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论文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教学现状
在授课上,没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仍是沿用老一套教学法,即老师讲,学生记,一支粉笔一堂课,课后布置作业再巩固。在实验课上,实验应付了事,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等做完了实验学生还不清楚在做什么。完全没有设计一套适应“90后”学生的、体现个性化的、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结果势必造成授课“一厢情愿”,老师在台上讲得全情投入,学生在下面听得糊里糊涂,甚至睡得云里雾里,造成了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另外,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化工专业拓宽知识面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其课时被严重压缩,理论教学加上实践环节总共才28课时,这种情况下对老师授课来讲,无疑增加了授课困难。然而,在此情况下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时安排,生硬地删减课程内容,这种情况下,又势必造成对内容具有一定连贯性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上的不连贯,部分教师甚至将实验内容删除,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2教改初探
高职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它区别于本科精英化教育,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始终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原则,特别是在对化工专业学生的授课上,尤其要以够用、实用、会用为前提,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动手能力。
2.1坚持够用原则,突出重点授课内容
针对我院化工专业学生相对存在着物理基础差一些,逆反心理严重一些,学习态度懒散一些,厌学情绪严重的现象,要以因材施教为出发点,牢牢坚持够用的原则,即突出重点授课内容。在授课时,对理论知识教学的要求,应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要侧重打基础培养学生素质能力,要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弄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这几个问题。同时,用通俗的语言从易入手,循序渐进,稳打稳扎,逐步提高,千万不能用电类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化工专业的学生,不能以对电类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来对化工专业学生进行授课。只有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不会感到吃力,才能够消除厌学情绪。
2.2坚持项目教法,突出培养系统思维
根据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设计出几个大项目,比如电路分析部分理论推导较多,教学时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诸如电路模型、电压和电流计算、电路基本元件的工作原理及计算、直流电路常用分析方法等,对此,可以设计出一个简单的日光灯实验进行系统教学。对单相和三相交流电的工作原理等基本概念可配合电动机起转停实验进行系统讲授。对电子技术部分,可从最简单的识别二极管、三极管入手,从如何用万用表测管子各个引脚以及判断管子的好坏入手,通过设计一个基本放大电路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在各个不同的项目推进当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有讨论互动,参与性强,达到了培养学生自学兴趣、改变以往沉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的效果。
2.3坚持践学齐抓,突出培养动手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强化实验的学科,很多概念、原理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必须要有一半以上的课时用在实践环节上,要加强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操验证,甚至可以安排理论教学也在实验室上课,在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实验室中实验器材直观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内容,在实践中巩固理论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讲授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内容时,到实验室里上课,边讲边演示。同时利用万用表进行测量。这样就有针对性地把理论和实操以项目的方式适当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加深了对二极管、三极管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对万用表的使用,同时还对二极管、三极管有理性上的认识。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得课堂更轻松和谐。
3结语
成功的教学和学生的热情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从而兴趣激发出来了,就能自主地去观察学习。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系统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够用为原则,坚持以项目教学为导向,努力营造一个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教学质量就能够得到提升。
作者:林淑 单位: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生源及课程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时量少、教学内容多,而且限于高职教学特点,大量增加课时不太现实;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授课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佳;三是课程设置的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四是课程理论教学与电工实训脱节,无法形成合力。
(二)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问题: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虽有课程学习目标的介绍,但没有实际应用做支撑,缺乏说服力;二是学习缺乏主动性,尤其是课程中涉及的理论推导,因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接受难度大,导致学生“放弃”学习;三是相较于动手操作,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兴趣不够浓厚。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出现学生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
(三)学生就业岗位群分析
港口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沿海沿江各大港口企业,从事港口大型机械操作、维修、保养、技术管理等工作。港口大型机械多为电动装卸机械,因此机械类专业也需要学生具备简单电气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但不需要电气设备的改造和设计能力,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需有针对性选择相关内容。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内容
我院港口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选用的教材包含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磁路与变压器等内容。结合专业岗位特点,剔除理论推导的相关内容,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既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又满足生产、生活中基本电工技能的需要。
1.增加安全用电内容。现有教材中安全用电的内容较少,需进一步增加授课内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安全生产”的概念,包括劳保用品的使用、用电注意事项、触电的急救措施等,这也是学生从业的前提。
2.删减理论推导的内容。把本就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从纯理论推导中解放出来,删除诸如单相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关系的推导、功率的推导、相量表示方法等,删除电路的暂态分析相关内容,这些理论对学生建立电学的概念似乎有些帮助,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涉及。
(二)重设课程架构
港口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一般设置为56课时(含实验16课时),单独设置的电工技术实训一周,实训的内容主要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和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从教学实践来看,课程架构很不合理,亟须重构。
1.以课程教学目标为统领,融理论教学和实训于一体。打破理论教学和集中实训“各自为战”的格局,将实训内容渗透到理论教学过程中,如照明电路的安装与单相交流电路的教学有机结合,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三相交流电路和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融为一体,可以大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2.重新设置实验项目,由理论验证向实际应用过渡。目前所做课内实验主要有认识实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日光灯功率因数提高,以及三相负载的星形和三角形连接等,这些实验内容均在电工实验台上,利用插接线完成,且均为模拟的验证性实验,无法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专业技能要求,从工具的熟练使用入手,重新设置实验项目,如直流电路的理论验证改为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设置简单的短路、断路故障,引导学生查找故障点;再比如单相交流电路及功率因数提高改为照明电路安装、三相交流电路负载的连接方式改为供配电电路等,完全与生产、生活一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以项目为载体,选取专业特色项目贯穿课程始终。结合专业特色,笔者设计了以门座式龙门起重机(以下简称:门机)电气系统为总项目,串联起课程的各部分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浓,而对动手操作积极性较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提出了教、学、思、做、练“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做”是将理论课堂搬进电工实训室,同时教师转变角色,由“演奏家”转变为“指挥家”,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提升。另外,“思”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完成任务;“练”是对常用工具熟练度的训练,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熟练掌握技能的平台。通过实践,这种教学手段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评价方式
改变原来“平时:实验:期末考试=3:3:4”的评价方式,调整评价内容和比例,注重学习过程评价,譬如日常上课的出勤、纪律等占20%,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占20%,课堂项目完成情况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30%。这种考核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原来的期末突击复习,到现在的把精力用在平时,大大促进了知识的吸收。另外,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相对增加了课程课时,为整个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改观,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总结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获取电工技能最主要的渠道,虽非专业核心课程,但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以港口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为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其他机械类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立足专业特点,选择适当的项目做载体,更加贴近学生将来岗位实际,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任课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不断更新前沿知识,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盛明光 王浩 单位: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