成“传媒+学科”的新兴传媒人才培养方式。2.培养周期与就业周期不同步的矛盾。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艺考的热门选项,报名人数逐年上涨,2020年播音主持专业艺考人数超百万,较2012年的3.2万人增加了30倍不止,每年有数十万播音专业毕业生步入社会,被卷入就业大潮。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采用较为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范本为传统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而传统媒体的岗位流动缓慢,需求量远小于高校输出量,所以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够如愿进入传统媒体,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一些高校即便增加了采编播一体化的教学手段,也只是提高了部分学生进入小型传媒公司或MCN的概率,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过短的培养周期和饱和的社会岗位使专业人才培养陷入恶性循环,行业门槛难以突破。3.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许多高校虽已进行教学改革,按照学生意愿及自身条件划分专业方向,但一些课程依旧与社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例如,即兴口语表达课程以一些缺乏代表性的旧新闻为案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课程未根据当下流行趋势进行风格引导等。高校应以学生自身发展方向为目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接触前沿传媒理论和技术的机会,切忌死板教学,以填平技能教育与岗位需求、全媒体传播需要之间的鸿沟[2]。

(二)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利弊。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占多数,且期末及毕业测评多以论文为主,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学界风向的追逐更能使他们了解时事政策、学习最新技术理论,可长此以往,学生们很难不被固化的学术思维所禁锢,过重的学术负担也难免使他们丧失活跃于台前的生机与活力。一些院校在该省份播音联考无面试环节的情况下,将本校校考的面试环节取消,将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提到了一本线以上,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术性,但却忽略了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实践类专业的基本要求,未通过面试检验的学生,如何确保其具有播音主持的实操能力呢?因此,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但播音主持专业不能与其他倾向于深耕的学科一样让学生埋头苦读,而应该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思辨思维内化于心,使学生有潜心钻研播音领域的欲望和能力,避免与实践脱节。当前的媒介生态逐步趋向智媒,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应紧密贴合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新媒体主持实务、主持人策划、播音主持前沿等可以提升学生多维素养的课程,浙江传媒学院则针对当前的直播带货模式打造了带货主播训练营,邀请来自一线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主播组成教学团队打磨课程[3]。这些尝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都有所帮助。但此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区传媒市场广,当地高校又大力推崇应用型人才建设,放任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实习机会,学生尚未学成便外出实习的情况不在少数。近年来,各地艺考培训机构异军突起便是实例,细细数来,不知有多少刚上大一、大二的学生已“为人师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提高自身能力,为传媒事业或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考量。因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不能使学生们心浮气躁,失去了传媒人应有的根基。

二、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融合培养,促进学用一体。把学术思维放进播音主持这一实践类专业的框架内来探讨,就是要求学生在实操时,首先进行概念界定,即审慎地辨析、界定和使用概念。例如,面对学界的长期争议——“播音”与“主持”的概念界定时,学生要明晰新闻播音和节目主持概念的异同,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或将两者融合,创造新的播音主持风格。其次,要学会类型划分,即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全媒体时代,节目层出不穷,学生要对各类型节目的主持风格、制作范式进行归类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锻炼自己在不同节目、不同场合中的迅速反应能力,使自身成为全媒体导演型人才。高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小班授课模式,将一组或一班学生视为一个工作小组,明确分工,并实行轮换制,保证每人都有接触所有岗位的机会。较之于大班授课时所学知识同质化严重、实操性不强的情况,组内合作更易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其认真对待工作,既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分工合作的实操能力,有利于学用一体的实现。

(二)师生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已打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尤其在传媒类专业中,一些教师不仅在学界有所建树,也会利用自己的业界资源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例如,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实践课带着学生外出拍摄、集中制作,学生接触真实的业界环境,比在课堂上面对机器或自发外出拍摄更有实际意义[4]。在配音领域拥有资源的教师,也愿意带领学生参与广播剧、有声读物和动漫的配音工作,既积累了配音经验,又让学生们有了代表作品,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而在校内,教师更是依托官方公众号、抖音号等宣传平台给予学生策划作品、发表作品的机会,边学边练、作业即作品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由此可见,开放教学模式是高校促进播音主持人才与全媒体时代接轨的有益尝试。

(三)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平台。除了校内教学,高校还应加强与地方传媒行业的合作。近年来,各地主流媒体开展的融媒体改革,为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了机会,高校应主动与当地主流媒体沟通,共同搭建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哈尔滨师范大学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联合教学,知名主持人作为外聘教师走进课堂,学校也为电视台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毕业生,大量学生进入省台实习,多年来形成了良性互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陕西日报社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实践基地,建立优秀毕业生选聘机制。除了当地主流媒体,高校还应与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等积极开展合作,如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与爱奇艺等十多家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等[5]。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技术驱动传媒业态不断进步,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发生了重大改变,对其思维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这必将倒逼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创新。在此形势下,高校应注重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卓越人才。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变化,审时度势,积极变革,创新教学,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让人才培养与融媒体发展相适应,有效促进播音主持行业的时代性发展,推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思思.论智媒时代地方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J].传媒论坛,2020,3(24):17-18.

[2]强佳妮,阮益君.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6):233-234.

[3]李斌.浅析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新模式[J].传播力研究,2020,4(24):81,84.

[4]张双燕.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探析——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验教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8):274-275.

[5]赵小蓉,吴迪.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尝试[J].记者观察,2020(30):46-47.

作者:杨雨铎 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