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和应用课程的多维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媒体技术和应用课程的多维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多媒体技术和应用课程的多维设计

【摘要】本文分析了安徽大学《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通过设计生态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以学生主体的多环节教学模式和设计立体层次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同类课程理论、实践教学的的构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方案。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应用;设计

引言

2008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将“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列为高等学校文科、艺术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1]。

1、课程设置现状

我校的《多媒体应用基础》是面向文科财经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知识相互统一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术;在理解多媒体应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使用专业创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够从理论上对音频、视频和图像压缩进行分析;掌握音频、视频和图像的存储及传输方法;熟悉多媒体软件使用;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实际运用到其他课程或课外活动中。该课程涉及到很多软件,具体教学实践难教难学。自2015年升级为必修课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关键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教学时数与教学容量的矛盾

《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仅软件实践方面就需要讲授图像编辑类软件Photoshop、音频编辑类软件Audtion、视频编辑类软件Premiere、多媒体创作平台类Authorware,已达四种,知识点众多。经过调研发现,在大多数本科类数媒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类的教学计划中,几乎每个软件都有一个学期的时长,相比之下,在安徽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设置中,理论授课时间为34学时,实践操作仅为18学时,教学任务繁重,备课量大,因而可以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上课节奏快,学生所得多而不精。

1.2学习的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之间的矛盾

目前,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内容两极分化严重,主要源于开设课程的母体专业不同,一种情况是强调理论知识讲解轻实践教学,另一种注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讲授。前一类大多分布在高校理工科类专业中,比如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后一类的状况在高校的文科类专业表现明显,比如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这类专业的学生最终只了解到PHOTOSHOP或FLASH这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片面强调上机实践,侧重学习技能和对媒体技术的认识,不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因而可以预测,学生自我提高和学习的能力不强,可持续性差。

2、设计生态化发展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好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构建相关知识和理论体系能力。一方面,多媒体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学科领域广、内容繁杂的特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难度。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应用软件更新很快,所涉及的软件与学生以往的OFFICE类软件界面有较大差距,加上软件众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更无法独立制作作品。因而,怎样在有限的课时数内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的教学?怎么给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的基础?结合这些思考,综合考虑这门课程的多个因素,例如:教学时数、学生专业知识等,笔者从2016年开始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试图缓解教学时数与教学容量的矛盾。

2.1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

《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媒专业,表明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需要储备大量的多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才能进行专业实践。而在非数媒专业,以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教材、实验作业、作品设计(知识运用)为主线,两两构成一个指标平面,最终构建出学生的多媒体专业素养结构。比如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在我们布置大作业设计任务时,通过设计小组实验,以视频短片为例,要求团队合理分工,比如分镜头稿本编写、视频剪辑等。制作过程中,先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作业等自我尝试解决,然后再是组员讨论。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手不管不顾,要利用交互工具适时出现,加以指点,化解难点,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条件许可,还应该积极鼓励班级各团队之间对话、商讨和论证各自作品,不但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鉴赏评价能力,多途径地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应对当今社会的生活,应该帮助非数媒专业的学生建立起适当的数媒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由于现在“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数字媒体”等概念在社会上炒得火热;网络媒体、触摸媒体、3D电影等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对该专业都有着一些向往,对于该专业未来的从业前景、产业发展需求等也没有正确的预期认知,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技术层次,操作类的课程过多,没有艺术基础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艺术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关注度降低、淡化甚至是无视,甚至是幻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提问认知-推荐-鼓励-指导的顺序去引导学生关注的大学生多媒体类应用的各项赛事,这既是快速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渠道,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网络搜索敏感度、收集资料的能力,也从侧面考察了学生的数媒专业素养水平。通过短短半年的课程学习,基于以上培养思路,加上后续的选修课程或课外主动拓展学习,每年安徽大学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均能取得大范围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几乎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级、省级的一等奖奖项,这是课程教师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教学成果。

2.2内容模块化,设计综合案例

根据课时长度,为避免理论内容枯燥,还能具有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知识扩展,以讲授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多媒体硬件设备-图像处理技术-音频技术-数字视频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为纵向主线,横向扩展到流媒体技术、数字版权技术、光盘存储技术、视频压缩标准等。具体到在软件操作的实践教学上,软件操作技术和设计艺术教学是通过基础-提高-拓展的步骤来逐步深入。这样,在讲授教材内容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他们熟悉的问题,追根索源,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模块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几个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到或将会用到的点,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到位图概念时提到像素点这个概念,提问说冲洗不同尺寸照片的时候为什么对分辨率的要求不同,低分辨率会怎么样?这时我们可以打开PS软件,利用软件的便利,让学生看到像素块,看到锯齿边缘,学生们恍然大悟,才觉得理论与软件操作有交叉融合部分。综合案例设计应尽量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热点,这样才能设计出激发学生好奇心,并且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视频软件Premiere的时候,我就采用《甄缳传》、《琅珔榜》中同学们比较熟悉的片段来讲解镜头片段和配乐的关系。实践教学取得效果关键取决于实验的设计。各个章节的实验设计都有基本实验和提高扩展实验,基本实验为章节内容基本应用,实验提供素材、样张和要求,而扩展实验是与课程大作业有关,可以用章节内容表现整个主题,也可以表现主题的一个部分,扩展实验不提供素材和具体要求,形式由有学生自己决定。另一方面,教学应该和科研与最新学科动态相结合。在多媒体技术教学工作中不仅要突出基本原理的主体结构,详细说明通用基础型内容,更要将该领域里的新技术、新概念介绍给学生。比如提到人工智能,在课堂上我是通过播放专业人士的演讲、推荐最佳主题的短片和电影等形式来巩固和深化拓展知识点,通过复杂技术简单化,介绍实现思路和应用场景,完成了课程内容朝深度和广度延伸的重要设计。

2.3面向专业布局教学设计

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各专业后续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其专业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需求脱节的情况,以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体我们是通过如下三个方面来面向专业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好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平台,包括教学课件、学习指导视频、课堂作业、多媒体案例、优秀作品展示空间等,形成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可以方便学生进行查询、下载、和学习;同时,教学网站平台提供了留言、信箱等功能供师生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线上互动,良好地区分教学对象,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参与。同时,通过营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逐步建立课程项目素材案例库。从不同专业的实际应用出发,不同专业的设计案例需要的素材可能不太一样,一方面,教师要提供通用型的素材供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应该项目素材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新闻专业在视频处理部分的教学比重大些,像英语、经管类在将来的专业学习中使用到图像处理方面的可能多些,可在这个方面适当加强。还有一个思路就是根据学生的专业逐步积累他们的优秀作品集。三是常见FAQ的标签式知识点。例如,在讲解视频制作相关知识时,镜头类别、分镜头稿本、蒙太奇手法等概念新闻类的学生可能有相关基础,而其他同学可能要有比较有体系地梳理后知识点归纳。例如使用PS时,仅仅会操作并不能制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还需要相关的创意和有关艺术类的知识,这时应该提供有关色彩学,色彩搭配、版式设计的知识等,共同提高PS的技术水平。

3、多环节设计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难度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特别是理论部分,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从培养自信开始。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播放历届学生课程优秀作品、点评小组作品,让学生互相观摩、评议、学习,让他们了解现状与目标的差距,“跳一跳可以摘桃子”,既培养了自信,又激发了斗志,同时,从课下学生的反馈来看,还引出了相关知识点,拓宽了知识体系。其次,从自学能力着手,开拓第二课堂。一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首先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需要自觉认真阅读参考教材和指定文献,同时,教师可布置好阅读要点、重点、难点和必须掌握的框架知识等,然后引导学生制定自学计划,逐步掌握自学方法,最后,教师还要检测自学效果,布置相关知识的测试题以巩固自学成果。二是通过QQ、微信等交互工具引导学生在自学中进行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不断抛出与教学内容及实践相关的锚点问题、团队问题训练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查阅资料、寻求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从而发散性地互动解决问题。三是通过承认平时成绩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推荐选修网络上大量的mooc课程,让学生选修更优秀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即提升了他们的技能水平,更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再次,以强大的资源平台和辅修课程群作后盾。(1)《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需要讲授的操作部分涵盖Pho-toshop、Audtion、Premiere、Authorware等软件,知识点众多但关联性不大,微课、微视频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端设备,一般时长2-15分钟以内,因其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且使用率高、受益面广,在应用型课程中受到积极推广和深度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它并不是整个授课过程的压缩版,而是将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或者独立的知识点制作成短小的视频,通过教学网站平台分享给学生。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突出了课程的知识点,加强了针对性,学生通过反复观看、自主学习自己薄弱的环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减少了教师的重复性工作量。(2)《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学时较少,让学生将每一个工具都学得非常精通是非常不现实的,因而,课程组相关教师都陆续开设了丰富的系列选修课程,比如《PHOTOSHOP图像处理》、《三维动画制作基础(3DMAXS)》等。在每一个软件都进行入门以后,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比较专长的一个软件进行继续深入学习,这也许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帮助,甚至让部分学生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4、设计立体层次的考核评价机制

《多媒体应用基础》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在课程考核时要能体现出学生的操作和设计能力,同时,课程考核是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特殊手段。普通的理论考试已经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而我们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重新设计,采用“平时出勤+课堂实践作业+课程大作业+期末考试”的多元化立体层次的考核模型。平时出勤、课堂实践作业和大作业的成绩占60%,课程期末考试(机试,闭卷,含理论与操作内容)的成绩占40%。期末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几年来已经建成了丰富的试题库,可以组织多种题型的试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支持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操作题等。考试系统根据相同的组题策略在试题库中随机抽取,无纸化考试试卷覆盖面广、难度有控制,题量适中,真正实现了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多媒体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体到大作业部分,我们一般在教学第七周开放,内容不作具体规定,但要求必须集成音频、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处理方面的内容,交互合理。这样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多媒体课程的内容体系,然后再逐个学习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再整合成一个大的课程作品,体现了思维能力中的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思想,而应用上则体现了分解、整合的方法。下面以视频处理部分为例:具体要求:(1)突出主题,内容健康,效果运用合理,技术运用恰当。(2)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剪辑制作一个视频作品,时间不少于10分钟,不多于半小时。(3)视频需有片头,转场、字幕特效和落幕等。(4)作品构图需具有一定艺术性。(5)视频作品剧本。(6)非原创部分需提供原素材。(7)书写作品制作论文或心得。通过这种考核模型,注重过程化考核,使学生掌握了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5、结束语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这门课程从教、学两方面都不轻松,但开设以来,就一直受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和好评。教学实践是一项综合工程,围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考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还要深入研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课程的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力争达到业务水平和课程质量的螺旋式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施俊 汪志宏 张辉 单位: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