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此,阐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模式
1前言
小学科学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内容,且配有不少图片,进而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融合视频、声音、文字、图形,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内容,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所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但可以使传递教学内容的方式大大拓展,而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模式的优化。
2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仅凭借教材实施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借助计算机网络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把生活实际中的最新科技、科学发展状况,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以使学生获得直接性的体会,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如教授“照相机与眼睛”时,让学生对眼球的结构进行熟悉,以及让学生明确瞳孔的功能,理解眼睛为何可以观察到物体。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和挂图尽快帮助学生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录像《眼睛的奥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手电光照瞳孔实验,更加深入地让学生掌握瞳孔的变化规律(即遇到较强光线会收缩,而遇到较弱光线则会放大)。另外,教师教学眼睛为何能看见物体的知识时,可以将眼球模型再次摆出,让学生对模型中睫状肌、晶状体进行形状和特点的观察,并思考和讨论这两者的作用。而后教师详细地讲解,使学生了解到睫状肌能舒张和收缩,而在它舒张和收缩的同时会带动晶状体的凸度发生变化,进而就能让物体影像在视网膜上清晰地出现。但是如果只靠教师抽象的口头讲解和让学生观看模型,恐怕学生对这个原理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进行演示,将睫状肌和晶状体如何使物体影像清晰落在视网膜上这一过程,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动画画面播放。通过此演示,学生对眼睛能看见远近处物体的知识会有更充分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人体的生理结构清楚、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3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实验
小学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会觉得某些实验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因操作错误,还会导致实验失败和损坏实验仪器等情况的发生,带给学生心理上的阴影,丧失做实验的兴趣,这对于开展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合理地采取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模拟实验的演示。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视频,为他们创设逼真、形象的实验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学习效率。如在讲授“杯子变热了”实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演示视频,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认真仔细观察,再对此实验加以说明讲解并强调应注意的事项。这样一来,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集中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其次,教师在播放完模拟实验的演示视频后,可以与学生一起复述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并结合学习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让他们依次作答,这样一来,教师就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对那些学生还不能充分掌握的内容进行适当讲解,以便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酒精灯加热试管的实验,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试管里面水的沸腾过程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这种教学方法有效避免了演示性实验真实感不足的问题,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应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动画,突破难点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那些学生难懂难记的、抽象复杂的知识,若单纯地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进行突破,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图像、文字、视频、声音以及三维空间的动感功能等优势,不但能分解难点,还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最终突破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授“昼夜更替”“四季更替”这两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该课件,将地球广阔的运动空间“浓缩”后“搬到”屏幕上,对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进行模拟演示。在进行地球自转的课件制作时,可以制作一个小人儿站在地球上的画面,还要加入一轮太阳。此课件在课堂上一展示,就会将学生引入充满趣味性的天体当中,然后地球自转开始,并且持续地移动太阳照射点,对昼夜变化,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学生借助直观的呈现,便能够迅速地搞明白形成昼夜的原因:作为球体的地球,太阳仅仅可以将其一半照亮,而朝着太阳的那一面是白天,背对太阳的那一面是黑夜;地球持续地从西到东转动,自转一圈大概需要的时间是24小时。然后,教师为学生呈现地球公转的状态,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地球公转的时候,认识到相同的区域受到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差异性,有些情况下太阳高度小,有些情况下太阳高度大,进而导致四季的形成。
5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每节课的导入对此后的教与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以采取观察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猜谜导入法和示范试验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方法,而适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新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教授“果实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课时,教师无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任何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若只是靠单纯的口头讲述和学生的凭空想象,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面对此种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某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制作成教学课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完整的苹果树生长过程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苹果花经过受粉而长成苹果的视频,利用这些形象的、优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苹果的长成和苹果花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此可以适时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观看了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何感想、感受?”或:“同学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等等。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产生思考、探究和解决的欲望,进而就能积极地参与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此种方法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果实的形成过程,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6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生成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和解决,进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优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密切联系的生物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利用一些动物、植物做成食物网、食物链的动画,还可以制作一些动物、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视频,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展示,让学生理解动物和植物间存在的食物网、食物链,并对动物、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充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生态群落的科学概念。接下来,学生对破坏生态群落造成的后果进行学习时,就会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不但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启发他们养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7借助多媒体演示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
小学科学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进而有效贯彻和落实教学的最终目标。如在教授“地震”课程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地震视频,那些树木被连根拔起、道路严重变形和房屋大量倒塌等震撼场面,势必会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师在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产生“什么原因造成的地震”或“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等疑问,接下来借助多媒体展示发生地震的因素和条件,让学生了解到:因为地壳不断运动,而对地球内部岩层造成逐渐增大的压力,其承受不住这些巨大的压力时就会发生地震。教师在完成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后,还可以给学生播放我国唐山大地震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真实生活中发生的地震,向他们展示我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进一步升华。
8结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同时,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可以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能使他们逐渐形成较强的参与意识和探究动机,这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晓露.英国新一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26.
[2]赵明.探讨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3):147.
[3]郭育志.浅谈小学《科学》教材的指导思想、特点和编写原则[J].教育观察,2014(15):80-81.
[4]蒋云峰.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新课程:小学,2013(12):111.
[5]刘红玲,高梦馨,房园,等.新疆兵团地区小学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及授课现状的调查分析:以石河子市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5):8-12.
作者:逄锦增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崔桂璇希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