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统计学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统计学中的医院管理论文
1统计学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在医院的管理中统计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中,统计学是其重要的依据,医院的医疗全过程皆涉及统计工作,其覆盖范围甚至涉及到各个科室和病区。在医院决策部门制订该院的工作计划和有关政策时,医院统计数据是一项重要依据,也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节点。其次,可以通过统计学来检测医院的管理效果。医院管理包含了多种知识,统计学可以被用来检验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有效与否。通常来说,若管理得当,就医者满意度会不断提高,门诊诊疗人次、住院人次、手术数量及医院效益会不断增长,并且病床的周转速度加快,总体住院时间缩短,同时好转和治愈率提高;反之,则说明管理上存在某些失误及漏洞。最后,可通过统计学来加强提高医院的质量控制工作。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出医疗方面的效率,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如何,可以在其医疗服务的优劣和医疗水平的高低中直接体现,并且这也可以从每一个统计数据中得到体现。通过医院的总体质量管理目标,把病床的周转次数以及出入医院患者的例数、诊断合格率、治愈率、病死率等控制指标明确到科室,使其明确指定目标。通过以上总体叙述,现代化的医院统计可以时时达到领导对各统计数字和量化指标的既定要求;院领导者可以通过医院的综合统计,实时掌握院内医疗需求,了解医疗的发展方向,及时对医疗布局和院内人、财、物及工作重点做出合理调整,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得更为优越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统计工作在医院的管理、工作计划制订及调整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统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各个专题的分析。实现医院的现代化,不但要突破传统设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局限,更应该把统计方法充分运用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
2医院管理统计工作的问题
衡量医疗工作数量的标准不统一,例如医院管理中的医疗质量管理的统计,这也是目前很多医院存在的共同问题,譬如统计方法不当造成的门诊诊疗人次、出院人数等指标无法体现每一年医院门诊和工作量的涨跌幅度,而这些数据的统计和搜集能够为医院医疗质量的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很多医院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3统计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3.1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统计学在医疗综合评价和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在质量管理中起到归纳、分析问题,显示事物客观规律的作用,而不是具体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就像医生为患者诊断疾病,体温表、血压计、X线透视机、心电图仪、B超仪、核磁共振仪等仪表器具,只是帮助医生作出正确诊断的工具,其诊断并不等于治疗。要想治病,还应服药打针等。因此,统计方法的作用是在质量管理中探索质量症结所在,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但要解决质量问题和提高产品质量还需依靠各专业技术科室和管理者制订的措施。
管窥统计学在人事管理中的运用
一、统计信息在单位人事管理中应用
通过有效的统计手段能够帮助单位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同时政府也能够有效地了解单位的相关活动。统计工作的过程也是检验和监督单位是否全面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过程,可以增强单位遵纪守法的观念,促进单位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统计工作是单位加强人事核算,提高人事效益的重要途径。
如在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材料成本统计资料总结分析,加强人事核算,努力增产节约,讲求人事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单位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由此有效的统计工作能够帮助单位充分找到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得到改善,进而能够使得单位的经营活动有利于自身人事利益的提升。
另外统计工作所统计的相关信息能够给单位的相关部门和管理者的活动奠定有利的信息基础。市场人事条件下的单位统计,必须以单位为主体,为单位的微观人事管理服务,并作为单位微观人事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真正发挥出统计的强大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如在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品合格率统计,质量管理环节指标统计。统计工作都能够将这些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为单位的相关决策提供有力的分析,进而采取对单位最有利的决策。
二、统计在人事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统计能够将人们所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单位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将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人事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
统计在人事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人事成果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人事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通过充分的运用统计信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更全面的分析事物,同时还能够分析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统计学应用能力培养
摘要: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等统计学应用能力培养是统计学教学的中心内容。本文分析了学生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一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内涵
(一)数据收集能力
统计学研究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次级数据。原始数据是收集者在调查或实验现场直接访问记录或测量而收集的统计数据,要求收集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态度,还要有对数据收集对象行为、特征和心理的观察研究,营造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环境,用收集对象能够准确接受的语言或其它方式表达数据的信息要求,得到收集对象的准确完整数据并正确记录和及时上报,而且与他人协同工作,有团队意识。收集原始数据的设计工作除了需要雄厚扎实的统计理论基础外,丰富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十分重要。收集次级数据,需要掌握次级数据的来源渠道、保存形式、的媒介和获取方式,以及原有数据收集目的和加工整理的方法。
(二)数据的整理能力
原始数据的整理包括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甄别和筛选,异常数据的鉴别和处理,数据汇总、统计分组方案和汇总表的设计,汇总的计算程序、方法和显示方式的选择设计,整理表和整理图的制作、打印和保存,整理成果的存储方式等。数据整理需要统计学知识的支撑,同时需要有高效适用的计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的支持,还需要运用一定的美学知识正确有效表达整理显示结果。
经济管理统计学中案例库的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统计学类课程教学特点和要求
(一)以统计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
在构建案例库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现实数据,更离不开统计软件的使用。经过长期的统计学教学实践总结,Excel、SPSS、Eviews等统计计量软件普及程度高,简单易学。这些统计软件能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协助学生进行数据模拟,展示抽象统计公式。以统计软件作为构建案例库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对案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需要,而且统计软件基本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能使后续案例授课直观明了,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的运用和认知。
(二)以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为主要调研对象
应用性高等教育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管统计类课程更具较强的区域性和应用性,让学生亲身调研搜集数据,利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应用技巧能让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也能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基于资源型城市的本科院校,以资源型城市和采煤沉陷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调研对象。每年组织正在学习统计类课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塌陷区农户、农村实地调研、中小企业微观数据调研、消费者行为调研等)。大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搜集资料,从数据中学会统计软件,从软件分析结果中提炼调研结果,从调研结果中凝练统计类课程案例,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资源型城市统计学系列课程案例库。
二、构建统计类课程案例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笔者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的官网课程设置说明的查询,新浪、网易、优酷名校名师讲坛视频的学结出当前国外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的凸显特点。传统统计学类课程授课时,教师基本以经济理论、统计理论为主。因此,统计教学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但其课程却还兼具强烈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特色性。因此,“黑板粉笔”理论教学就不再适应统计学综合特征,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统计学类案例库就成为时代的必然。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案例教学法,其意义是“运用精选的范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统计学类课程作为一系列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利用理论作为分析现实经济的分析决策工具,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该目标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建设统计学论文
[摘要]统计学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针对统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课程建设理念落后、课程内容建设缺乏动态规划管理,教材建设亟待开发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构建“主干课程+前沿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统计学创新课程体系,主要从校本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统计学课程建设模式,并相应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课程建设
一、引言
GoogleMapReduce和GoogleFileSystem(GFS)宣称,大数据不仅仅可以用来描述海量的数据,还包含了处理数据的速度[1]。大数据时代指涵盖多学科领域的巨量数据资源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网络工具实现数据存储、价值提炼、智能处理和反馈的信息时代。在大数据时代,统计学获得更加快捷的发展[2-4]。在2013年,我国统计类本科专业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调整,目前的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美国统计学会颁布的指导性教学纲要对推进我国统计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统计学本科教学面临诸多挑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亟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文拟从校本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设计、师资建设等几个方面探讨统计学的课程建设模式,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统计学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3年以来,我国统计学本科专业主要指数理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目前,尽管各高校统计学课程建设亮点频出,特色各异,但整体而言,困境不少,后继乏力。突出表现在课程建设观念、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此探讨普通高校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措施与方向,以期投砾引珠。
(一)课程建设理念落后
大数据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在高等教育阶段,经管类专业中包含有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那就是统计学课程。在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全新的教育技术不断涌现出来,这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本文围绕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经管类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后,可以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来解决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需要具有超强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师在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时,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的改革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培养更多具有超强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
一、传统的管理统计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活动的开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部分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理论驱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结合教材,重点讲解传授管理统计学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教师与学生都没有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给予应有的重视。虽然在管理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案例的分析,但是这些案例存在简单、陈旧等问题,由于数据的来源非常单一,学生无法接触到真正的原始数据,在统计建模过程中存在思路固定的问题,学生接触这样的教学案例,不能将管理统计学中最新的应用思想及发展变化充分的体现出来,也不能将学生有效的带入到企业真实的经营情景之中,无法了解企业的决策过程,基于此,学生难以对统计学课程产生兴趣,学生无法真正利用统计学知识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二)教学活动中重视数学推导,而对工具的应用比较少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优质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80例产妇,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接受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母婴护理。比较护理期间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方法的掌握情况、产妇自我管理情况、母乳喂养时间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方法的掌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97.1±5.6)分,高于对照组的(84.3±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641,P<0.05)。研究组产妇每天母乳喂养时间为(6.2±2.6)h,长于对照组的(3.1±1.7)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14,P<0.05)。结论对产妇实施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可以满足产妇对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的需求,帮助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延长母乳喂养时间,从而利于产妇树立科学育儿的信心。
【关键词】母婴同室床旁护理;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为产妇、新生儿及其家属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支持与服务,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参与围生期的保健工作,指导产妇如何科学的进行母乳喂养,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了优质护理新模式的改革创新[1,2]。本次研究为进一步证实该种护理方式在优质护理中的实际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12月在本院产科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8.1±2.9)岁;经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16例。对照组年龄24~33岁,平均年龄(27.9±3.1)岁;经阴道分娩22例,剖宫产18例。两组产妇年龄、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管理的作用
[摘要]目的讨论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0例该院儿科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患儿,根据入院的顺序不同分实验组(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结果在患儿护理效果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服务满意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态度满意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生活质量评分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非语言沟通技巧使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可以增加患儿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非语言沟通技巧;儿科;护理管理
在儿科治疗过程中,由于患儿的年级太小,生活无法自理,很多感受无法表达清楚,并且比较活泼好动,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的过程很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不利于患儿的治疗[1]。在患儿治疗过程中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可以有效地通过动作,表情,眼神,手势等方法与患儿进行沟通,有利于患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从而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护理满意率、患儿的生活质量[2]。该文中选取100例该院儿科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患儿,对比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该院儿科治疗的患儿,根据入院的顺序不同分实验组(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其中,实验组患儿有女性24例,男性26例,最小患儿为5个月,年级最大的患儿为12岁,患儿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患儿有女性25例,男性25例,年级中最小患儿为6个月,最大的患儿为11岁,平均数为5.1岁。
1.2方法