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如今,多媒体技术为各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语文教学来讲,多媒体技术侧重于程序化、技能化、形象化,这与语文教学重情感体验、语言品位、文学想象等是有冲突的。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合理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方面,利用多媒体链接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料或读本;用音乐、图片营造氛围;改变语文教学“字词句篇修逻章”的老一套模式等。可从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来说,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笔者拟从这些方面说说语文课程中多媒体教学应慎重对待的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不足现状
1、忽视了语文课的特点,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接触感悟文本,品味语言以致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或美术课等。如教《桃花源记》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桃源景色之美,一连展示了好几幅有关桃源景观的动画,即使画面很别致,却很难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体味中发挥想象。这样的多媒体展示以直观形象呈现,有助于学生直观把握,而语文课的“语文味”却缺失了。
2、语文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不足,只是将文本内容展示在电子板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将“板书”搬家,或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展示屏上;有时还将文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作纸制品的练习,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作练习。
3、语文教学一旦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课件,那必然会大大减少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时间。语文教学现代化必须要求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真正说来,让语文老师自己去做一个课件,这一任务对于多数语文老师来说,可不是个易事。熟悉教材,搜集课外资料,搜集与教材有关的信息,这本身就要费很多时间,再将信息资料整理,以条理性有序性做好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堂课的准备那几乎就要耗上半天甚至一天,那有几个语文老师会有时间?
4、语文教学重实践,在语文课堂更多地是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进行这些能力的训练,可感觉多了一层媒介,师生之间总得关注显示屏,师生交流多了一个屏障。不能进行直接地听说交流和眼神交流。于漪老师说:“本真的语文课堂是……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有思想火花的碰撞、生命的享受。”由此,对于多媒体技术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合理运用。
二、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
1、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可适当选用声学媒体。如教《春》一文时,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象,配音员声情并茂、丝丝入扣地朗读,让学生在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美景美情。然后让学生小声跟读,移情入景仔细品味。既训练了语感,又纠正了朗读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还达到了当堂成诵的目的。
2、教读远离当今时代的文学作品,可适当放映有关影像,引起学生的阅读情感。如果文本内容远离现当今的生活,借助多媒体手段,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会让学生有些直观认识。如教学《土地的誓言》时,课前可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地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同时播放文本后面的《松花江》歌曲,由此引入教学。
3、用音乐、图片等营造氛围。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文章时,以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体会到一种作曲家不屈的精神力量,再让学生伴着音乐畅谈自己感受,就势引导学生进入了一种情景学习,而学生对文本中人物的敬佩感油然而生,对文本的学习与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入。营造氛围不仅仅限于音乐、图片,还可以是影片、幻灯片等。它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角度,也可运用多种手段来营造切合文章主题的情境,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的特点可提供练习的机会,从而减轻学生负担。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可随时给学生进行练习并及时得到反馈如填空题、判断题等。老师可制作成课件,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真聪明”!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本人在讲授文言句子翻译时,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回答文言句子翻译时利用投影仪当堂反馈成果。
5、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来讲解一些抽象内容。如文本涉及到的一些学生未曾经历的说明对象时,采用多媒体投影既形象直观又让学生更能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
综合所述,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时,须做到避繁就简,适时合理地去展示并且做到适合文本,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能用时大胆用,不能用时不去哗众取宠、舍本逐末。
作者:易慧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阳明学校
【参考文献】
[1]谢佳力.多媒体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3,(8).
[2]李红.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运用多媒体[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3]郭振华.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运用中的缺陷及应对[J].文理导航,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