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本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通信本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通信本科论文

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的结合

摘要:针对当前通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了将通信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创新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和择业机会。另一方面解决了毕业设计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实践证明,将毕业设计与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创新项目相结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显著。

关键词:毕业设计;应用型;创新竞赛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课题工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达到通信工程专业的能力与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随着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如何提升本科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是应用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不断探索将创新项目和创新竞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为今后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较早的毕业设计的基本形式多数采取的是教师布置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被动选题。有的题目学生不感兴趣,因此,学生态度不积极,设计效果较差。2.网上资源丰富,学生网上抄袭现象时有发生。3.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好把握,不同水平的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不同,同样的题目,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工作量小,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工作量大,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4.考研复试,找工作等使毕业生精力分散,学生很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各种考核环节趋于形式化。5.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改变现有毕业设计模式,改进和完善毕业设计选题方式[2]。

二、结合创新项目与创新竞赛开展毕业设计

目前,各种大学生创新项目(包括学校的创新项目、省级和国家级创新项目)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项目数量有限,不是所有学生的项目都能获得立项资助,而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开展工作。另外创新竞赛覆盖面还不足,能参与竞赛,并获得参赛资格,取得奖项的同学往往是优秀的学生,而大部分同学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将创新项目和创新竞赛的题目与毕业设计题目相结合,一方面保证优秀的学生能将竞赛项目和创新项目内容深化;另一方面让有兴趣的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创新项目等工程实际项目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同时将创新项目或创新竞赛的题目与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可以将毕业设计准备工作前移,使学生在大三,甚至大二就可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为大四找工作,考研复试节约时间,缓解学生的压力。

阅读全文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

摘  要:研讨式教学方法能够从文献检索、PPT制作、学术交流讨论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我们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对研讨式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本文主要从教师讲授、研讨内容确立、专题研讨、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我们的课堂实践进行介绍,总结实践过程中的体会与不足。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从事后续毕业论文工作的基础,是研究生实现从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重要转折阶段。研究生尤其是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生,主要体现在: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创新精神并掌握创新方法;通晓本学科的常识与规范;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能力,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1】。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揭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不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等所有具有认识和判断能力的课程参与者,他们就某一主题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共同讨论与交流【2-4】。我们就近年来在研究生课程《现代数字通信》课堂教学中进行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践,在学生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专业知识学习、学术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等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粗浅体会与同行交流,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研讨式教学方法实施

    《现代数字通信》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每年有较多的学生研修该课程。在课程学习后学生将进入毕业论文工作,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已开始毕业论文工作。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与网络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并培养学生科研工作的一些能力与规范。我们将从教师讲授、专题研讨、成绩评估三个方面介绍我们在《现代数字通信》课程课堂教学上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1.教师讲授

阅读全文

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初探

1建立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1)立足素质教育需要,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针对非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现代通信技术与社会”课程以展现现代通信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为目标,综合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按照先通信基本概念后通信系统的方法,从全程、全网的角度介绍通信的基本理论、典型的通信系统以及应用。在课程内容定位上突出学浅用深,从通信技术的发展史、现代通信的关键技术、科技改变生活等方面详细阐述通信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基础性与前沿性、技术性和探索性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与兴趣。例如,通过“击鼓传声”“飞鸽传书”和“烽火狼烟”等例子,介绍了我国从殷商时期就开始的古老的信息传输方法;从“苏武牧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故事中了解了古代的通信方式;通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了解S.O.S.莫尔斯电码的应用;分析了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初期,其他船只和救助组织没有及时组织施救的原因:船上发报员开始发出的是过时的求救信号,直到整个船只都快没入大海时才发出了S.O.S.求救信号。这些都使学生认识到:自19世纪莫尔斯发明电报之日起,通信技术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通信技术使得神话故事中描述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并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2)以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以展现现代通信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为目标

综合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通信发展历程、通信基本知识、电话交换网、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通信等。课程采用以介绍通信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思路,注重系统性的介绍和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应用,并紧贴生活应用,详细分析各种通信业务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讲授模拟信号的调制技术时,将模拟信号的基带传输比喻成一个人步行从市中心去位于城郊的火车站,而调制传输就如同乘出租车去火车站,可见后者的可靠性与效率显然高于前者。在定义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时,形象地介绍单工就像单行道,半双工就好比独木桥,全双工就是来回可对行的双车道。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数字复用技术,通过多个车队轮流使用道路的例子加以说明。

(3)以通信技术的发展史为主线,以重大事件、关键人物、核心技术、生活应用、发展趋势为切入点

介绍现代通信技术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教学过程中,介绍了电报发明人莫尔斯的生平、电报的发明过程以及科学成就;介绍了电话发明人贝尔的生平、电话的发明过程以及科学成就;介绍了经典电磁学的创始人麦克斯韦的生平以及科学成就:没有电磁学就没有现代电工学,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以中国探月工程、美国火星登陆计划为背景,阐述了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功能;通过对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的分析,介绍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及其卫星通信的工作过程,分析了失联航班可能坠落区域的判断依据;举例说明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现代通信技术方便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带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思念的特殊体验,现在的人们再也感受不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心境,也难以写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样优美感人的诗句。现代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

阅读全文

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阅读全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包括改变培养方案,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增加专业选修课;课题难度分级,因材施教;强化过程管理,注重日常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即时通讯平台进行过程管理等。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科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因实践性比较强,毕业设计(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能力,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1]。高校普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改革,一些高校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如建立毕业设计综合管理系统[2],集中培训重要分析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制样方法[3],增加毕业设计时间[4-5],校企联合或在产业基地进行毕业设计[6],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强化过程管理[7-9],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10],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国家确定为一流学科,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改变选题方式和培养方案

毕业设计实施一年制,将培养方案由18周改为30周,大四只安排一些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10月底即可全部结束。每年第六学期开学开始毕业设计课题选择工作,教师提出比学生人数多10-20%的课题题目,要求学生独立承担不同的设计(论文)题目。允许学生自定课题(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模具设计、程序开发/数值模拟等),或者到就业单位实习,做就业单位实际课题。选题时给出每名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但不确定具体课题内容,将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后的一年半分成两个阶段:熟悉期和实践期,熟悉期半年,实践期一年。设立熟悉期是因为以往大多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选择比较盲目,仅凭兴趣选题,不了解毕业设计导师的研究方向,不了解课题内容,不知道自己要学习什么。为此,先不确定毕业设计具体内容,只确定导师和课题的大致方向,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熟悉导师、同组学长和实验室设备,并参观或参与上一届毕业生的课题研究,初步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和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如果不喜欢导师的研究方向,还可以更换导师。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选择导师和毕业设计课题,提高了毕业设计兴趣,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自主性增强;方便学生选课,选修课可选择和毕业设计课题密切相关的课程,为此培养方案中在第七学期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包括体积成形新技术、板材成形新技术、粉末成形新技术、微成形技术、塑料成形新技术、超塑性成形技术、半固态成形技术、液压胀形技术等;因学生已经进入课题组半年,对研究内容、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都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进入实践期之后,可迅速进入课题,开题报告质量显著提高。

二、加强课题内容要求,因材施教

哈工大威海校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科研任务饱满,教学实验设施齐备,共有指导教师1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名,每年毕业学生80~90人,每名导师指导平均不到6人,每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经费600万元以上。毕业设计选题大部分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少部分为学生和教师的自拟课题或学生就业实习单位的实际课题,基本上保证了课题具有新颖性、前沿性和应用背景。无论课题来自哪里,都要求经过一定的改良,使之适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题目难易程度和工作量适度并有一定伸缩余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学生分为保研学生、考研学生和就业学生三大类,保研学生人数占12%,特点是学习成绩好,学习主动性强,做毕业设计时间长,主观意愿高;考研学生约占60%左右,学习基础较好,热情较高,因为要花费很多精力备战考研,达到复试线的还要准备复试,未考上的还要找工作,毕业设计可利用的时间较少;就业学生约占30%左右,学习热情一般,成绩靠后,找工作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总体上可利用时间多于考研学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按课题内容包括设计类(模具设计、车间设计、工艺设计等)、模拟类(有限元模拟、第一性原理模拟等)、实验类(成形实验、性能测试实验、组织分析实验等)、CAD/CAM类(三维建模、数控加工、快速原型、反求工程等)、程序开发类(软件开发和二次开发)和其它类,为此,将本科毕业设计课题根据难度和综合性分为两类:甲类课题和乙类课题。甲类课题包括以上两种或3种研究内容,如实验+模拟、设计+CAD、程序开发+模拟、实验+模拟+CAD、设计+程序开发+CAD等,特点是两种或三种研究内容,工作量多,且有一定深度,综合性强。乙类课题包含一种或者两种研究内容,和甲类课题相比,工作量略少一些,且第2种研究内容只作为辅助手段,不做深入研究。例如,模拟+实验验证,主要做数值模拟分析,最后作实验验证,或者实验+模拟分析,以实验为主,模拟分析不作为预测手段,只是作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值分析的方法。第七学期开学后,学生的保研、考研和就业去向或意向已定时,由指导教师参考学生意愿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保研学生原则上做甲类课题,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潜力,为硕士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考研学生和就业学生做乙类课题,考研学生可利用时间不多,但基础较为扎实;就业学生虽然基础差一些,但可利用时间多,能顺利完成课题,得到较为充分的训练。考研学生和就业学生根据个人意愿,也可做甲类课题。

阅读全文

科教融合下电子电路实验改革探究

摘要:针对电子电路类实验课程存在的若干问题,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导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设计了符合时展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具有较高挑战度的综合设计题目,提出了工程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电子电路;科教融合;实验教学

电子电路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电路类的实验课程[1-7]。“电气技术实践基础”是我校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电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运行,该课程尚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兴趣不高;②不同实验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做完全部实验后缺乏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③课程内容的挑战度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中心共有十余名教师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大多数还同时从事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为了解决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本团队在“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通过充分挖掘科研活动中的基础性问题,将其与“电气技术实践基础”课程相融合,并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扩充和更新,设计了若干综合性强、更加贴合实际应用的实验,提高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旨在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在课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支持学生申请专利及,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1融合学科前沿与工程实践的教学设计

1.1设计新的实验内容。针对学生兴趣不高问题,本团队从实际科研及工程项目出发,凝练出若干基础性问题,用于对教学内容的更新,设计了一系列紧跟时展并贴合实际工程应用的实验教学内容[8-9],如“非正弦周期信号谐波提取”“周期信号谐波合成”“波形产生和信号调制解调”“简单数字频率计”等。以“波形产生和信号调制解调”实验为例,如图1所示,该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运算放大器和阻容元件搭建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和三角波产生电路;再将低频正弦波作为基带信号,将高频三角波作为载波信号,实现信号的调制;最后搭建有源低通滤波电路实现信号的解调。该实验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对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此外,该实验密切贴合当下热门的5G通信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对如何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对课程的认同度。

1.2优化综合设计环节。针对不同内容间联系松散、课程内容挑战度不高的问题,本团队充分结合学科前沿,对课程的综合设计环节进行了优化,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强且具有较高挑战度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在此前的课程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认识,设置有综合设计环节,但学生自行设计的系统往往集中于模电或数电单一课程所学的内容,综合性不够。这一次本团队设置了更符合课程教学目的的题目[10-11],如“基于PPG的心率测量系统”“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自行车测速规划装置”“音频灯光控制系统”等。以“自行车测速规划装置”题目为例,如图2所示,题目涉及电源设计、信号预处理、脉冲计数、数据换算、动态显示等内容,是对课上所学知识的充分融合与回顾。在实现过程中,我们还会设置一些限制,从而培养学生在条件受限情况下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的工程素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本题目要求学生每隔10s刷新显示车速并给出速度规划,这就需要将单个计数周期的计数结果结合车轮直径换算出车速。学生最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单片机,但我们要求学生只能采用本课程使用的芯片来实现全部功能,因此如何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实现上述功能是整个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模拟工程实践中方案选择受限的情境,同时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强调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现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近三年来,学生完成的部分综合设计题目如表1所示。所设计的综合设计题目密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联结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工程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

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借鉴德国工程教育模式经验,结合安徽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际,为了培养具有工程综合知识和素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学习成果质量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

德国是工程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在工程教育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国家。我们通过对德国的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我们高校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存在的问题,建立地方性高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德国的应用型工程师主要由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由理工大学培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各有侧重,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德国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以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及优秀的职业道德为目标。结合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德国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我们以培养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科学的劳动观与技术观为指导,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认识就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力培养应用型紧缺人才。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学习成果质量评价体系四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制定多模块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该体系可由三大模块构成,分别是课程实验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创新科技实践模块如图1所示。课程实验模块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实验。近些年来,课程内实验的学时数有所提升,验证型的实验为主,引入了一部分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设计系统方案、搭建模型、设置仿真参数,直至运行、改进系统设计等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有力的锻炼。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生产实习进入公司实习效果好,但经费有限,同时大多数公司容纳不了100多个学生的生活问题,进公司实习很难实现。我校通信专业生产实习包括校外设计和校内实习。校外实习主要参考芜湖地区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等有关单位。校内实习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老师精心准备多个题目,3-4个同学组建一个团队,其中有两个团队做相同的题目。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着巡回指导作用。在创新科技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意识。我校成立电子爱好者协会,智能车协会,计算机协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科技社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赛事。我们遵循人人都参与赛事,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挖掘他们学习潜力,具有主动创新意识。

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人才的关键。造就一支具有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1.增强工程教育意识。广大高校教师对工程教育只有肤浅的了解,并没有理解其内涵。我们的学院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工程教育文件,增强意识,使老师具有紧迫感。同时也指派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到工程教育发展不错的高校去学习,吸取精华。2.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工程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研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将生产、科研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深入发展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完备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体系。3.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以往教师考核重学术论文和纵向项目,忽略了工程实践和横向项目。这种对工程技术能力的忽视,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师投身到理论研究中。现在我校建立具有发展性的多层次考核体系。考核内容不仅包括本人,学生,同行的评价,还将工程教育的实践能力与在工程实践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其中我们把到企业工程实践和出国进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之一。

阅读全文

通信工程项目驱动型实践教学

摘要

针对当前地方性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育模式的不足进行反思,该文从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明确分析了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缺陷。在此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共建通信工程创新实践基地的探索经验,提出了项目驱动型通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逐一分析了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重要环节及其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法,为创立“联动式”通信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尝试。实践表明,该方案可切实满足通信运营企业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通信工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电信运营

提高教育水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以该基地为依托开展内容丰富的工程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压缩本科毕业生适应通信运营企业的时间,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2]。结合近3年的实践教学经历,对构建基于项目驱动型的通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效尝试。教学实践效果表明,该体系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锻炼,在提高学生就业率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构建项目驱动型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为主线,分析了当前通信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通信运营企业实际需求为中心,提出了一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新构建模式。

1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缺陷

通信工程学科知识覆盖面广,汇集了当今诸多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这一学科不仅与电子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电子技术的最新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在计算机科学及网络通信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更接近生产实际的要求。该专业从理论课程到实践教学,每一环节都能够体现其鲜明的工程专业特色[3-4]。要求学校所培养的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然而,受到资金不足和物质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学校难以快速地把产业最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汇集通信工程最新技术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而目前多数地方院校的相关实验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一些分散、相对孤立的实验箱,这种教学活动侧重于通信信号的处理分析,难以从通信网综合层面向学生传授通信网络结构、工程应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工程训练,难以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