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人才培养电子技术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服务产业、系统设计”,协调中高职专业衔接
1.1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衔接,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行业、中高职学校、企业共同调研的结果,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技术含量、专业技能训练、技能熟练要求程度、社会需求等因素,研究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开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通过应用电子技术试点专业的建设,进一步调整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2建设“瞄准高端、动态更新”的专业定位与调整机制
高职院校可制定《衔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和《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论证与评审制度》等工作制度,依据应用电子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的变化,结合第三方评价等多方评价,将反馈信息交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及时、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定位,规范应用电子技术衔接专业动态调整流程,准确定位专业。
1.3实现“对接岗位,能力递进”的培养目标衔接
依照调研结果,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省技能抽查标准,明确中高职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确保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中职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为主,重基础素质教育、重职业技能训练、重基本操作规范培养;高职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重综合知识应用、重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重职业素养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2“能力递进、素质拓展”,落实中高职课程衔接
2.1“纵向递进、横向拓展”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电子产品操作工、装配工、销售员、调试员、售后服务技术员、生产车间班组长等岗位的调研,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圆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半径,径向延伸的中高职人才培养同心圆结构。根据“同心圆”的模型,以横向为课程与项目的难易,纵向为能力的梯次,建立“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的中高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以中职课程为基础,以高职课程为主导,中高职合理分工。中职侧重文化基础知识和电子产品组装、电路板焊接等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侧重文化知识的应用和电子产品设计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2.2“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模式
以“中职强基础,高职重应用”来设计公共课程内容。中职公共课程强化汉语言和英语基础、初等数学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学习。高职公共课程以语言书写、沟通应用,高等数学在工程领域的建模等应用以及主流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为培养目标,以知识的讨论式学习、导师制团队活动、社团活动、人文讲座和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为引导,实施由文化知识向社会能力自然过渡。以中职强基础和技能,高职重技术和创新设计专业课程。
2.3“项目交叠,内容分层”的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
构建校企合作的中高职核心课程建设机制。联合中职学校和合作企业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团队,下设5门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实行课程小组负责制,实施课程教学“三统一”,即课程标准统一制定和调整、教学实施统一安排和协调、教学过程统一监控和反馈。按照服务岗位群的能力目标,确定5门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采用项目迭进的方式实施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中职课程核心项目和高职起始项目部分交叠。核心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根据教学内容的能力层级和内容综合层次,建立课程内容坐标体系。
3“整体设计、分段培养”:中高职教学过程衔接
3.1构建“整体设计、分工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系统开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由中高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专家的分析论证,确定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拓展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转段评价采用积分考核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培养目标等方面明确中高职分工。依据“2+3”的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确定中职阶段以培养初中级技能为主,高职阶段以培养中高级技能为主。教学资源从满足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方面进行设备配置、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建设。
3.2探索“分段培养、双导师制”的“2+3”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2+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高等职业教育逻辑、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点,构建“2+3”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需要,专兼职教师协同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使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到实践教学总课时的60%。在中高职衔接的5门专业核心大课程设置中,推进项目教学的实施。通过实施“2+3”分段培养模式,探索“双导师”制、“三主体育人”模式。在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中,筛选合作企业,不仅在学生培养方面,而且在项目开发、技术服务与培训方面由中高职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学生入校后,采用“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导师由讲师及以上职称老师担任,不仅指导学生选课,完成学业,而且在思想品行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探索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参与的“三主体育人”模式。
3.3形成“全程指导、四方共赢”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应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构建高职导师与企业老师全程指导顶岗实习机制。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培养阶段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时间为20周。顶岗实习期间,师生通过电脑、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把实习期间的作品、考核、辅导等情况全部提交到校园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并与企业老师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与家长的四方共赢。通过全程指导,制定《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导师巡查制度》《顶岗实习评价标准》等制度,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对学生而言,通过顶岗实习可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对学校而言,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由付费型转变为带薪型,减少了学校的培养成本;对企业而言,通过顶岗实习为企业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员工,使企业获得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对家长而言,顶岗实习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使子女通过顶岗实习更加懂得努力学习,实现四方共赢。
3.4构建“多元评价、积分转段”的质量评价方式
构建多方参与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构建社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社会评价主要从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就业质量等方面由行业、企业、家长与专业评价机构进行。建立由中高职院校组成的校内专人组评价机制,对课程考核、专业水平考试、中高职素养考核进行评价。参考校外第三方跟踪调查、趋势预测等成果,立体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作品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与诊断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中高职衔接的五大课程考核中,通过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考核。制定“积分转段”的学生转段学习评价标准。由中高职教学团队开发转段测评考核题库,主要内容为中职阶段通识考核题库与技能测试题库,学生在中职院校完成两年所有课程的考核后,通过计算平均积分的方式决定是否需要或是否能参加转段测评,转段测评考核合格后,方可升入高职阶段进行继续学习。
3.5共建“规范有序、统筹协调”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机制
共建中高职衔接“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中高职试点院校共同制定《五年制高职学籍管理办法》《导师工作规范》《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等主要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日常教学运行。建立中高职衔接“统筹协调”的沟通反馈机制。中高职试点院校通过实施“四个一”工程、技能竞赛、技能比武、专业沙龙、专业讲座、定期研讨等方式建立统筹协调的沟通反馈机制。在整个五年制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中高职既要做到分工明确,也要做到及时沟通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教学管理规范、高效运行。
4“联盟统筹、协同发展”:中高职专业共建共享
4.1成立专业发展联盟,形成共同建设专业的机制
建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联盟理事会。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试点中职、合作企业共同成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联盟,成立联盟理事会。明确专业联盟的发展目标任务,致力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责任共担的利益均衡关系。借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工作的开展,带动试点院校其他专业建设,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明确职责,制定制度,确保理事会有效运行。制定联盟章程,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企业协助学校师生完成实习、社会实践和科技项目实验等任务;学校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优先提供毕业生,优先提供各类人才开发和培训项目,优先提供人才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
4.2建立中高职教师共同发展的队伍共建共享机制
组建中高职衔接教师团队。从中职、高职、合作企业选拔骨干组建成中高职衔接教师团队,共同制定教学团队工作细则、管理制度,共同落实师资培训培养计划。实施中高职教师互派的“四个一”制度。试点中职班级每年至少有一门课程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任教,每个试点中职的教师至少到高职院校跟班学习一次,每个试点中职教师有一个一对一高职指导老师,教学团队中的兼职教师每年至少到中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指导一次。落实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四个一”制度。共同实施中高职教师工程实施能力提高的计划,每年每位教师到企业实践一个月;参与一项工程项目;结对一位企业技术骨干;引入一项真实的课程项目。完善中高职教师分层培养的培训体系。一是针对中职教师的薄弱和高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的情况,由高职院校每年组织开展校本培训,确保每名教师每年参加校本培训30课时以上;二是通过校外培训、国外进修等形式健全“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每年选送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出国培训等。
4.3建立联盟统筹、功能互补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合理配置中高职实训设备。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联盟中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基于中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依据课程体系中能力递进的原则,按照课程实际需要制定中高职实训设备。完善中、高职校内外专项实训基地及共享机制。对校内原有一体化教学场地进行完善与整合,中高职共同进行实验设备添置与改造。
4.4基于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按照“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共用”的模式,建设以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主线的数字资源库。师生、企业员工共建共享课程、素质、成长、考核等资源。学生在入学之初即能纵览五年的主要教育教学的安排,也能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与评估自我学习与成才的现状。共同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研究。召开高职教师与试点中职院校教师组成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建设期间,努力与试点中职院校联合申报“基于学生成长体系的中高职衔接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和“基于职业能力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5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中等与高等职教之间的衔接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值得广大业内人士研究和探讨。
作者:郭稳涛 肖志芳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