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5G移动通信技术现状与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2014年4G移动通信技术出现后随即席卷全国。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永不止步。现在5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着手研究,预计在三年后将会面向市场。5G移动通信技术,有何特点和优势,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值得研究。
【关键词】5G;移动通信的现状;应用与趋势
一、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总结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代(1G)通信技术在1980年初期被提出,作为通信技术的初次试水,有着许多缺点。第二代(2G)提出于1990年,相比于前一代进步不大。新世纪产生的3G可以说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加入了移动宽带的服务。拓宽了信息的传输渠道和速度。近几年出现的4G网络,相比于上一代,传输速度更快,信号的失真度大大减小,其高清晰度可媲美电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二、5G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2.1概念及优点
5G通信技术是在第四代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更为强大的通信技术。其在信息安全、信息传输覆盖率、信息传输失真度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有望在未来十年内代替第四代通信技术。
2.25G的特征
5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前四代,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整体传输速度的加快,大约是第一代传输速度的100倍。二是一次性传输能够携带的信息量增多。三是信息失真度的减小。第五代通信技术将此失真度压缩到第一代的100倍以上。四是信息传输覆盖的范围更广。第五代通信技术已经不满足于通信这一个渠道,将致力于打造全球全面的物联网建设。五是,基于传输速度快传送宽带宽的特点,第五代通信技术能够减少信息资源传输中的浪费。
2.3技术内容
1、智能化技术。第五代打造的云计算平台,可讲互联网真正推上大数据的发展未来。大型服务器连接路由器和交换机网络,四维的数据可以传送到中心数据库,中心数据库的信息也能实现共享。2、多天线传输技术。多天线覆盖技术,通过将有源天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3D_MTMO技术,配合第五代通信技术的毫米波技术,能够进一步扩大信息的覆盖范围。所以某种程度上能够减少信号发射塔的建设,节约建设成本,实现绿色节能。3、同时同频技术。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类似于传播学当中施拉姆提出的循环模式,一端在同一时间既是信源也是信宿。两端同时接受信息也输出信息。在同一时间内,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4、新型网络架构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旨在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并节约传输成本。计划架构成本低,易于维护又能节约传输时间扩大信息覆盖率的网络,当前业界集中研究C.RAN技术和云架构技术。前者是一种新式的无线网结构,后者是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云信息技术。
三、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未来十年内,第五代通信技术必将取代前四代,给社会生活带来新的技术变革。预计5G通信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一是“物联网”的建设。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下,智能家居时代已经开启大门。例如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出现的“林内”热水器,在主人离家的路上,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热水器的开关以及加热程度,并且根据定位距离的远近有自动提示功能。尽管基于第四代网络技术的智能家居并不能满足人类所有的想象,但是未来第五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却是大有可能。“物联网”的建设,是各国对于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默认趋势。二是生活云端化。李安用先进的12K拍摄技术拍摄了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但世界目前的网络通信技术,不能实现12K拍摄的超高清晰度画面的流畅播放。不过随着第五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必将解决这一难题。如果5G时代到来,除了能实现12K视频的流畅播放,也将进入“云”信息时代。并实现网络传输速度加快,网络存储空间进一步增大,但是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隐患,也将随时增加。三是智能互联。设想几个场景。宠物狗不慎走失,但是你不用盲目的四处找寻,只需要看看手机定位,就能看到它在何处,周围环境如何。病人出院,由于居住地远无法经常前来复诊,但是医生可以远程检测病人的身体状况,全面了解病人的生活作息和疾病之间的联系,并且全程指导病人该如何恢复健康。5G通信技术,会将所有设想变成现实。
四、结语
展望未来,5G通信技术取代前四代指日可待,但在信息共享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如何保证信息安全,避免信息混乱也将成为第五代通信技术的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担纲5G通信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曹淑敏,邬贺铨.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5).
[2]王广增.关于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分析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分析[J].中国通信,2015(9).
[3]卓业映,陈建民,王锐.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新通信,2015(8).
[4]李章明.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5(4).
作者:薛向华 杨永忠 单位:吉林吉大通信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